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KIFF49 No. 7 @ IS|观察行为和预测行踪的乐趣,三王的部分特别幽默。本来以为会爆睡结果看得很乐。可惜Joseph+Mary部分就没有三王部分的乐趣了……塞拉的fat guy jokes太搞了……出来上厕所看到导演在厅外玩手机,say hi未遂继续进去观影了。后接塞拉映后不过我赶场没时间了直接pass👌 |
|
国王也是要撒尿的 |
|
三王行走荒漠的片段更像是摄影艺术对电影的入侵,照片被转成影像,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时间的拓展、叙事的抽离便将影像自身的内质给凸显出来了。开片几段影像极其迷人。宗教情怀与圣弗朗西斯之花和马太福音是一挂的。 |
|
童鞋们,等吧等吧,他们要走十分钟... |
|
walking and taking.他们朝拜耶稣,迷路沙漠和树林,梦见山羊、蛇和天使。长镜头里是干燥的空间和强对比度的光影。 |
|
当历史变成传说,传说构成故事,故事编成神话,神话拍成电影,电影形成时间,时间完成历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面,有蒜就蒜,无蒜扯淡,应作如是观 |
|
还无法接受塞拉的凝固时间的电影美学,比贝拉。塔尔更极端。承认自己睡着了半小时,但还无法就此否认它的价值。 |
|
88/100 黑白对比的时间质感,观众必须同步经历旅程。神话的普通人叙事下还有一些幽默感。应该看看胶片版。 |
|
主演竟然是Mark Peranson哈哈哈 |
|
无法判断对白表达能力,其他都很喜欢。看到一半觉得这部电影特别适合拿来做电视背景墙,无论动不动,说不说,都棒极。 |
|
云舒云卷,有常无常,南北西东,似幻似真。一切如梦幻泡影,观自在,望远山,一切有为法,当做如是观 |
|
塞拉的起点会是多少人一辈子的终点 |
|
#HKIFF 相比美学上的独特(摄影—电影的混杂),电影最具颠覆性的自然是对于「神圣」主题的当代思考——尤其是三王的段落,叙事减到极致,肢体却每每透出反讽或者荒诞来。一王在斜坡上滚下去的场景,和布鲁诺·杜蒙电影里的小镇上那些肥胖滑稽警察竟有共通之处。 |
|
快进看完却很喜欢。像一部优秀的欧洲漫画。 |
|
《鸟的歌唱》的黑白影像风格是日后在塞拉作品中少见的斯多葛主义,即将到来的神圣,随着三博士的前行诞生的自然空间与人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关于“无尽”,“超越”,诉诸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非日后他在影片中大行其道的视听感官。除此之外,《鸟》中同样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结构,三博士—玛丽亚/约瑟夫,在一个神圣的俯视角镜头之中构成固定的,历史性质的瞬时之绵延:三博士在耶稣面前俯伏跪拜,从此之后,这种活人画般的定格不再在Serra的影片出现,就像细微运动取代了大远景下的属灵沉默,取代了在空间中无尽渺小,不断消失,出现,复归的运动,尽管在此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日常性的描写,例如行进过程中的游泳,以及对于沙漠的吐槽,但《鸟的歌唱》不失其神圣,直至影片的结尾,在极度的景深中走向神秘。 |
|
# Solaris 2008
【B】十分关注人物的行进状态,而非动作,甚至连声音都被抹去,黑白影像的提纯如同长夜将近,虔诚的朝圣之旅。 |
|
- 堂吉诃德相似的影像表现,人物处在特殊环境中,固定远景镜头为主 |
|
+。朋友们,塞拉太幽默了!可以看到特别多像三王的其中一王朝拜时略微抬脚的动作,所以对上Josef说热死了和三王说再也不来这烂沙漠了之类的信息电波时,现代和古时、崇高和戏谑冲兑出来的幽默会有特别爆炸的效果。从水底拍三王划水划船的镜头让我莫名想到了《猎人之夜》那个很漂亮的水下镜头,都太精彩了。 |
|
+,略同质化。 |
|
三王在沙漠中渐行渐远、消失在地平线下、又出现在地平线上、徘徊找不到方向的那个长镜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叩拜约翰与玛丽亚处是全片唯一有配乐的地方。 |
|
7.8 延续前作去除冒险的情节而只关注行进的动作,但因为对三王朝圣的陌生而产生了不信任感,更演变为见证神迹之后的停滞状态,塞拉就有居然还有这么热衷于设计人物肖像和构图景别的时候。 |
|
文学性?三网来吵 |
|
4.5 |
|
感知时间的方法是等待 |
|
有点可爱🐶 |
|
27/3/2009 |
|
vod vimeo |
|
一场朝圣,无外乎关于土,关于沙,关于水,关于石,关于风,关于太阳,关于树枝,关于天气,关于躺在土坡上的姿势。 |
|
是斯特劳布夫妇的类型,同样的取材于圣经,同样的时间节奏与自信,不同在于塞拉更具有现代性,尤其表现在对话里。 |
|
玩光影嗎?又不完全是。 |
|
摄影 |
|
东方三贤士究竟代表着什么不知道,所以大概不能理解为何要展示他们漫长而虔诚之旅。如果仅展现他们,为何走进沙漠里又拍摄长段玛丽亚他们的状况,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小羊羔,然后一下子他们就到了。末尾林子里的讨论也不明白,不明白作者的态度。/从三贤士的肉体步态转移到其行为精神本质,蛮有意思……(不间断走神加坚决不倍速不快进,事实上也不睡了哈哈哈哈哈 |
|
比《撒旦的探戈》好看多了,简单又短 |
|
重构神话的方法。长镜未免太过枯燥了点,贝拉塔尔后继有人。 |
|
deleuze关于cadre de la raréfaction解说蛮适合这部电影的 这部电影需要一种阅读的能力 需要一种高级的视觉素养 |
|
0418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Albert Serra 98min |
|
很华丽啊,古老的王冠在黑白的黑夜里闪烁。历史故事只是最大幅度的浓缩提炼和虚构吧,每一种日常都是无聊而漫长的吧。这个到有点像张扬的冈仁波齐。 |
|
没字幕看个鬼 |
|
3.5 |
|
+. |
|
3.2/5.0 越来越发现类似这样的低速电影,你的喜爱往往是运用大量的分析去为造型间逻辑辩解的结果。但倘若重点以瞬时的直觉体验作为衡量标准,似乎也不太准确。所以在大框架下这样的影像还是智者见智吧,此处的“大框架”指的是你在表达对一部作品的喜好时,也应该能尽量描述出没其中的关系构建里存在的道德立场。 |
|
扯皮三王来朝 |
|
3.5 开头第二镜的磅礴自然之力,必须和植物的细部相结合,这是塞拉在这部中的方法论,一种奇异的语态平衡,在神话和人的双峰之间,想象一种前话语/前媒介的原点状态。不总是讲着神的语言(如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但也不像画中伴着长长的商队。“回溯”的姿态隐藏得太成功,以至于不认同这种与现下语境断裂的塑形。 |
|
找到的资源有点太烂了影响观感 |
|
4.5。后半段不如前半段,其实耶稣诞生反而可以大胆去侧写,我不喜欢那段音乐的加入。看的时候感觉塞拉像钻了影史的空子,总觉得早该有人这么拍,他很幸运。 |
|
故事讲述三王朝拜。剥去了神话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三位国王作为人的存在状态。影片不长,几乎没有叙事性,有些闷,画面极具诗意美感。 |
|
真空的堂吉诃德,熟悉的观众通过幻觉补全声音。 |
|
延续《堂吉诃德》的古代故事改编,但恰恰去掉了“故事”,剩下了等待、寻找、扯皮,凸显了时间。相比第一部已经逐渐脱离具体的文本,到下面两部与文字的关系会愈发松散,与物质的关系会更加强烈。 |
|
鸟在哪? |
|
在成为历史的配角之前或者之后呢?三王来朝在剥去神性的、预言性的包装后,是和千千万万人生一样苦行的煎熬。很喜欢玛丽抱着小羊给木匠一颗橘子,而那个被朝拜的牧羊人现在也不过是木匠家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