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tPOP那一集说blur🔥了之后,乐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三个星期前还是Heavy Metal的乐队重组之后穿上Fred Perry就突然开始唱描写喝🍵的歌. 之后托尼布莱尔借助英伦流行音乐拉拢工人阶级和年轻人,咖喱兄弟进唐宁街十号和上流社会推杯换盏的故事大家知道了。想到前两天翻eyescream,cover story就是 GORILLAZ in FRED PERRY。 前有90s Cool Britannia 后有 🇯🇵 Cool Japan,借力流行时尚文化,就像《原宿牛仔》里描写的ivy 风格对日本战后社会的影响,politician在这块总是尝到甜头。 |
|
英伦摇滚,乡村音乐,音乐节,瑞典流行乐这四集都是惯用的视频素材和叙事套路,但加上现采的blur贝斯手的吐槽,多了几分欢乐。没想到会为boyz&men单独制作一集,对boyz&men从走红到归于沉寂的分析很到位。auto tune那集说auto tune是用算法模拟唱将类歌手的装饰音效果,挺让人释怀。 Brill Building那集居然找到neil sedaka出镜,网飞真的有心了,估计山下达郎看到会热泪盈眶。歌曲能做什么那集因为讲到fight the power,著名嘻哈乐评人jeff chang也惊喜出镜,哈哈哈! |
|
哈哈哈哈哈 "We are a universal rock band, we are not britpop"。制作最好的应该还是swedish那一集,autotune也很有趣。第一次知道他们管乡村乐叫Americana。有一说一,真的没几个美国人听甚至了解britpop,Britpop is way much more than the rivalry b/w blur and oasis, 所以要干货还是去看BBC制作的britpop documentary更实际 |
|
瑞典词曲那一集真的看得血脉喷张 |
|
RONI LOREN推荐的流行乐科普节目,看了第一集,无比佩服大卫鲍伊/第二集“斯德哥尔摩症”,一直在等待Max Martin的介绍,这个为BSB,Britney,Katy Perry,Taylor Swift,the weeknd ,Ed Sheeran…创造出无数金曲的传奇人物,也知道了他的恩师Denniz PoP。第三集Brit pop介绍也很有趣,其他集介绍的音乐严格来说并未走向世界。只看三集就好。 |
|
走的就是浅显易懂的路线,所以像what can a song do和festival rising两集这种可以说很多的重磅话题就显得蜻蜓点水。但具体到某个现象就变得有趣,b2m, auto-tune和britpop最佳~ |
|
有一两集挺无聊的 音乐节那集看得人群恐惧巨型不适 瑞典好厉害哦 that playful attitude |
|
很有趣 |
|
前六集不错,后两集上价值,可以不看 |
|
听到BoyzIIMen、Babyface、ABBA、Shania Twain这些声音的时候,激动地整个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
|
what is pop? 真的这个记录剧集系列要继续拍下去的话,还是有很多很多主题可以讲的。补习一些pop culture history也蛮好的,boyz2men啊之类之类的。 |
|
欧美流行乐科普。最喜欢1&3集The Boyz II Men效应和瑞典音乐制作人造星这两集,都是当年听欧美入门的那些组合(挺怀念的);Auto-Tune这集也有意思,原来那时这效果器问世后还有这段故事,T Pain因为Usher一句话就抑郁了;Britpop那集视角太局限了,只讲了Oasis和Blur,毕竟美国人...;后3集就比较无感了,尤其第7集最烂,好好聊音乐就好扯什么zz,扣分,3星半。(其实就算格局小点,按音乐类型、风格的选题来聊,或许会更有趣) |
|
不如一般的编年史深入,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选了这几个点做单集,水准也有高有低。片尾字幕还保留着pop evolution的字样,想必做着做着也不知道怎么连起来就索性叫this is pop吧,一种糊弄。 |
|
cut: Auto-Tune, Stockholm Syndrome, 音乐节
感觉没什么可看的Britpop也讲得很花,when you want to get the cool new stuff, you go check out what the young black kids are doing |
|
还是蛮用心的科普了。有两集资源没找到 |
|
主題式介紹流行樂,Auto-Tune和瑞典producer這兩集有意思 |
|
讲了音乐工业的过去荣光和现在的思考。是一次再次认识欧美音乐的好题材。(那个评论里说后两集上价值不用看的人,你可以全部都不看。现在的键盘侠天天怕被洗脑怕被价值绑架,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鸵鸟心态?感觉ta这几集纪录片白看了。) |
|
生活继续,音乐继续,流行未必流行,仅是随波逐流。 |
|
有趣 |
|
乍看上去是没明星没名作没脉络的大题小做,其实是聚焦于流行乐发展的草蛇灰线的小题大做。有了这些里子,光鲜亮丽的面子才得以可能。喜欢前三集和后两集。 |
|
1. Most of all,千禧男团以及英伦摇滚乐迷的回忆杀。2. “电子乐的历史是工具滥用的历史”,这句话好像没错。3. 曾经的“瑞典制造”一次次地证明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才是歌曲流行且经久不衰的关键。3. 冷战时期Space Bridge架起的美苏之间的US festival像是互联网时代美好旧时代的序曲,让人感慨万千。4. 谈ZZ的那一集轻描淡写且缺乏佳作,可能是因为近些年的流行乐坛太过乏善可陈了。
|
|
好看!!!!!! |
|
英伦那集,奶酪那段笑死 哈哈哈哈 为奶酪五星 |
|
流行乐入门/autotune有趣 瑞典音乐人科普 brillbuilding那集和马芳的少男少女横死歌中节目搭配看更棒 缺两集britpop和what can a song do之后补 |
|
1,4,7,8 |
|
之前跟一个无法目测年龄的人聊到过boyz II men 当时因为不会拼写没搜到 这就遇到了 译为“大人小孩双拍档”(?) |
|
Alex James cheese farmer |
|
, , , 以点见面且略带戏谑的这三集都有意思,相比之下和显得有些过度煽情和假大空。 |
|
吃饭的时候看,乐趣无穷 |
|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它的意义是发掘那些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塑造造成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却被逐渐忘记的瞬间,那我觉得它是有趣而成功的。我在观看过程中一直在吸收很多有趣而以前不知道的讯息。但如果这是一部回顾流行音乐发展史的影片,即便只关注每个episode选取的那些子话题,我觉得这部纪录片选的那些人物和事件有一些些偏颇。 |
|
auto tune和瑞典制造这两集讲工业的比较有趣,brit pop讲得太乱太切片可惜了。 |
|
中间几集好燃!autotune是我最喜欢的ep. |
|
娱乐片✔️ |
|
第一集很没意思 |
|
Stockholm Syndrome 那一集非常精彩,所有成功的背后,无论如何,都必须有着勤奋与努力。我们都应该好好向瑞典人学习这样的谦卑。 |
|
笑死 粥一个人都请不来 // 去看了一下imdb的review 大多都是在诟病没给MJ留一集 但事实上这种清一色的评论本身就很不流行乐本色 |
|
HAIL BRITPOP!!! |
|
一般,卖卖情怀。 |
|
第二集大卫鲍伊就是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啊他就不是凡人!第五集“你是买绿洲还是买模糊”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大事笑死。第六集再爱摇滚也受不了音乐节,光在荧幕上看到那么多人都感到窒息,就算是83年的阵容…一想到人那么多厕所那么少,算了。 |
|
Netflix已上线,讲Auto-Tune和瑞典金曲制造者那两集的内容非常棒!下饭程度的好看,整套制作风格就还是很网飞味儿 |
|
auto-tune那集居然都是泪目 |
|
补档 |
|
越到后面越没劲了 |
|
还以为MJ会出场... |
|
And after all, you are my wonderwall. |
|
哈哈这片子很可怕 看之前大概有5集内容都和不同人聊到过 选题挺好 重点也比较准 缺点大概就是偶尔要强行下结论 是为了显得更有说服力吗 其实明明都是开放且互相关联的 期待有机会也给碧宝平反一下 |
|
blur为什么可以这么好笑 |
|
美国人讲britpop等于oasis🆚blur |
|
音乐不错 |
|
能请到这么多大佬真的是花了心血的。情怀上多加一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