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找个韩国人来演? |
|
中间送外卖的过程太过冗长,最后结尾太过仓促,丁明始终没有学会说thank u和微笑。
PS:主角的普通话水平太差,完全不像才去美国的人。 |
|
Dogma95式的記錄形式,毫無現代主流電影的電影感卻反而擁有了極度粗糲、raw、偷拍街拍感的電影感,十分貼切一個偷渡者一天在餐館送外賣的故事;沒經歷過這類群體的生活是不可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力、窮於忙碌、絕望、灰暗、潮濕難受、痛癢、無尊嚴、被歧視。Ming必須在晚上湊齊800塊,帶著這份無奈疲憊的心情挨家挨戶遞餐收錢,毫無表情,蟑螂般的精神狀態,小孩子跑出走廊無動於衷,樓道裡響起音樂排練聲拒之耳外,狗出門毫無內心波瀾;觀眾得以在一旁“偷看”(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看著他窮於過著潮濕地面上的蟑螂般的一天,看著收餐的一幅幅新面孔,然後相忘於江湖;無奈卻無可奈何。電梯裡ming被劫的場面無疑把影片絕望困窘的氛圍推到了頂點,尤其是他剛剛還在店裡身處真空般(導演在這裡的消音設計太棒了)看著老婆孩子的照片。 |
|
2004年的中国劳工在美国送外卖还高利贷,2022年的中国底层在大街上送外卖还房贷车贷,过得还不如前者,真是讽刺 |
|
终于知道肖恩贝克为什么拍片不赚钱了,终于知道肖恩贝克为什么这么牛逼了,第一部作品比后面的粗糙多了虽然一直挺粗糙的,但是这部反映的问题更直接,肖恩贝克每部作品都是一次美国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每部作品关注点都不同中国人,同性恋,妓女,变性人,女优,真的太牛逼了,心目中的独立电影之王。 |
|
不是不知节制,是真的太门儿清了,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处女作就这么鸡贼。 |
|
因为两位导演而感兴趣。今年在平遥看到了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苏莱曼的故事》。两部电影都表现了非法移民送外卖生存的艰难处境,并且都花了一定篇幅记录接单送外卖的全部过程,这件事在本片中有更多的表现,以表现出那种日复一日的辛苦,并与结局对比,反衬出非法移民的艰难处境。 |
|
贝克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日后的风格,有些场景很有伪纪录片感,不过看起来主角设置的应该是大陆移民,但演员都是台湾腔,比较容易在大陆观众眼前露马脚。巧合的是,今天选了一部《苏莱曼的故事》和这部一起看,两部电影时隔二十年,一个中国移民在美国送外卖,一个非洲移民在法国送外卖,人类现代社会似乎总在某些时候跨地域跨时间重合。 |
|
肖恩贝克真的很喜欢观察底层人民,生活悲苦却仍在打拼,同时偶尔在现实的社会里获得一些同阶层人的善意,真好,这么一看老美对外卖员比中国强多了,其中竟然还有敏感问题,肖恩贝克没少做调研,而且对素人演员的调教很厉害,对摄影美学的坚持也很有代表性。 |
|
惊人的现实主义,《苏莱曼的故事》与《逆行人生》统统被碾压。把中国非法移民的困境聚合在DingMing的一天时间里,手持的拍摄保留了原始的纪录片感,快节奏地将各种跳轴的、不同景别的镜头剪在每场戏中,制造出焦虑与混乱感。虽然画面粗糙但是视听精准,片尾发现竟是Sean Baker本人掌机。非常具体地呈现了他送外卖的每一次,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疲惫感,试图更共情Ming送外卖时的身体疲惫。结尾危机发生的铺垫让观众提心吊胆,但所幸最后赋予了温柔反转。女演员太出彩了! |
|
当阿明努力辛苦挣来还债的救命钱被一群“强盗”在电梯里夺走的时候,那种“想s”的无助的感觉,真的太强烈了。整个环境都是压抑闭塞的,镜头从来都没固定拍摄过,一直都是聚焦于局部区域并不断调整,手持式的镜头语言,既制造出凌乱无序的感觉,还有人物的迷茫,仿佛世界末日,以及因为语言不通产生的自我隔离情绪。美国冰冷的下雨天,他,明明是为了赚💰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但却背上高利贷,他不懂英语,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各家各户送外卖,也不伶俐,他想“他明明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才来这里的”。一家快餐店,都曾有过这样的遭遇,来到异乡打拼,为了留在这里,为了逃避一些因素想要在异国他乡更自由一点,当然也为此付出代价。感动的事,那个平常挑剔他人的员工,在最后,愿意拿出钱来帮助阿明,因为阿明现在的路,他也走过。 |
|
3/低成本取巧的影像画面质量不高,看的眼睛疼。抛开令中国观众感到违和的普通话,演员的人设立的挺好。一小时半的时长总归有几个镜头令人感动,我最喜欢居然是主角呕吐的剪影..整片对学习低成本拍摄很有帮助,拍就完了 |
|
全片几乎国语,肖恩·贝克处女作,和一个台湾女人联合编导,这女的后来成了他长期合作伙伴。本片也是部“体验流”作品:男主被人催账,于是他作为外卖员要在一天时间内尽量多送外卖来筹钱,整部电影的内容就在他不停的送外卖和后厨同事的尬聊之间来回穿插,这种电影的结尾无非两种可能,要么达成目标,观众也松口气,要么来个虐心的失败。肖恩在这里比较调皮,最后几分钟玩了个反转。作为一部“体验流”电影,本片也是充斥着无聊琐碎的日常情景,这种电影我一向比较反感,无聊是人类的日常,我们看作品是看天才的闪光,或过人的胆识(本片成本仅3000美元,也谈不上冒险)。而且男主傻到会借高利贷,他全程也板个脸,看上去是个死硬且迟钝的角色,谁会关心这种人的命运走向啊?男主选错了,本片也就不成立了。后厨那些尬聊戏是真的尬聊,啥信息和趣味都无 |
|
看到一位网友的短评是“送外卖,收钱,下雨,送外卖,收钱,下雨,送外卖,收钱,下雨,送外卖,收钱,下雨,送外卖”,然后他打了两星。这位网友没有感知到的是,在雨中走进走出奔走敲门送外卖的琐碎之中,有着许多温情许多无可奈何和悲凉。肖恩贝克一直用自己的镜头关注着这些边缘群体。 |
|
肖恩·贝克的第二部长片?比《厨房》好的:苍蝇馆子,更加底层,人际关系简单,故事节奏紧凑,都有个走向“发癫”的情节低谷,但厨房是主角最后彻底发癫了,外卖倒还拦了下。【虽然感觉这片在最后反转之前跟《大西洋帝国》第一季第二集一样,你辛辛苦苦干活,然后别人偷蒙拐骗抢赌,一下子就烧掉了你的心血,很难不让人产生“干脆老子也去偷蒙拐骗抢赌”的冲动】;比《厨房》差的:摄影,以及政治露阴癖:找一群台湾人装大陆的,台词指代【中国】都是“大陆”,除了们非母语者和润人会高潮,到底谁会信,远不如87年,香港人润美的《秋天的童話》,起码确实是港人讲港事儿 |
|
继承了莫里斯·恩格尔、贾木许、伍迪艾伦、PTA、索德伯格等美国独立电影的优良传统,粗粝但不晦涩,肆意但不失控。是非常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的样貌:有一个清晰的戏剧性目标,也有变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码。文本遵循着好莱坞戏剧结构,但摄影和调度却完全叛逆于好莱坞语法。肖恩·贝克一出道便是如此闪耀,甚至某些方面比他后面的作品还要好,呢喃核特征也更明显。如今看来,也不失对润人群体的一次精准描绘,而这样的片子到现在都太少了。 |
|
Starting from scratch overnight takes a long time. |
|
在电梯里那一幕觉得是早晚要发生的 |
|
润人前辈的一些实录经验,台湾导演能找到会说中文的,口音都有点奇怪。两位导演后来一直合作,现在能拍出《佛罗里达乐园》这样的奥斯卡级别作品。 |
|
肖恩早期作品,大量的中文对白,构建了美漂的某种生活状态 |
|
No.99 鏡頭就在紐約中下階層的各種人種間晃來晃去,讓人瞭解到一個和傳統電影裏面的紐約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想起一個朋友的兒子在紐約學中文,租的一間屋子的上鋪,2k刀每月。 |
|
DV类纪录片水准。Sean Baker 是不是对中餐馆后台运行很感兴趣,借这个机会,深入记录学习一下。😎 |
|
完全手持摄影的纪录片式的拍摄,在电影前后几分钟外也几乎消解了所有的戏剧元素,大量呈现出的是外卖员将一个个外卖在雨天送到不同的顾客那里,他需要更多的小费,有的给的多,有的给的少,有的吹毛求疵,有的还故意刁难,但不会英语,没有身份的外卖员不得不将这一切的不公平都接受下来,中餐馆中事无巨细地台前幕后,制作炒饭和炸物,观众会在如此日常的状态下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镜头时不时地出现在偷窥的位置,又突然切到大特写,肖恩·贝克在这部作品中就体现了他善于通过低沉普通人来剖析美国社会的能力,在后911时代的纽约,不信任感和犯罪的因子在空气中飘荡着,似乎人人自危,陌生的种族、语言和逼仄的走廊,当结尾霓虹亮起,外卖员的故事和这座城市的命运也融为了一体,在被伤害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拾起信任感,为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奋斗下去 |
|
导演很聪明学娄烨。全程手持+纪实风格。男主角像面瘫。长得蛮帅的。 |
|
#Cannes2021 纹理清晰的截面,机械的骑车往返勾连出了餐厅、街道、室内的纹路层次。失焦、摇晃、变焦,骑行的速率。可预测的情节走向同样是肌理的一部分,是生态内的、必然要发生的。 |
|
关注undocumented Chinese immigrant外卖员的电影,零三年用3000美金拍摄的低成本DV作品。厨房素材剪辑凌厉又迅速,最大程度避免拍到那些在餐厅打工的真实无证移民厨师。这家美式中餐餐厅地址在纽约upw而不是Chinatown,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顾客大多不是华人而是白人,而且那年纽约经历了前有未有的雨季。整整一天的外卖跟踪并不让人厌烦,穿梭在雨天的街头向前完成一单一单。虽然大部分credit都给了Sean Baker,但我最喜欢的是呕吐那段,世界的恶心在身体方面产生反应,隐隐觉得是女性导演才能想到的桥段,feeling sick of this world and taking this sickness out of the body. |
|
那些骂阿诺拉的人假如能有机会看看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一定会对他有所改观的。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他今天的拿奖是一种必然。 |
|
一开始就大蠊攻击我差点去世,不要这样,拍得再好也不要这样 |
|
1.观看一部电影有时就像是认识一个人是一种缘分;2.看了让我有丁点失望的《红色火箭》之后,终于看了这部在豆瓣同是7.0分的《外卖》,个人观感反而超乎预期值,不过还是达不到当初看《橘色》《待绽蔷薇》《佛罗里达乐园》的惊喜感觉:3000元美金超低成本预算,粗糙写实的手持摄影,中间各种送外卖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在看纪录片,男主角相貌接地气但表演欠佳,首尾的剧情转折略显刻意,结尾收得有些仓促,…… ★★★☆ |
|
非常好的低成本伪纪录片,老板娘的真实演出很精彩。 |
|
7.7/10 肖恩贝克的第一部作品,在预算控制在极低的条件下,成片绝对是很劣质很粗糙,然而在技巧上孤立的跟拍,粗粝的纪实手法,呈现出New york街头原生态的现实困境,直到影片结尾影像越来越迷糊,生存越来越迷离,情绪越来越无法自拔……这类题材上的真实性与代入感,无疑延续并影响着肖恩后来的作品。 |
|
居然在CC收藏片目中,虽然不能理解,但是这个导演每部片子都值得CC |
|
台湾腔这个槽点姑且不提,真的很没有必要用如此冗长重复的方法拍电影,我理解其目的是为了给后面丢钱的剧情做一个长铺垫,但这样非常容易让观众丢掉注意力,会漏掉一些细节,比如电影中的同性表达非常隐晦,不到最后根本意识不到 |
|
我喜欢肖恩贝克。第一部电影就开始关注底层的人群,这个视角不是所有现在导演所具备的。其实说真的男主的中文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差,湾湾口音蛮像的。全片都是阴天色调,那个小小的takeaway Chinese food店让我想起了很多在海外求学时候楼下用来果腹的小店,以及和片子里一样风格的不耐烦的老板娘。他们讨论的话题也是我曾听闻过的,好真实,也好心酸。 |
|
务必谨记,对生活带来的苦难时刻保持警惕,对生活回馈的优渥默默秉持感恩 |
|
單車這個意象——偷自行車的人,藍色大門,外賣,單車少年⋯⋯ |
|
大概是外国电影里,中文讲的最标准的一部 |
|
肖恩贝克关于边缘人群的关注从这部起步之作就可以看出不少,他一个白人精英教育出身的人竟然可以比我还能更细致入微地捕捉到隐藏在华埠里的餐厅运作细节和非法华人移民的生活状态,而且这种捕捉是一种不做作的柔和平视;用陈丹青的话说,态度好、不装逼,不过分伤感不过分沉浸,有多少情感就表达多少深刻。这也符合了Dogma95的记录模式,电影不需要戏剧化的情节发展,身边事事皆可构成一种被影像捕捉的叙事。以及看时深深觉得,要记得好好tip your delivery man |
|
肖恩贝克无愧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后浪代表,从处女作开始就一直在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也难怪戛纳会关注他。但早期作品仍显得单薄,几乎是用很地下电影的纪录片风格拍的这么一个非法移民故事,手持摇晃的镜头对准主人公穿梭于纽约街头的人间百态,失焦的画面带来强烈的粗粝感与主人公迷茫灰暗的现实写照融为一体,这很娄烨。这种质感不需要演员的过多发力就已然通过颓败的环境传递出五味杂陈的绝望心情,但追求写实的拍法也让故事缺少更多展开的余地,仅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结尾的转折也可以看做是必然事件。 |
|
不错的片子,喜欢拍现实主义的导演学生可以来抄。不做作的现实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单明了,以及塑造一个不讨喜的主角。丁明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谢谢”,抹不开面子,又要在充满歧视的地方生活下去,这种别扭劲很多人都有,因此并不是很戏剧性。现实主义最怕戏剧性强,全片最强叙事性也是为了剧情推动,因此还是不错的。琐碎的一天,但是因为主线的原因,心里情感上必须紧张,因此产生了反差。不得不说,绝对的现实主义良作,推荐导演系学生学一学。 |
|
“韩雪”们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怎么描绘人的困境和窘迫,怎么利用空间来表现人的境况,怎么样通过一个人物白描出一个社会生态和现状…无论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人的底层诉求都是相似的。不过“他们”估计也不会看,人捂住眼睛,可以假装一切都不存在。 |
|
肖恩·贝克第一部长片就如此洞察了中国移民底层的生活境遇,倒是与后期作品关于性工作者的主题有些出入,但仍然是描述的底层边缘人群的生活。从外卖员的小切口切入华人在异国的遭遇,倒是十分讨巧的点子,毕竟贝克并不是中国人,能够从头至尾展现中国人对内对外的社交情景,如此真实,可见之用心。从一开始被黑社会勒索导致奋力送外卖的激励事件开始,再到雨中骑车送外卖,最后一天赚来的抵债钱却被抢走的那种崩溃感,再加上镜头的小景别镜头以及剧烈晃动,更让人感到窒息了。 |
|
新浪潮的精神依然活在21世纪,贝克的首作形式上没有什么花哨的地方,让纽约这个城市本身作为其故事的核心,主角所穿行的不同阶级、身份所居住的场所、每个人不同的反应中蕴含着极其强大的戏剧力量。 |
|
【2.5】从被讨债人吵醒,到夜晚迎来希望时遭遇抢劫,丁明的“一天”无时无刻不在凹非法移民打工仔的悲催造型。肖恩·贝克创造了一个极具可信度的角色,却用摄影机反复消费他的困境和他背后的群体画像。在纪录片里,摄影机对丁明的功利性关照,会被摄影机客观的被动抵消,而在这部伪装成纪录片的故事片里,摄影机对被摄的贪婪索取,只会加倍地令人生厌。 |
|
处女作,镜头粗粝,手持、快切、变焦,近景,纪录片感十足;结局还算温柔,没有在电梯里开上一枪… |
|
-。肖恩贝克居然是一作?几乎所有后厨聊天的戏都透露出对于国外唐人街社群心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感觉,不过从电影角度来看明显比后作《百老汇王子》青涩不少,观感在“好假”和“好真”间来回摇摆。
btw这片词条能还在感觉可能是因为还不够有名…… |
|
这处女座真的是为了之后的一切打底,边缘人物边缘生活,朝着微弱的希望走着走着又当头一棒,最后获得一点点救赎。挣扎又挣扎,大概是个轮回。
最后的结局有点好猜,this is America. |
|
大家的泪水都滴落在雨水里 |
|
拍出了命悬一线的绝望感。如同被时钟支配到模糊了时间,眼看表针折断了,却依然如常行走。嗡嗡作响的环境音,在家人照片出现的一刻停了下来。急速伸缩的镜头试图侵入什么?后来才意识到,它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擦拭。 |
|
“今天不能犯错明天就能犯错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