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陆文学青年的友谊和竞争,在成为平庸中产阶级之前最后的疯癫、摇滚和梦想。回不去的巴黎,倒数之后是巧合、命运还是又一次杜撰?这种文学感让人看得舒服 |
|
因《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关注了导演的奥斯陆三部曲,这部很有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先锋,实验,碎片化,无数次让我想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是不是全天下的叛逆青年都这样,抽烟喝酒听摇滚写小说追女孩,有着自己的精神图腾,混迹在各种party里,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作家,永远在追寻,永远在批判,恨不得一拳把世界砸成碎片,然后拾起一角裱在心里。
菲利普和伊利,一个是自我放逐的玻璃珠,一个是在名利场里沉浮的气球,互相映衬,伊利在史达尔家里的那场戏真实又动人,青年作家能听到那句话,也死而无憾了吧。
(我很喜欢饰演菲利普的演员,很聪明的长相,眼里有种说不出倦意与警惕,随随便便套个针织衫都那么好看!!我单方面宣布他是2021年的影帝🎉) |
|
脑补倒叙插叙快进快退,年轻导演有朝气。对这俩哥们狂迷隐士作家的脑残粉行径最有共鸣:一起去当stalker坐一长凳上盗撮合照结果太激动忘记拿下镜头盖,整张黑掉...就这点出息 |
|
噢噢,男男女女。 写的是什么呢? |
|
急性文化震撼症、模拟的方式、操首相的逼、Joy Division、倒数10 |
|
情节小散乱派 剪辑方式很特别 |
|
不知是产于挪威的情况下开始了Reprise的观影,起初觉得有点像是法国,因为瞅着都像是在饶这舌头说话,但是Erik和Phillip在内的这帮人又瞅着很具备英伦的范儿。这不,最后才恍然原来是挪威岛国的产物——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
|
8/10,迷离却又充满美感的影片,云谲波诡的镜头和节奏却以融洽和谐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韵味,颇具匠心的细节俯拾皆是。导演真是会藏啊,男主角最后眼中一闪而过的神伤,之后嘴角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令人回味无穷。 |
|
剪辑得很碎,似乎有些过,但很动人… |
|
北欧文艺男 |
|
文学创作与追求,一种苦闷和反复。关于青年作家的电影还算是比较稀少的。故事的叙述有点小混乱,结尾虽说有一种轮回的妙处却又有点俗套。观后最大的收获便是要继续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爱文学爱创作。我也想要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
|
倒数无效,action王道! |
|
好压抑,好无聊~~ |
|
哭了 |
|
The answer is... |
|
食梦者文学版 |
|
看来还得靠北欧人了。 |
|
乐迷型导演作品,两件JoyDivision的Tee,两首JoyDivision的BGM,以及Ramones、Cramps、Clash、Nico、IggyPop、New Order、LeTigre……可惜在手法太意识流难以下咽。 |
|
克制,优美,舒展,聪明,这部电影处处充满暗示的美 |
|
森林。理想总就象无法记录的一团黑 |
|
2.5大失所望 不过有的镜头很美 @八又二分之一 |
|
已經很好了,但年輕人的窠臼畢竟在所難免。Erik臥室掛著play time。有一個瘋了的崇拜者就足夠了。 |
|
太装了,一点儿都不好看 |
|
New Dawn Fades |
|
★★★☆ |
|
现在才发现这是挪威的!!!!!!!!!!!!!!!!!!! |
|
节奏控制真是有问题 |
|
描写年轻的症结,游走的松散的思绪,被刻意放缓一些镜头,看出人的状态。原来是不断地折磨折腾,不一定有好结果的。2024-11-06重看。重奏的写作,两人却完全不同的走向。用了很多技术手段,剪辑组合来表达,以至于有些技术化了。重看发现那些情绪背后其实更多的是都市症结的一种体现。而呈现的多是当下,至于源头,好像没有更多。 |
|
伪善。 |
|
别具一格的电影.. |
|
一群竭力想搞出好东西的文青混混成日厮混,再混搭一点摇滚乐,一点也不酷,白费漂亮的开头了。前半小时逗啊,后面苦大仇深的不好玩,节奏没了,两人再有型也是花瓶。写不出来出个国和过去生活保持距离就有灵感了,真佩服导演对文青界的简单臆想。我说男主之一好纯,AM说他写的一定是新古典风格,笑死 |
|
北欧 |
|
挪威性转版七月与安生。。。。。 |
|
青春、写作、理想、爱情、友情。。。。。。都很美 |
|
8.7 |
|
这不是奥斯陆三部曲,这是豆瓣人三部曲,强烈魅化的音乐和书、无脑的女性、热闹的派对和一群铁基友,真的是非常全球化的文艺男青春史。影片的闪回和虚构画面既做了喜剧类型又搞一些平实的情绪处理,一样的手法,差异很大的观感,导致有种别扭的观看体验,想想,西力传能搭海边的曼彻斯特吗? |
|
北欧文艺青年 镜头语言有想法 |
|
碎,无聊,看出导演真的不大行,不再抱期待。 |
|
手法挺炫。没看完 |
|
zk |
|
迷人的故事和人。 |
|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the story. Nah. 👋就当看看ADL了,他是不是就负责脆弱忧郁神经质(which is nice)。顺便想了想,如果把《奥斯陆,8月31日》当成这部的后传我会对人物弧更满意|开头用了JD的New Dawn Fades还用的是Les Bains Douches 1979的live版,有趣的版本选择…… |
|
抓住了思绪流动的瞬间,和成长中挥之不去的不安 |
|
#Cannes2021 Trier补完。框架与局部都初见形态,但仍然不乏大量冗杂的内容填塞物。影像的速率快过声音,失协的病症/关系修复现场。 |
|
代表挪威参加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选/台北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片。。。 |
|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
|
看一半卡住了 图书馆的碟磨的太厉害 但这样也就差不多了 当初为什么会想看这部片子呢 |
|
杂乱无章,虽然看着不太想无病呻吟,但绝对是现实生活的琐碎事物让这些闲的蛋疼的人有了一种释放或者抒发神马蛋疼情节的冲动,这种片子就是自娱自乐的,无关其他人的事,也许只是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小发现,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填充贩卖,有时候真像在这些另类的不成器的片子里淘到宝,谁知道腻? |
|
“组乐队谈恋爱搞文学谈政治嗑药丸” ,导演不厌其烦地把这八九十年代欧洲年轻人最爱干的件事都拍一遍,表现手法花里胡哨,实质内容是软趴趴的一滩稀泥,既没有劲道也没有新意。两个男主角的几场交谈也都乏味极了,有很多虚伪矫情的成份还都不自知。还不如有一段戏那个自大狂男配角在和基友一起畅聊女人时发表的那些看法,倒是很直率和写实,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 |
|
不拍这样的电影,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无数的表达和看法无处安置。几十年前的文艺青年为了表达自己写书,现在的文青为了表达自己拍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