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 主演:Tayoko Shiojiri (Tayoko Shiojiri) / Hiroharu Shikata (Hiroharu Shikata) / 加濑亮 (Ryo Kase) / Mai Edstr?m (Mai Edström) / Kaoru Iwahana (Kaoru Iwahana) / Jun Tsunoda (Jun Tsunoda) / 本木雅弘 (Masahiro Motoki)
    •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 / C·W·温特
    • 编剧:C·W·温特$$$C.W.+Winter,Tayoko Shiojiri$$$Tayoko+Shiojiri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日本/瑞典/美国/英国
    • 年份:2020
    • 更新:01.09
    • TAG:剧情
    • 别名: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 片长/单集:480分钟
    • 豆瓣评分 7.8 (800票)
    • IMDB评分 8.2 (127票)
    • TMDB评分 8.20 (热度:1.1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日本/瑞典/美国/英国电影《工作与时日》的免费在线观看,《工作与时日》是对白语言为日语,英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800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工作与时日.2020.WEB-DL108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19.16GB ] 详情
      工作与时日.2020.WEB-DL108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19.16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详情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详情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WEB-DL1080P&72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详情
      WEB-DL1080P&72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阿里云盘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详情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迅雷云盘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详情
      工作与时日.中字.The.Works.and.Days.2020.HD1080P.X264.AAC-YYDS.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下载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1080p.AMZN.WEB-DL.DD 2.0.H.264-Fxe.mkv 详情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1080p.AMZN.WEB-DL.DD 2.0.H.264-Fxe.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1080p.WEBRip.x264-VXT[9.17 G] 详情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1080p.WEBRip.x264-VXT[9.17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1080p.AMZN.WEBRip.DDP2.0.x264-NOGRP[19.16 G] 详情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1080p.AMZN.WEBRip.DDP2.0.x264-NOGRP[19.16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2020.HD1080P.日语中字 详情
      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2020.HD1080P.日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WEB-DL72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详情
      WEB-DL72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下载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720p.AMZN.WEB-DL.DD 2.0.H.264-Fxe.mkv 详情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720p.AMZN.WEB-DL.DD 2.0.H.264-Fxe.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WEBRip.x264-VXT[4.58 G] 详情
      The.Works.And.Days.Of.Tayoko.Shiojiri.In.The.Shiotani.Basin.2020.JAPANESE.WEBRip.x264-VXT[4.58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影片描写了十四个月里,农妇Tayoko在日本京都府山谷中的日常劳作和非劳作。一部由五册组成的田园诗。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7.2 正片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2021
      纪录片
      法国

      无知之夜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带有私人色彩的左翼反抗电影。宿舍里未寄出的情书?信件的部分只是“虚构的真实”。真实与虚构、声音与图像柔和地被组接在一起,黑白影像犹如表现主义的幽灵,描绘这个变幻太快的时代。
      • 不是在拍诗电影,而是在诗意地拍电影。温柔的絮语和不安的幻影相勾连,几乎是为了拼命汲取超自然之力去清扫这炼狱里的虚无,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无处不在的真实更为可怖的了。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电影?【2022十佳No.7】
      • 应译作《不知不觉一夜过去》。 “我们的记忆跟不上时代的速度”。
      • 印度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运动,主导概念来自于个人信件/日记的呢喃,声音还引用了大量的新闻播报、虚构的环境音效以及同期声,在此基础上与一系列纪录影像联动,大量的镜头选择对准学生们的日常与生活环境以建构起空间,另一极则是剪报、手绘、新闻、监控所展示的时间印记,有效平衡了私人化的个体抗争经验与宏大时代下的抗争潮流,即温柔又刚强,恰如一篇绝妙的散文。
      • 4.4 这样的影像,居然来自于印度!
      • 民主挽歌,爱情挽歌(假如它存在的话)/ 每个画面就像它出现时一样迅速而恐怖地消失了。我看着一个密切注视着我们的女警,晚上她会回到家,因为一整天的劳累而疲惫,她还要为全家人准备晚饭,她瞌睡着入眠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明天,她会早早起来,为家人准备午餐饭盒,她会送小孩去上学并亲吻着和他们告别。我想知道,她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如今在运动中,路障两侧的人真的是如此不同吗?这是我和她最近的距离,而我们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是她的制服而已,我为她感到难过,但她很快就会拿起警棍攻击我的朋友,她会抓着她们的头发和手臂,而这再次提醒了我,警察不是来这里保护我们的。
      • 革命加恋爱的熟悉模式,一个斩钉截铁的女革命者遇到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男青年,某种程度上类似《青春之歌》的前半截。在纪录片中穿插单向的私人书信,形式新颖,但拼贴感较重。
      • 3.5。
      • 7.5。以虛構的個體敘事為切入點,敘述口吻模擬思緒的非線性進程,在似夢迷離中將議題從跨種姓愛情推進至暴力政治衝突,而未曾對承諾遭背反的恐懼進行不可能完成的總結。以黃昏到黎明間的百般夜色為基調,尖銳的社會運動紀錄素材與阿彼察邦般靜謐的熱帶社群影像接續出現,無不拖著鬼魅的虛尾,彷彿快速變化的世事與時代在記憶中僅留下片刻斑駁的陰影。長夜漫漫,不知晨曦何時將至,唯有確認彼此存在的言語同舉止還閃著些許熒燭之火。
      • A/对无限的素材的调用何尝不是一种召唤仪式?看得我第三世界政治性抑郁又犯了艹。
      • 像学生作品
      • Heart is broken… 导演成功地抓住了三个具有广泛普适意义的身份——脆弱的、一无所有的、悲伤而愤怒的学生,持久笼罩在贫穷、威权与暴力阴影下的有色人种/亚非拉裔,在混沌昏黑之夜秉烛摸索前行的电影人——其交叉叠加下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反应令人心悸。故事、言语与素材都有极其动人之处,经历过今年的我们来看尤为如此。奇妙地兼具菲利普·加瑞尔、波拉尼奥和昆德拉的风格,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始终高度警惕如此的组织方式和本位僭越,对运动本身也有理想化的宣传动机,还有虚构爱情故事与「纪录片」分类的古老冲突,是否恰恰是一种谄媚?
      • 私密的情感(倾诉式的信件)和对社会与现实的愤怒(某种政治性抑郁)交织在一起,像是黑暗中的微弱光束,若隐若现似乎随时都可能被黑暗吞噬,影像是细腻的、激烈的、无助的、惆怅的、可怖的、绝望的。“我们的记忆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迅速出现又消失的、暴力的短暂记忆…”整部片的核心就在于此,不能被遗忘的记忆,也让影片最终成为了一次坚定有力的抗争(开篇收尾都是舞动的身影很120BPM (戛纳2024补片
      • 虚构的L的日记提供了一个想象/解读现实世界的视角,也和影像的气质极为契合。校园运动的故事与导演的整体风格之间倒是有某种反差,相比之下,《想象之光》的色彩和故事反而放大了卡帕迪亚在《无知之夜》里崭露的风格。
      • 關於15年印度大學生的revolution,是Archive的力量,是Fiction的迷人。影像如夜一般昏沈,浪漫與暴力都只投下了陰影。「It is reality. I’m not saying it’s good or bad...」 書信的部分、塗鴉,都是虛構,而導演說這樣的愛情在身邊看到過太多太多。一邊為了迎合剪輯的節奏來撰寫文字的方式顯然是有弊端:到了後半段 fiction的魔法完全消失了 因為它不被需要。
      • 没有结果的跨种姓校园爱情,永恒不会寄出去的书信,配上那段时间的新闻简报和素材,带来一部强有力的纪录片。这样的事件总是似曾相识,值得被记录,被看到!
      • 『想象之光』导演前作,亦是她的首部长片,真厉害。一半是个人信件里的直抒胸臆,一半是家国世事的映像冲击,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有了一种诗意的攻击性,和安然的爆发力。「(印度)当前政府和整个世界的问题在于,不同意,就消失」——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如同星星之火,渴望照亮被阴霾笼罩千年的无尽暗夜,很触动、很感同身受。
      • 对时代的回答,印度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们活的比较真实,而电人们只能转发满江红,流浪地球2持续高强度mental masturbation 。肾亏了吃药能补,脑亏了吃什么补?
      • 前半部分忍不住录屏,一边看一边担心Moma的保安要来打我。后半部分陷入深深的伤心中,羡慕在印度拍电影的年轻人还可以protesting,还可以speak their mind,说明他们的mind还没有被训练成mindless嗯嗯嗯
      • 4.5这部纪录片是对近十年间印人党及RSS崛起时代的抗争记录,它可以说是《印度青年狂想曲》中记叙故事的影像版本,L的私人书信和席卷全印度的抗议是个人与公共的互文,电影在一次次的游行、演讲之中穿插着童年的记忆和风景,讲述着种姓摧毁的爱情故事,特朗普上台背景下,印度也不可避免地右转,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甚嚣尘上,种姓歧视抬头、女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场狼狈地被伤害的失败爱情后,还有斗争的无力和被压制,但就如电影最后告诉观众的,也是导演自我鼓励的话语,记录下来,不要失语,超越黑白,不被绑架,这是电影人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和抱负,即使被误解和嘲笑,在理想主义失败的当下,理性的声音仍然是印度不至于滑入深渊的最后的救命稻草,舞蹈继续跳吧,自由不会被熄灭,即使代价巨大,正如这个国家之所以诞生的那样
    • 豆瓣 9.4 IMDB 7.3 HD中字
      水俣曼荼羅
      2020
      纪录片
      日本

      水俣曼荼罗

      水俣曼荼羅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几度眼眶湿润。有些人的生命就是为了纠正几个人的错误而存在的么。
      • 半世纪前魔盒和毒水一起排入大海,半世纪后政府和患者一起知觉失能。奥斯维辛无法表达快乐,熊本谈论水俣则是禁忌。为何生来就要为了痛苦抗争,为何结婚是第一桩喜事,比起变成迪士尼的公主,更想独自在公寓里生活。若有神明分担疾苦,若有爱侣分享喜乐,若有知觉感受伤痛,这是我的人生,莫不是快乐。
      • 🔹23rd SIFF🔹好看又无力,尤其是第二章第三章更把这种个人挑战国家的无力感加深加重了,当每一次政府代表像是提线木偶般沉默不语机械回避问题时,对立面的原告显得更加凄楚和难能可贵。着墨很多在个体的境遇和情感上,让这纪录片更加有血有肉,唯一不好地是第一章真的一点也不原一男🙄
      • SIFF23 at SFC / (补:原一男为了拍摄亲自潜水意外导致右耳失聪。)就如同西西弗斯一般,水俣病患者做着永无止境却得不到回报的努力。年迈贫穷疾病缠身的他们不断的起诉,上诉直到最后的胜诉,却依然得不到真正的改变。在庞大的国家机器,这群边缘人群所能改变的实在微乎其微。原一男通过长达六个小时的素材细致入微带领去了解这背后的一切,第一部分的科学背景知识的普及,第二部分带你走进这些病人患者生活与他们共情,最后在第三部分胜诉后政府官员与病人两场协商会议上的对峙得到彻底的情感爆发。“我已经九十岁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诉讼,也是一场死亡和诉讼的时间较量。我想一直战斗到最后。”素材编排上或许不是原一男最好的电影,并且缺乏对于政府一方的素材和关注,但情感真的很难不为之动容。
      • 看过了这部,感觉算是正式进入日本纪录片世界了。看到水俣病受害者代表与政府代表面对面谈判的时候,心里有点凄凉,我们好像还停留在上访阶段。
      • 疾病背后的抗争,人性与官僚政治 / 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又怎么可以得到片头的结果。“九十岁,并行与生命抗争” / 丧失感觉,但不代表缺乏爱的能力。定格在惠子小姐的脸庞
      • 频频想到《日本国VS石棉村》和《活在三里冢》,频频泪目。感慨太多了,因为日本政府疫情的表现对于他们非常刻板而谨慎(同时意味着低效迟缓)的官僚作风有所耳闻,片子里一开始就上台道歉的小池百合子当时是环境省大臣现在是东京都知事,不免让人感慨即便这些受害者一个一个年事已高接连去世,而机械的国家机器仿佛永远无可撼动,可他们依然拼上生命和尊严去以卵击石。片中很多与官员正面交锋的拉锯战太真实太窒息了。
      • “你们看到的忍小姐的恋爱之旅,实际上是非常私人并且敏感的故事,为了让她同意这个拍摄,我等了三年。我想展现受害者心灵上的变化,而这些东西是无法直接展现出来的。我需要花费时间去跟他们交流,必须很慎重的去选择,获得他们一个一个的同意和允许,才能去公开他们的私生活。”
      • 70年代引进过很多左翼作家批判日本公害的书。
      • 6个小时很长,但对于持续60年的痛苦和抗争来说太短了。 人不是生来为了痛苦而抗争的,已经不知道政府的存在有任何积极意义了,政府不是应由“人”来组成的吗?
      • 没有石棉村那么“完美”的编排,但依旧纯粹拍出了生命的美好以及力量,不论人们处在多么艰难的困境之中。
      • 22才の別れ - 風 摄入有机水银可以让人失去感知,失去交流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变得困难,即使能说出话也无法相互理解,从而引发纷争以致战争。水俣病是一则寓言,但也不是一则寓言,在切尔诺贝利的石棺和水俣的阳极氧化铝保护层之下,是现代人类对自己犯下的深重罪孽,最终毁灭的绝不仅仅是肉体,还有精神和人性。
      • 围绕疾病及申诉采用了丰富而感性的叙述视角 另外一大感触就是别人眼中习以为常针对权力机构的合理诉求 在不少地方可谓奢望;今年完整看的第一部超长片 第二部分还是忍不住瞌睡了
      • 原一男:Although I endeavored to avoid casting matters in terms of right and wrong, at times I was unable to suppress my anger, which I hope you’ll forgive as part of my charm. // 所以才能拍得出一部把人當人的紀錄片吧
      • 看到第三段那个不停爱上别人不停落空然后又再次出发的忍小姐,听到台上那首全片最动人的歌时,我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哭,哭了整个第三部分。一些人类酿成的错误却要另一些无辜的人无辜的家庭,甚至几代人去付出代价。每个人都是斗士,勇敢、强硬的呼喊和控诉;可同时又是那么卑微,六十年的抗争到最后依然寸步难行。在所有的愤怒、悲伤和无力之中,是一个个坚强勇敢面对生命的个体,他们爆发出超越身体限制的强大能量,去过最平凡朴实的日常。还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与他们同行的人们,医生、律师、导演本人……这是一部要用人生中的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其中才可能拍成的纪录片,导演在这里不是一个拍摄者,他们是战友,是伙伴,是同路人。
      • “道歉 深表歉意 体谅 你真的想我下跪吗 你们总是重复一样的话 一遍遍 一遍遍”
      • 像昭和时代的奥崎谦三这样直面抗争的“强大”的人在压迫感越来越强的社会中几乎已经绝迹。关于水俣病的抗争运动也肉眼可见地泾渭分明:存在于黑白影像和记忆中激烈澎湃的protest,迟滞沉重反复上诉的现今。或许在一次又一次冗长无力、对象不明的重复质问中逐渐显露的私人情感群像,才是当代日本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 #siff2020# 尽管比《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少了一些戏剧化的情节,但这部三章节六小时的纪录片通过沉稳的素材组织反而显得愈发朴素有力。随着影片过半的时候原一男直接走进镜头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像有默契似的,我知道这一部的奥崎谦三(即沟口先生)就要开始他的抗争了。
      • #23SIFF# 病史源起;时光流逝;痛苦之神。6小时,60年…
      • しのぶさん的爱情故事。与政府永远无力的对话
    • 豆瓣 7.9 IMDB 7.4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City Hall
      2020
      纪录片
      美国

      波士顿市政厅

      City Ha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将这部电影放给Leslie Knope女士看的话,她会异常激动地把她所有的女朋友和同事叫过来,并人手制作一份大圣代;最后却只剩她写着笔记,周围的人全部昏昏欲睡(开玩笑,扯远了)。如同Wiseman的好几部一样,它在技巧上的展现无甚新意,也同样靠时长“压”人,但内容上的迷人让人无从忽视:它展示着一种不断运行着的规整和规则之内满不甘心的对抗,亦是对底层政务最美丽却又诚挚的画像。料理交流、商业论坛、严肃的辩论还有独属于这里的体育文化,小小的市政厅承载着比想象中更多的事务;爆炸之后,民主、创伤、融合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巩固,是提给每个波士顿人的问题,也同样是对这个国家的。
      • 太闷了 看了俩小时忍不了了提前离场了。 我下次看不熟悉的新片 一定先做好功课 了解下导演和他的风格😢 防止驱逐 全俩小时看的就是talks talks talks... Meetings meetings meetings.... 和老调重弹的war story 我需要剪辑 这部分老长老长了 市长之外还分了四个人讲话omg 感觉我的那个厅 每一排都起码有三个打瞌睡的,还得有一个玩手机的🥱 而且我为什么要专门在纪录片里去看美国政府和公共设施是怎么运作的啊 美剧和美影就已经足够了啊 庇护所那一段 脑子里就出现了别的电影的画面
      • #IDFA2020#也看了不少怀斯曼了,越来越感觉其实在怀斯曼的电影里内容根本不是最重要的:unbiased approach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怀斯曼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就在这种完全旁观且事无巨细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就像天文观测一样,有了高质量的raw data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能从里面挖到什么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这个映后谈绝对是本人见过国际大导最冷清的映后谈……参与程度堪比看糊糊爱豆直播,我一个人大概能问五条
      • 开会PTSD
      • 加长加强版的《大同》。PS:广州纪录片节·中国首映
      • 第一次看这位老导演的作品,四个半小时的片长却比普优那部哲学历史片来得轻松。零介入的客观记录方式是最突出之处,无微不至地刻画市政厅人员的日常工作、民众与市政官员的对话沟通,以及出镜率最高的市长的流利发言里逐渐拼凑出整个波士顿的运转模式。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路边乱停车吃罚单,包罗万有的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与其说是呈现了波士顿市政厅的日常工作,倒不如说是维持美国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复杂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但导演毫不偏颇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 因为我没去过波士顿…至少在电影中比纽约更亲切、干净,政府的责任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把蒙罗维亚算绝对意义的小镇,波士顿则是相反的典型“运行良好”的美国城市样版,市政厅直面被人诟病的城市形象、偏见思想、执行机构低效或者贫富差距失业犯罪率等等问题,民主政治造就了政府机构运行的复杂,但这样的规划和民众参与才保证了机构(美国)“透明公正”的良好运行
      • 前面领导讲话开会说话漂亮也禁不住睡了make som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er Boston,后面睡醒了轮到people sing还挺喜欢的,旁边迟到许久但坐下来后看得好认真不睡的小哥不断偷偷查看手机时间暴露了开会的心态:怎么还没完呢……按你胃,是睡了也不白看的好片,城市,让生活更糟糕。20201217@广州猎德百丽宫影院金红棉纪录片节周三打工日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四十分放映。
      • 某种程度上Wiseman和Godard都到了一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比如他们的片都已经到了只出现片名就赢得掌声的地步。我这么说还是因为《影像之书》和《市政厅》共享的是一套逻辑——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话术给既有的无序做总结和下定义。观众仍然可以绞尽脑汁为他们的逻辑拼盘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解读,但他们却并没有想要为观众敞开大门。更加严重的是市政厅比起图书馆所牵涉的范围要大得多,用五个小时来呈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怀斯曼的风格习惯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那张经典的在书上划重点的贴图——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 剪辑点与画幅的四条边、四个角,是和城市的线条与棱角同样锋利,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积雪像未经修整的铺路石般圆融了一切,少了边线的重合,我们因此更清楚地看见了处于宣讲与交流间的区隔。
      • 8.5,某种意义上和Malmkrog是同种电影。在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中,怀斯曼组织的是平行的言语;但在杰克逊,在市政厅,社会议题的紧密性使得讨论是纵深的。
      • 金红棉影展 @ SZBC|期望大银幕看怀斯曼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四个半小时毫不沉闷,杜比厅观看体验绝佳。特意挑了能伸开腿的位置,也感谢缺席的邻座。波士顿市长的形象十分务实。很多议题相对国内过于progressive。意识到正在被拍摄多少影响了被摄者的状态|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和谐和待改善的时间轴,字幕质量好过预期。因为最近也在翻怀斯曼的片,所以对翻译难度还是有认识的:要在相对缺失context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完整体系或专业/专门事件的片段内容,很多细节都难以确定。迅速拿到国内放映加上长时长和大量文本,字幕做到这样值得肯定。还有一点可能是影院座位设计的锅:字幕处于画面最底端,会被前方观众的头挡住,比较影响观看体验
      • 4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波士顿市长Martin J. Walsh和他的领导班子政府部门的日常。素材拼接,编导似乎没有观点。
      • 应该叫《开会与讲话》。换在其它任何时间点都会对这种喊空口号的官僚主义翻白眼,但在2020年却居然有一种亲切感和“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的归属感。电影结束后回想开场的同性伴侣领证,似乎体制内西西弗斯式的琐屑努力也是有意义的。
      • 一小时离场。(职能部门外景空镜+事无巨细的会议/讨论)循环往复n次。不管是Wiseman本人还是手册的编辑,大概都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meeting minutes。
      • 叹为观止。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进而拓展至地区、社会、国体、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理解和移情,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而这个答案,又似乎并不遥远,甚至从未离开。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随着川普的倒台,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谨慎而坚定的呼吁,提醒,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
      • 今年最好美国电影,大片儿。
      • 【C】顶不住,275分钟真心顶不住。各种会议演讲中间插入的展现城市肌理的空镜头序列要比那些会议演讲本身更有魅力。
      • 日与夜,春夏秋冬的建筑外立面,投射在镜面与水面中,从城市进入到人的城市。已经足够尽心地深入去涵盖到各个方面,然而对话依旧有它的局限。好难啊。
      • Marty Walsh拍完这片儿回去当拜登的劳工部长了,这片儿可以看作Walsh本人的真人秀,但是不同于卡戴珊家族娱乐大众的真人秀,每一次行政会议普通人看起来那都要了亲命了,日理万机日理万机啊。尤其2020让Walsh看起来老了5岁,2020每天围观Walsh的电视演讲,从来没有看过他笑过,这个纪录片他也没有任何笑容。可能美国东北太冷了吧!这个爱尔兰移民后代、曾经的建筑工人、失业、酗酒矫正、然后从稀烂的泥潭里又爬起来继续生活,最后还从政了,这说说都是“新美国梦”啊!片子航拍了波士顿市政厅,这个混凝土野兽派建筑代表,我想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就想是这个样子的吧,一座真正被使用充满着生命力的地方,有些镜头细节参观考察时并不能直接观看。
    • 豆瓣 7.8 IMDB 6.9 BD1280高清中字版
      L'Île au trésor
      2018
      纪录片
      法国

      金银岛

      L'Île au trés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可爱,让人想拿起摄影机的电影!它敏锐与乐趣在于那些隐性的迷你叙事弧,在他的镜头里存在隐性的“电影”(看那些从树丛间看到的“画框”),角度是多样的(普通旅客、逃票者、工作人员、法国人、移民... 各不相同),被“角色”们看在眼里,并被外来的摄影机捕捉下来,声音似也有全知的超验感;结尾这段不免让人想到所谓的“微缩冒险”,看似不起眼的一次攀登被夸张成一次创举,而这不就是我们重返那美妙的童真的方式嘛~
      • 用很简单的方式融合了童话,历史和日常。翻墙逃票的小孩说:“我不想买票,因为今天是个多云天。” 一个黑人小男孩告诉他的弟弟:“花是红的,叶是绿的,黑的?什么是黑的?”
      • 对比导演镜头里的人,突然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都活得压力山大。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中年人也不会有全家夏日郊游的想法。导演拍一个夏日的游乐场,有孩子,青年,中年和老年人,有移民,有法国人,有游客,也有游乐场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用每个年龄段的方式过夏日。年轻人一直在搭讪女孩,每一天都活成冒险,他说这样会让他觉得还活着。72岁的老头也会搭讪20岁的女孩,邀请她来五星级宾馆合住,没有性,只希望可以有个人陪。在导演的镜头里,你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人类天性的自由,永远是看似不会结束的夏日,无拘无束,没有枷锁地野蛮生长。 ★★★★
      • B+/ “跃过边界”(哪怕只是表层的边界)仿佛成为这些芸芸众生的共通潜意识。边界逐步塌陷,电影因而成为一场取消了“距离”梦幻触目可及的旅行。如涟漪般在碎片间相互扰动(且不乏政治性的)的日常感却又让人想起《悲惨世界》。无论扎入其中还是浮出水面,它都在呼唤着对现实生活的多维度感知力,一种积蓄着希望的宝贵感知力。那些对日常“情趣”装模作样的学术研究无法真正抵达有深度的“生活美学”,但是电影能。
      • 候麦的夏天,新浪潮水上乐园。达内兄弟做管理,电影手册派的免门票。里维特在水里游,雷乃在岸边走,戈达尔四处撩,特吕弗在郊游,洪尚秀想翻墙进
      • 对于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如此影像才是最珍贵的。在摆拍和纪录之间微妙平衡,让方法和意图上的真实派,都异常可笑。
      • “不复杂的、好的影像”,这句描述现在只能形容为数不多的电影了。并无其他借喻,在这里乐园就是“乐园”,是最终的喻体。人们带来不同的历史,大段大段地叙述,然后把它们洒到水里。“红色”“粉色”“黄色”,让我们找回这些简单词语。
      • 看的过程中,就是没来由全方位感到… It feels soooo melancholy… 后来剪辑师跳出来说,确实melancholy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那我觉得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片子真的表达力惊人。这melancholy精确滴来源于全方位记录一个childhood和youth的无聊与美丽被完美放大的场所,而且这个场所自己有一个生命轨迹,它陈列的不是日常,是日常里虚幻的巅峰:让叙事多了层次。PS. 这样用verite技巧也挺好的(走路上怂恿小盆友:你们敢不敢sneak in?
      • 越来越困惑在摄影机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电影。
      • “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夏天,日光太亮,日子太长,植物快速抽长,万事万物 理直气壮”
      • 很喜欢。布哈克这部应该也是有让素人“表演”的部分(但其实在纪录片镜头前“表演”与否没那么大区别)。童年乐园是反日常的日常性大杂烩,金银岛是取消纪录的人类观察学,相得益彰。
      • 纪录片,但有非常浓郁经典法国电影的味道,在大部分法国剧情片里弥足珍贵并且几乎绝迹的气息。la femis殿堂级别的地位全靠这样的校友奠基
      • 与其说像人们精心打扮却行如雕塑且都遮蔽着阳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电影里的人群和气氛其实更接近同是修拉所画、描绘塞纳河对岸年轻人悠闲消暑的那副作品《阿尼埃尔的浴场》。这自由自在的夏日,既是永恒的,又只此一次。
      • Guillaume Brac×2,Claire Simon的½切面。
      • 6/10。画面美到想截图。探讨了十分广泛的题材如年龄种族爱情政治死亡等,我最喜欢黑人兄弟认颜色一段。单一片段都很好,但凑在一起说是纪录片我不接受。
      • 当代素人纪录片版《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看点颇多,老中青纷纷乱入,各式各样的话题,从个体、局部到整体,无中生有,你中有我,形散神不散。确实是电影手册喜欢的类型。
      • #A-# 精心的闲笔-漂浮的日常拼接看似不知去往何方,却在某种程度上堆叠为特定的景观依然呈现出来,可知的不可知;结尾真是举重若轻啊,完成了真诚而漂亮的一击。
      • 很好看,很治愈,很温暖。喜欢以生活剖面窥探世界的电影,远景的镜头维持着适度的距离,而相似的生命经验又使你融入其中。我也想脱掉上衣,爬到最高的踏板,纵身跃下,踩碎一片金黄。生活就是需要这样肾上腺素飙升的kick moment来提醒你:I am still alive!!
      • 变化万千的夏日时光,应该是最早的纪录电影
      • It's a summer utopian film cause not a single people looks at the smartphone screen.
    • 豆瓣 8.8 IMDB 8.1 1080P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2021
      纪录片
      德国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言语的驳斥只捍卫了一种观点,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搭建了无数座世界。比起金熊在架势上的咄咄逼人,巴赫曼先生在对待历史与当下的态度上更温和却也有着直面无法终结的争论时的果敢与坚定。
      • 高亮简介中的一句话吧,“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谈技巧是没什么用的,再高亮一遍: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壮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包括再教育。
      • 五星给巴赫曼先生。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沉浸式观影,却一点也不冗长,感觉像认识了巴赫曼老师和整个班的同学们很久,想和他们一起在课堂弹吉他、打鼓、唱歌。多文化课堂其实和在柏林上的德语班很像,学生能和老师平等交流,打开心扉分享各自不同的生活与文化。最珍贵的还是老师以人为本、为孩子着想的心,自由开放的灵魂与发自心底的尊重。
      • 看完后爱上巴赫曼先生了,尽管从中段开始才进入他的私人空间。三个半小时不嫌长,就像助教一样旁听一节又一节课,观察巴赫曼和小孩们的交流沟通。音乐段落很动人,空镜很有效,素材组织天衣无缝。
      • 巴赫曼先生如天降的圣诞老人,给学生带来智识,欢笑和音乐。没有《墙壁之间》的聚焦,却更为温柔悲悯。
      • 从结构和指向上看,是最像波士顿市政厅的。隐退至摄影机后,将陈述交给拍摄环境中的人,由大量市镇风景、工厂设施、工作场面的空镜介入进行定调。更加宝贵的是,巴赫曼老师是教音乐的,他自己就可以掌控影像的节奏和旋律。毕竟陈述(想法的表达)和倾听是最重要的,由此展开沟通的可能。如果说劳伦冈泰的课室风云是一次提问,那么这里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那个我们期望中最好的形态。
      • 4.5,室内场景负责讲述,一组组环境镜头则将讲述的内容引向更广阔的外部,已述的人物和无需赘言的背景,言与不言的两面。
      • 【柏林 2021】真·《放牛班的春天》,朴实、真诚、包容的巴赫曼老师,不仅治愈了学生也治愈了观众,3个半小时根本不够看,想要亲身听一堂巴赫曼老师的课。
      •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奖(原鲍尔奖,现三等奖)。鸿篇巨制,比起一部“爱的教育”和更为直观的移民/身份问题而言,导演更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德国的人口政策:为何要引进外劳,如何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如何通过语言和教育体制(还专门补习了一下相关资料)来塑造“德国”。导演精湛地用直接电影的方法把这个大问题贯彻在日常细节中,并将其历史化(追溯到20世纪初、纳粹德国时期、60年代土耳其外劳等等),工业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点选得也非常精妙。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柏林学派居然开始煽情了,结尾真的好动人!
      • 太棒了,四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津津有味看完,孩子们都太可爱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以及性格在这里碰撞,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交融。这是未来社会的常态,这是欧洲的未来。
      • 追踪了预科学校全科老师巴赫曼先生和他一整个班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虽然在观点表达上并没有《发狂黄片》那样激进,但该片同样将现实(移民)与历史(种族)勾连起来,形成了某种历史社会学调查。在巴赫曼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反复追问中,二代移民儿童缓慢地构建出一套关于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看待性别、民族差异的价值观。可以说,整部电影是一套欧洲社会议题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人本主义的典范之作。
      • 其实真的不必拍这么长。另外德国小孩都好乖好成熟,非常有礼貌,想象不了在法国能拍这样的老师,Bah……
      • 3.5。看到了一种极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音乐教人和谐,历史教人铭记,性别教人平等。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巴赫曼先生的耐心使这种交流和成长变为可能。基本上是直接电影的拍法,抹除拍摄者的介入性;镜头非常沉稳,大量课堂实录,且有正反打的反应,空镜来做季节性转场。三个多小时片长的意义在于,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反馈更为完整,但我仍怀疑其必要性,最后的空落难免有种挥之不去的设计感。#CPH:DOX#
      • 柏林学派
      • 是导演一贯的架构:呈现一段共轨的时间。将迁徙的时间线交织进升学的时间线中,按照比例逐步释放直至重合为同一轨时间。建筑、街道、树木、石子、楼梯口、室内的挂饰与乐器,恒定又磨损地观望着两端:共享与独处的时刻。
      • #CPH:DOX# 三个半小时,从磨合看到毕业,最后留下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和无限的留恋。巴赫曼老师为我们诠释了如何才为教育、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尤其还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在给予他们客观成绩现实的同时,又通过告诉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与方向来传递鼓励与期待;总是充满爱与耐心地,引导学生去自发提炼自己的想法和认清每个想法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普世性的对错与成人的认知。这是一个文化碰撞的场地,也是一个充满包容的空间,你的国籍、宗教、个性、性向,都会得到爱与尊重。相信在这里的时光一定让这些孩子一生难忘。
      • 巴赫曼先生百无禁忌,无惧打开自己,孩子们也可以在他面前开心做自己。他们学到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到了同理心,学到了如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导演从海量的素材中剪出了三个半小时,结束时伤感之余也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日常可以一直看下去……
      • #CPH:DOC2021#本质上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审视,倾向性的评判如直接电影一般隐在摄影机之后,看似游移的视点实则隐含的指向了记录的主体:教育的可能性需要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因而大量的素材以课堂间的对话铺陈。同时触及劳工、战争反思和对身份的关注,以及欧洲长久难以解决的移民问题,导演或许想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是否能够以人本主义的方式引导二代移民者构建对于异域的归属感,这当然不只需要教师的寓教于乐和学生的自我认知,更需要一种来自社会范围的普遍参与。因此如何恰切的弥合当下的困境还有待商榷,但终究是一种向好的尝试,毕竟人生若能遇到自己的Herr Bachmann,已是万幸。
      • -
      • 有趣生动的,并不会因为217分钟时长而乏味。你是进入电影本身,尤其它的观感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让整个过程更加的自在舒适。#4.5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