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說出的後半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移民潮,香港變成一座空城,依然還是前所未有的,大限將至前的焦慮,所有人都是沒有腳的小鳥。清冷哀傷的影像,炒菜一段,嫲嫲獨白一段,結尾煙花一段,情緒都強烈得驚人,某些地方想起了天水圍。 |
|
能感觉林海象对这部电影有很大影响,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永濑正敏的出演,可没想到的是查资料发现这还是个系列。永濑正敏有段独白一个镜头拍完,还蛮考演技的。电影看完挺有感觉,觉得罗卓瑶很细致有耐心,能把那么麻烦的交流场景一点点的拍下来,那给金基德,估计就一个说粤语一个说日语直接交流了事了。 |
|
看到了《神秘列车》的日本男主角;浅显矫情的片很不适合聚众观看 |
|
趋于完美及独成一派的电影,极大有别于当时的香港电影,竟突显出少有的凄清诗意及哀愁。早在1992年罗卓瑶便已运用大量宛如幽灵的航拍镜头以彰显异化疏离的都市并与大时代下的移民浪潮与个体存在的焦虑相勾连。洛迦诺好识货,金豹给的太好了。 |
|
十代的充滿第一次的青春、二十代的混亂迷惘的私生活、三十代的對未來的妥協与絕望。Open your heart=開心,你仲有多久沒有開心過呢?可是打開心豈不是很疼么? |
|
發現羅導不太會場面調度,都靠內心獨白去串連一些情感,可是也算奏效,實在神奇。
她很會去寫一些喜劇性的事情,荒誕的。
這條片也有性愛場面,這次是比較純慾望的性。
奶奶那段錄像,我有哭。「出入平安、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戶口仲差100蚊就夠兩萬,可以買副壽」「觀音娘娘幾時接我,我都開心」 |
|
3.5 诸位都评说得差不多了, 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音效失真刺耳不能忍啊... 另外, 放河灯/烟花和两人钓鱼的镜头超美! 虽然大家都关注的是97情绪, 我没这觉悟, 竟从对话眼神揣摩心理活动/人物背景和人情世故去了... |
|
melancholy blues。片头状态各异的城市景象正如镜花水月,忧郁的清冷贯穿所有。十五年来第一次知道秋天,第一次面对这种苍凉和临界感。移民加拿大与澳洲,是某事件后的集体逃难。历史痴呆与迷茫,麦当劳成为传统餐厅,只知美国历史,广东话话的又是不是广东?此地的“chinese”已消散为神龛的符号与残留的习俗,奶奶的厨艺令人想到“两千年历史”,爷爷的书画珍藏只剩一副残山剩水,思乡古诗词的遗忘,移民的后代逐渐失去民族身份与传统文化,只剩下殖民在地化的观念与认同。技术又使得电子过剩,屏幕与设备配合城市制造更大的空洞,将众人吞没挟裹。配乐亦然,三味线、合成器与传统音乐效果。抛下奶奶是抛下传统,告别情人又是告别现在。港人与日人同行,语言交汇,走向开放与多元。一次次俯瞰香港,深蓝中仍是无奈的不舍。 |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似风间叔说的,从未见过一部如此焦虑,如此直白的97主题电影。层层叠叠的玻璃幕墙、上帝视角的铅笔楼、空荡荡的文化中心(尖沙咀)广场,人们纷纷移民出走,香港几成一座空城,困惑的少女和漂泊的男子在此相遇。全世界都有麦当劳,为什么你只爱这一家? |
|
描述港人迷茫但又渴望认同的心理困境。父一代远走异国抛下亲人,子一代便独自寻求心灵归宿。月的意象在美好中多了许多尴尬。有时候真正能够走进我们内心的恰恰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陌生人。当我们各自回忆不同的人生却又走到命运交点的时候,望着你在秋月下的眼睛,我想说,你好,陌生人 |
|
所谓这就是香港的味道?我也不知道。 |
|
“现代性与传统性”“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本土与世界”。罗卓瑶通过“失根”的日本人在”前九七时代“的”浮城“生活,通过全球化语境/三种语言交互的空间解读人类共同的病症。创作者试图唤起”春花秋月“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全篇值得称赞。畸形的时代不应以牺牲个性与本土文化精神为代价。 |
|
女主角記不得的下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在整整30年後的羅卓瑤回顧展來看,發現歷史竟然又重演了。 |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时候有些触动...BTW在电影院看情色镜头好奇怪... |
|
票房二十万,金像奖一个提名都没有,叶锦添张东亮的非典型作品,刘以达倒是一直不变。永濑正敏就好像从孟菲斯流浪到了香港,拍女孩子屎忽现在会被打哦。湿度93%容易流泪,不知初恋与烦恼丝孰长,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自恋疏离,几年后还是靠王家卫发扬光大。不过墨镜王的主角可不会被煎鱼崩出来的油点子吓得跳开一米生怕毁容。金拱门也是承载了大家美好回忆的老字号,女孩说的对,味道不一样!人类在儿童时期已经受到了驯化,浪子心声不能为一个女孩怦然,女孩觉得不公,因为代入客体。自古英雄出少年,移民读核物理进大厂。语言隔阂会费心沟通,流利的母语反而是误解操控矫饰之物。老人在移民申请表上已经死亡。有形的画卷无处摆放,三四岁背诵的唐诗代代相传 |
|
被坑了,基本没什么刘以达的配乐 |
|
特别好 第一次看罗卓瑶 各种怪异角度下蓝蒙蒙的城市景观 营造出移民潮下故土文化的空洞与畸变 是不是只有在异国才知心安处是故乡呢 故事背景在hk和东京交替 永濑正敏相机下女人的特写部位和冰箱里奶奶的菜来回切换 老一辈的安土重迁竟成了浪子寻求心灵归宿的解码 最后的烟花和孔明灯拍得好凄美 |
|
凉风有信 如怨如慕 |
|
关于香港移民潮的作品,或者乡愁。没有中文字幕,日文部分完全听不懂;英文部分大部分能够听懂;还有还有粤语部分,这个当然听得懂。 |
|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瞬息就變了模樣,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啊,漂泊無依的靈魂們. |
|
摄影机以飞机视角不停滑过香港上空,对凝滞的本土景观作移民前的最后留恋,影片想表达的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是借由日本游客和香港少女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建立起的古怪友谊,表现出创作者对既定排外观念的质疑,转向对混搭身份和多元文化的赞同,在这里自我与他者并非二分,而是对二分的拆解。诗词与电子乐(刘以达的配乐很赞),古老与现代,祖母与孩子,祖辈与后代,日本与香港,他者与本土,都可以在细腻如流水的叙事中融为一体。 |
|
简单的青春成长题材之下潜藏着丰富无比的话题:97移民潮、孤独、跨文化、乡愁。刘以达绝美的配乐应记一功,空灵的音色与怪诞的编排酝酿出难以言传的氛围。借助手提摄影画面灵活地变换叙事视点,提升了女主角呓语般主线的趣味,更在两种不同质感的影像之间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空间。这是罗卓瑶最像王家卫的一部作品,对死亡的想象以及港人身份的迷思都有意想不到的表现,给之后陈果的《香港制造》不少启发。 |
|
晚秋變中秋,棒子變鬼子,人生回到青春與青春將近。故事是更好的,可惜導演似乎沒甚麼天賦喔。。。但鬼子可比棒子有喜感,都想找個鬼子男友了 |
|
1、很喜欢看两人用生疏的英语聊天。空荡荡的城市。繁华之地还是不毛之地?2、罗卓瑶完全没有香港电影的通病,像打了疫苗似的,完全不受影响。罗卓瑶和方令正这两口子,世界影坛夫编妻导的,只此一对。3、刘以达的配乐,赞赞赞。4、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张坚庭发的推,说伦敦地铁罢工,只好踩单车回家。不知道有没谁写本书,写从80年代以来离港的电影人。他们都去哪儿啦?他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
|
“故国”是GB国还是CH国呢?说不清于是就不说了,权当记性不好。上帝视角在这部应该叫观音娘娘视角吧。后半部越来越后摇,导演也不想摇完。好想飞天! |
|
3.5,罗卓瑶关于故土情节和归属感的影片当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都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借助各自文化特质来表达一种根源意识的碰撞,引发思考,影片语言比较多样。个人觉得摄影和音乐方面很不错。(希望可以修复) @2022-07-15 17:42:21 |
|
萝莉和大叔居然没有故事,这不科学。 |
|
在夹杂着粤日英的对白下看完了本片,喜欢这种灰蓝的色调,就像在诉说着一抹乡愁。日本青年和香港少女看似毫不相关,可角色间却被一种情怀牵引着,这也是为什么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却不影响交流。片中还多次出现了航拍镜头,那些孤零零的楼宇间道尽了“移民”热潮后的悲凉。 |
|
文艺骚年会打五星力荐,剧情控对这种慢节奏简直无法忍受想快进拉完进度条。 感觉和罗卓瑶后来的妖气相比,这部纯粹了很多,有一些亮色。 男主太像权相宇了。 |
|
好吧这是个文艺纯爱片,虽然故事上有些陈词滥调不过罗卓瑶拍得还是蛮好的,两个演员鸡同鸭讲的也蛮有趣的,其实最喜欢的是一开头那些开开闭闭的窗户和那个总让人吃菜的奶奶,很有萌点~~小姑娘的纯情和老男人(咳咳咳三十岁不到不算老男人啦)的世故放一起对比还蛮好的。 |
|
What makes it worth it for me to live this world breathing every three seconds?
What is it?
What does that mean?
I don’t even ask myself that any Longer
I don’t even remember the answers. |
|
诗意加小文艺。即将背景离乡抛下年迈奶奶的萝莉,和迷失的大叔…有点伤感有些无奈 |
|
意境是好的,只是有点过了,收一点会比较好... |
|
两天前看到囧大伯制作字幕并上传推荐,迅速下载并观看(今天这个下载地址及内容就变成仅作者可见了)。90年代真是美好的年代,好片好歌扎堆。好吃的,奶奶的味道,初恋,性,移民(不用再做二等公民),前程,专业,衰老死亡,千千阙歌,归去来兮。百佳港片之一,唔错的文艺片。 |
|
一会是蓝白色干净稳定的镜头,一会是晃动不安的DV视角。闷是心被关在门里,打开心就是开心。 |
|
这部电影对“悲伤”“孤独”这样的情绪传达得太到位了 |
|
回南天,一片灰蒙蒙,买了麦当劳去常去地点坐着喝咖啡,打开《秋月》,刘以达的配乐率先入耳,骤然间,人醒了。片子没有字幕,粤语没问题,日语部分就只看画面,其余更多的是简单的不标准的英文,镜头里,一个香港女孩和一个日本男人处于这样的言语缝隙,他们尚能结伴,我觉得我也没问题。片子淡蓝色,和我的天气相称。间断的交流,做爱,讲讲闲话或心事也与我的情绪相称。城市公路,轮船,大雾,维多利亚港,水边波光的影子,逼仄的楼宇,厨房里煲着的苦茶,任剑辉的粤曲,旧字画旧照片旧记忆,结尾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我的呼吸也跟着种种场景作着调整,最后,我周边的潮湿仿佛消失了,但低落仍在,只不过眼下孤独无碍。 |
|
终于到了觉得圆润丰满的女孩其实比较好看的年纪,自己却已经只有八十四斤了。刚觉得电影里的单眼皮日本男子很耐看,散场后就被楼下双眼皮小哥电得头晕。 |
|
香港影展@MOMA |
|
+漂浮少年同迷茫少女如何開心;中秋不止是團圓的象徵,也是月明星稀下,離散各地的異鄉人回首故國的合理懷念方式。哎 |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家乡的麦当劳和加拿大的麦当劳是不同的。2008年因为刘以达《儿歌》而mark了想看,10年后才完成了。音乐和这蓝蓝的色调都像忘了后半句的诗词一样怅然,竟然意外的喜欢。20200412 |
|
7.3/10
有那么一点贾木许的味道,很棒的文艺片! |
|
女孩说,只不过是嘴唇碰到嘴唇,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别人也是这样吗?男人说,我第一次吻一个女孩,心也是砰砰砰的跳,吻到第十个,就变成了砰…砰…砰,吻到第一百个,就变成了砰……砰……砰。女孩说,为什么要吻一百个,只吻一个不行吗?男人说,只吻一个,吻到第一百万次,就变成了砰…………砰 |
|
镜头很慢。影片也好安静。就像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一样简单动人~老电影的味道真好 |
|
2.4 如果不是永瀨正敏的演技,和極少數的幾個V8影像鏡頭,我應該會被完全无戲的女主角和各種長鏡頭以及剪輯,包括矯情文藝超重的剧本對白给轰到無力走路。配樂倒是挺喜欢....嗯...補充,片頭很漂亮! |
|
真的是一種很折磨的戲院體驗⋯⋯我不得不在永瀨正敏第二場床戲時催眠自己 |
|
lost in translation |
|
没字幕听着三种夹生语言,故事理解个七七八八。影像风格却是好,或许女性导演有构图洁癖,在香港电影里算自成体系了。 |
|
关于流逝与缘分。感觉殖民地时期的香港跟现在分别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