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芳心为何锁 |
|
Zoom,快速剪辑,广告牌跟人脸特写,战争镜头切换手持,这些摄影设计都很喜欢。再加上时而嘈杂时而消声的音效,把前面成为寡妇夹在各方关注中无所适从的疏离感表现的很好。后面还能磕到浪漫的推土机司机这条感情线,一起去机场假装是异地归来的情侣重逢,劝慰重回工作也让女主走出丧夫的失意。最后士兵好友们逐渐接受司机,配乐摄影也跟着柔和起来,紧接而来的变故让结尾落到反战。#以色列电影周@和平影都 |
|
前面太闷了,后来走出了战争阴影就好多了。战争遗孀的情感生活如何与战争密切相关。不只是他的前男友,现男友,想到她儿子乌里也要参加预备役,她又要经历一次提心吊胆,其实在战争面前,男女都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全民皆兵的国家里男性至少有一个共同话题,那就是参军。 |
|
重看;3.5;是散文也是檄文,日常的温柔捕捉与创伤阴影的覆盖被剪辑在同一场景的维度,如席卷过灵魂的闪电,同时照亮了希冀和痛苦,战争的国度无法拥有幸福的资格,两段映照的情节让人不敢想象留白的结尾;电影可以戛然而止,可以断然结束一个故事,而第四堵墙外的现实依然在炮火连天。 |
|
以色列电影周和平atmos厅,2017年4k扫描2k修复,入选戛纳经典,8.1分+
1,这部融合了纪录片般真实的手持特写,与新浪潮快剪的电影,在最后一刻摄影剧组片场聆听阵亡士兵名单的那一刻,达到了残忍无比的真实
2,埃利在荒芜的沙滩边,背起右脚在战争中残废的战友约西,与战场上背起受伤约西的蒙太奇,是全片剪辑密集轰炸中,我觉得最惊艳的一段
3,你见过早上5点的机场吗?那是被生活遗弃的孤独之人,唯一可以放开胸怀肆意拥抱亲吻,并与死亡告别的地方
3,无处不在的门和窗,隐喻着被战争压迫与摧残的封闭之心,塔玛与大卫在新房中的那次房门,是全片唯一一次出现的正面构图,其隐喻不言而喻,可再美好的重拾信心在收割头颅的战争面前也是枉然
天下战争无新鲜事,唯有死亡是主旋律,大家口中心心念念的“和平”仿佛是痴人说梦 |
|
看的过程中昏睡过几次……有几处口琴好听,穿插着新闻里真实的战争镜头,反战主题意义明确。喜欢女主的冷艳凛冽,和寡言中略带性感的推土机情人有真实的火花。最后一幕好像是拍戏杀青后的真实情况? |
|
啊新浪潮全世界的新浪潮,以色列的新浪潮同样十分之好看呀!高于叙事的情绪的流动极有味道;丧夫的她仍被人指指点点“她怎么不崩溃”,寡妇也得被迫演好寡妇的“表演”,着实犀利的人性描摹;几处交叉剪辑印象特别深刻,她为了调整心态的买买买与墓地里的孤儿寡母、海边盆友打闹和战场上扛着受伤的战友,兼有叙事与表现手法之功能;她一再一再活在恐惧中,一则新闻报道便胆战心惊,何时中东不再战乱不断,不再担忧被炸断腿,何时能一起沐浴在平和宁静的午后街区,最后的“花絮”标准自反功能的使用了,戏里戏外战争的阴影始终不断,唉时至今日,他们的心愿仍未实现 #以色列电影周#@和平 |
|
我看这种主人公命运很无可奈何的电影总是很难受,后半段一度觉得塔玛可以有好的日子过了,最后到底David出事没有没看明白。唉。 |
|
Love&Peace//视听声画上挺新浪潮的 从感情生活带向社会生活 战争的阴霾从未消散何况战争尚未停止//大部分社会状态都是如此 希望女人能够忠于某一男人且道德要求极高 女人的生活似乎在她们选择结婚的那个瞬间就彻底停止了//即使算上真实感受到幸福愉悦的感情 生活也要基于那个男人的健康平安收入稳定//人们渴望和平 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愿再为生死而担惊受怕//娜拉总是要出走的 |
|
很喜欢开始那些闪回和穿插对比:失去丈夫的妻子人前欢笑人后落寞,聚会结束除了留下一桌狼藉并不能带来多少安慰。沙滩边他扛着失去了一条腿累于行走的战友嬉戏着,原来战场上也正是被他这样扛着救出。 |
|
新浪潮魅力,人物的情绪外化在镜头的游弋中,宛如电台调频,镜内zoom大跨度变景别,战争声画交叉剪辑进现实(背人行走蒙太奇),一切都关于widow,使她成为widow的创伤,与想要从widow中走出的希望,都在影像中交融,一隅的岁月静好是可能的吗,如果外在的和平摇摇欲坠?意大利导演拍摄以色列,是历史,也是原型。 |
|
太惊人了,用全部的生命和情感拍出的电影,且审美精准 |
|
和平与绑架,最浪漫不过机场的戏:假装离别、尽情拥抱。结尾也很加分。(和平影都 以色列电影周 |
|
凌晨五点钟去机场,我们可以放肆拥抱,但别人只会记得我们在告别。 |
|
#以色列电影周# 前半段真是新浪潮的闷,后半段战友们和新男友的对立一下子加强了戏剧性。而结尾又把女主推进战争的焦灼,和平什么时候才能降临。 |
|
#以色列影展# 和平影都,3.5分。女主支离破碎、极度受限的生活时空中,纪实影像常常如同干扰(glitch)闪入每个指向可能触发牺牲者/战争记忆的时刻,而同时取样自真实世界的新闻画面、广播报时声也总是指向战争对这个国家的充分占据;除此之外,相对完整的故事中,亡夫好友的(甚至极具侵略性的)关怀中又再次彰显这个随时准备战争的国家的“军事状态”,而所有关系都被军队的高度权力扩张、军事组织的男性情谊纽带和其与宗教共同带来的(也许普遍存在的)对好友记忆的看护幻觉所支配。不过除了那段机场的闲暇,我并没有其他印象太深刻的东西。 |
|
结尾很有意思 |
|
渐入佳境,越看越喜欢。战场上的破肚穿肠,战场下的牵肠挂肚,两个残酷的世界之间又偶有温情穿插其中。 |
|
@以色列影展 睡醒以后的部分看得极为舒畅。 |
|
西亚影史补遗;1、柔和而轻盈,新浪潮感十足。Gilberto Tofano通过一位战争英雄遗孀走出逝夫伤痛、追求新恋情与生活希望的故事叙述,传达自身于残酷战争的审视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走向和平安定、富丽繁华的美好期望。主人公虽未亲身参与战争行列之中,但置身动乱时境下、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仍如日照阴影般笼罩着现实日常(电视/报纸/闲谈/甚至于孩子的模型游戏)。2、以旁观者视角的长焦远镜记录与丈夫-恋人两次离别的主人公的失落情态。每次人物在房间内独处时,都借由偏离中心的不规则构图或运用窗橱物件予之框束/遮挡,呈现极为悲寂的孤立感。3、承载情绪流变的片段式闪回+悠美清灵的音乐共创极佳的视听-感官体验(想及克洛德·勒卢什)。4、结尾处,拍摄现场嵌入真实战争伤害报道的第四面墙打破、点衬影片的呼吁主旨。 |
|
和平影都观影。广播成为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几段快速闪回跳切现实让人印象深刻。以色列全民参军的形势让战场的友谊延伸到日常生活,最后的反战价值观也升华了主题。 |
|
战争之下,幸福就像幻觉,悲剧重复上演 |
|
透過喪夫寡婦重新適應生活側寫戰爭,儘管片中對戰爭的直接描述多來自收音機的報道,然而憑聲畫淋漓地呈現女主角迷茫失落的心境,對戰爭的控訴依舊直撼人心.人物多次被有意地置於窗櫺之中,象徵着戰火下的人民困境,而手提攝影的大量使用,一方面增添電影的真實感,一方面也呼應了戰亂中生活的危亂不安定 |
|
死海-断腿-战场-足球 这个circle没想到 很惊喜了 |
|
以一个战争寡妇身心整理的过程拍反战,全篇以各种插片式闪回来写战争,尤其以阿战争,比如大量广播新闻,纪实片段影像等。总体风格有股子新浪潮气息,不知道我闻对了没有,对镜头模式有着种某种偏执,就痕迹有点重。 |
|
#以色列电影周 虽然前半部分有点看睡着,后半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惊醒。看这部片子会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感觉,深刻。尤其是剪辑,混剪居然如此精彩,穿插镜头和对比着实有趣,一喜一悲,战争之下,人们多么渴望和平。战争之中,流言依旧可畏,同时,爱是治愈! |
|
88.41 |
|
战争的痛苦,好不容易面对新生活,又面临了一波波的打击。结尾值得多一颗星 |
|
【013】以一位寡妇的视角写战争的无常与残酷,导演是否企图用一种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我不得而知,中间几个闪回而重复的镜头很有意思。 |
|
人如何鼓起勇气重新生活又被击溃,战争让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支离破碎。与此同时是更崩溃的msl世界。 |
|
和平影都 |
|
叙事和碎片拼贴一般,镜头表达有点伪纪录片既视感,总体不是我的菜 |
|
电影归根结底就是讲故事,这部真是把故事讲的非常顺畅。
以及,男人的浪漫至死是挖掘机啊! |
|
“很羡慕你就能这样把房子卖了 把一切都关掉 跳进塞纳河里 我也不知道 我是不是真的羡慕你”
过多的善意未必是善意本身 也许只是内心愧疚的投射 中东就没有新鲜事 天下哪里不是如此 |
|
戰爭情境下的個體生活,一個女人的愛情經歷,開頭與結尾的契合,俗世已被動地捲入了硝煙之中而難以置身其外,女人的心才開了一道罅隙,就被粗暴地推閉。戰爭是人類永遠難以避免的困境,權力對於社會生活的過度滲透使得個體成為政治博弈中的馬前卒而首承其害,歷史永遠用小民之痛渲染偉大人物的輝煌。 |
|
内容真对于名字。就是女主角丈夫去世,心灵上很难平复。另外一条线就是反战。 |
|
受新浪潮影响的以色列电影。虚构与非虚构(纪实)影像的交织回荡于Gila的记忆之中,构建出一个迂回流转的心理迷宫;轻盈而锐利的蒙太奇则剖解战时所带来的无尽创伤,反映在意识流般的错乱的闪回片段中,赋予了闪回纪实性与臆想的结合性质。现在与过去的交集扩大,战争的梦魇困扰、侵蚀着亲历者与受影响者的精神世界。为走出亡夫的阴影,Gila试图扎进消费主义的漩涡之中,一连串杂志、广告等商业宣传影像的照片蒙太奇图解了Gila的消费欲望,然而结局徒劳无益。以收音机、电视为代表的媒介进入公众生活,作为政府的宣传口舌连续不断地反写着角色,抵达某种不可见的幻象。而导演Tofano为媒介书写者则尽其所能通过found footage的插入,甚或主动在结尾处打破第四面墙的选择
2022.8.30 |
|
#以色列电影周# Siege: A siege is a military or police operation in which soldiers or police surround a place in order to force the people there to come out or give up control of the place. |
|
一位战争寡妇,买漂亮的衣服,画精致的妆容,努力用佯装的淡然去面对残酷的伤痛,男人们讨论足球,讨论电子业,她则需要应对人们的评头论足。纪实的影像不时穿插其中,又在反复提醒着故事背后真实的记忆。新浪潮味儿很正。 |
|
吃惯了欧美成熟电影工业的大餐,好的“冷门菜”也很惊艳。音乐很特别,镜头有想法有技巧。不是那么地大师巨作相,但已经足够好。❤ |
|
战争背景下的女性题材电影,关注了小人物的故事。影片前半段多次使用直接的交叉蒙太奇来表现女主心情显得有些生硬和突兀,随着推土机男的出现,故事开始朝着浪漫和温柔的方向发展,也变得有可看性。电影的最后又回归了战争本身,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导演想表达的重点。手持黑白摄影有些晕,倒也有独特的美丽,总的来说还行吧。 |
|
1.9以色列电影周@ 和平影都 |
|
【2022以色列电影周】拼贴镜头与闪回剪辑非常密集,能体会到那种无序与慌乱,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感。结尾的抽离更觉沉重,这不只是电影,伤亡和战争一并,正在发生。
“你见过凌晨五点的机场吗”---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拥抱。 |
|
以色列新浪潮,凌晨5点的机场,战场与生活的拼贴蒙太奇。 |
|
写实手法表现情感,刻意与人物保持距离,有点像意大利电影 |
|
以色列赢了67年的六日战争,全民狂喜的背后无数伤口隐隐作痛。守寡的女人仿佛时刻站在舞台上,台下的观众张大眼睛注视她们的一举一动。战争的碎片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海滩和战场有天壤之别却也不无联系。凌晨五点的机场最适合表达感情,重回学校成为康复的重要契机。Tamar总是显得坚不可破,唯在新恋人(能养活两三个女人的拖拉机司机)为服预备役离开时,突然任性地拒绝告别。收音机里提到《西区故事》和《艰辛的米》,目不暇接的时尚快剪里闪过Helena Rubinstein的招牌(88年被欧莱雅收购)。导演唯一的剧情长片,首部穿插纪录片片段的以色列电影,结尾的“幕后揭秘”先阿巴斯《樱桃的滋味》近30年。电影灵感来自女主23岁便成为寡妇的母亲,剧本由导演和大卫演员合作完成,小男孩所有台词均为即兴演出。我们都祈愿和平来临,和平何时听到我们的祷告? |
|
绑架观众,也是一种获得高评的方法,但是不好吧? |
|
全民皆兵 |
|
算是比较可以看的下去的新浪潮了。。。寡妇貌美。 |
|
上艺联以色列电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