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难民潮下非常独特的切入角度,导演对于当下欧洲核心议题,没有从最浅显直观的资源占有去展开,本身就非常高级。《工作的人》看似在讲下岗所带来的中年危机,实际内核却是由难民事件而造成的蝴蝶效应,从而牵扯出欧洲主流价值体系对于“人”的态度得反思与批判。所谓右翼无视肉体,左翼摧毁灵魂。在男主为保护公司、事业、家庭而做出并不人道的选择之时,他便将自己抛向整个社会的对立面。于是,受益者继续拥有美好的现实与坚定的道德高地,而男主在其所有的身份环境里沦为牺牲品。影片露骨又真实的剥开了资本社会的丑陋一面,以一种政治并不正确的观点,却观看现实下的社会切面和真实情感被主流价值观所取代后的麻木现状。 |
|
中年高管的确是公司的眼中钉啊,你的工资太高了。但这个人的能力的确有跟公司叫板的资历,自己独立处理事情,而且哪里是一个船的事情,处理偷渡客是警方、国际事物,可以升级至很大,但他都消无声息的处理好了。大概是最初其中他的管理层有变动吧,没有一直撑他的上司了。真不希望这样一个中年男人被工作击垮。 |
|
其實是現在很多華語電影都在寫都在拍的題材,這似乎也是全球化問題?上一代人的自我價值與新一代人的價值觀已經不同了。正如片中所展示的關係,舊一代的人價值觀是 公司、家人>個人;新一代的思維是個人>家人、其他。的確劇本寫得很不錯,帶小女兒參觀整個工作過程拍挺好的。最後一幕還留下了反思,同情這類人究竟這麼做是為了甚麼?反正都沒有人Care你有甚麼感受★★★☆ |
|
奇遇电影字幕组 ▏QY-278,看完这部电影想到前段时间的【送我上青云】,非常喜欢这个很丧的故事,对比之下,你就知道这个剧本写的有多优秀了,主题明确,力道十足,一点都不散,丧到触底也没有解决之道。剧本的完成度和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算是两个最大的优点,在剧作和主题层面上像是史蒂芬·布塞和达内兄弟的混合体,可惜导演的存在感比较弱,换成大导演可能就了不得了。 |
|
不是特别丧。看到妻子分房睡,儿子说可以过没有父亲的生活,但拒绝改变生活方式,还是挺同情男主的。小女儿像个天使,一直围绕在父亲身边。 |
|
影片的故事是一个“大事件”嵌套了一个“小困境”的结构,往大了讲,是资本的剥削之恶,只有利益,罔顾无关者的生死,往小了讲,是一个男人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困境后的挣扎与悔悟,两者合到一块的矛盾点在于,一个在“大节”上犯下罪过的人,却在“小节”上得到近似谅解的结局,这实在是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
|
剧本优秀,情感明确,无力感之外还有一层失重感,是厉害之处。 |
|
每每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便想起那部“谎人手记”。工作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我看这个片子偏偏就是为了工作,妈的。 |
|
又是一部关于中年危机的片子,前半个小时的文戏就很抓人,仅用几句台词就把非洲难民的惨,欧洲商人的黑刻画出来了。查了一下男主角是双A影帝,难怪表演的这么好。 |
|
本片又名,失业的人!
RTBF!
一直希望Olivier能接几部CANAL+台的法国电视剧剧本出演!这么好的演员只拍电影太可惜了!
101分钟版本,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75分中等水平作品! |
|
比胸还平的故事 |
|
相当可惜在70分钟后人物设定开始转向,退出中产生存方式,回归底层(我心安处之流)。一厢情愿罢。 |
|
剧本全程“I can see that coming”,和昨天看的《负重》谜之呼应。后脑勺影帝这次改用后视镜演戏了,不过他五个儿女都长得那么好看,我是不信的。
确实像布塞(还有劳伦冈泰那部《失序年代》),中段直接代入文森特林顿也毫无违和感。一件很诡异的事:看《市场法律》时我也老是不自觉把文森特林顿脑补成古尔梅…… |
|
挺好的,没啥废笔,但故事确实让我想到布塞,技法上又不太一样。男主角演得很不错,没拿到影帝还挺可惜的。 |
|
節奏非常出色,一個演員撐起整部影片。 |
|
2.5 |
|
你与被世界抛弃只有一念之差 |
|
#黑眼圈电影节# 导演不厌其烦地拍男主开车内景,而行进的道路都是小径,绕啊绕,绕啊绕,不停地拐弯、拐弯、拐弯,感觉总也走不出去。这个场景就是整部电影最核心的表达,在生活、社会的版图上,似乎每个人都身处巨大的迷宫中。是各得其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寻觅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坦然接受与生俱来的每个人迥异的定位与并不相通的悲欢际遇?出口好像不止一个,又好像走来走去也都差不多,虽然你我都经历着光怪陆离的现实,但有些情感却是共通的。片尾小女儿对父亲的依恋,是一束夺目的光,散发着治愈心灵、熨帖不安的强大力量,为这个冰冷的故事着上了一层暖暖的光晕。第12届黑眼圈电影节最佳作品! |
|
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男人,其实挺脆弱的。一般来说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大多与妻子没了爱情,也不能与正值叛逆期的子女交心,碌碌无为的也就算了,那些公司的高管最危险。一旦被公司撸下来,而且公司很可能早就想把你撸下来,你何去何从?是不是就像电影里的老汉一样,抑郁到想死?年过半百真的挺难再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目标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儿的话,可能就真的丧到死了。 |
|
妻子:你什么都可以跟我说。弗兰克说了,妻子:你最好到楼下去自己睡。二儿子:我们可以接受没有爸爸,但不能接受(你失业后)没有钱。
还好小女儿是挽救他的天使。 |
|
“男人的家庭价值”,真实细腻而又无力的中年危机,用普京或施瓦辛格终结者式不苟言笑的表情印证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利益至上的冰冷,弗兰克所代表的既是影子大亨中的代言人,又是存在一丝幻想的可怜的“套中人”,自我麻痹的展示是与童真女儿的对话,即使再有理想情节也不会单纯到只坚持原则;剧情中另一支线是未见的货轮偷渡客,可与怒海仁心(Styx, 2018)作对比,差异于性别之间(女性-男性:感性-理性)的处理方式,但都展示了时下难民危机阴影隐喻; |
|
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男主的身上有种原始的动物性(表演很细腻),但是却被资本社会所裹挟成为一个纯粹的“社会人”,这是他身上最坚韧的点,也是最悲情的部分。 |
|
作为审校的影片,非常剧情和生活化了,上一部是希腊电影,极度丧,这部也很类似,但还不至于丧到极致。很喜欢Frank和小女儿去看工作环境那段,以及他们回到家后一家人相聚一刻,感动,这才让人觉得亲情的力量,即使儿子不能理解,但还是有小棉袄的女儿来温暖。全片最不满意的就是结尾,虽然Frank放弃了自杀,可是工作上并无进展,人性的真善美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 |
|
我也在中年危机。尽自己努力克服。积极态度还是关键重要的,不能丧。 |
|
上一个我见到敢跟boss正面刚的人已经被调走了 |
|
其实这个剧本可以讲的挺多的;欧洲难民问题、中年危机、亲子关系、资本主义运作,结果都是浅尝辄止。可惜了。 |
|
配《酒精计划》 |
|
很丧很让人抑郁的故事,一个一心供养家庭的中年男人,在突然失去工作之后,已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犹如日本人所发明的社畜一词,像牲畜一般只知埋头工作,却得不到任何爱的回应。而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就是,一切你都得自己扛着。影片中的男人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前路还会有什么在等候着他呢? |
|
工作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是生存,也许是生活,也许是全部。如果你也曾经历过离职、失业等,那你就会十分了解那种失去工作后无事可做、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恐惧感。工作场合本身就是个竞技场,能者上不能者下;又或者还有另一套逻辑,挣钱很多的老员工总是会比工资不高但能力还行的年轻人取代,美其名曰降本增效。失去工作并不就是天塌下来了,只要有能力有耐心,终究你会找到下一份工作。这其中的煎熬既然避无可避,不如从生活中给自己寻找到更多快乐的理由,来更好地排解这些负面的情绪,人总是要往前看的。 |
|
竟然那么多短评把男主犯的那个错误叫作“小失误”。过于讽刺,以至于直接点题。现代人的必修课:做好危机管理。 |
|
3.5 / 其实这是一部恐怖片。 |
|
机器 |
|
中年失业有多苦 |
|
当你选择做dirty job的结果,或者是担心有一天你的孩子鄙视你,或者是越陷越深无以脱身…… |
|
节奏真好。 要是以自杀成功为结尾,可能会加一星。 |
|
忽然觉得我比男主幸福啊,虽然我的工作也咋滴,只有辞职的心没有辞职的胆,但好歹还不需要养家。很真实。以及喜欢这种没啥配乐的电影 |
|
6分。 |
|
其实那种真正内在的男性视角不多的,它和多数不自觉用男性视角作为全知视角的替代品不一样,这算其中一部。那些不善言辞的晃荡就是他们的心理空间。当儿子说出父亲可以不在只要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变,这个空间就垮塌了。那是非常悲剧性的时刻,说它象征了白人男性所主导的家庭和文明结构的危机也不为过(难民、全球贸易、核心家庭、政治正确的负担全在里面了)。只是导演最后竟然还是让这个已经被放逐和自我放逐的父亲重新回到生活的美梦中,少了一点胆量和想象力啊。 |
|
【146/166】中年社畜被辞退才是最为致命的🙃努力奔着斜杠人生去发展🙏 |
|
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然而生活依然没有回到正轨。拥有看似中产家庭的男主应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不知这样无收入的生活还能维持多久 |
|
这个世界真是从来都不缺干脏活儿的人啊!他去新公司也大概率也是个出了事要背锅的人。失业之后他一个人扛了三个月,都没有给家里人说自己失业了,没有让大家一起来分担他的压力。最后家里人知道真相之后,也还是没有一家人来承担这个压力。孩子说,我们可以没有父亲,反正我们也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老婆说,你原本可以救那个人的,你还是去客厅睡吧。他真是老旧过时固执啊,他一个人为全家人做出牺牲,他的老婆竟也完全不能为他分担。中产阶级男士的悲剧。。。在一套就的机制里面走不出来了,只有继续,为了孩子们继续。。。整部电影拍得很干净,镜头、影像风格都很利落,人物刻画也很简练充实,不煽情很冷静,期待导演的后续作品。 |
|
惊喜 |
|
看简介以为是中年危机+失业,大概类似于“坐在星巴克上班的人”一样,但是看下来却没那么简单,里面居然还有人性以及资本的博弈。剧本表演节奏都不错,很喜欢。四星半。 |
|
整个过程就没人关心那个死了的偷渡男孩 |
|
被服务了20年的公司抛弃,被生活多年的家庭嫌弃,自我怀疑自我反省也没有一个让你稍微振奋的好结果,原本有工作和家庭的人接二连三失意。影片就好像一针注满高浓度失意的药剂,打入身体的时候甚至感觉不到疼,但是回过头的时候却发现针管已经空了,失意顺着血管流遍全身。生活就是要让你失望的。 |
|
12th BEFF 给资本主义当牛马实惨。不过里面涉及到的不只如此,原生家庭问题也没有过分修饰,没有刻意渲染失业后的崩溃与巨变(可能因为本来就薅了不少羊毛),点到为止。男主的诚实和克制让我感觉他惨又不惨,很微妙。好喜欢最后一场戏的调度。 |
|
你能把问题都想明白但也只能想想而已… |
|
好丧好Heavy啊 |
|
法语圈一直有写实一类导演。没想到它谈论的是集装箱贸易 |
|
有点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