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本太太单薄了,一个这么适合舞台的本子反而比不上改编电影的呈现效果。
我们祈求爱情拯救生活,但是架空了爱情的,又正是我们不在场的生活。@中间剧院 (4.13) |
|
太平庸了。不知怎的总觉得Bibi Andersson是朱莉小姐的最佳人选,果然是舞台剧和电视电影都演过Julie,甚至是1951版也演了无名的跳舞女孩。而老伯版的朱莉是Lena Olin,都是烈女。 |
|
NT的剧。Polly Stenham版本。王冠里的玛格丽特公主经得起舞台剧的考验。
现代版改编的开场就是迷离的party晃的我眼睛都睁不开了。 |
|
2021.04.01. NT At Home平台观看。不到90分钟,短小精悍但力道十足。现代设定的改编,男仆和女仆黑人移民的身份设定,给这个讲“身份等级权利 vs. 两性权利关系”的老故事又加了一层对“种族于身份地位关系”的探讨。5分多钟的开场电音派对,喝的烂醉加嗑药的Julie,看似沉稳但满是心机的男仆,一切都在为后续故事的崩盘铺垫。最爱的是结尾,诺大的双空间舞台在惨白的灯光下变成一个像是停尸房一样的长方形盒子,再慢慢被拉进深不见底的舞台黑洞,视觉效果的呈现很震撼。Vanessa Kirby是真的越来越好,2015年《欲望号列车》女二、两季《王冠》的横空出世、再到各种商业大片、再在18年回到舞台演这么经典的毁灭性女主角,一步步走到今天拿下奥斯卡影后提名,如此年轻,如此优秀,毫不意外。 |
|
跟原作相比确实是精简了一些剧情和矛盾冲突,但是舞台上这个现代伦敦生活中废柴,不器用,糜烂的巨型女婴却那么吸引人。 |
|
两个角色在两个频率里,一个为现实生计所迫,一个被过去阴影所困,唯一一根细若蚕丝的联接是情欲。“悲伤是一种奢侈”朱莉小姐在耿于悲伤、缺乏睡眠、嗑药的前提下,在无法理智思考时的为“爱”而诉诸的暴力还是蛮“震撼”的,但可能感动的还是自己,毕竟想死的是自己,情欲对象只想好好开店过世俗生活而已。VK还是很闪亮的,可惜的是这个角色未免太像玛格丽特公主有点看不出她的别的潜力。眼线膏好评,该坚挺的时候坚挺,该化的时候化得很美型。服装设计师是A妹粉丝嘛hhh |
|
Carrie Cracknell还是我挺喜欢的导演,但是Julie改得真不怎么样。映前导赏里她和编剧说“那么多作家都把女人的名字当作剧本的名字,像海达·高布乐什么,可一个个都有厌女症”,还确实有道理,就是架不住好戏开场,一切都成了花拳绣腿。Vanessa Kirby一脸矜贵又精明,很难让人相信她会是那种通宵买醉的浪荡小姐,也不会自己作贱尊严所以其实很难入戏。单纯为了看看舞台效果,就算差强人意吧。 |
|
你满眼是梦,他满眼是梦想。你不懂梦想为何勤恳,他不懂梦为何悲伤。 |
|
#9th北影节#@中间剧院.原来豆瓣这分诚不欺我…本来看到NTLive居然剪有导演和编剧演前谈,还觉得挺靠谱.看了才知,"说一套演一套"在大英国家剧院同样适用…我看过三版《朱莉小姐》戏剧,都是创新性改编,这部最失败.显而易见,把故事放到现代都市,最大问题就是模糊了阶级鸿沟,刻意设置黑人男仆也就毫无意义;加之省略诸多文本,后面克莉丝汀的一番怒喊,即使点题也显得假大空,格格不入.这样一部经典就被改编成了烂俗美剧,难怪结束时左边男观众不可思议:33岁女人就因为这自杀?再说细节,其实夜店舞风倒尚可,但设置朱莉嗑药并全程多动+皮肤瘙痒真是令人不适,男仆也好似精神分裂.以至于调情做爱再唯美也毫不撩人.真不明白编剧导演都是女的,到底哪里排出了女性主义?!把朱莉的痛苦孤独屈辱都搞成神经病,这是有仇吧! |
|
故事背景的移植处理似乎在对原有框架打破与重构的尝试中走向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至少种族对立就被匆匆囊括在宏大议题的野心中,空间甚窄且并无必要,倒是更适合专注于两性视角的探讨。/ 不过本来就是去看凡妮莎的,闪亮腹肌一出场我已经眩晕了🙃到临收尾严肃时刻实在憋不住扭头艰难吐字:🐍院学姐光着脚也太致命诱惑了!(被姐妹🐔笼警告正经一点 |
|
比预期好,Vanessa Kirby和趴体的躁动与空虚感觉一体,但另外两个人似乎不在一个次元。种族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原有的阶级议题也被打薄了。总之,任何一个经典的两性文本都值得一次当代改编、一次性转版的书写。 |
|
混乱、失序,亲情、感情、友情全都一塌糊涂。女主表现力极强,细节把握也很精准,舞台设计、灯光、音效都很棒。 |
|
重新解构太泛泛了,试图触及几个方面然而都流于肤浅。然而看舞台录像都有一种安全和归宿感。好久没有现场看过好剧了唉 |
|
19世纪末的欧洲的经济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那时候相当数量的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虚无。因此他们的作品当下的改编,也没有违和之处。出生在罗马的人也会痛苦,而芸芸众生为了能进入罗马不得而痛苦。想要向终点奋斗的人因为固化的金钱分配地位沟壑而求索勤勤恳恳,性也不过是一种求索的工具,站在终点的人因为迷惘而沉迷瞬时的快乐,药品和随意的性。就算你不做错什么,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因为更有能量的人的动作而崩塌,这是多么绝望的世界。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
现代改编逻辑混乱 |
|
两个箱体空间。极简美术。凡妮莎演了一个家产缩小版+疯癫加强版的玛格丽特,稍微有点凸显演员能调动的资源比较有限。另外两个演员很好,其实显得凡妮莎有点突兀。台词写得也挺好,男主:我要成功成功……女主:然后变成我? |
|
女性与黑人的相互歧视。。想看看原作再来进一步评价。BJIFF#9 |
|
Vanessa有点不行 剧本更不行 配角也不行 反正就是不好 |
|
确定我吃不了斯特林堡的这个剧本。即使移植到当代,也一样看得全程烦躁。全剧基本是靠女主演技撑起来,结尾整个舞台往后退的处理现场看一定很震撼。穿人字拖接受采访的导演很可爱,但是改篇试图呈现的冲突似乎都无处着力 |
|
脱了脱了看到一半男主角终于脱下了上衣让我心满意足地看到了六块腹肌,然后那话语间就成了阶级对立矛盾的角斗场,在英国这个背景下看这种设定格外有感触,底层人民有梦想,想存钱开餐厅,中产阶级一片虚无,可以asleep in Monday afternoon。看到原著作者是因为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写的这本书,觉得背后的立场更有意思了。 |
|
对 就我们仨 去佛得角开餐馆吧hhhh |
|
一百颗星给舞美!太喜欢了,最后整个画面白色框 后退,点睛之笔。两个空间利用的太好了。剧本改编得有趣,某种程度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合理解读,角色的intention也看得更清楚了。 |
|
在广州大剧院和Suchin一起看的live,中途还睡着了大概15分钟。醒来到看完觉得一片荒凉,又是一个关于女性通病(本体)的故事,男人的ego女人的依赖,阶层中的避免尴尬之寒暄及他们眼中你的伪善,在Conrad叫了24小时hotel service,女佣走进来帮我擦浴缸,我悄悄的关起了隔层的屏风。为了不让她尴尬好像我在看着她工作,而她是不是又以为我关起来了阶层之间的门… |
|
事先有粗看一遍原剧本,其实有些女性视角处理加的比较刻意,但我真的好喜欢朱莉亲手把鸟扔进搅拌机说你以为我不敢吗那个改动,还有自杀改成安安静静吞掉所有药片躺在厨房地板上,是两个很有力量的设计,虽然长时间沉默独角戏好像还是差点东西。吞药的时候她脚上随意的碎动作我也很喜欢,凡妮莎柯比为什么这么能演失去掌控的脆弱疯女人,她能把破碎的角色演得很高傲,你不能居高临下地怜爱她或者审视她,只能选择陪伴或者厌恶,真的是很迷人的特质,该死的女人 |
|
一般 |
|
语境互换和种族议题加入依然多余且低效,除了前后布景的设置以及色彩(不仅仅是派对电音,更是Vanessa脸上的妆)的更新还有少见的全女性班底着实宝贵以外,这个版本没有达到心目中企望的高度。在开始之前的访问中,神情十足严肃的编剧有谈到普通观众,甚至是男性剧评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验或者知识产生偏见性误判,或者不能完全懂得创作用意,这个有点像Ava DuVernay总会谈及她的作品不能被谁谁理解的“大型埋怨”(但我还是超爱Ava的<13th>);应该是NT系列目前留给我剧作之外,疑问和有关思考最多又最矛盾的一部。 |
|
众生皆苦 但是苦难又不相通 反而时时对立 |
|
3.5,Vanessa Kirby真的很棒,男主真的挺hot的。并没有太感受到两位女性创作者所说的女性视角,讲的更多的还是阶级,光光是我本人与女主的差异,就让我难以与女主共情,只能说还是没抓住朱莉本人脆弱的最终来源吧。 |
|
纯粹欣赏VK 。喜欢结尾时那个舞台逐渐后退的设计。 |
|
舞美与DJ设计的好棒 |
|
距离斯特林堡写出这个厌女症故事已经130多年了,它关于性别与权力的犀利洞察,仍然发人警醒,无比脆弱又具有破坏性,撕心裂肺的挣扎撕扯,就像对搭了《欲望号街车》和《恐惧吞噬灵魂》,朱莉小姐真情流露,金属划破瓷器,蝴蝶煽动翅膀。 |
|
Vanessa Kirby. |
|
比海達高布樂搬到現代背景的適應性要好一些/ 第一次看這部戲不太能接受結局/ 姐姐演得很棒啊!!/ 沒有看出來導演和編劇所謂的女性隱喻⋯⋯ |
|
一如《美狄亚》,凯莉·克拉克奈尔依然在着力于创建短小而有力的戏剧场景,其实女性视角的修饰倒也算是能自圆其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聚焦于厨房的场景对阶级隐喻的削弱,以及过于空旷、缺乏支点让演员的表演有些无所适从。称赞Vanessa的贵族气质与表现力,但总觉得演这个角色可信度还有点不够。 |
|
不讲废话的严肃戏剧。女主是作死的神经病,还是悲惨的受害者?男管家是踏实努力的深情汉,还是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女佣是无力反抗的弃妇,还是悲悯有尊严的强者?阶级,种族,性别,各有各的权力结构,叠加起来制造了不同的结盟机会。 |
|
两个房间的设计很绝(俺什么时候可以看ntlive 的现场呢 |
|
三年后再来看这场演出,读出了更多东西,不得不说,改编要比原著好太多了,让我看到了一个脆弱堕落绝望缺爱的当代女性。她的自杀,并不是因为所谓为了挽救伯爵的荣誉,为了在前面的也能得到恩典,为了害怕事情败露,而是对自身彻底的绝望,在追求爱这条路上,她彻彻底底的失败了,一个女性的自我摧毁只因从内心深处无以复加的热情渐渐变得冰凉。 |
|
映前interview很棒,指出很多名著以女性名字为书名实质厌女癌晚期的事实,剧本改编很棒,三位主演的表演很出彩(女权要容忍女废柴的存在,不包括被男人吸血的那些人渣😁 |
|
这版着实太简单了,白寡妇发挥也一般吧 |
|
people don’t believe me that’s my choice. |
|
现代背景里阶级和性别的反差被弱化,男女主的势均力敌在一开始到结尾都在轻微摇摆,台词只蹭蹭却没有真正戳破那层文明人的体面,相比起电影版的真实心理不适,舞台剧只是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典型创伤人格之间的相互虐待。演员都不错,舞美我认为没必要。 |
|
Vanessa Kirby is so talented and stunning! 其中不乏如此逗比的台词“Why don't the three of us go together? ” |
|
national theatre home悄咪咪的自动扣费了我的subscription、我明明记得cancel了。那既然续了就看看miss julie吧 |
|
第一部斯特林堡,相当大胆的改编,但完全忠实于剧作家的判断:“茱莉小姐是一种现代性格”,且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具有极大的诠释空间与魅力。当阶级、荣誉看起来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还有什么在规定和塑造着我们。Kirby表演一流,让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变成了一出存在主义的悲剧。舞美一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结局的累赘。 |
|
并不是非常喜欢现代改编。不过,凡妮莎的演技好评!最后反转的情节十分精彩。完美诠释了现代版的朱莉小姐:痛苦而空虚,渴望爱与温暖,又无法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却不断伤害周围的人,最终陷入完全的绝望。最后一段平静地在舞台上演吞安眠药自杀,让人看得毛骨悚然。 |
|
实在是非常喜欢现代手法改编经典戏剧,没有一次失望过。非常巧合的是,感觉昨天看寻找伯格曼的时候看到了朱莉小姐这个词,但是字幕速度实在太快了,有点恍惚。 |
|
很厉害的改编和当代性,甚至融入了移民议题。以及很厉害的表演。谁懂啊看完上话今年那个烂版本之后看这个是多么眉清目秀。 |
|
我终于知道pieces of a woman里吵架时那奇怪的腔调是哪来的了 |
|
和《我相信的事》一起看,有奇效。 |
|
莎真的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