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死能证明什么? 爱和正义的胜利! |
|
以仰角拍摄意气风发的领导人,显示出无上的威严与权威;而在对待成群结队欢呼的被愚弄的民众时,则选取了中全景的高角度取景。但若纪录遭到折磨的底层百姓,罗恰的镜头是以亲近的感觉贴近他们,颤抖的景框似乎在为此哭泣。为人称道的“情绪摄影”在《痛》中得到了全方位、最大化的凌厉表现,在画面中出现连续的枪击声,噪音的出现实则都是在否认画面的内容,视觉影像中未展示的暴力内容,借噪音此种“杀戮的一种拟像”让观者通过倾听来感知我们所无法看到的一切。空间区隔调度的垂直调度法也协助此种“拟像”的诞生,给人以鲜明的压迫感。拍摄同年,罗恰写就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电影理论著作《饥饿美学》。(见长评)
2022.8.11 |
|
8。人民激愤进,摄影行流水,桑巴一天才,必须属罗恰 |
|
政治斗争,激进革命,欲望挣扎,配合影像与声音的组合也是相当激进,罗恰的电影总是令观看者血液沸腾。 |
|
Glauber Rocha完成時年僅28歲。 |
|
背景音很大,人声很苍白 跳舞那段混乱得好猛 幸福的残渣 活着就是冒险 在今天证实昨日谎言在在明天否认今日事实。。这种电影现在看也就是三星 一个诗人理想的被出卖而破灭 黄金国的航脏 |
|
9.0/10。①一个虚构国家的各方势力众生相:虚伪的政客(煽动民粹的左翼、背靠媒体喉舌和大资本家的右翼、等),愚昧的平民,对国家出路迷茫的理想主义诗人,等。②通过癫狂浮夸的表演、混乱的叙事结构与关联甚微的剧情、被随意调高调低的对白声音、多重叠加的背景音(比如旁白+配乐或枪声+配乐)、突然中止的背景音(如配乐和叫嚷声突然中断)、贴合气质的绝赞配乐营造了同质于《周末》的充满混乱与癫狂的气质,但比起后者这片影像技法的调动明显逊色不少,而且这片情节也不够断裂模糊(甚至有些太具体)。 |
|
声音的策略:在断裂的无声和嘈杂的交替中,罗恰抛出了“谁在发声“和“谁能够发声”的问题,这位电影人显然不可能笃信同期声“平等”的录制(它实则永远是指向性的),因为不存在平等的假象。 |
|
可惜没字幕 |
|
观感约等于听巴西各色人等轮番上场吼了两小时口号。波拉尼奥诚不欺我,在拉丁美洲政客都觉得自己是文豪,文人们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笔是把枪 |
|
讲述反动者的残暴,开明政客的软弱,大众的愚昧,以及激进理想主义文人的痛苦。但是音效粗糙,剪辑唐突,谁发言就镜头推脸,一言不合就念诗,念完诗没完没了地亲嘴。作为一段段诗朗诵MV可以接受,但连起来叙事节奏非常奇怪。然而又不像新浪潮,也许这就是巴西新浪潮,故意不遵循视觉呈现的种种技巧(anti-illusionist)。不过导演一同发表的论文说得好,欧美文艺界对第三世界文艺的欣赏,本质上是“文明人”对原始时代的猎奇怀旧 |
|
1 |
|
中国(电影)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位像罗恰这样的勇士(导演),而不是一大堆取悦老百姓的小丑。 |
|
可惜啊,字幕不对称,看到后来不明不白。虽然不明不白还是评个5星吧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amlsMyvd84 |
|
115 |
|
TMD这个太强了。不再看几遍根本不敢说话。结局很有力。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神秘主义 |
|
昂首挺胸扛旗,左拥右抱断气,论文影像化的一次浪漫向尝试。 |
|
无ZF主义之大成 |
|
Paulo Martins能自由出入曹营汉阵也算是个奇迹了。法国新浪潮和承自Soy Cuba的“永恒运动”革命美学在此汇流,蔚为大观。 |
|
格劳贝尔·罗恰的政治寓言。一位理想主义诗人和新闻记者曾经支持一位保守主义的政党领导,但后来决定支持自由主义的候选人。而在他决定远离政治后不久,在公路上被射杀。 |
|
左右只是摇摆,一往必将无前。 |
|
男主角的设定我十分喜欢,他游走在这部电影中间充满了剧作自由的魅力,这个类型的电影呈现过很多经典的做法,但像这部这样混乱和诗意,使得整部电影具有文学的魅力,它是我心里的那种可以最直观的电影,又可以最需要翻译的电影,仿佛是一个载体可以变成其它的形式,最值得称道的是男主角的表演,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塑造这个角色,他都十分精准的融入了这部电影,是主角,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要通过他,但又会忘记他。 |
|
适合大选后观影。 |
|
巴西新浪潮风格的代表作,癫狂、混乱的神秘主义叙事与极其左翼的理想主义政治呈现互相冲撞,粗糙而暴力的拍摄手法也非常契合导演的“饥饿美学”,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拉美式的激情澎湃,非冷静的叙事口吻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感到了他对于反动统治者的愤怒,即使听不懂对话看不懂台词也能感到异常震撼——这是当今的华语电影最缺乏的力量。 |
|
有点子东西,过曝的城市是看不清的,过曝的自然界也是看不清的,人物处在不真实感中,像是不得不去做一个梦,28岁的导演能拍出这种东西,天才啊 |
|
只能说我跟罗恰绝缘,看了两三遍的电影还是接受不能更何况这看第一遍还处处都是历史隐喻的,无福消受!罗恰对政治的热情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电影还是文章都明确表达出了对饥饿与贫瘠状态的革命性怒吼(在这里表现为不断出现的机关枪音效)在这种饥饿的美学中他并不特别关心电影的技术性作用,而更多像是把摄影机变成了其舞台戏剧制作的一部分。与其说罗恰是在拍电影,不如说他一直在导戏剧,让演员几乎不停地背着台词大段大段地倾泻向观众,摄影机和音效就好像是这种戏剧的加速陀螺,一步一步高速旋转起来,直到所有革命台词像子弹一样被发射出去。但这样的运动同时却脱离了电影观看的感性节奏,它变成一种抽象与抽象的对冲,电影无法解决的冲突不是源于饥饿与贫瘠的物质基础,而更像是一种纯思维的辩证游戏 |
|
2128
观影过程真有够“痛苦”的 |
|
下饭,待重看 |
|
8.4/10,伟大的饥饿美学,空洞的政治内涵(年度十佳候选 |
|
最后半个小时字幕太糟糕了 ~ |
|
罗恰
阿伦雷乃~拉美风格版
能在一部当中杂糅这么多也是厉害
不过我本身更在意政治狂热后的文学性
如果能在代表人物和人民之间的文本做的更深儿点就好了
|
|
油管版,大概不能算数。据说导演对苦情的英文片名大感不满;John Ryle教授也对我说题目应当译做Land in Trance,我想可以处理为《恍恍惚惚的大地》或《迷离倘恍的陆地》,指那种仿佛长年半梦不醒的国民性。这是巴西新浪潮的代表作,在国内影响巨大(青年Caetano他们都深感共鸣),但以我一个无知外国人看来,只觉得表演风格太邪典化,六〇年代腔调十足。 |
|
罗恰的电影有左岸派的影子,沉重的呐喊,无奈的吟游,只不过题材太过厚重,与土狼之旅一般,只能意会,智者见智 |
|
6/10。开场的影像地理从沿海地带向贫困的腹地延伸,某种来自人民的‘‘通奏低音’’搅动着情节的发展,那是受压迫的贫困人击鼓、歌唱、跳祭祀舞的声音,它远离了白人政治家的讨论,意味着拉丁美洲依然存在被殖民的现实。罗恰把故事设定在《黑上帝白魔鬼》中人人向往的黄金国,但这个虚构国度发生的一切依然是灾难和痛苦:1964年,巴西总统的改革引起了保守派的恐惧,军队夺取了政权,一名渴望投身于人民事业的诗人保罗·马丁,他在寡头政治下的富裕家庭长大,被色欲和革命、特权和死亡这些彼此矛盾的召唤中挣扎,经过激烈的政治分歧、背叛和挫折,揭竿而起战死。结尾是一个爱森斯坦式的段落,当骑警对着诗人开火,教士和商人举行了热闹的庆典。罗恰快速变动的剪辑,表现了一种政治神话在知识分子发狂的意识中失去作用,因为他既远离资产阶级又远离人民。 |
|
镜头语言大胆新颖,配乐也很神奇,拉美快节奏。感觉深受戈达尔影响。某个长镜头跟拍很像老塔镜子里面的一段。一个好好的诗人,为什么要掺和政治游戏...巴西电影新浪潮,反殖民。阶级斗争。28 岁的罗洽拍出这样的长片。真是天才... |
|
政治只有滑稽 |
|
简直是巴西乃至拉美诸国当代史的浓缩。当然,这是一种诗意的浓缩,诗人本身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影响大局——这种艺术家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精神地位历史地位的狂妄认知本身可能也是非常拉美的…总之,之前看罗恰的感觉更像是“你发疯发得开心就好,审美上我服气但政治上从没指望你可靠”,这部虽然也还挺疯的但突然就让我觉得他简直是人间清醒,甚至可以说本片对理解当下拉美局势很有帮助…美学上依然是疯狂而震撼:政治人物的脸被仰拍无限放大;狂欢中的身体们扭成一团,镜头也跟着错乱地移动;声音和画面都时常断裂或不同步,有时以此来传递信息(比如背景音里的枪声)。资料馆放的这个胶片里字幕很烂,看上去很生硬还不时夹杂英语,给人感觉是机器翻译还不太行的时期的机器翻译… |
|
镜头行进极为彪悍,肩扛手持步步紧逼。但仍能看出没有工业基础的捉襟见肘,在文本内部几乎无任何推进叙事的张力可言。但如此痛彻心扉的第三世界,还有影像能够成为击碎幻觉的子弹,就仍然是可贵之至。 |
|
再看此类影像,已如片中如谶语般所言地,只剩麻木 |
|
伟大、深刻,罗恰在巴西左翼运动失败年代的反思,电影中那个痛苦迷茫的诗人可能正是他本人流亡生涯的写照吧,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呈现出让人咋舌的先锋性,对白声音被随意放大与调小,画外音成为导演的“音轨”激进的鼓声、战争中的枪击声音与咏叹调的歌剧并轨,几乎每个镜头声音与画面都在错位,围绕着诗人的是喋喋不休的规劝与洗脑,右派议员借助大资本家和宣传喉舌覆手为雨,最终成为独裁的国王,而左派的草根省长依靠煽动民粹主义上台后摇身一变为人民的对立面,面对着民众的疾苦,诗人逐渐变得麻木了,他越来越知道这个“黄金国”在国外势力、宗教力量的双重裹挟下早已丢失掉了自己的主体性,他也不知道应该拿起笔还是拿起枪才能拯救危机的土地,一会是远景中渺小的人物,一会又变为脸部的大特写,一会是激烈刺耳的沉重,一会又是沉默无言的孤立 |
|
看不懂 |
|
“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以我感情的逻辑为名。” |
|
逼格太高欣赏不能 |
|
机翻版字幕影响理解。镜头运动很强,但有点两不靠,若是政治电影,做得不够直白,若是重在表意,又不够绚烂和抽象。看完不够痛苦,重点聚焦政治家和知识分子阶层,不够大地。 |
|
诗歌和政治的对立吗… |
|
随性,零乱,粗糙,浅白,嚷啊嚷啊嚷啊。。。。 |
|
挺厉害的,不论是从技法还是内容上面,不像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新浪潮,不过观感还是不如《低度开发的回忆》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