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但是是一部好片子。值得一看,姐妹 |
|
13岁的酷女孩,漂亮,聪明,有主见。最后扎起头发,牵着狗在滑板飞驰的画面太美了 |
|
头一次感觉当亲情需要选择的时候,也像是面对某些爱情。就是你知道可以选择健康的关系,甚至那些粉红色、糖果味、花卉状的腻歪俗套的,然而就是扯着有毒的不放,你任理智为盲目折腰,把毒发当福临,不甘是不甘的,也不只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哪怕一滴水也握不住,而是早已把自己沉降到无穷的卑微,珍珠是荆棘,戴着它就可以一往无前地赴汤蹈火,痛才是青春,才有自我。莫名理解这种沉溺,觉得自己也有点凄风惨雨了。希望你们没有一丁点共鸣。三星半。#北影节13#24,合生汇 |
|
很轻巧灵动。母女姐妹之间的复杂又充满联系的关系如同那根蓝丝带狗链一样。手持跟拍和环绕镜头都很老练了,女演员选的太好。 |
|
观感很焦灼 悬念留到了最后一秒 可能也是自己年纪渐长 看这样反复劝说影响无济于事的故事有点败兴 女主角长得实在太像Stacy Martin了 很成功的选角 |
|
听着电话中母亲令人尴尬的叫声,然后一下跳到水里的处理真是好。 |
|
姐妹俩彼此的关系,与生母的关系,正是对家庭、故土依恋的折射,可以直抒,也可以藏在谎言后,一旦她们的思虑太多,反而适得其反。故事拍得很淡,同时致敬了《四百击》,很哀婉的东欧小片。 |
|
#BJIFF2023# 完成度还行,就是对小女孩共情不起来。 |
|
果然还是辫子更好看,更适合自己
是更好的 |
|
心,一直被这个13岁女孩纠着,被那双忧伤的眼睛牵动,担心着她的选择,13岁真是一个半懂不懂的年纪:最后,祝福这个和那只流浪狗一起奔跑的她,希望未来幸福;很多的细节,看得出导演的用心,说起姐妹情的笑颜,让你更加感受到这部片子的缘起;在意大利拍摄的拉脱维亚故事,是个有趣的小意外;(导演最初本想拍一部纪录片,法律原因改为故事片,原型本是一对姐弟,因为导演自己的姐妹情,改为姐妹) |
|
开场即点明女孩对自由的向往和内心的混乱,发型随心境而变化,最终带着母亲的模样走向成为自己的路,反常规的血缘母女关系比《兔子暴力》好太多。养父母一家看似大爱无疆,实则塑造了一座来自美国中产阶级更加固化的牢笼,养母那句“你在给我的女儿看什么”实在精彩。 |
|
当生存变成了观点与角度的问题,只能证明那依然是有选择的,一方面是岌岌可危的社会运转,另一方面是依旧可依托的高福利制度,底层与底层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呢。创作者在个体之外的延伸有些跳跃和碎片化,绵延出来的命运织网则依旧是无法发出诘问的循环——亲情是一戳就破的梦幻泡沫,资本主义不是天堂,我们将矛头指向制度,却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结尾女主看似走上了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但那又有什么不同呢?街头上的小狗们依然是流浪狗。 |
|
很典型的被迫成长式青春伤痛故事,有不称职的父母,有福利院,有寄养家庭,和自己的挣扎,美国家庭自然是完美的寄养家庭,但也在无形中形成文化和传统上的侵犯,宗教和扯项链两场戏。小女孩跟美国家庭肯定是相处融洽的,但始终让她无法割舍的是母亲(或祖国?)偶尔的关心,因为女孩足够大,很难忘掉一些事,而且她还把自己代入被关的流浪狗,也让这个结局看起来更好一些 |
|
意外收获的佳片!讲姐妹,是分离在即蹦床上的手心相对。讲母女,是珍珠项链断裂时一颗一颗捡拾。自顾不暇的狼狈亲生母亲,教女儿披下头发;得体的美国母亲,教她穿裙子和正确地美丽。母女之间的共同话题,枯竭到孤儿院的恶心温牛奶,完不成的Family Tree,血脉里的那条路错误毕露,却又亲近黏稠让人不忍割舍,吸烟偷盗时更像一家人。另一边是正确的家庭会议与规则,团建一般的亲子活动。小女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最初的记忆,关于疼痛、死亡、撕裂的亲子关系和牢狱之灾,像一把刀子割破礼拜日后祥和的幸福中产家庭对谈。原本危机四伏的沉重故事,影片呈现得十分灵巧。最后少女又扎着辫子穿上短裤,牵上蓝色的狗绳。真有力呀,那就在自己选择的命运上继续向前吧 |
|
3+ |
|
意外的好。"姐妹",不只是姐妹,映射更为广泛的群体。纵向来看,妈妈,尤利娅,阿纳斯塔西娅,迪亚娜,尚在襁褓中的女婴,构成了一个代代相传、难以挣脱的命运序列;横向铺开,恐怕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命运大都相似,遵循在"正常"秩序看来步步滑落泥潭的过程。"领养"则似乎代表着打破这一循环的为数不多的可能性,但其实不过是步入另一个模板。在几乎无解的境地下,阿纳斯塔西娅的选择是遵从本能与直觉,正如她亲手解救出的伙伴一样。看完全片再回忆开头时狗狗被解救-被束缚-逃跑的路径,方觉意味深长。 |
|
2023.4.28 北影节合生汇寰亚 相较于《佛罗里达乐园》所展示的赤贫白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活,《姐妹》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更侧重展现少年内心的困境。清冽干脆的剪辑风格让情绪一直游走在爆发的临界点,手持镜头也在暗示主人公从未安稳的人生。相比于电影,更加残忍的是现实:药品、暴力、性的乌云从姐妹们出生时就渗入她们的皮肤毛孔,此时影像的存在显得如此伟大,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病态社会的种种结构性问题。 |
|
#BJIFF2023# 7分,每个人的人生各有选择也各有归宿,对于姐姐而言,她曾一度活在对亲生母亲的承诺下,但最终还是认清现状放弃等待继续自己的生活;而对于妹妹而言,去到一个关心她照顾她的家庭,也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
前路渺茫,此刻自由,家人就是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
|
情感很细腻 |
|
轻盈却不随意,雕琢却不执意,灵动巧妙地描绘少女的半熟心境。命运彷佛洪水猛兽,那就踏上滑板顺心而行,别想太多,这不是该忧虑那些事的年纪。 |
|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这是本能。是向上浮起,还是向下沉沦,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应该很明白。更何况还是从小被母亲扔在孤儿院,母亲很久才偶露一面,且一来即有所求或带来麻烦。不知为何如此对母亲有执念,一心一意像小蝌蚪一样去找妈妈?这恰恰也是此片导演的执念,让人物性格显得很拧巴。相比其姐姐与妹妹,这个主角很不讨喜。贫穷会遗传,命运也会遗传,虽然导演让放弃收养机会的主角最后显得昂扬向上,但留在孤儿院的她,大概率会复制她母亲的模式。 |
|
让我没想到的是,拉脱维亚人均GDP在2万欧元以上呢。还有这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没有稳定工作、未婚先孕、又或者被收养到美国。 |
|
细腻真实的女性/女孩人生图景,不分国别。很庆幸,她没有迈入更糟糕的前人境地,也没有走进温和却也无趣的生活。妹妹的人生还是全新且未知的,而姐姐,扎起辫子,踩着滑板,和心爱的小狗一起,由自己选择重新向前。 |
|
拍得完整周正,大毛病没有,但动人指数也实在是乏善可陈。比电影本身还虚高的是豆瓣的评分,不能只是情感上头,而电影制作着实是配不上这个分数的。女孩儿演得不错,是加了分的。 |
|
一直揪着心,担心女孩会出事,幸好幸好。生活不是谁对谁错那么简单。13岁的女孩需要妈妈需要亲情,同时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她努力去争取自己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张开双臂的养父母,朝不保夕时常失联的亲生母亲,许多孤儿要照顾的孤儿院,重蹈母亲覆辙的姐姐……最后她留着象征妈妈的刘海,梳起自己喜欢的麻花辫,滑着滑板,牵着黑狗,勇往直前。愿她未来晴朗。 |
|
北影节看了三部关于12岁少女之痛的片子,这部是观感最好的。美国爸爸说:成年人都不适合做父母。拉脱维亚妈妈说:Take me to America. 结尾西娅重新扎起辫子,一人一狗一滑板的镜头直接泪奔。【BJIFF13th/Day/Scene26·寰映杜比合生汇】 |
|
其实是三个女孩,一个超龄好不容易能被收养,一个太小对有家庭感觉兴奋,第三个是故事的主角,她对被收养一事有自己的顾虑。收养前两位意味着摆脱此处,对后两位意味着有人照顾,对他们三个都意味着不再是孤儿,但主角虽然也想摆脱孤儿的身份,但她对完整的理解并不相同,有别于姐姐想要离开,妹妹想要照顾,但她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持有某种“分别焦虑”,她恐惧变化,甚至产生了重建原生家庭的想法,当她得知入狱的母亲是被剥夺了照顾她们的权利,而非像监护人员说的那样无视他们的存在,她的旧世界崩塌了,影片有很多细节,让人感慨万千,比如母女第一次重逢的时候,女主说她不想被领养,一直挂在母亲脸上兴奋的笑容消失了,她们本来一样梳着头发,但她此刻却说她看不下去了,她希望女儿像公主一样散开头发,母亲这么做了,这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不能说 |
|
在扎起麻花辫、黑狗拉滑板那里多停留一会儿吧 |
|
2023BJIFF。虽然导演把镜头对准了孤儿院中的孩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尤其是收养家庭的介入,更加提出了血缘关系淡化对于我们的身份认同来说意味着什么。姐妹三人,姐姐眼看着就在重蹈母亲的覆辙,妹妹即将进入全新的家庭关系,这完全是不同选择带来的良性和恶性循环对比。而Anastasija则在依附于家庭之外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道路——人是可以为自己而活的。就像美国父亲说的:“有些成年人并不适合做父母。”相应地,像Anastasija这样的孩子可能也并不适合“扮演”子女。真实或虚假,通往美好的道路千千万万,痛苦或幸福,所有人都只是在探索自己的那一条。 |
|
精雕细琢的文本,完成度非常高,尤其几个符号性的细节完美安置,黑狗是她的心境镜像、项链是她的执念投射。她的夙愿其实简单到只有一个,无奈处处羁绊遥不可及。配乐的反套路是一大惊喜,当泛起激烈冲突的时候,却用一种柔和的音乐来反衬,让观众倍增沮丧唏嘘不已掩卷长叹,那种无力感后劲十足。最后,她重新梳起了小辫辫,跟黑狗一起再次放飞,一切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 |
|
4+ |
|
生猛。 |
|
生下来就已破碎的人生,又该如何修补呢 |
|
BJIFF4.28 看完电影走出来,一对观众在讨论:其实去美国就是最好的选择啊。每个人都看得出来,包括女主自己,但人的本能难改,再给多少次机会,她还是会挣脱。当犯错的成年人被放逐,当母亲无法成为母亲,当alla永远在承诺而无法兑现,孩子便会一步一步走向她母亲的模样,尽管她明白正常的关系已无可能。三代孤儿,三代母女形成一个闭环,导演摆上台面,破解之道不可能是美国家庭。 |
|
拉脱维亚电影,印象中上第一次看,处女作已经很好了,挺完整的常规结构。 |
|
这么老练,但竟然是故事长片首作。今年北影节天坛奖15部,女导演们明显在表达上更流畅也更自由。 |
|
还不错的青春题材,聚焦孤儿院(?或者说福利院),以孩子的视角拉动社会横切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难说母亲到底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堕落于此,但只能说,处于那个环境有无数堕落的机会,所谓拯救于她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堕落。(零元购虽然很写实,我还是接受不能,不愧是遵规守纪的老中人hhh) |
|
BJIFF第二部惊喜之作!女性主义和自我认同主题。血脉里的联结是无法抗拒的,就像齐齐的刘海儿和一家三代都无法下咽的全脂牛奶,但自我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就像扎起的麻花辫和拒绝优渥的美国中产家庭——那只是另一个禁锢自由的孤儿院而已!眼看姐姐就要步母亲后尘,妹妹懵懂无知要去另一个囚笼中生活,她选择踏着滑板,牵着偷放出来的黑狗,滑翔在自由的空中,那里可能有悲观的未来,却也有无限的可能。剧作很扎实完整,首尾呼应,所有人物的性格刻画立体而清晰,冲突的场景做的非常自然,湖中和母亲视频的无地自容和营地中“你给我女儿看的什么”两段戏精彩极了!手持拍摄与片子主题贴合,希望可以引进公映!! |
|
这个年龄的女孩,再多坚持几年就可以避免领养问题了 |
|
三星半,故事很完整女孩演得也蛮好,但是不喜欢这种结局,过于轻描淡写。 |
|
影片开场即展示了姐妹们「冲破关卡」的解放性力量。然而,问题在于,有可能为女权主义运动成果抹黑蒙羞带来灾难性污染、伤害和破坏的兽性、奴性和野性也被《姐妹》释放了出来。我们注意到,包括亲美魅美在美国服美役的《芭比》创作者「葛韦格」在内的新一代女性编导们都还被「资本主义父权制」困在「经典文学改编/热门IP重制」这种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窠臼和「真人秀/真人版」这种电影类型架构里小心翼翼地试探边界:生下来就亲近(粉)红色的少女《瓦达尔》虽吃了美西方「性解放」运动的红利,但精神「灵性」层面却从未获得红色力量足够多的救助和保护。你瞧,攻占性被民粹主义激发出来,宠物性被消费主义开采出来,伙伴性被霸权主义降级,同志性被英雄主义消解的女权主义运动领袖依然在被已成为过去式的美西方「新神话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牵制。 |
|
喜欢女主梳蝎子辫的样子,坐在机车后座被风拂过的样子,打拳的样子,滑滑板的样子。 |
|
意外还不错,很细腻,小女孩演得也很好。意外看了一个有映后交流的场,导演给人印象也很好。 |
|
《姐妹》麻花辫是对头发的束缚,铁笼是对流浪犬的捆缚,姐姐那掉了轮子的婴儿推车是他的枷锁,妹妹想去的美国中产家庭不过是另一个牢笼。不用在床底下藏食物,楼下的冰箱应有尽有。还是想滑着滑板,去妈妈打工的餐馆吃一碗面。不信母亲生下自己只为了换取更好的牢房,相信只有自己能像解救黑犬一样将自己解救。放出笼外的狗,滑板车 |
|
纪录片式的手持拍法和表演状态,显得游刃有余,13岁的女主演得很好,身上有股韧劲。故事有点疼痛青春片的感觉,不算很新,贵在真诚。#2023BJIFF |
|
好看 妈妈也希望被收养 |
|
异常细腻。 |
|
因为拉脱维亚电影看得很少,所以才看得。剧情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 |
|
影片蛮好,剧作和表演出彩!观众提问质量堪忧,我好奇的都没有问到:比如女主的表演,姐姐妹妹妈妈演员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