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夫君 Husbands (1970)

    最近更新: 2024-08-13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Husbands 1970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2.71GB ] 详情
      Husbands 1970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2.7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usbands 1970 1080p BluRay x264 DTS-FGT[12.92GB ] 详情
      Husbands 1970 1080p BluRay x264 DTS-FGT[12.9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usbands.1970.1080p.mkv.torrent 详情
      Husbands.1970.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usbands.1970.1080p.BluRay.X264-AMIABLE.torrent 详情
      Husbands.1970.1080p.BluRay.X264-AMIABLE.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Husbands 1970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72GB ] 详情
      Husbands 1970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7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usbands.1970.720p.BluRay.X264-AMIABLE.torrent 详情
      Husbands.1970.720p.BluRay.X264-AMIABLE.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百度云盘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格斯(约翰·卡索维茨 John Cassavetes 饰)、哈里(本·戈扎那 Ben Gazzara 饰)和亚奇(彼得·福克 Peter Falk 饰)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他们携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如今,三人都已经步入了中年,有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6.8 正片
      Sicilia!
      1999
      喜剧片
      法国

      西西里岛

      Sicil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一个镜头里都有一对小心的力矩:倾斜的路面与母子相牵的手,斜射的光线与抬起的头,快烤焦的鱼和苍蝇。
      • 二刷修复版,声音美妙如音乐,沉默也好听,更是需要跟着一起朗读的电影,因此也是最有童趣的电影。 | 确实不容易进入,强制建构的,近乎辩证式的回忆(与老母亲对话时多端的镜头、广角畸变、阴影),但回回看到被戈达尔引用过的影像,当时就印象深刻的那些戏剧化的意大利语台词,这才回忆起来,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
      • 3刷,修复版。母语、身体、记忆。
      • 为什么不跳起舞来?语言的声响已超越地貌、肢体、人种,成为一片地域恒流历史的内在涌动秩序,是从物质中抽象而出最终又凝结于人的永恒音符。
      • 总希望那城市不在了,又不太希望它不在了。乡村,闲谈,是这种味道。闲谈。有时像是良友。看来声音在65年也是故意的。棱镜效果,世界是破的。有没有用呢?想象一下,有与没有,还是有的好(记忆之遥远?)。在图像上不会哪个瞬间震慑你,是作为整体,在回忆中震慑你。“不要把世界的可怜误解成冒犯”。传说、过去的日子、诗和懦弱、情感未明、哲学思论(当人们失去全部的创新和希望便有可能去做最使其厌恶的事情并且我们这个时候对于他们的厌恶可以很正当)、文明与非文明,像是马尔克斯,多了硬哲学。味道还真像的,那么远,那么切实,十八个小时奶牛和巷子。人真是混乱而美好啊!村、镇、城也真是混乱而美好啊!(那么海是什么……(是个很容易的问题))只是不愿用英文看这种电影。闹心。66分钟像是看了很长时间。镜头并不长。哲学太长。
      • 症候群。【我真的很讨厌一直在blahblah的电影啊啊啊啊】
      • 斯特劳布对于文学改编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真正给与了文本以声音。《西西里岛》的回乡题材让人想起《佩德罗·巴拉莫》,只不过这里说话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他的社会阶级和民族属性。他们在言说中逐渐与背景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所融合,成为这个民族记忆里的一份子,一支复调音乐里的一个声部。
      • Terra! Terra! 还有比这更迷人的"歌剧电影"么?以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为sinfonia的幕启幕落之间,斯特劳布们将宣叙调从附属地位中完全解放出来,让它变成音乐性的主要建构者:意大利歌剧里那些常常令人不耐的"parlando"被改造为西部片决斗式的交锋(人物重复对方的话;被正反打隔绝;极少动作),环境音充当了羽管键琴伴奏,咏叹调则退居其次,转交给青山翠谷和无垠海岸."Sicilia!"中的"!"并不发音――它是太过遥远以至接近沉默的一声呼喊,一声吁叹.
      • 可能是目前最喜欢的夫妇作品。西西里岛追忆之旅,从烤鱼的现实上升到族群的神话,仿佛是荷马史诗的一部分。对言语的重塑简直令人迷乱,这些预先存在的的文字,变成了一种冲透各个层面、内在却又完全具有独立生命的声音。最适合与Pedro Costa比照,比Costa更自觉和清晰了——他们已经开掘出了整块钻石,并不自大,而costa在暗示钻石光芒,试图谦逊。
      • 太深了。。。for me
      • 9.5;句法,標點。人物與靜物的融合
      • 比之前看的那部斯特劳布夫妇更极端也更好看了,一直觉得意大利语不好听,但在斯特劳布夫妇对台词韵律诡异的调度下竟然让我觉得格外的有吸引力。
      • 《前进青春》打这来的
      • 游子重回故里,记忆之岛陌生又遥远,码头上卖橙子的男人、火车上厌恶穷人身上味道的商人、把幼时无法读懂的片段与曾以为美好的肥皂泡逐一刺穿的母亲、还有磨刀匠的喋喋不休……他像是代入父亲、祖父的成人身份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往事如同火上被烧烤的鱼,碟子里的死物,那有多少如水记忆。
      • 镜头不多,以对话为主。属于极简主义和诗体电影的实验结合吧。
      • 少见,像一次随性的步行,却又是准备充分的。
      • 或许根之追寻便是无止境的对话,和他人的,和自己的。 喜欢那些静默的镜头,神思仿佛凝结。
      • 改编原作叫《西西里对话》,所以拍成这样可以理解...学意大利语的人看这个应该不错吧,感觉他们语速比较慢发音很大声,妈妈和磨刀师傅跟唱歌似的感情充沛得与画面反差特别大。
      • 真的很卡夫卡哦。
      • 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无趣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Accattone
      1961
      剧情片
      意大利

      乞丐

      Accatto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实的意大利,真实的帕索里尼。台词经典,但配乐糟糕。ppp,真正的诗人!伟大的编剧!
      • 悲观的城市,小人物的宿命感。小偷、乞丐、妓女,新现实主义。压抑感直线上扬,结尾只不过是短暂欢愉后的持久忧伤。
      • 颠倒手法,明暗结合,同质于费费的《浪荡儿》,略有意大利式轻喜剧感,但很苦涩。较《罗马妈妈》更为写实的姿态,与维斯康蒂早期风格相似。我天生就是乞丐的命运,而不是靠妓女养活。活在尘埃里的无奈与不自知。乞丐就是无耻之徒。掘墓人,给我挖一个远一点的墓吧,到有阳光的地方去,这里充满了阴影。
      • 4.5.帕索里尼的处女作,优于后一部《罗马妈妈》,开片稍显混乱,后逐渐明晰。无业青年、妓女、罗马的街头,60年代意大利的调调,但更直接、粗暴。皮条客与妓女,因爱获赎,难逃死亡,问题在社会。两段行走中的长镜头,分明起关系的变化。巴赫的配乐,犹如神助,构建起第三者的视角,投以悲悯情怀。
    • 豆瓣 7.6 IMDB 7.2 HD
      Two-lane Blacktop
      1971
      剧情片
      美国

      双车道柏油路

      Two-lane Blacktop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乡村调子响起,hit the road, Jack, don't you come back no more, no more, no more, no more。小酒馆门前随意拉开一扇车门,那便是她今晚的归宿。嬉皮姑娘,尽情发漏油儿哈特,不要在乎下一秒,不要在乎有没有明天。毕竟那个时代里,没有一个有名字的人。
      • 最有趣的,是导演并未指明人物的动机和目的,穷尽一切去描绘人物的“在路上”的状态,无垠的虚无主义一直在弥漫着,结尾定格在飞驰之中的高潮状态,特属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创作。
      • 这些人不知道从哪里来,做什么的,两台车说好要赛车结果又不赛了,一会儿说要去这,一会儿又说要去那,连泡妞都泡到一半没下文。可是人生为什么非得要有意义,先上路再说吧!这电影搁今天确实拍不出来了,它只属于迷人的70年代
      • 糙,但也比《逍遥骑士》好点,结束方式非常特别...
      • 在话痨成灾的世纪这种这种片真是稀释针品,在偷车牌的小镇窗子和汽车一起悬浮着
      • 终于找到一个电影,心甘情愿可以把海报贴到墙上!
      • all about the beautiful vintage cars, the drivers, and the journey
      • 洲际公路,嬉皮&中产,雪福来55 & G.T.O.,女人,打赌,比赛,唱片,搭车,超车,撞车。。。开车的快感淹没一切。。
      • 看的时候很无聊,但是看后却值得几分回味的公路电影。女孩不在乎去哪,不在乎跟谁,不在乎坐谁的车,因为两个一心痴迷赛车和改装车的男孩心思压根不在她身上,中年男子似乎有满腹心酸需要倾诉,但搭车的人压根没有想听他那些沧桑的故事的。摄影很美,当然这是废话,公路片都是这样,路上本该是欢乐的,可是电影中的他们集体失语,无法建立沟通,一种令人迷失的虚无感贯穿始终。
      • 多麽憂傷的故事。其實只要一直在路上就好啦,她就不會走了。可是沒有人明白,你們總是想要一個目的,可是到了那兒之後呢?
      • CC版海报真心像赛车游戏阿,纯公路片。和[逍遥骑士]不同类,无可比性
      • 一代酷人做了大学教员、沙滩男孩和温情大叔。只有那个妞儿29岁死了,一直酷着。
      • 12-145-01 七十年代的经典公路片。可以了解当时美国嬉皮士生活的一个侧面。
      • 三星半,的确蛮有意思.角色没有名字和背景,对白与剧情走向亦缺乏逻辑和重心,主人公似乎对车赛有些执念,但对决开始后又仿佛不在意其进程――车在路上,跑就是了. 奇怪的是,尽管影片几乎从未交代什么有用信息,我们却也不曾对人物或故事产生任何好奇;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俘获观众又反噬作品自身的结构,最终女孩厌倦,男孩厌倦,我们亦开始厌倦,甚至连摄影机也感到厌倦――它无聊地自行焚毁,影片便解体消失了. 没头没脑的风格能自成一种趣味的奥秘就在于,这"无聊"乃是社会性的;相比之下,当代《速度与激情》之流的"汽车情色片"倒显得幼稚可笑了.
      • 或许正是因为本片所呈现出的极致虚无,以至于将嬉皮士的特征都于影像上几近剔除,才使得这部更加纯粹的作品却难以企及《逍遥骑士》的影史高度。属于特定时期的主题表达,影片几乎将“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无意义推向由内而外的高峰,直至结尾的戛然而止化为虚无。反叙事、反情节、反高潮,影片以一段虚构的故事,刻画了美国特定时期下的人物状态,而嬉皮与中产的关系构建,又拓宽了该题材的社会范围。同时,在路上始终是该题材作品的母题,《双车道柏油路》以赛车作为假命题,涉及大段赛车戏,也算是为此后的赛车类型片打开先河。
      • 四星半 纯粹的公路片 节奏不紧不慢 特有的年代气息 hippies on the road 非常酷的电影 旅途即人生百态 大师级的收尾 慢镜头中driver的背影+燃烧掉的底片虚无感满满
      • 冷色系公路片,虽赛车却无目的,有上路却无风景,一路向北奔驰出巨大的、无垠的空虚。即使那个时代已经离开太久了,但是还能在发动机的嗡鸣声中复活,那是人类还有思考能力的阶段的回响。旅途无解,生活也始终是个谜。
      • 冷静、散淡的公路片,人物缺一点情绪。
      • 70年代. 虚无对白. 路上总是充满问题,要去解决 女孩不在乎跟谁也不在乎去哪儿
      •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没有抓住应有的精髓,比同时期的“逍遥骑士”略逊
    • 豆瓣 7.5 IMDB 6.7 HD
      L'intrus
      2004
      剧情片
      法国

      入侵者

      L'intru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5/10 德尼是一位真正的感官主义者。这部影片同样充满了高度的作者自觉。围绕foreignness构建出多层含义,非法移民、走私犯、强盗只是最外显的入侵。主角心脏衰竭,身体走向崩溃,死亡逐渐逼近,新器官的移植(入侵)是异化的开端,被侵入的主体(身体)开始变得陌生,原有身体该如何接纳新的外来器官?人体排异性在这里成为了隐喻。我们其实从不熟悉自己的身体,它是不确定的,是难以捉摸的。我们尝试依靠身体的动作性来理解与进入物理空间。这更像是一种“穿越”,它来自主人公身体的异化,来自空间上的开阔,来自国别、地域以及身份的错位。德尼对身体的关注,对面孔的考察,对身体与空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包括她对触感的探索,以及后殖民焦虑,我找不到第二个像她这样的导演了。同样是对身体的述说,简直甩迪库诺十万八千里。
      • 在德尼的《入侵者》中,让·吕克·南希原作中关于移植心脏以及药品,医疗设施的法国式的哲学写作无法在影片中直接出现,而是将其放置于电影化的知觉之中,生成为影像心脏性的排异反应:海德格尔式的本真性田园生活以及后现代绝对内部的语言转向变得不再可能,强度性地投射出异于欧洲的空间,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知觉模式:瑞士的雪山(眩晕),韩国釜山(黑暗,疏离,噪音语言)以及“德尼风格”的南太平洋小岛。它们总是暗示了与某种过往的叙事性联系,Louis却无法根据回溯性实现希区柯克-弗洛伊德式的合法救赎,他身上的排异反应与此同时又被外界排异,正如同影片开场的暗示,德尼的视角是后殖民的焦虑,将隐喻归还于喻体。
      • 从电影的诸种元素而来,他异性如此强烈地刺激我们:电影就像一具(一具?)身体,塞满了来自别处的器官,缝合处留下一个永远不会闭合的空隙,如南希所说,“closed open”。
      • 穿衣是个人,脱衣一坨shi,喻来喻去都是不堪的欲,相忘于江湖吧
      • @ Filmpodium 5
      • 8.5/10。①情感上与别人(包括亲人)冷漠疏远的老年父亲男主心脏出了问题不得不去做心脏移植,然后他去往大溪地希望在那与久未联络的儿子A重建亲情。影片标题“入侵者”,指闯入男主冷漠内心的新心脏(物理)和A(心理)。②通过少台词与对话的叙事设计、晦涩的叙事模式(这和两点有很大关系:1、本片主要运用空镜头和躯体动作——而不是台词——来讲述故事和诠释人物的情境;2、配角众多,但导演并不做能让观众记住他们的设计,所以有走马观花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摄影营造了孤独而晦涩(男主的冷漠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的疏离/疏远。而晦涩的叙事模式能让观众感觉被一定程度地挡在叙事外,从而体会到这种疏离)的诗意气质。③过于晦涩的故事导致不少段落的内容与形式的契合点很模糊,扣1分;时长较长,有点把诗意拖成了疲累,扣0.5
      • -
      • 戛纳补课5。22日重看3.5-4.5。确实在首看时感到困惑,认为失去太多以往所接触的德尼作品的调度能力。复看后意识到,比起用自己早已专精的身体影像还原JLN原著角色的主观体验,德尼另辟蹊径地选择利用分散的景观捕捉+混沌模糊的结构与剧情,以更外部的视点接近人物,模拟人物的主观体验(缺失的换心一段利用雪地段落表示)。人物可以符号化,成为“入侵者”的身份流浪于异国他乡,使电影自然地触碰一贯的德尼电影议题。上岛后比前半稍差,会偶然想起特琪亚的《内陆》。
      • 1/4/2005 2:45pm UA Pacific Place
      • 2022.9.19
      • 对闪光的物质性的精确而自然的捕捉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山林、流水、市镇,还是脸孔与身体,宽银幕的精美技术加持下却不见匠气,就那么自自然然地把光反射下的最朴质的物象与运动凝结成“电影”。但是极端生涩破碎的叙事与残破空置近乎不可解的人物行为逻辑实在搞过头了。
      • 有很多诗意的片断,但叙述实在太晦涩了,精神好的时候要再看一遍。很喜欢Stuart Staples的配乐。
      • 很难找到清晰的主线。Claire Denis音乐用得不随便
      • 6/10。德尼的每一个镜头都在时空逻辑复杂的闪回与跃进中展开,观众试图把握事件、组织细节的努力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叙事面前统统受挫。开场是一个黑暗中样貌模糊的女人,她点燃了一支烟,等到后面补叙,才隐约明白她见证了一桩谋杀,独居在法瑞边境上森林小屋的老水手谋杀了一个外来的闯入者,随后他远赴韩国,通过黑市器官贩子移植新的心脏,并出发去南太平洋寻找多年前遗弃的儿子,却只得怀抱着失意的幻想在岛屿上游荡,其绝望情绪引发出浓烈的毁灭气息来,他被仇家用飞奔的马拖拽着,死于白茫茫的冰面。心脏移植对身体而言具有外来性,水手失去的不仅是老化的心脏,还有自我和身份的完整性,这令人联想到德尼的母题:边界和异国造成个体的无归属感。一系列手术后的排异反应,使人成为自己的陌生人,而人在同化闯入者的同时又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其差异性。
      • 【5】德尼的影像确实有魔力,既能捕捉世界景象的浩渺神秘,也能察觉身姿微妙的弧线。本片当然是非叙事性的,却有着空前的感性能量,也看到罕见的快速的摄影机调度。在散逸的形状间又留有拼合成“语言”的可能,因此社会和身体是同构的(双重意义的入侵),最理想的创作法。
      • 女人低语所打开的神秘场域,在内部撕裂出幻觉的癔症,镜头必将永远领先,成为纯粹的知觉本体。叙事逐步在松散随机的序列中埋入隐喻,而空间则在扩大与收缩的景别间隙游移,“入侵”交织为身体的和边界的暴力共谋,散布在近乎嘈杂的空气中不断转移、病变,自由地泛着死亡的蓝色谜团。
      • 欧洲以外部分不仅无水土不服感反而拍得尤其动人 出于对导演的了解毫不意外 她的调度方法携手阿涅斯戈达尔的无敌摄影已然逾越了一些无趣的藩篱障碍 影片半程到韩国小饭店那场才突然明白德尼主要想表达什么 但这其实全不绝对重要 她的电影是触摸式的 是那种难得的最适合直观观看的换喻视听 (不知名的)杰作
      • Narrative Strategy课看的~确实好看~但是累~累~看着特累
      • 最好的德尼似乎都是最不“德尼”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