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好妙的片子,导演的半个人记述,时不时有Harun Farocki和Chris Marker的影子和幽默,又有对全局沉稳的掌握。资本主义是甜蜜外壳的口香糖,资本主义的果却是梦魇,壳碎了,甜蜜得久了剩下的就只有索然无味准备吐掉的橡胶,对于从菲律宾的村庄走出来的Kidlat来说去马尼拉去巴黎去德国又要去美国就像suger high了一样的过山车,最后不免生发出为何都这么快,为什么需要更大更快的思索,不过I have my own vehicle, I cross my own bridge. (还挺想看如果拍了去美国之后的部分发生了什么。) |
|
#MUBI 长评-沉默竹子的力量。意识流作品,以桥做开场,桥作为与外界沟通的存在,他往返于桥的两边,该作品也可以看作一个桥梁。拉着车过桥就如同把这部作品展现给世界,至于获得的“自由”…要是真能一口气吹散一切让蝴蝶展翅飞翔就好了。非常私密且民族性很强,反殖民主义作品。父亲的死亡,灵魂的价格,枪托做的木雕,TULI的传统文化,鞭笞自己的基督徒等。影片大量的使用音画分离,还有大量蒙太奇的使用,政治性也极强,通过如此讽刺展现出的反思很深刻。配乐还是倾向于民族乐器,而且那种错位感也挺有意思,但就是收音效果非常差。之前看袁腾飞讲一个民族是如何消失的就说到了“文化传承”在其中的作用,而美国之声,火箭登月,环球小姐都是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的体现。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中的一部短片,那一切夸大和美好都是如此讽刺。 |
|
间接继承了东欧电影的迷幻、幽默、神奇、幽默、荒诞、诗意、狂乱,充满想象力,粗砺影像完全无法掩盖的视觉盛宴,极为意识流的剪辑眼花缭乱,虚构与真实糅合再建的叙事迷宫,囿于技术条件反向促成的音画分离式间离感,在菲律宾影史上绝对是举足轻重之作。在故乡倾力寻找自由之桥,「美国」指涉的是资本与意识全球倾销化的务虚概念;一旦踏入真正的资本社会,方觉自由与梦想的幻灭,我们需要的是生猛的狂风---折射的正是导演身处的时代变革前兆。 |
|
A / 粗糙的外壳下蕴藏着丰富、奇趣而怅惘的生命力。蒙太奇极其野性、恣肆又不乏批判的锐利,碎片化如梦呓而诗意情境的构建又有贯通圆融的气息。叙述者民间视角下的讽刺与自嘲所带出的黑色幽默都是如此干脆凝练,而私人记录式的口吻又让这些世情展示如此真实自如,毫无怯色。繁复精妙的手法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是若即若离的悲悯,没有任何空洞的情怀,只有活生生的人及其对历史的感知。 |
|
8。旁白有点蛋疼,镜头真挚有力 |
|
真摯動人的情感與自由天真的電影語言背後是家愁、鄉愁、國愁與太空愁。 |
|
一大块冰悄无声息地滑出,水上的浮沫,安宁感。英文配音糟糕(拜托某些NC粉,人家1977年的电影,什么菲律宾BG,BG那会儿出生了吗?) |
|
菲律宾毕赣 满溢出银幕的浪漫和可爱 完全不因制作的粗糙和年代的久远而改变一丝一毫 |
|
#A+#
觉得本片叙事角度最重要的三个特点是“我”“本国人”“子辈”-前二者是因为在看的过程中频频想起马凯的《日月无光》,同样是个人视点关照现代化进程,然而马凯是西方人将第三世界的景观纳为心理空间因此当然更多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思索,本片则站在“本国人”的角度上更为忠实地记载“本国”民族心理中更为复杂隐秘的部分-且“本国”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本国;“子辈”则是感觉到本片有很强烈的“老一辈……而我…”的转折,且片中自比新生婴儿(“他有点像我”的打趣w确实都是睁着同样的眼睛),确实是一种极为单纯且天真的视角道出子辈对现代化进程的崇拜,但又辅以老一辈的叙述隐晦传达对人类文明进程(不如说是西方文明历程对第三世界的忽视与牺牲)的反思和对现代化的忧虑(在后半段身处欧洲时较为明显) |
|
东南亚自然影像诗,潮湿阴郁又躁动。 |
|
出完片名后那段空镜挺迷人的,谁还能记得“竹子静默的力量”? |
|
行走在欧洲街头的吉普尼作为一种人类学符号,而对于Nostalgia机制实际上是投射在跨文化状态下自我匮乏的欲望。《甜蜜的梦魇》隐形地阐释了克拉克定律,当欠发达的第三国家放置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后者与神迹无异,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十日谈》式的宗教故事,关于太空梦想,也关于成长仪式与菲律宾后殖民主义民族史诗,当他离开“故乡”时,被处理为一场仪式。
而对于现代化、建构主义的欧洲,天真的异乡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异化”阐述,非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借以对抗拜物教的欲望生产,但也不得不承受俯视角镜头,与面具背后的凝视。 |
|
Progress! ,Progress.. |
|
8.0/10。①痴迷于资本主义/美国强大且看不起自己周边人的菲律宾某村公交车司机男主经偶然认识的美国商人带领去到巴黎,却在那接触到各种事后反思起了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②《日月无光》式的意识流电影(具体是男主对其周围环境的沉思),但技法与影像力量远不如《日》。③意识流技法:大量空镜头,其中不乏长镜头;导演大量进行评解的旁白/独白;各种真实的历史录音(比如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说的那句话的录音);等。④粗糙的画面质感营造生猛感。 |
|
一部极私密的电影。充满粗糙颗粒的画质(同时仿佛是“回忆”的影象),更是和画面脱节的旁白相融,共同演绎了导演兼主演的主观视角。另外,camera work一点都不差,并不是有评论里说的“摄像机都用不好”的电影。 |
|
2018菲律宾电影展。「梦(理想)/桥梁(沟通)/割礼(成长)」几乎都是第三世界/欠发达区人民/教徒看待世界中心/富裕区/宗教偶像的种种标的,然而梦想终将苏醒,当从天真的梦魇中发现后者不过是吞噬传统的巨蛇后,唯有升空或者陷入更深的梦境。PS:终场时全场响起最为热烈的掌声,小众电影观众们还是更加喜欢有风格的怪咖电影。 |
|
菲律宾的文化影像 |
|
文明的毁灭,文明地毁灭。曾经崇拜向往着搭桥者,如今却背叛初心,只愿乘坐一个焚烧垃圾的烟囱,燃尽自己,去向依旧理想美好的外太空。 |
|
#菲律宾电影展# 2018.09.22 19:00 天山 真正的新浪潮精神,自由灵动,幽默诙谐,生机勃勃,还有属于第三世界视角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思辨。 |
|
幽默,高级玩乐,甜蜜的虚无 |
|
我还是认为连摄影机都用不好的电影说啥都没用~ |
|
#菲律宾新电影# “廉价”的业余感使得影片天然区隔于那些商业主义的“第一电影”或优质品格的“第二电影”,其保持了纯真的作者性,也不乏“第三电影”激进的战斗力:借重重复调度法,将时间跨越数十年的父与子勾连起来,以吹倒的起重机与吹倒的“15个美国兵”相比,从而揭示传统的武力殖民与新式的文化殖民的内在联系。Kidlat过度追求的“Progress”是一种与传统民俗的割舍,希冀大工业景观的进驻能为自己贫穷的乡村带来发展与进步,而更引人注目地是,自导自演的形式又是剧情外的作为导演的“Kidlat”借剧情内的Kidlat向曾经赴欧留学的自己进行自我批评,一种极新颖的自反意识夹杂着因经费困难、条件制约而被迫选择的声画分离效果所促成的异质性一同为影片中的主角赋权。
2022.8.29 |
|
3星与4星之间 |
|
9.5/10 |
|
magical hybrid cinema!Out of sync English narration, VOA as colonial propaganda, comical diegetic-turned-non-diegetic sound effect, scene reconstructions of family memory, circumcision ritual, factory worker portrait, scene reconstruction with local natives and children to juxtapose supposedly grandiose "international meetings". Scathing critique of imperial power and its neoliberal twin ("one less vendor means one more parking lot!") in a lighthearted, fanciful (almost wishful-thinkingly) mocking way. The change of the heart moment at the end seems a little bit abrupt although you can see seeds have been planted all along. |
|
I went to my favorite chewing gum machine. I found her, empty |
|
非常奇特的电影! |
|
前半段现实后半段浪漫,有种有趣的诗意。寄托了导演的乡愁、对发展的反思与各种奇思妙想,并展现了当时菲律宾的社会群像。还有,那段真疼啊。9 |
|
喜剧菲律宾村落到巴黎的审慎观察;吹毛求疵的话:有点说教了,节奏有点平 |
|
与其说说是电影,更像是菲律宾文化及发展的一部写实纪录片更为恰当 |
|
离开村落的石桥一边连着闭塞,去往美国的飞机那头通往现代。驾驶改造过的小车,闯进光怪陆离的异世界,那里的感应门自动开关,口香糖机器散落街角。车来车往,一个男人带着他的呓语和梦境,却不知身在何处。传统的祭祀礼,现代的飞行器,当台风吹落了蝴蝶茧,才能拥抱阳光。钻进自己的梦境,便能飞行。 |
|
音画分离,看着倒真像是纪录片,听着富有诚意的自说自话,而我,一个旁观者是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无法对影片的深意感同身受,摄影也未见多精到之处,只是被“柏林影展新电影论坛FIPRESCI奖、国际奖及OCIC特别奖。菲律宾影史13部最佳影片之一。”吸引而已。 |
|
面向未来的影像,美妙、轻盈,如奥逊威尔斯《赝品》一样模糊了剧情与纪录的边界,不断地去讲述、虚构、拼贴。 |
|
4.5奇拉的“桥”与“车”是菲律宾的“路”的隐射,在经历了西班牙殖民和美国占领的历史后,它似乎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个地方心安理得地接受着西方的经济剥削和思想阉割,迫不及待地崇拜着火箭和外太空的幻梦,宗教、选美、军事化和资本,奇拉的这场通往文明与进步的旅程最终却难堪收场,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是人的消失,枪做成的马是父亲的革命精神的象征,他呼出的气形成台风摧毁了美军的基地,强烈的左翼气息弥漫着这部电影,桥是西方人搭建的,汽车是西方的改造的,但代表菲律宾的竹子却始终坚硬,这部用画外音叙事的喜剧电影背后却是义愤填膺的控诉和痛苦的觉醒,现代化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沉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奋不顾身的向前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还是终究走入了失去自由的宿命,最后难题给到了观众,因为导演已经做出了选择 |
|
“我是奇拉·塔希米克,我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渺小。”“我走自己的路。”导演肯定是很有意思的人,想做即做,乐观幽默,富有想象力,又有严肃的观察,自由浪漫,在贫瘠的现实里让梦想透光,随手拍摄的影像被他后期配上去的独白和剪辑完全改写了当时的画面内容,内涵瞬间丰盈,他毫不胆怯,就用这种看上去无比简陋的方式制作完成了一部电影,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感叹。(其实我们有时也能这样做,但一想到是电影,就心生畏惧。)/ 美国梦。现代社会与压榨,传统社会与淳朴。法国与菲律宾的对比,法国与法国的矛盾,菲律宾与菲律宾的矛盾。进步与退步一体两面。/ “还记得你想飞的第一年吗?”“我怎能忘记你五岁时用锁链抽打自己以祈求得到玩具飞机?”"妈妈,我安全到巴黎了。你无法想象外面世界的样子。“无论我们走多远,好像都走不到头似的。” |
|
很多处音画juxtaposition非常当代艺术 很游离的文本 感觉更像纪录片 关于progress的平行线展示 贯穿全片桥与飞翔的美国梦概念 但处处也流露对故园 传统的留恋 “A simple tribute is more power than the faint monument of our civilization” 挺有意思 |
|
大多时候的声画关系和呈现方式更接近于纪录片,比较实验。源自个体经验却也能保持间离,意图明朗又十足先锋。 |
|
#菲律宾影展# 自由自在、漫溢着独立气息的散文式的电影。 |
|
8分,太糙了…但是好有感觉,想要那个邮票 |
|
意识流的镜头、画外音旁白叙事、殖民历史背景下对美国之音和西方的向往。 |
|
7.9 第一次看菲律宾电影,先锋但并不讨厌,充满自由奇想与喜感,飞天的梦想被冰冷的工业产物实现,蹩脚的英文使大地的语言变为异乡的谜语,乡愁是全人类的乡愁。 |
|
旁白真正塑造了这部政治电影,殖民者的语言遮蔽了本土的话语。当英语声轨与菲律宾画面对位时,一种“训诫”的姿态就产生了。而最终,电影传来了菲律宾的歌声。 |
|
后殖民主义意识流儿戏 |
|
出乎意料地有趣且形式化,也喜歡片尾的明信片和字體。開場陳述像詩的段落,毫不造作。對話時母國語的消隱、帶口音且時間略滯後的英語給人一種默片式的喜劇感。此外還有雜耍般的幻想。本以為是對發達資本文明的諷刺,後來才發現了無關國界的變遷之潮以及生命體驗。0205서울아트시네마 wit |
|
liberté egalité supermarché |
|
3.5 菲律賓社會群像,好想看更多東南亞電影,可惜去年TIDF錯過了放映機會。 |
|
7.5。厉害,受到了写实镜头的惊吓。轻幽默,狂想曲。 |
|
第一联想是走出非洲的那部《野人也疯狂》~
“未来已来,分布不均”。从摩天大楼到半原始竹屋,现代化场景到部落生活,冲击之下,令人晕眩,是接纳还是抵触,是赞美还是揶揄,人人会有选择和不自由的“选择”!
半记录、半自传的片子,犹如田野调查般,很有味道。 |
|
raw类语法,顽皮且深情。看得时候不断受到鼓舞:我也有乡愁,我的情在剔除了小资一方的“破烂”上海。:) |
|
努力往新浪潮上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