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一下同样青少年题材的乌克兰的泽美利亚以虚构演出伪纪录片的状态,还有德国的巴赫曼老师,以纯真实影像拍出了剧情片的质感。这部西班牙青少年主题电影旨在打破虚构与现实,实验性很强,真真假假分不清楚,接近四个小时的内容其实挺碎的,采访,跟拍,小段故事,虽然形式很有突破性,但是个人不是很喜欢。即便如此,导演的目的倒是达到了,我的确体会到了西班牙年轻人的状态,纯洁,亢奋,叛逆,激动,最重要的是渴望思考和交流,挺好。 |
|
很好,真的很好 (此处特别提及Pablo Hoyos |
|
看到最后方可意识到,这确实是一部属于“我们”这个时刻的电影,在一段段对年轻人们的漫长观察中,特鲁埃瓦不断捣乱纪录与虚构的秩序,多重画外的声音把我们引向每位男孩女孩个人内部的叙事中,却又从不戳破,我们仅仅知道摄影机看到了——那些浪漫的,激烈的或者孤独的时间;但过去的体验就算真实也都难免变成一些“故事”——有一天一切轰然倒塌,当我们只能相隔在屏幕面前时,就连他们都无法再直视过去的影像,似乎像它们都从未发生过一样,一切都变成了“电影”,但好在,还有电影将这一切保存下来。 |
|
这部影片适合滨口龙介来拍。 |
|
#MarDelPlata# 既是青春期文化和情感史学的优秀文献,也如《八月处子》一般是关注马德里及其周边的,如对城市和社区运动的观察,围绕拍摄行为的物质背景也同样重要,仿佛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国家的青春期。好奇哪些是毫不打扰地记录、哪些是有机地剧本发展和表演工坊式地即兴发挥,这些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自然主义与抒情化叙述之间的对话,已经能够引起观众兴趣,两者之间的边界基本是不可见的,于是我们得到一部让人物具有主动性、任其逐渐半自动生成和具备协作性的电影。他们自身互相赋予的旁白,又像是被叠加了一层互动性的叙述。至于时间不可阻挡地流逝后,成年人的身份如何被建构?政治意识是何时诞生的?如果深入这些方向四个小时都显得有些短了,成年只是如疫情一般让他们有种突然被中段的感受,并且,疫情后的部分稍微让人有点失望。 |
|
地球另一端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如果有幸能这么称呼的话)在短暂的几个小时之内 我们共享了一段无法再被复制的时光 一起抽烟喝酒 一起交换那些不成熟但又执拗不肯听劝的各种想法 倾听着你们私人的恋爱故事和细节 倾听着你们的呐喊 忧愁和苦闷 当最后回到zoom会议上 我知道 我们完完全全就是在一起的 |
|
4
虚实相映的影像片段中00世代挥洒着青春,从尚未褪去童稚成长到了思辨议题、决策未来与承担责任的年纪。某种程度上疫情危机的发生将《谁能阻挡我们》代表热血沸腾反问的“!”亲手弯曲成至少有一个明确答案的“?”赋予了这场青春物语一个骤然反转却悠长的结尾。
但作为同龄人的我却难以与之共情。2020以前的我也无法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高喊“没有人能阻挡我们”,事实上,“我”便一直在阻挡‘’我们”中的“我”;而2020后已然挣扎三年的“我们”,又如何能做到面对和尝试共情,疫情初期西班牙少女重看自由的过去,第一次参与投票行使公民权便感慨万千的场景 ? |
|
惊叹于西班牙的美好,最能触及到细微情感的完美电影。 |
|
跟拍五年的青春纪录,虚构与真实自然切换(很喜欢第二段Silvio与Candela的故事) |
|
别人的十几岁。相较于他们我们真的还未长大就夭折!!! |
|
第一部分有点散,二三部分渐入佳境,最后结尾堪称暴击。摄影机的在场有时非常可疑,和导演/角色及其之外的第三者的画外音共同强化了“观看”动作。特鲁埃瓦最终选择在外面套上一层Zoom现实,一方面就是出于对重构的过去的“反观”,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因为现实真的比虚构性的重演还要让人震惊太多,创作者不敢编出来的,现实可以毫无顾忌地突然降临在所有人头上,轻松地把理想主义叩出道道裂痕。两方面从形式和内容共同突出“谁在阻挡我们”这个主题。讨论未来部分比罗瓦尔彻的Futura好。从教育和社交方式上来说,一代人真的被改变了,也许他们也正在网络中改变着整个世界。 |
|
好久没有看到一部片,能够直接地感受到肉体的温热。 |
|
一般般 |
|
显然是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一种电影 交谈或思考 认知清晰或不知所云 焦虑着升学焦虑着人际焦虑着自我感受焦虑着亲密关系 记录和表演之间的壁垒似乎只剩一张薄薄的透纸 摄影机事无巨细地收集信息 包括那些摄影机内的人无法自我接受的内容 但这好像就是我们庸常生活的一部分啊 |
|
太有灵气了,西班牙导演霍纳斯·特鲁埃瓦上一部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电影《谁能阻挡我们》(《电影手册》十佳)深深地打动过我,还记得在去年看的时候的环境。这部60多分钟的《你得来看她》同样,一部颠覆传统叙事手法的剧情片,诗意、灵巧,它着墨于疫情对人的改变也是举重若轻,看似在讨论艺术的力量,但还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和不确定性,比起前作,甚至更任性了。但,就像结尾一样,告诉你这是在拍电影。生命就是这样的,我们都在不确定中相遇、错过。 孙孟晋老师 |
|
足够丰沛的内容,足够开放的镜头。被混合的不仅仅是手段层面的剧作/纪实,或形式上的影像分类,是整个世界都通过这个实践连结了屏幕,影像是窗户,创作者足够的自审意识和朝向对象的尊重与真诚,足以实现“真实”——意义甚至不在于社会窥镜,它真实到足够跨越众多的人为限制,让观者的目光游弋在屏幕内、穿梭于思维间、同时理解自己与它者,最重要的是,上述的所有都可以不依赖“…最终,…”的逻辑叙述。我们共享了一些重要的时刻。 |
|
+,败给平庸的日常。时间和空间和谐一致的想法该如何实现...有好好爱过?哪怕最无心的言行,到嘴里只剩些奇怪的语气/所有声响都被闷在里面,像淌在一摊污迹里;没有微弱的气流、窗帘的摩擦声扰动空气,就在这种彻底的静止中,过往的痕迹开始凝聚成型,暂时性地悬停着。 |
|
电影过去一半,搬演与否不再重要,眼睛早已坠入青春能量的炙热。 |
|
Oh! Youth |
|
【3.0】 |
|
三幕故事的青春电影。 |
|
这些人都太健全了,俺们东亚小孩就看看 |
|
4星,真诚的记录加一星,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
|
模糊了虚构与纪录,却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一种影像的“自治性”,旗帜鲜明,汇聚成时刻涌动的青春湍流。声音是关键,导演通过创造多重叙事声音环境呈现沉浸和间离之间的张力,角色对镜头的自言自语;访谈和导演指导介入;人物和导演的旁白,甚至是以reaction的方式对角色心理进行解释或揣测,影像素材被不断反刍和咀嚼,而这群少年们的成长历程得以真诚袒露。镜头需要多近才能切近真实?声音却泄露了秘密:虽然观众不能分享Pablo和Rony的耳机,但那段德彪西的月光却能被每一个孤独彷徨的少年所共享。朋克小子们潇洒地唱道“记住我们只是虚构的角色”,影片最后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却构成了最坚实的鼓点。 |
|
三个小时四十分钟居然一口气看完了,这一部无疑是导演和所有青少年参演者共同创作完成的电影。导演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自行怯魅,把创作的余地放在每一帧都青春洋溢的镜头和创造空间给青少年们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对话和场景并不遵循任何特定模式,中途从纪实视角切换到人物为主的虚构视点在日常场景的顺利过渡,使观者完全不觉异样,反而被这样的叙事魔法催眠,真正得以在一部电影中不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评判teenagers的生活,而得以亲密参与者的身份平视并感受他们的身份困扰、恋爱经历、政治诉求和生命体验。 |
|
7.7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虚构与真实等等一切都在青春强大的力场之下像奥特曼的片头逆过来一样被融洽地旋在一起,获得一种无论这个电影怎么拍都会是这个样的奇妙能力。 |
|
不断地拍摄谈话编演剪辑放映再拍摄,是大封禁贡献了(可能是拯救了这批素材的)叙事起点,让“谁在阻止”得以折返“我们”是谁。 |
|
脱胎于八月处子/月八日记字幕卡式的时间展开和层层递进,从欢乐时光/花的做戏方法汲取养分,质地则与波士顿市政厅以及巴赫曼先生一脉相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哪怕是短暂的逃亡,去河的另一岸。世界终归将驯服,而我们也曾在这里活过,摄影机只是恰好作为见证。 |
|
8.6 中间的爱情故事起到很好的节奏调控作用,某种程度也是将第一幕个体在学校社群的焦虑扩散到第三幕社会层面思考的放大器 |
|
形式灵活,素材虽多,依靠频繁地分段与两个标准的五分钟幕间休息消解长度,封锁下的年轻人重看以虚构角色演出的能够反映他们心声的记忆片段,那些关乎爱情友谊以及诚实的激烈辩论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一种对过去未来,时代与思想多样性的直观记载。 |
|
3.5星。混淆记录与虚构的叙事,导演与演员共同创作的神奇作品。男女学生既在扮演角色,也将当下世代青少年的真实面目与状态毫无保留地展露。那两段爱情故事想必能吸引不少人,而最令我感触的能在画面上看到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外貌长相的变化,还有思想和谈吐的方式。后半部分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段落发人深省,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理想主义状态。最后拉回到当下网络聊天的画面令人感慨,这场疫情必然给这群青少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不论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人能阻挡他们。 |
|
那是自己也分不清真实与理想边界的年纪 |
|
青春可以渐渐消逝,也可能受不可抗力影响戛然而止。看着这群海风骄阳下的西班牙年轻人曾经挥斥方遒的样子,热情如火。导演是瓦尔达粉丝吧,故意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想用《少年时代》的气质拍出《人生七年》的价值,对于片中当事人可能够了,对于一般观众还是太私人化了。 |
|
很有趣的电影,虚构与纪录,或许表演者、导演、观众都无法分清,很有互动感,青春在疫情前放肆一场,疫情时代却放佛已是大梦一场。 |
|
被动者旁白和画面行动者的错位构筑了微妙的离散感。脆弱又不断重塑的情感在同一代青春学生间来回流动,镜头下彼此反馈拆解,激发表情和眉眼的魅力,有着随时冷掉的幽默以及玩笑过后的智慧。这样的模糊类型框架,字幕卡仅仅做到抽刀断水的表征效果,Trueba 纪录同代青年身边人生活场域,漫溢而出细小内里情绪涌动的散文真好 o(^▽^)o |
|
刚从马德里旅游回来便在Festival Best of Doc上欣赏到这部纪录片。辨识字幕四小时难免双眼发涩,好在导演体贴地安排了两次幕间休息,走出影院时恰好是零点。一只独木舟载年轻的恋人从Cheles到葡萄牙,在日落前亲吻,在天黑时返程,在公车上发愣,在入睡前说真是奇怪却超酷的一天。一位参加mediación的男孩说,自己之所以来是因为觉得大家都受困于自己的小圈子,不愿接触理解更多的人。当我写下那句“永恒的青春、友谊与团结”时,我与他们一样快乐天真。 |
|
+ |
|
过于健康了 |
|
重新定义纪录与虚构的界限——不仅仅是真实时间、即兴表演与蒙太奇,更在于当我们决定去描述、归纳、解读一个人(或自己),甚至仅仅是怀着欲望靠近他时,便已然在心中长出了一个虚构的他(我)。渴望融入集体、自我意识觉醒、对抗独处的寂寞、迎接爱情的迸发,感动于那些充满活力的、难以被复制和重演的影像,不经矫饰与雕琢,观众的感官跟随导演敏锐的触觉逐渐放大,时间平静流过,一眨眼青春已去。 |
|
【B】具备情境的生成,也具备人物状态的挖掘,一些穿透屏幕的“舞台表演”,于庸常中对青春的观察与谱写,在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中汇流成河。 |
|
“因为妈妈不想让我这样,所以我只用我的一半去见她”。虽然感觉现在看这种青少年的思考好像有点晚了,但还是有很多话戳到我了。 |
|
8.0。真實電影運動多通過使被攝對象忽視攝影機存在繼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紀錄影像,上個十年最為風靡的法式青春電影語法則促使劇作與表演者特質貼合以在虛構影像中復現真實生活。比起《歡樂時光》僅將前者作為後者的表現手法之一,特魯埃瓦選擇結合看似南轅北轍、實則目的相仿的兩種方法,用以探討身份建構過程的內在與外在層面。以語言交往為出發點的身份外在建構理論無法周延地涵蓋建構過程的內在動因,而內在價值觀念正在形成階段的青年實屬絕佳的田野調查對象。本片始於校園內部的情景表演,經由中段配有劇本旁白的邂逅之旅,抵達畢業狂歡的跟隨拍攝,並通過首尾zoom影像中的被攝對象回看視角,在螺旋上升的結構中真正實現了內在與外在層面的良性互動。 |
|
4.5 |
|
4.5 |
|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旁观了这样的青春 从没有过 也不再有机会拥有 简直是白活了 |
|
4.0 |
|
【4】流淌着的生命,我们的青春小史。 |
|
纪录片作为教学的工具 |
|
【4+】当意识到可以通过未知的真实/虚构一窥时间留下的痕迹时,太美妙了 |
|
#69SSIFF最佳配角(全体8位演员)+费比西奖+ Feroz Zinemaldia Award.Quién lo impide is a film about ourselves: about what we were, what we are and what we will continue to 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