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的重点不是放在片头说的剥削关系,而是通过无产者各种方向的自救活动的完败,悲观地宣扬共产主义立场。老大一身反骨无人支持,做个体户众叛亲离;老二被逼无奈走上犯罪道路;女儿选择委身政府寻求庇佑,或在维护着传统家族的名誉并重蹈覆辙。大地已经难堪重压,浪潮迟迟未能掀起,无论思想层次,还是群众条件,共产主义遥遥无期,成为墙上渐渐剥落的镰刀斧头。其实这样处理有点像左派精英对待底层革命那种典型态度?
都说维斯康蒂前后风格差异大,个人感觉仅限于题材上。作为新现实时期作品,运镜细腻无比,细节(宗教画像和全家福,偷钱出城)印象深刻,画面无一分一毫多余,破败喧闹的小渔村拍得过分的美。只是多余旁白和无节制的情绪渲染过多,兄弟泪眼朦胧四目相对之下就差直接喊出无产者们联合起来。仿佛导演在急于表示脱离自己所属阶级。 |
|
#重看#siff@新衡山;“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除了无法逾越的阶级对立,亦有长幼有序的伦常秩序,挑战既定道德与游戏规则的人,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典型新现实主义风格,饱含深沉的同情,苦难的大海,载不动许多愁。 |
|
新现实主义唯美派,演员全部是真实渔民。团结并非轻而易举,最终难逃剥削牢笼。几乎全由镜头段落组成,中近景,景深镜头,连续横摇,把握事件整体性,客观展现血泪生活。《天堂电影院》里银幕上放的片之一 |
|
穷人不能幻想改变翻身,走了好运就会有风来扑倒,最终还是得回归被剥削的巢穴。 |
|
维斯康蒂不论是拍没落贵族还是挣扎的底层都这么好。主角是受过进步思潮影响的青年渔民,他本想通过抗争与改革,来改善被压迫的境地,但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改革方式是小资产阶级的,如何抗得过大资产阶级呢... 大海吞噬一切,结局看似悲剧,却也用它指出这条路的行不通;最后的镜头悲怆但光明 |
|
如果将《大地在波动》交给布列松来拍,那么《很可能是魔鬼》的样子。所幸,这里是维斯康蒂的地盘。在这部以大地为名的作品里,他也真正实现了《洛可兄弟》没能实现的事:贵族精神的落地。作为本片的核心人物,纳多尼是一个尝试通过资本原则改变自身命运却因遭遇挫败而一蹶不振的人,而这一求而不得的境况不仅是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凄凉写照,同样也是作者夹在这个悲剧里一如既往的私货。于是我们看到,想要帮助「渔民」认识资本主义原理的《邮差》最终放弃了他逻辑推理式的演讲,改用写诗和拍电影这种更为「沉默」和「感性」的方式来呼唤志同道合的朋友。影片里的「大地」明显是一个带有双关语义的暗喻:它既指向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指向漂浮在海上的每一只小船,它们在整体沉静的海面上制造着一波又一波的「局部」运动。 |
|
第一部维斯康蒂:一个来自戏剧背景信奉共产主义的贵族来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拍了一部纪录片式夹杂一点诗意的戏剧性现实主义长片。在 1948 年那个时候,这种类型的确在美学和叙事上还算优秀,但也只能居于二流:在法国给雷诺阿打下手的维斯康蒂学到了景深镜头;戏剧出身的他使得指导非职业演员绰绰有余;剧本缺点明显:角色脸谱化,不够立体,很戏剧,可能也跟家庭背景有关:毕竟贵族和渔民这两个阶级差了多少个中产,再加上基于个性,可能导致了巴赞评价其“缺乏内在激情”的诟病——不是真正信社会主义,能力再好也拍不出爱森斯坦的那种震撼力和感染力。除阶级对立外,还展现了家族伦理,可能与维斯康蒂的个人经历和偏好有关。 |
|
巴贊以探討故事的藝術表現和戲劇性折衷的角度上,認為這故事似乎過於內斂缺乏激情遠離了觀眾。但我認為,能夠這樣生活化的宣揚社會主義是極為強而有力的 |
|
导演上略微失控了点点 |
|
小伙子说:明天我会有钱的。大姑娘说:呵呵呵呵,那就明天再说吧 |
|
意识形态过重、偏颇 不过是历史原因啦 影像非常美 很有生活质感 有力量 |
|
维斯康蒂真是能上能下,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一样优秀,舒缓的叙事节奏加上非职业演员和方言,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展示,同时使用了大量的画外音和旁白,让影片极具真实感,大海吞噬了勇敢的水手,而资本击垮了男人的尊严,尼奥的悲剧是时代也是村民本身造成的,不正是共产主义的真实写照么? |
|
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没那么容易,常常还是一盘散沙啊。导演充满了人文关怀,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朴实中更透着真实,戏剧冲突也很有看头,无愧经典。 |
|
维斯康蒂的新现实主义我看还是算了吧... |
|
全部非职业演员不可思议调度,室内外景深镜头使用 |
|
「應該盡全力為群眾工作,但不要指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群眾是我們工作的對象,但只要他們一天象現在這樣渾渾噩噩,他們就一天不能成為我們的同志,」(托爾斯泰《復活》) |
|
7.5/10 高度写实,极度克制的电影语言 |
|
连配乐都那么吝啬用,可见绝望的已让人窒息。 |
|
3.5 巴赞的点评其实已经从头到尾说得相当通透,维斯康蒂的左翼有容乃大或悲天悯人,要投射出共产运动客观的无助与局限,却少了后面方法论真知灼见的一半,从新现实主义内部的诉求到其资产阶级的根本站位上,即不允许也有心无力,本身不需要质疑他的真诚,但根源上基本是一股朴素的左,还没有理论上纲上线之后那么恐怖和无解。 |
|
【上海电影节展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很明显的左派电影。表现穷苦渔民试图反抗富人剥削,最终失败的故事。片头注明演员都是当地人,非职业演员。倒是很好地演出了底层穷苦人家生活的艰难与温馨,对金钱,事业,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整体一般。还是格局太小,后半段抑郁窝囊,较为冗长 |
|
无产阶级的奋斗最终是竹篮打水,液态感知中,他们又情不自禁地当上了奴隶 |
|
孤独的反抗 |
|
天灾人祸,苦难之深和西西里的历史一样。被打败时继续赤贫,打不败时继续划行。渔民的本色出演,新现实主义的强烈现场感,使之带有点记录的色彩。这部电影就像维斯康蒂和罗西花了两个半小时,你一捶我一打,一起打造出来的“利器”一样。 |
|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2.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企图改变,却依旧被命运扼住了喉咙,无力改变,仿佛一个死循环;3.前一个多小时,观感很好,后半段开始显得乏味,不过这可能更能让观众体会底层生活的悲惨、煎熬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意大利影史十五佳NO.08 |
|
正如巴赞所言,这是一部打破常规的电影。如果把它简单划分在新现实主义范畴之内,恐怕没人有底气说出“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这种谬赞,因为影片除去自然背景与非职业演员这些鲜明的时代气息之外,很难不让人注意到镜头语言上的巧思。在一个镜头中可以同时自然地展现数个动作,随着摄影机平滑地摇过轴线,不同动作惊人地被衔接在一起,这与蒙太奇所暗示的虚构效果别无二致。于是,故事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进行下去,同时在非人为雕琢的情况下显示出一定的戏剧性。但是,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恰恰在于戏剧性的缺失,这源于影片时刻散发出的颓废基调,仿佛一种内在激情的缺失。的确,我们从影片中找不到影像之外的象征性,画面中的内容已经包含了其全部含义,这时唯一的突破口只能由叙述者的主观介入来实现,也就是画外音的补充 |
|
维斯康蒂就是那种精致中带着简约的代表。环境与人物的对立,以及第一视角镜头用得是炉火纯青。 |
|
固守母土的願望每個古老民族都一樣。 |
|
维斯康蒂真是拍出了悲天悯人之感,意大利版渔光曲。以一家兄弟姐妹四人的遭遇形象地表达了无产阶级孤掌难鸣,如果一直一盘散沙不团结起来,就是永远被剥削被嘲讽的命运。老大反抗失败最后脱下了永远干净没有破损的白汗衫,老二告别家人在黑夜里走向犯罪的道路,大姐婉拒了心爱之人悲观认为自己将永远不能嫁人,小妹不得已委身zf职员得到的却只是一条徒有其表的项链。四人遭遇已足以让人悲伤,导演的镜头语言也让这种悲伤变得悲壮,大丰收时的喜悦,贱卖时的沮丧;豪情万丈的男主沦落在黑夜里与无业者喝酒跳舞,去找工作时被人嘲讽不断压低价的愤恨无法发作;弟弟进行前看着哥哥收集的明信片没舍得卖但最后哥哥还是换钱;一家人身批黑头巾站在岩石上仰拍好像一座座雕塑和丰碑;那张全家福和圣像,最后全家人聚不齐了上帝也没有保护他们;窗边的香料叶子 |
|
世态炎凉。此片被巴赞盛赞。 |
|
看的快吐血了~~ |
|
无产阶级一次失败得彻底的抗争,从大海中来又再次到大海中去,自产自销的甜头还没有享受几天就又被现实打回原形,甚至更加悲惨。维斯康蒂的这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看得人好悲观,共产主义想要实现起来有多难,就看村子里的人对抗争者纳多尼什么态度就知道了,最后革命意志还是因为饥饿不得不重新向资本弯腰……全是当地居民的素人演员表现也都很不错啊! |
|
导演有内涵 |
|
是所谓永恒经典 |
|
屈服才是人生的无奈 |
|
看了跟没看一样 |
|
7/10。此片为证新现实主义也有精湛的多层次场面调度,利用海景进行构图和深焦摄影(一名砌墙工在近景哼歌,而处于背景的长女试探着情人求婚)。旁白经常与画面内容、人物台词相重复,按常理是失败的。同样的题材比较《青山翠谷》,好莱坞的叙述是一件件事积累悲剧,现实主义则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
|
从处女作到这部,是怎样的升华!那种镜头和主人公一代人/一类人命运若即若离的感觉,后来成就了《豹》。如果无产阶级宣传和诗意可以共存,大概就是这样了…… |
|
维斯康蒂最具现实主义的作品 |
|
啥玩意这点事儿拍了160分钟,维斯康蒂是不是过于沉迷自己讲故事的姿态了 |
|
还是更加喜欢维斯康蒂拍的贵族,而且我有点好奇德国版的92min到底剪了哪些,因为我看的160min的版本确实太长了。 |
|
真實到差點忘了這你妹的是故事片了。 |
|
Sicilia, Lucky Strike |
|
催眠极品 |
|
编剧极赞,Visconti高水准之作。 |
|
伟大的电影,震撼。在这种电影里不存在表演,原生态大妈,原生态渔民。真实比一切都有力。黑白电影果然更有张力。 |
|
全世界的海水都是鹹的。 |
|
#意大利电影课#题材是肯定出彩的,这些是素人不是演员的赶脚,旁白是不是有点太多了,愚昧的人肯定不会希望有人来叫醒他。维斯康蒂的电影一个比一个长,好歹这个没什么狗血桥段,人物也算出彩,但对他这个导演也不必要吹太高,不是不可缺失的存在,冗长了点,稍微流水账了。 |
|
波澜壮阔贫民史诗 |
|
缺乏“内在激情”? |
|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