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短片拖长以后导致的尴尬,一个多小时里无对白无连贯情节组织的意象流动,无法不让人感觉冗长。GR很喜欢更换现实场景的色调,来达到超现实的效果。片中无限放大的一组镜头,开始时对废墟空间的关注,以及马友友大提琴为亮点。美国的原子弹实验影像也有使用。想像能让一切切题,抽象受技术影响颇重 |
|
风格与前两部大为不同,由写实而写意,是三部里艺术化最明显的一部。 |
|
这片说好听点所选视点独特,说难听点博取观众眼球收视,玩弄拍摄技巧。 |
|
大银幕35mm版。两星半。批判全球化所带来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文明暴力。从加法到乘法公式般的运算过程,全数字生成的虚拟图像告知我们正身处于无孔不入的技术世界,遵循着一种必然暴力的技术秩序。能清晰地看出导演的诉求是什么,但形式真的过于繁杂了,几乎是一种算法影像的系统集成。不可否认的是雷吉奥通过Qatsi三部曲始终贯彻的一种电影社会学的视角。2024.8.24号@BFI |
|
格拉斯的配乐在这一部里继续保持了水准,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变形生活》里的还要优秀一些,不过导演到第三部似乎词穷了不少,毕竟这部的主题前两部已经都有所探究,画面也粗糙了许多,可以看出想要突破的心情,但是主创们面对一些技术壁垒却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 |
|
三部曲,CC逼格比较高的片子。墙推。画面一流,创意一流,像广告片、MV一样的纪录片,不要解说,不要字幕,画面音乐就够震撼人。 |
|
(纪录片无评分)不能说一部比一部难看啊,这部起码冲胶片的花样多了不少呢。 |
|
《战争游戏》与高弗雷·雷吉奥另外两部“qatsi”纪录片一样,很难被称之为某一类电影。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或者你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后现代主义的拼接游戏”,有些人认为它特立独行充满先锋的实验性,也有人诸如Roger Ebert认为它“ 作为一部影片有不少问题,作为MTV倒相当出色。”但我认为《战争游戏》最为迷人的一点就在于放弃了叙事而只依靠影像和音乐的它,证实了那句话:你是什么样,“你看到的电影就是什么样。” |
|
感覺在現時已經見怪不怪的各種手法,在當時應該蠻震撼人心的。也看到了蠻多啟發後世的影像片段,但在腦海裡零碎地組不成章。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評價。 |
|
这样的先锋艺术电影已经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完全就是一炫技的意识流,难得导演嗑了那么多药还能保持一颗悲悯的心,从头到尾全程的新古典氛围原声,飞到死!! |
|
叠化 去色 负片以及其他特效的综合使用使片子迷幻味十足 尤其是叠化的使用 炉火纯青流弊到家啊 都说这是生活三部曲最差的一部 看来是被低估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而不是傻逼央九那样的 |
|
运动就是战争的和平演变形态 人体细微到分形数学模拟 负片 X-光片 建模的太粗糙了 …… p.s. 诺兰喜欢三部曲的失衡 但这里却有建模模拟盗梦汽车入水的一幕 哈哈哈 |
|
音乐更霸凌了影像更搞笑了,请不要再配着这些伟大的音乐播放旋转大核磁共振大x光片莫名其妙的细胞骨架一系列真的让我很不想观看的影像了,我承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了眼睛,再睁开眼睛也不觉得我有错过什么。这些音乐听的我有一种格拉斯把知识点都给我标清楚了但是没关系我还是学不会的绝望 |
|
技术淘汰的太快,如今看来只剩下马友友的琴声 |
|
不如前两部,而第二部又不如第一部,虎头蛇尾了有点,资金也是主要原因吧,导演对“三”又是那么偏执… |
|
异常精彩地探索身体科技暴力的联系,马友友做的插曲实在是有点太惊悚的。持电影是叙事艺术的不推荐此片。 |
|
更多的是符号代替了图像,像是加长的试验短片。 |
|
三部曲所有标题都来自hopi语,Philip Glass创作的音乐很给力,但是画面负片化、数字特效太多,形式大于内容。难怪Robert Ebert说,这部电影作为电影,让我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但是作为一部音乐录影带,它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Ebert你好毒啊! |
|
生活三部曲最后一部 全面数字化的生活 很先锋的影像 但是整整一部电影都如此 观感很累 |
|
这个系列到第三部,已经没有新意,画面没有第一部好,节奏感也差了些,有些内容有凑数之嫌。 |
|
当影像放弃了叙事以后,就只能从形式上投靠音乐。尽管这种配合还是很精彩,但总有自断一臂的感觉。 |
|
CGI动画+胶片不合理配光+后期图像扭曲处理,照样质疑终极问题。 |
|
世俗生活还在。九十分钟的MV…… |
|
experimental documentary。开头的时候好,后来就cheap了。 |
|
好像用X光或热感应器等等仪器显示的画面掺杂一起,不像纪录片,看了头晕 |
|
4.0 近似几何图形拼贴,三部曲最具抽象美的一部。形式很新颖,借用了很多参数化的技术手段生成影像,先锋得冷酷。没有律动的机械节奏居然叠加出了谜一般的荒诞意味,但反正感性上不喜欢这种冷工业制品就是了... |
|
杞人忧天-01/31/16 at MoMI |
|
不喜欢,满荧幕符号学。 |
|
后半段跟主题已经没啥联系了,剪得太散,远不如前作。 |
|
5.5。大量工業特效場景的加入讓本片自身變成為了前兩部一直批判的現代工業製品。 |
|
为什么要展示那么多废墟,
为什么要沉滞于对逝去的无常的缅怀,
那就是真相吗?
为什么不能尊重事实,一笑而过,
拥抱与时俱进,去重建,
自然,自有他的规律,
科学,真的就让人变成了一具躯壳吗?
我质疑于导演的质疑,
成为什么,
终究来自于你自己… |
|
一个有趣的挪用:市川昆的《东京奥林匹克》,该作对运动员纯粹的运动和肉体之美的歌颂,但又要注意该作这份纯粹与运动场广播里强调的“和平”息息相关。本作的挪用发掘出了这具纯粹的强化的肉体下暗涌着身体被异化的危机,某种意义上是“变形生活”的体现,有着“失衡”、恶化成“战争”的征兆。 |
|
3星半+。没有台词的电影;配乐优雅;自然、人体、科学、组织化、意识形态对抗;出现了分形的曼氏集和混沌的标志烟雾,小惊喜;情绪、体育、精神和极限;#我都看到了什么# |
|
主题晦涩难懂,唯有画面震撼人心! |
|
数字信息化带来的社交、政治、金融、健康等竞技变化,视点一贯的颇为散乱。 |
|
这滤镜和特效太幽默了,图啥呀。。 |
|
这部较前两部差的也太远了,纪录片拍成了mv,整那么多虚拟缥缈的东西干嘛? |
|
没有文字的告白,激动深刻画面和音乐足以让人震撼。。。 |
|
基础不在了,只剩下赤裸的荒原 |
|
可以当屏保 |
|
从看人类到看美国,一下子境界就下来了,而且大量貌似祝贺美国领跑数字科技的画面20年后看显得非常过时。画面和音乐的生气都垂垂老矣的感觉。然而。。。出现了川建国???看来是真命天子🐶 |
|
Trauma and negative exposure. |
|
三部曲收尾之作,似有卖弄技巧之嫌,素材的拼贴,影像的异化,过犹不及。 |
|
确实是三部曲里最难看最先锋的一部,大量负片效果影像意义何在,甚至有鬼畜???就是足够无聊 |
|
极简主义音乐的视觉化盛宴,序列化与绵延的政治的美学,解释了德勒兹主张的无器官身体的生成方式和逃逸线概念 |
|
bd-don |
|
没前两部好。 一头一尾不错 能进去。 |
|
听听音乐就行了 |
|
into digital world |
|
生活三部曲的第三部 已经和纪录片没什么关系了 这就是纯粹的先锋实验 Philip Glass和马友友的组合很惊喜 不过音乐和影像的结合还是差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