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我创建的条目哟 |
|
真实地看哭了,完成夕风编曲的宇多田光,抱着腿坐在椅子上,放空着面含泪光的样子真难忘。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痛苦的吧,真实地面对自我,把自己不可触摸的一部分打凿出来,成为一个作品,这部纪录片展示了这一点,谢谢 |
|
继续十颗星吹爆。这期拍的太好了,看到了制作过程,熊光坚持自己的时候真是A爆。所谓professionalism,还是在于坚持自己。夕凪真是大神曲。 |
|
活着能听到熊光的歌,就是幸福 |
|
习惯好的人,只要自信,就成就斐然 |
|
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撒很多谎,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丢脸的事,羞于启齿的事,不愿承认的事,把这些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坦诚面对。——所以,总有一天我也会去面对的吧,这份真实的自我。音乐人这么强烈的因果我是学不来了……但只希望能借来一点勇气。等真到了时候,不会害怕。 |
|
作为纪录片太普通了,也就是新专辑幕后故事吧。 |
|
1.所谓创作,即是冒险。2.面对迷茫与彷徨,只有通过音乐来传达与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3.世间万物,皆有一终,而那也是开始。坦诚直面人生,以及音乐。 |
|
回顾了1999年的节目,SMAP五人像逗小妹妹似的,与满脸稚气的小光嘻嘻哈哈地聊天。小光说:“现在16岁,完全不敢想象26岁时是什么样子...”
换片之间,感觉看到了一个人二十年的动态成长。二十年后,纪录片里,小小的身躯如昔,但从小时候用溢不住的才华玩票,到如今用更庄重严肃的态度雕刻艺术。
经历与故事,化成了神态的改变,目光变得从容坚毅;而对待音乐与创作所坚持的本真,让她三十五岁时仍年轻地像个孩子。 |
|
是天才少女,但能够做到这么多年音乐质量依然高到吓人,便是对自身事业极高的专业度与虔诚,纯粹的情感。 |
|
原来她是一个人作曲,编曲都弄好再填词的,怪不得不看歌词也能感受到她歌中强烈的情感。最后那里,一首写了三年的歌,不知道怎么写向乐手们坦诚,然后在大家帮助下完成了,"原来心中的图景,别人也看得到。别人也可以给我光",真好。 |
|
191220重温 写影评 190513可以补充回答那位日本人日语老师 为何我喜欢hikki了:纯粹而强烈的求美求真的感情 190420社科群线下第二次聚会后,在他人新信息的刺激下,回想自己的思想历程,想到了自己为何欣赏Hikki多年: 歌曲的艺术美、我的type即荣格理论之“阿尼玛”、阅读趣味与家庭状况的相似性、自己在30代未满的思想巨变期与忧伤期中所努力抓住的稳定的人世间之美(类似皮特森的第11个rule即哪怕tragedy也不要hell)、以及避免我陷入201904上海高架跳桥少年的自我惨剧。 190309从日本回来 看一下我五星作品们 考虑:何谓我的良好生活 19-01-23 《夕凪》的创作过程。 |
|
创作遇到瓶颈,打开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翻看找灵感,然后把自己看哭了,熊光太可爱了吧 |
|
stay gold |
|
宇多田,随便唱,就卖个五百万!词曲作曲都是我自己~乐队,乐团伴奏等的设计都是自己。讲述了夕凪的创作过程等 |
|
感受到了用心 |
|
她说要尝试没有试过的合作形式,才让我明白了“挑战”的意思。可能也是创作中的某种自信和攀登,要去碰撞,哪怕最终会失败(当然她成功了)。又一次听到要不断“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许这也是创作的“捷径”吧。看完纪录片立马又打开《夕凪》再听一遍。 |
|
完全跑偏勾起对纳博科夫的兴趣哈哈哈。以及我一直不是非常能接受宇多田的音乐(主要是对歌词的审美无能),但仔细想想Fantome能打动我,是因为她的沉淀和经历过痛苦的缘故吧。始终觉得痛苦和孤独让“艺术”更迷人。 |
|
因为最近的『One Last Kiss』来看,虽然中学的时候就有听过她的名字但是直到打开这部片子前都不知道宇多田光是那么纯粹的创作歌手。EVA最后的曲子由她来唱太好了 |
|
从最早的2020听到2024,这几年一直在寻觅的音乐上的蒙娜丽莎,我终于遇见。《初恋》当然是绕不开的专,《夕凪》的创作,原来他们也看到我意识深处的地方。始终追寻在音乐中抵达真实,世间万物,皆有一终,而这也是开始。人生至暗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19和23)。音乐是我的人生永恒的主题。 |
|
作为纪录片拍得挺一般的… |
|
2018年这张专辑真是越听越好听 本来歌名是ghost的夕凪 竟然是期间还读了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花了3年才写成的 亚瑟士乒乓球鞋好抢镜 穿着champion卫衣在录音棚闪闪发光的她真的是一个天才 |
|
对熊光一直是好感以上喜爱未满,观看中也是如此。拍得平顺滑软。 |
|
纪录了创作《夕凪》这首歌的过程。期间遇到了瓶颈,她拿出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伴着歌里的吟唱声,小声读着里面的诗,然后掉下了眼泪 |
|
4.0 |
|
感动。宇多田光说:“跟创作音乐相比,忠于自己的感觉更重要”。当她意识到了自己被捧上神坛后,正在不知不觉地成为一部需要符合公众期待的“machine”时,她很潇洒地在事业巅峰期隐退,隐居英国做普通人。而她7年后重新回归歌坛则是因为“母亲的去世让我不通过做音乐来发泄情绪,就活不下去了”。可以说宇多田光的音乐创作生涯是极度幸运的。那种一贯自我,率性和淡泊名利的艺术家作风,反而让她成为了日本公众心里永远的白月光。而日本人对她的偏爱和支持又继续鼓励着宇多田不断大胆探索音乐创作的边界,进一步夯实了她“真诚忠于自己和音乐”的艺术家人格,良性循环就此形成。艺术家和其听众共同实现美好的双向奔赴,实在太浪漫了,在极度内卷的jpop里仅此一例 |
|
对于以自我为中心时代的人们来说,何谓倾听自己的声音?宇多田光有着不断重来、挑战跨越困境的力量,像镜子一样照出观众我的自欺欺人。纯粹是世俗意义的癫狂,为了不沦落到孤身一人,在习惯了迎合之后更难忠于自己了。 |
|
我觉得这个系列都值得看。但不是五星作品。这个系列的意义是,看一会,激励自己,然后去干自己的事情吧。 |
|
一千字不够我表达对她的喜爱。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初恋》这张专辑从头到尾都是如此之美好,尤其夕凪那首直击心灵,知道了创作背景跟她逝去的母亲有关以后再听实在是心痛到无法用言语形容。二十几年欧美音乐熏陶过后我没想到最喜欢的音乐人变成了宇多田光。 |
|
恭喜评论区预言成功 |
|
谢谢你光,多谢你解剖自己,让我认识到了,原来一个人的创作是源于自己,解剖自己虽然是痛苦的,但能看到真实的自己,何尝不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我爱你熊光! |
|
创作,是去做不知道能不能做到的事,坦诚面对自己。 |
|
录制专辑《初恋》时期的纪录。有过没有什么想做或非做不可的事的放空期,终又回到录音棚这片圣域。 |
|
看到了歌曲背后的创作历程,感谢Hikaru带来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都是直击人心的创作 |
|
还是很喜欢《初恋》这张专,有些曲子取材于纳博科夫的诗歌《微暗的火》(看来光很喜欢,演唱会名字也是)。坚持独立创作,追寻内心的真实,有过休整期和创作低谷,因为母亲的逝世和孩子的出生,重拾音乐的热情。最早是因为juri演的那个家暴剧片尾曲《爱的囚徒》才知道的,叫hikari的女生都不简单。 |
|
爱爱爱爱爱了!!! |
|
根本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有些导演强行解读的意思。 |
|
每次创作都是剥开内心的过程。 |
|
算是熊光新专的幕后纪录片,50分钟的短短一瞥。 |
|
熊光女士的艺术人格真是太完整了.真诚探索和打磨出的作品难怪能一直常驻在人心 |
|
“万物皆有所终,此亦是起点”。27岁退出演艺界,是为“面对真实的自己”,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宇多田光也戴那么厚的眼镜片。 |
|
❤
坦诚 直面自己 |
|
日本电视台拍的纪录片旁白有时候真是好傻,这部就是,光姐的音乐这么好,全程载歌就够了,旁白那么多干什么 |
|
「真实」~我宣布我今日对宇多田光垂直入坑! |
|
创作,就是要自己敲开自己内心的地狱之门。 |
|
女神真棒 |
|
入坑的契机❤️❤️❤️ |
|
请继续歌唱哦 |
|
看来,首要是活得真实……
否则,神衰思竭…… |
|
徘徊,三年,难产,change name,夕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