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电影里都会杀人。只有在杨德昌的电影里,那不是杀人,那是整个世界的崩毁。他要你眼睁睁的看着,他用两个多小时创造的世界,在少年捅下去的那一刀里,灰飞烟灭。 |
|
海那边六十年代的生活跟海这边八、九十年代差不太多,但tmd海南边的学生凭什么人手一双converse?凭tm什么? |
|
我在台南,无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去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战争与和平》,其他的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妈的,我还真想写本小说咧,干,给以后像我这种人看。太晚了,书又读的不够多。 |
|
弱者送给弱者的一刀 |
|
四小时冒油。五十年代台北群像。十四岁的张震。发力的杨德昌。成长编年史。黑暗中闪光。再回首,青春的轨迹依然明晰到深深嵌入地表,但那种鲜明和深刻是根本由不得人再走一遍。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悲哀和伟大,卑微的人弯着脊背,聆听风雷,勇敢而纯洁的人拿身体和理想叩问苍天,从内部上升或陨落。 |
|
从那一刻起,我爱上所有类似张震的男子。舞台主角光环之外有多少灵魂在挣扎,在无声剧烈地抗争——而结局也是一样,无论是以鲜血献祭,还是奉上心灵和精神的朝拜与托付,这些在黑暗中跋涉的年轻人们,都会走到无法挣脱的泥淖中去。
手电筒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小小的光源穿透黑暗的粘稠,照向头顶上方的星空,照向脚下未明的路;小四时刻携带在身边的手电筒,在替换为匕首之后,就是努力寻求光明的失败,理想星群陨灭。
夜校回家路上驶过的坦克,夜半敲门的审讯,大陆“前史”笼罩的阴影,无法更改的乡音,日殖时期的痕迹,美国文化的渗入,具有折射意义的地盘划分和群体站队;杨德昌在群像方面的力刻工笔细描,巨细靡遗,具有绝对冷静的审视和剖析。何止是“青春残酷物语”,是人世苍凉的凝缩,是历史幽灵的无处不在,是我们向往而无法不被摧毁的世界。 |
|
片子长 长到以为杀人的是自己 被捅的也是自己 |
|
近四个小时的长片,我一直不入戏,张震也青涩得让我无感,直到Honey的出现,我才静了下来。这个小混混里的前老大,竟然穿着海军服,又帅又温和,席地而坐说起他看过的最厚的一本武侠书,叫《战争与和平》,英雄主义浪漫至极致的悲壮。 |
|
那一霎那我什么也没做,只是捅了你一刀。“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对我好就是想改变我。你好可笑啊,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 |
|
这不是我的青春,也不觉得这是青春片,刀上是他的父辈、整个台湾、近代日本和中国的债务。依然惊叹于杨德昌的解释力,他对于一桩犯罪的理解程度,可以达到史诗的厚度。有些电影就是希望它长一点再长一点,它替代并超过了你的人生。在改变世界的赤子之心被杀死之后,现代社会开始了。最爱的导演。 |
|
外国人一定觉得中国人长得都差不多。 |
|
4个小时的片,中途睡着了 |
|
太讲究了,红楼梦式的电影,巨细无遗,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了,真是天才 |
|
将近四个小时的沉重的故事。他以为像父亲一样读书能活的像个人,谁知死气沉沉的读书人在那个世界如此轻易的就被击倒;他又听说像武侠小说里儿女情长快意恩仇是人的活法,无奈没有力量也就没有江湖。凭自己的改变不了世界,最后连自己的世界都被改变,在剧变中滑出了轨道。 |
|
再看牯岭街少年,237分钟CC修复版,画质明亮到几乎看清了每一个人的脸,然而小四依然不可避免的走入黑暗,我想我应该不会看第三次了,这个世界不会被改变,睡一觉,太阳出来就好了。 |
|
当某一个夏日你伸出手想去拥抱她的时候,结果只抱住了风,青春就这样散场。白衫黑裙的少女笑靥如花,却无声无息地倒下,校服沾染了一个时代的迷惘惆怅。曲终人散,那些年少曾路过的台球桌、小公园、棒球场,会否记得外文的歌、懵懂的吻,还有无所事事的下午我们许过的诺。终于你改变不了的,才叫人生。 |
|
手电筒无法把黑暗照亮,收音机传来滋滋回响,短刀终于刺向所爱之人的胸膛。曾经喜欢过两个遭受男友暴力的女生,才终于明白,这个世界或许会变,但人是不会变的,永远不要妄想去改变别人,别人未必痛苦,未必需要你所谓的帮助和救赎。小明和汪狗是一类人,他们是极端现实主义者,不论是非,只讲利弊,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交换和利用一切资源;而小四和哈尼是一类人,他们是极端理想主义者,他们信奉自己的原则,不愿屈服和妥协。可是面对父亲形象的崩塌,友情和爱情的叛离,小四的世界终于轰然倒塌,正如尼采说的:“把理想主义者拖出他的天堂,他会再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这不仅仅是几个年轻人的悲剧,更是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的伤瘀。 |
|
杨德昌最好的作品,长镜与叙事完美相结合的力作。 |
|
如果小四最后听从姐姐而去了教堂,也许结局不是那么悲怆…… |
|
可能是影史最佳coming-of-age电影。成长中变与不变的巨大张力被拉扯到了极致,最终的爆炸是无可挽回的宿命。悲剧史诗。人生之最深刻苦闷莫过于此。 |
|
Honey,从出场到死亡的场景都极具震撼力,他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他是一个残酷现实世界的堂吉诃德,更是因为他一开始便作为打算受死的人出现,一切注定,他可能回到牯岭街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会死去,所以那场跟小四的对话,更像是一种遗言。死亡的阴影萦绕于他,他获得了某种真正的魅力,一直影响着小四 |
|
【A+】杨德昌把这个世界看得太透了,透的可怕。 |
|
台湾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败给了杨德昌 |
|
9/10。误认的青春将他人视为自我,视觉隐喻性开场:灯泡微弱的光芒被鲜红色砖墙彻底淹没,小四近视看不清周围侵凌,小明摔坏腿暗示她需男人扶持,片厂偷的手电筒成为小四审视世界的眼光,手电筒目睹台风夜帮派砍杀和频繁调动的坦克,小四怒骂导演分不清真假也交还手电筒,放弃看世界浓重的黑暗,单独会谈哈尼的小四背光埋在阴影,哈尼沉浸在暴露的灯光,这场注视小四把哈尼误认自我,接替任务保护小明(表白场景里的军乐排演却响起尴尬)。父亲奋笔疾书的空阔审讯室传来鬼魅般全无踪影的喊话者,象征政府权威扭曲个人意志,小四挥棒球打碎教务处的灯泡以暴力否定校长代表的政府权威,日记/挂床头的日本女人相片是圣像般的存在,小四注视日本女人获得信心找小马摊牌,王茂寄给狱中象征可贵友谊的录音带被无情抛进历史的垃圾桶,政治车轮给青春抹上血与痛。 |
|
釜山修复重看。关于权利与欲望,人物线索庞而不杂,将个人经验扩张为国族寓言。夜景昏灯构成疏离冷静的批判性隐喻,废除父权、互信共治成为时代呼喊。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集杨德昌大成之作,将镜头对准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黑暗60年代,以及数以百万的大陆反共移民和在美国文化支配下垮掉的一代人。 |
|
2017.1.30 二刷,之前居然给了三星也是醉了。。证明某些年龄段看某些电影实在是浪费 |
|
好像手忙脚乱地理了快四个小时毛线团,突然一把火把整个房子都烧光了。 |
|
「我就像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选择接受的;另一小部分人,则掏出了刀子,然后,从此沉默于黑暗 |
|
其实论灵性甚至不及《阳光灿烂的日子》,那种完全的写实甚至是拙劣而沉闷的,但整体又完胜姜文。一张一弛的现实描绘,四个小时恍如隔世,整个时代的救赎和挫败。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是某个人的良药,但最后不过是一把刀。 |
|
完美的电影,真的是天妒英才。在小猫王给小四送录音带时,我还是没能抑制住。杨德昌真的太残忍了。小明擅长周旋于各个男人中央,片叶不沾身。小马是讲义气的人,除了对女人,他无法挑剔。正因如此,小马会在女人这件事上悔恨终生。哈尼和小四是一样的人,理想主义者。哈尼知道,这个时代变得不再属于他。但他还是孤身赴会,遭到暗算。至于小四,他一直都是有原则的人,在听了父亲的话语后,对此深信不疑。但是父亲形象的崩塌,小明的背叛,以及小马的作为,还有亲眼目睹案发现场。终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了。小四把一直带在身边的手电筒放在片场,他仅存的光亮被遗弃,自此消失了。小四捅死了小明,小明说得对,她像这个世界一样,无法改变。小四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世界观的崩塌只能用这一刀来了结。想说的太多,但只能叹息。操了这个世界。 |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是每天看三五十分钟像电视剧一样看了四五天给看完的,这部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一一》。小马和小翠都是拿得起放得下不操心的人,小马一直跟小四强调不要为了MISS的事动刀动枪,小翠和不同的男生交往从没有什么负担。小猫属于看清了但是还坚守的,他的一句“你不要看他是好学生,他要玩真的你就完了”埋下了小四杀人的伏笔。小明太懂自己又太懂别人,知道自己楚楚可怜最撩人,也知道滑头和哈尼的区别,在不同的保护势力之间穿梭还能独善其身。小四呢,纵观全片小四好像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但是身边的人却又心甘情愿为他做些什么,因为小四太独立太理想了。 |
|
如果有一部电影看完后,走出来,许久不想说一句话,那很可能就是本片。看到小四,好像看到自己,静坐的四个小时,却像渡过一生。偷来的手电筒,照亮在黑暗之中,一闪一晃,最后又重新放回拍摄剧场。被搁置在虚构之上的希望。#大银幕修复版重温# |
|
没什么好看的,时间特长,很闷,还不是我喜欢的闷 |
|
「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天天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每次都想跟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高瘦冷峻皮肤黝黑的张震有过去我喜欢的男孩子的影子和样子;年久失修接触不良的收音机听起来多像母亲的抽泣。上映二十五年后终于找时间看了它,自此以后再没有任何一种青春可以打败它。 |
|
宝岛人民还是太小清新了 像张震这样的小朋友 就应该让鬼冢英吉绑在摩托车后面 环岛拖行一周 不信治不好他的病 |
|
1. 四个小时电影,只需要看最后十分钟就够了,能看得懂。2. 这怎么塑造的角色啊?别说老外脸盲,我一个中国人都脸盲,分不清谁是谁,一会儿滑头一会儿山东,小公园是个地名还是个人名啊?而且所有人都穿一样的衣服,谁和谁是一波的,为什么又打起来了,全程懵逼。3. 对白乱的呦,听得人头疼。首先台湾这个说话方式就很不习惯,其次对剧情走向毫无作用,经常一句话带着一堆外号,刚捋清楚逻辑又乱了。4. 主线故事都讲不好,还非搞群像戏,美其名曰“六十年代台湾真实生活写照”。讲故事求深度不求广度,这种泛泛而谈,每个角色都想照顾到电影剧作无聊到犯困。5. 真不知道选角导演怎么选的演员,一群小年轻搞黑社会跟过家家似的。打架打得好假,看起来都不疼。台词也念不好,尬到起鸡皮疙瘩。 |
|
说实话就那点事情,就当是长达四个小时60年代台湾风貌的记录片
受不了的是烦死了有够厌女,对抗不了庞大虚无社会黑暗就把刀朝向弱小的实体,小四和他父亲这种自己为是的男权受益者令我极端厌恶 |
|
最后的收音机在播放录取名单,我也不知道我在期待什么,但我总想着下一个播报的有我想听到的名字 |
|
孩子是学大人的。大人压抑着怒火,只能泄向家人。孩子压抑着幻灭,只能泄向弱者。 |
|
六年前看未修复版DVD,不明觉厉。今日在台北真善美剧院看4K修复版大银幕,只觉震撼。时代气息强烈而不刻意,角色众多而不繁冗。四小时看下来毫无倦意,心情沉重。似乎每个角色都是悲剧性的存在。小四无疑是悲剧,小明也是。而我最为关切的,是正义耿直的父亲受到的挫折和变化,无疑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
|
看来看去就是一个incel故事,评论里很多讲绿茶被杀不可惜的....是疯了吧?????女主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了??女主失去的只是生命,而男主失去的可是尊严和希望呢!!! |
|
用了4小时不倍速不快进地看完全片后又用了2小时看了大量视频文字解析,就像看了一本恨不得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如同片中哈尼所说最厚的一本武侠小说《战争与和平》那种感觉。想必不少人分多次才看完看成了连续剧,可这不是最让人难受的,因为本片被很多影迷以及专业人士奉为台湾电影甚至华语电影的巅峰作品,倘若好不容易看完后依然无法理解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褒奖,才是最让人焦虑的。电影用了大量长镜头,故我也想用长句进行表达:在我眼里,虽然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一个少年如何最后走向情杀的案件,但理工科出身做过软件设计的杨德昌通过非常缜密细致全面的编排,类似软件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一般多条叙事线、草蛇灰线般伏笔、大量角色涌入,绘就了一部可以承载非常多人性主题、政治隐喻、社会困境等内容的台湾动员戡乱时期白色恐怖年代的【断代史】! |
|
恰在清华谷歌男🔪妻案期间看完了,无法否认片子是好片子,但我实在是厌倦了自古以来男的或以香草美人象征,或把高洁品质、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女人身上,或强加自己的幻想给她人,也实在是厌倦了各种意义上的🔪妻子、女友、陌生女人的故事。什么纯真少男、理想幻灭,关我屁事。 |
|
长达四个小时的青春挽歌。 |
|
四儿的爸爸说,我们读这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地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嘛。honey说,妈的,我还真想写本小说嘞。干,给以后像我这种人看。太晚了,书又读的不够多。小明说,你怎么跟别人一样,对我好,就是想要跟我交换我对你的感情,这样你就安心了是不是?!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四儿那么相信爸爸的话,却被各种人和事捶打到崩塌。妈啦!杨德昌到底要把这个世界讲多透啊!ps,下次要好好看看牯岭街~ |
|
1.黑乎乎的啥也没看清,不知道谁把谁砍了,后面完全靠自己的推断 2.真的有必要拍那么长么,除了几个亮点,其他的完全可以缩减 3.剧情推进太慢,不要想着同时讲那么多件事4.小四打灯泡那里的镜头运用,不喜欢 5.不明所以的被奉为神作 6.这部电影打断了我顺着豆瓣TOP250看完的欲望 |
|
别的少年成长故事里,不会有结构性困境。少年只要做好一件事,或好好爱一个人,故事就结束了,“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按照美式青春片叙事,小四靠着真诚赢得了心仪女孩,只拍这条线就够了。但本片就是要拍这条线之外的结构性困境:有了爱情又如何,好好念书又如何,社会动荡渗透进每个家庭和学校,更有男权社会永不能解的压迫和虚伪。于是小四没有成长,他毁灭了。有趣的是,这个把无数男人看的肝胆俱裂的故事,不过是女性青春期承受结构性困境的日常。小明就是这样的女性,她面对的是每条路都被堵死的局面,一个巨大的结构性陷阱,像无数女性一样,她早早明白自己只有默默接受然后毁灭这一条路。全片最残酷的是英文译名:A Brighter Summer Day,这个毁灭的故事,和那些成长的故事一样,都发生在夏日的微风中。 |
|
青春物语,社会悲歌。理想挥刀刺向现实,从此身陷囹圄。大到历史沉浮,小到生活点滴,它包罗万象,又纤毫毕现。压抑观看欲望最久的电影,在超高的预判下仍然对得起这些年来的每一份期待。修复版面世即阅,却至今仍写不出满意的评论。失语,往往代表着我对一部作品最高的敬意。 |
|
我是带着很高的期待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国台湾/1991/杨德昌)的,没想到竟是遗憾。
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交代不清,除开男女主角,其他人物与他们的基本关系也常常令人一头雾水,不得不说导演连这个基本任务都没有做好。就连核心的中山堂演唱会事件都让人没搞懂。而且大景和中景太多,特写镜头太少,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描写是不够的。总的来说,观众可以接受平缓的基调,但不能让我们猜得太多,因为你不是悬疑剧。应该是依着人物的命运,抓着观众的心理。
拍年代剧,还是姜文的好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标题来看,还以为这是一部刺激的片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批判片。时长4个小时,在我看来是导演过于自信(不在乎观众的观感)。4个小时呀!所以不是对1959年台湾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很有兴趣,那就不要打开看了。 |
|
女性不是男人的争斗品、宣誓主权和欲望的占有物,就是隐忍贤惠的主妇、无脑无趣的浪女、脆弱缺爱的小儿。我知道为什么男人喜欢这片子,要是把主角都性转了,我也一定感到雌风阵阵!爽爆了!如若排除女性因素(事实上难以排除),这个片子确有《活着》《台北人》一些气质在,倒也不失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