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黄电影先驱。流光溢彩,幽谧妖魅,红色符号直迫人心。最美的橱窗模特,那是被商业异化的女体。【7】 |
|
一部典型的铅黄电影,也是马里奥·巴瓦的色彩美学大赏。惊心时刻室内忽明忽暗的绿/蓝光同质于[黑色安息日]故事3。影片的核心二项对立式是“光鲜亮丽的面皮” vs “面皮下的腐败堕落”,一如衣着华美的时装模特秀与人人害怕曝光的日记本,还有杀手的无脸蒙面套、毁容式的虐杀女性手法,以及或中空或徒有艳丽色彩的人形塑像。鲜红的电话机与全红的人模视觉冲击力极强。摄影机至少在两处自我暴露了影片的虚构性(布景):一是在多个模特化妆室来回横移(代替或穿透了外墙与室内间隔),二是在某女察觉危险、慌张跑上楼时,摄影机上摇仰拍,露出了如舞台搭景般没有地板和第四堵墙的房间陈设。联系前作,我们可以说,马里奥·巴瓦还是颇有一点自我解构的意识。(8.0/10) |
|
美女狂屠,我们多么单纯而美好的需要 |
|
打三星不是说片子差,只是内部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故事在我来说可说是垃圾,无中生有。可灯光、色彩、剪辑在那个年代是尤为突出的,于今天来说也丝毫不差,而且更值一提的是,乖乖,美女真他妈多! |
|
7/10。颇讲情调的古典风格摄影和痛苦折磨的系列谋杀,铅黄电影一直在品味优雅和情节机械间徘徊,尽管开场不久皮肤白皙的女孩穿过魅影四伏的黑森林气氛渲染得一身冷汗,铁爪插眼、烫斗毁容等性无能焦虑的暗示非常有效,结尾以淫妇视点掠过豪华大堂报复奸夫的镜头调度惊艳,可大量无谓的闲笔使结构涣散。 @2016-05-16 01:36:37 |
|
阴谋爱情 美尸横陈 视觉悦目 |
|
牵强的配乐 神神叨叨的取景 不够漂亮的“美女” 抓不住眼球的“时装” |
|
灯光/色彩绝对一流大师级手法,配合各种到位的美女 影片虽然暗示了一些镜头,但完全找不到推理的方向,结尾稍微俗套 |
|
爱让人疯狂 也让人死亡... |
|
三星半;色彩和光线真赞,红色电话机出现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为爱杀人是最愚蠢的,也是最常见的。 |
|
比預期的無聊很多,看完之後實在是找不到看點是什麼。一共90分鐘不到的時長,整個故事還拍的特別拖沓,然後看完再整個回顧一下這個故事,差不多就是地攤文學的水平了吧,完全沒啥值得可說的。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前面又一直鋪墊懸疑猜真兇,結果最後真兇不是推理出來的,而是直接在結尾前就自爆了,甚至中段的時候都已經被爆過一次了,等於猜兇什麼的完全不是重點。而在兇手揭曉之後還硬拖了10多分鐘無聊的劇情。看到好評全是在誇燈光,誇畫面,誇色彩的,那不如去看MV,看畫畫吧,這90分鐘看這個難道不無趣嗎?這個故事也完全配不上這個畫面的設計吧。很令人失望。 |
|
比起来粗糙的凶案情节,打光和色彩运用,配合精心设计的场景,烘托恐怖氛围是一绝,浓郁鲜丽的色彩,在巨大的阴影衬托下诡异地凄艳着。迷雾、疾风、植物、模特假人、重重叠叠的帐幔、房间里秘不示人的机关暗道,都合理融入谋杀场域,暗含实哆哆的恐怖成分,构建惊悚的心理空间,充当挑逗刺激观者骇惧情绪的帮凶。 |
|
真是好经典啊,时装沙龙里的红色模特在黑色的背景下让人如此着迷,多色彩的反复变换不局限于单纯的冷暖色调,以诡异绮丽的视觉感受强烈刺激着眼球,美女众多死亡方式各异,而且情节相对紧凑,好片~ |
|
没恐怖,色彩配乐挺好 |
|
一早就猜出了凶手是谁,如果影片在女凶死后结束,那我只能说它差强人意,没想到最后又杀个回马枪,超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 |
|
他模仿希区柯克? |
|
摄影很好,不知道《阴风阵阵》是不是向此片学习了 |
|
马里奥·巴瓦的作品,对色彩的运用和光影的处理都属一流,配乐也是一绝。日记应该是麦高芬,不过感觉没经营好。某些段落看起来还很迷人,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看的想睡觉。(谁要我是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看的呢╮(╯_╰)╭) |
|
打光极好 |
|
我的妈呀,这片子洗蓝UHD后画质也太好了吧。色彩和光线明暗的运用和故事里时尚行业模特工作非常搭配,美术和灯光摄影无疑是很出挑的。吐槽一下故事环境设置,模特们一个个都住在装饰着古典艺术品的私人豪宅里,记忆中她们可是经常被剥削的对象啊。 |
|
色彩華麗,內容陳舊 |
|
magnet:?xt=urn:btih:9af326be5b3ade114e70dc1440e03ba647af38ea,magnet:?xt=urn:btih:435b8bf5f47f1934569bd8758b49b6968049346f花絮magnet:?xt=urn:btih:4248e5fb28aef718bc7fa68002c0107ec2e63724 |
|
第一次看马里奥巴瓦,也是第一次看铅黄,很带感啊! |
|
好美啊 |
|
灯光一流。 |
|
好棒的打光。女人真漂亮都。 |
|
非常特色的一部意大利铅黄恐怖电影,故事聚焦一家时尚沙龙发生的针对靓丽女模特的连环凶杀,电影并没有设置突出的主角,而是用一本神秘日记串联暗流涌动的群像,每一次凶杀都是各个受害者的一段个人秀。表现主义的色彩在这部电影里也很突出,诸如带有死亡气息的绿色和贯穿全片无处不在的危险红色,血红色的人体模型令人记忆深刻。管乐的戏剧化效果很好,然后众人在黑暗中时打光照亮每人半张脸的场景太出色了。黑衣怪客的蒙面形象中规中矩,经典的手部与凶器特写。 |
|
好牛逼的色彩和场景设置,各种光怪陆离,镜头充满对金发美女惨遭毒手后痛苦表情的特写,更像是一种对谋杀的展示,充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Giallo film的典型之作。 |
|
3.5 极度奢淫的色彩使用,煞有其事的虐杀场景,此外难得的是叙事并未显得过时 |
|
光影一绝,剧情就很无聊了。 |
|
早几年刚接触Giallo时就很想看这部片子了,奈何一直找不到资源,导演的镜头感以及对色调的运用真是极好的 |
|
女人们总是轻易相信“爱”。 |
|
血红的假人、血红的窗帘、血红的电话,各种虐女大法。 |
|
倘若不能死在你怀里 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
|
不得不赞叹BIALLO在本片中色彩的调控及布景的构图完美,剧情上略显粗糙了些,还是一部精彩异常的影片 |
|
黑色中间透出斑斓的血光 |
|
很不错的惊悚片 有吓到我 果然还是老片子有味道 |
|
光和色彩用得极好,悬念也保持到了最后,结尾的反转有惊喜。 |
|
#最爱老恐怖片#1964.《血与黑蕾丝》 |
|
这应该是铅黄电影的先驱作品吧。片子完成度很高,情节紧凑悬疑。我一直执著地认为凶手肯定是一个女人,不过也不算完全猜错了吧。 |
|
M.Bava典型的Giallo. |
|
很厉害,在道具色彩设计,空间感和惊悚氛围营造方面,时至今日我们的导演仍然只学到了皮毛。而在60年前意大利的导演们就已经得心应手了。
上面是优点缺点是剧情还差一些,比后来者达里奥·阿基多的剧本要明显弱一些,而且剧情的紧凑感和紧张感也不够。 |
|
布景太有氛feel了,不自然的家具摆放,诡异的雕塑和人体模特,道具及色彩的使用完全跳脱出写实框架,以营造氛围为唯一目的,非常大胆。但片子止步于形式了,质地不够紧密,人物关系没什么刻画,缺乏张力,情节一直在原地转圈圈,最后的揭秘又缺少铺垫。片中女性被杀的场景无助又裸露,充满了暴力的男性凝视。 |
|
7.6 摄影是最大亮点,巴瓦可谓一部电影用尽所有色彩,其余就显一般,古典派giallo |
|
一本日记引发的链环血案,故事一般。意大利恐怖片的灯光用色都很大胆,导演和达里奥有关系么? |
|
表面光鲜亮丽,每个人都有见不得光的丑事。 马里奥巴瓦把色彩灯光和性剥削玩到极致,铅黄太有魅力了 |
|
现存最早的铅黄电影之一 |
|
4K HDR。Greta发现车上的尸体以后不马上去警察局而是把尸体拖到楼上实在迷惑,还以为她是帮凶,结果也被干掉了,不大合理 |
|
杀人预告,红色人偶 |
|
好优雅好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