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夫/妻子/情人用餐场景,却故意将摄影机留在了餐厅门外而不入,镜头一转,用餐已毕,仆人依次撤下餐盘走出门来,以三个盘中的特写镜头分别喜释各自心境:第一道是夫人的,烦,原封未动;第二道是夫人的情人,烦,乱切未动;第三道归丈夫,始终蒙在鼓里,所以胃口极好……“刘别谦式轻触”的传递前提:务必使特写镜头持续数秒。姑且称之为:被强迫注意的含蓄。含蓄通常是与低调隐晦为伍,为何这里反而要画面强加呢?因为触觉的构思往往过于新奇婉转,若非处于视觉焦点并给予适度宽松的思考时间,可能无法为更多观众所意会。当年怀尔德在AFI给青年编剧们解释什么是“刘别谦轻触”时曾举了风流寡妇中“国王系腰带”的例子,讲完数秒之后还有人才开始乐出声。琢磨过味儿来是要花时间滴…… |
|
#重看#眼波流转,婉转曼妙,谁能不爱上她呢——天使的心事藏匿在睫毛的阴影之下,金发溢出的光芒胜过华宅美服,在相敬如宾的餐桌上,在名人如流的歌剧院里,她都为自己保留了心底一方小小的秘密,重逢无需相认,再见难是朋友,唯有那个夜里的一束紫罗兰被遗弃在路边,就像是终结那个幻梦的按钮;婚姻的壳如此脆弱,从神话到破碎只需一个适时的契机。
典型刘氏笔触,众多丰富的细节被巧妙地堆叠——三人剩菜折射的情绪,琴声流淌到电话听筒的想象空间,电报电话串联情节的转场,从巴黎到伦敦的视点连接;剧本相当缜密而顺畅,千般叹惋都处理得优雅可人,灵光乍现的小小讽噱昭示创作的野心(仆人团的反应,管家的婚恋),能把看似流俗的题材拍得引入入胜就是功力。 |
|
云with梦野。第二部刘别谦,别开生面,比预期复杂的故事。一场意外的浪漫爱和一次婚姻危机相撞,每个人心怀鬼胎。男性角色的设置常见,弗雷德里克既要成功的政治事业,也要完美的家庭生活,奥尔顿既要美丽的恋人,有想要攀附巴克的权势。玛丽亚(叫这个名字也很奇妙)爱她的丈夫吗?爱,但她也一样厌倦了总是被抛下的生活,所以巴黎之行同样是她的喘息。真是复杂得像一场硬仗,每个人最后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
电影本身远比“三角恋”这简单的三个字精彩,玛丽亚的过去迷雾重重,在罗马和维也纳发生了什么?安娜女大公爵的沙龙是什么性质的场所,她为什么总是装聋作哑?来到这里找乐子的奥尔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巴克年轻时关于一个女孩的共同回忆究竟是什么样的?战争之后,时局大变,这四个人的相遇何尝不是时代的选择。 |
|
虽然无趣,但拍的不错;玛琳黛德丽各种套装真是养眼,眉来眼去的心理小细节传递微妙;深闺怨妇寻找安慰惹来的麻烦,贵妇也应该找点事做分散精力,真是闲得慌;2023刘别谦作品回顾展重温; |
|
@2023刘别谦回顾展。
巧妙的除了炉火纯青的视听技法还有人的质地,始终靠近火焰的天使掌握着开启这个故事的主体性,但不知该如何结束,丈夫对成为故事一员的抗拒,情人却热切地拥抱它。对于战争点到为止的讨论是暗含了内心动机的弦外之音。
想到卡萨布兰卡,某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见到这么厚重的木雕卧室门 |
|
一个拥有一切的女性因为丈夫忙于工作而寂寞出逃,程式化地被几句恭维和一顿晚餐搞定(可能主要是因为对方的魅力,可惜我get不到),但怎么看都实际上爱的是丈夫,只要丈夫可以抛弃国际安全局势陪她度假就恩爱如初。。而外遇对象把她的变心归结于女人舍不得放弃富有生活。。幸好丈夫的演员还不错,于是比Noel coward那个看起来多少真诚一点。。至于黛德丽,就我看过的不多的好莱坞老片里,对我来说那个时代有自主性的女星只有mae west,而bette davis有灵魂挣扎美,其他大多数看起来都是总有一款适合您的某款男性向审美意淫对象,黛德丽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款,虽然这不是她的错。。总之这种上流社会的优雅外遇如此无聊,观众的笑声让我如此痛苦,以至于我从头到底在拼命吃零食,于是包装袋噪音招来了四面八方的白眼。。以后谨慎看影展了以免互相伤害。。 |
|
这台词!隔了年份看什么都是可爱的罢 即使腐朽做作 也别致逗趣 |
|
这部《天使》不算刘别谦比较出名的作品,我主要是冲着玛琳·黛德丽看的,在这点上没让我失望,这部戏把玛琳·黛德丽拍的很漂亮啊,真的让人以为是天使。但总的来说这部戏拍的并不幽默,没有我看过的另外两部戏给我的印象深。但这部戏很好的体现了刘别谦式的触动,以及刘别谦最喜欢的道具——门的应用。 |
|
marriage or love. 现场之外。 |
|
Lubitsh touch还未到达顶峰。买花、看相片、盘子剩菜这些处理手法都很精妙。还有Dietrich那句:don't tell me NOW. |
|
《天使》也许是刘别谦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同是两男一女,如果说33年的《爱情无计》还可以乐观地搞“我全都要”,到37年,每一个角色都必须下定决心在责任与情绪之间、在巴黎和维也纳之间、在开门的确定性与不开门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实证的真实和实践的真实之间作出选择,就像《坠楼死亡的剖析》里的视障儿子那样。在这个意义上,《天使》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也是一部政治电影,而黛德丽演女主在这种历史视角之下也显得别有意味。 |
|
超爱这部,不算是喜剧,但实在聪明又细腻,情绪隐秘又汹涌,各种技巧炉火纯青!几个人吃饭剩的盘子都能拍出花来,跪服。整个过程就像看一个超有经验的工匠毫无差池地雕刻一件极其复杂又无比精美的艺术品,我等凡人只能惊叹呐。当然——玛琳黛德丽的确是太美了,谁不会一眼就爱上她呢? |
|
两反复出现Angel的称呼,出现两次的钢琴曲,三盘牛排,机智的台词,让一个两男争一女的俗套故事竟光彩照人起来。最爱两场戏,开始黛德丽和道格拉斯的相遇和结尾马歇尔挎着黛德丽走出伯爵夫人家。。PS:看完才发现导演是刘别谦。另,黛德丽的衣服都太特么好看了!裙装也可以穿得中性,啊擦~ |
|
好久没看刘别谦,快忘记这种美妙的感觉了 |
|
Douglas好赚啊,先是黛德丽然后嘉宝,在戏里fell in love |
|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紧扣住你的神经让你为剧中人物提心吊胆那么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就这一观点来说,天使这部电影很成功,因为至始至终观众都在为黛德丽捏把汗担心她的外遇会暴露而他丈夫也终究会知道这件事,虽然影片要说的重点并不是这个,重点其实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婚姻这点对婚姻中的男女都一样重要 |
|
男主角拜访旧友,意外发现自己的艳遇女郎就是此间女主人。他们一桌吃饭,有一道菜是小牛肉。仆人撤盘子的顺序是夫人、男客人、先生。第一盘没动,第二盘全都被切成小块,第三盘吃得光光的。厨师判断:牛肉没坏,夫人上餐吃得晚,奥尔顿先生对小牛肉没兴趣。但观众却另有判断。这才是典型的刘别谦触动。 |
|
7.8;总觉得是有点内心写实的征兆 |
|
女神!最喜欢女神从酒店出来上擦头的背影,我窒息了。绿灯罩全世界最最绿😂雕梁画栋的家,配个中世纪雕花木门,非常奇情。Downstairs研究upstairs的盘子真是生花妙笔!电话听钢琴也是。女人的privilege是not making sense哈哈哈哈哈(女大公顶顶吃力,社交劳模(但花心贵妇内核我还是不喜 @大光明 |
|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不完整(87min)感觉中间的情节交代得不是特别清楚,但影片用意基本明白,宣扬回归家庭观念还是不错的。在C出去应酬的晚上自己看了这个片子感觉怪怪的。黛德丽的扮相依旧那么硬朗以至于柔下来时让人有种惊悸的感觉。台词还是略刻意但具有推动性,补充了剧情的空洞。一窥英国贵族生活 |
|
#刘别谦回顾展#@大光明,实在是太迷人太喜欢了,老电影的光影魅力无可比拟,餐馆里小提琴那段美得真的呼吸暂停,玛琳黛德丽精致如雕塑,全方位无死角(啊看“场刊”都美美美),她在大银幕上闪闪发光,百转千回的优美小提琴旋律让人为她、也为这属于电影的时刻心神荡漾,不愿说出真名,他干脆给她取名天使,那一定是在遥遥呼应着1930年的《蓝天使》,这世上哪会有人不爱上她;一个如今看来俗气老套的故事,拍得格外文雅、克制、体面,玛琳黛德丽实在是太适合这种隐忍、平静的痛苦着的角色,没有人会质疑会指责她,驱动力只在于那个星期三她究竟为何会如此;不能算是喜剧,可台词依然是高密度的机智有趣——真的对比之下时下多少片写的都不叫台词,只是讲话而已;刘别谦展一部部看下来,某固定配角已经到了光出场就能惹人笑的地步了哈哈 |
|
开篇安娜公爵家一段隔窗拍摄的镜头和借老妇表情表现天使趁奥尔顿买花离去的段落有点意思,加上各自暗语,倒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刘别谦笔触”,喜剧感不强烈,却也使电影变得不怎么那么“刘别谦笔触”了。 |
|
里面好多细节处理得特别好,台词也蛮灵的。最后的结局要是改一下我会当五星级chick flick看的,对演丈夫的那位演员偏见极深,本来特别期待他也能被甩一把的;这人太缺乏亲和力了,之前剧情无比相似的Riptide里也这样。。。 |
|
简直就是伦敦版的Casablanca!!!而且都是we'll always have Paris。看来我是对这种Casablanca故事不感冒啊。Lubitsch的角度选的特别好:卖花的老太太的眼神,天使的照片,3盘小牛肉,传到电话里的天使曾经弹过的钢琴曲……精致的小细节 |
|
2023刘别谦电影展。衣食无忧的富婆却要为了「爱情」(通俗电影充满愚蠢悖论的「一见钟情」)要私奔,最后还是毫无意外的「回心转意」。刘别谦对于男女关系的理解在于,女性口口声声的「爱情至上」最后不过是需要丈夫(豪门)以「嫉妒心」来证明其价值,也是一种上世纪的庸俗价值观,所以只能以讽刺的态度来看这个狗血故事,倒也颇有趣味。 |
|
同样的导演,和同样的的男人对手戏,黛德丽似乎没有嘉宝表现的好啊,虽然光影对她相当偏爱,每套服装也极奢华,但却不如嘉宝身着男装吸引人。 |
|
刘别谦最招牌式的喜剧并富有艺术性的手法成型作,即画外空间。卖花婆婆那一段,标准的正反打后,主角走出画面外,镜头却没有如预想跟着主角走,相反,观众和卖花人一起,随着她的视线看向镜头外主角离去的方向,随后我们才得以进入画面,这种拍摄手法优雅又不失谨慎且效果更佳,观众通过卖花人的举动猜出事情的发展。通过画外空间的巧妙运用,观众被鼓励去积极投入故事情节,与电影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情节发展。这样的方式在开场以同样的一个横移镜头 断断续续的展示了室内空间。2q |
|
用秒还是用年这是个问题 卖花牛肉钢琴曲 最后结尾老公使用杀手锏终于暂时取回老婆的心 |
|
沉迷工作冷落妻子的贵族老公、高贵冷艳欲求不满的妻子和突然陷入恋爱脑的前花花公子之间的三角关系本身并不太可信,但这部片还是太有特点了,和我看过的其他刘别谦好像不太一样:感情关系的逐步发展与揭穿的过程中,有刘别谦一贯的那种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游戏,但语调却从来都不轻松戏谑,最后这个仿佛圆满的结局其实也相当悲惨:这三个主人公没有一个真的完成了心愿…上层社会给这三个人的各种枷锁从头到尾都无法解除,成为笑点的似乎只有和下层人的互动:法国出租车司机装作不懂英语只为不找零钱、仆人一有机会就开始显摆…除去黛德丽的那些美貌以外,让人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都把主人公们放在了镜外:卖花奶奶看着失去情人的男主的目光、几个仆人在厨房里通过端回来的盘子猜测主人和客人的心态…简直是应用hors-champs的教学片。 |
|
战争阴云,东方崛起,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多多少少都能看出来一些。赛马这个场面拍得很精彩。 |
|
7.8/10。女主、女主丈夫(因忙于事业而疏于家庭)、女主情人之间的纠结三角恋故事。影片有各种微妙的愉快/幽默(比如三个主角第一次一起坐下来聊天那段),整体水平≤7.8。 |
|
影片结尾妻子追上丈夫的脚步的时候 感觉很好 |
|
f93bbd9772 不似刘别谦往日有鲜明节奏,节点处也没有鲜明一击。幽默又不太幽默,细腻也不得细腻。黛德丽聪明善变得简直生硬,唯有前半部分她和道格拉斯相对的侧影显出刘别谦含蓄调情的功力。 |
|
哇靠,经典剧本。老片不可复制的魅力无法抵挡啊~ |
|
玛琳.黛德丽很高挑,很喜欢看她穿束身裙的样子,那个玲珑的身段,贼贼~~口水哇,1937的老片,真是看得我心情大好,不光是他们的口水战,还有镜头和场景,不愧是刘别谦。 |
|
我讨厌这结尾……MD的衣服太太好看了!MD是永恒的fashion icon! |
|
我应该不怎么喜欢刘别谦的戏剧化风格,即使女主是MarleneDietrich,和剧好不搭哦。 |
|
餐盘里的小牛肉,电话另一端的钢琴声,那一段偷来的时光,当然还有那个年代才有的decency |
|
看到不止一个人评了“无聊”,某程度确实是(同理也可以说《天堂可以等待》写狗男人一匹布长的一辈子更无聊😉)《贵妇秘史》,有妇之夫从伦敦飞到巴黎遇到某人,动了心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古典感来自自我控制的道德感,也来自给他们设置的上流阶层:她首先是王宝钏所以守得住。故事简单排场华丽但多数在室内的前提下,讲故事的花活就惹人注目了。如果改成戏剧,男仆的言语议论容易被保留,但有更多独属于电影的巧思。美貌美饰和特别的光晕固然塑造着被男性观看的女主,但也直观稳定地把她的内心固定在银幕的中心。卖花老媼,管家妻子和女仆人的视角在见证鉴赏和理解着她,反衬了丈夫的漫不经心。这使女主的感受比两位男士都更重要,使她能被观众了解,虽然不能代表普罗大众,但这样被表现的机会可能比“天使”的赞美更重要。政治背景似乎也不完全架空 |
|
有太精妙的对白和太精妙的镜头运动。风情万种的玛琳·戴德林。欧洲背景,最后一分钟挽回的婚姻,巧妙的角度(为什么通过照片而非本人揭示谁是天使,为什么通过仆人而非本人揭示午餐气氛?)。我看过的第二部刘别谦电影,还要再研究! |
|
7。喜剧效果不明显,一些细节还不错的。 |
|
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刘别谦式触动,看似维护着传统婚姻的价值,却有意无意地为出轨辩护,最后还让看似有理的一方来认错,没办法,黛德丽就是这么强势,刘别谦就是这么先锋,好多关键场景居然是借助配角来表现的,特别是聚餐那段,仆人对三个人餐盘的讨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真是神来之笔 |
|
误认造成的瞬时短路,留给会心思忖的微小间隔,形成一顿一挫的心理感知,因此我们总是被超出了接收惯性即镜头外的蕴涵所击中。
待意义系统出窍后的刹那,又返回镜头的眉目之情,形成一次次小巧别致的回环,才发现刘别谦借此开辟的第三度空间(影像、演员以及观众自身施以的额外链接)是如此充盈又迷媚,正所谓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刘别谦的魅力总在影像所示之外的那一瞬。
回到结构,也会一探言外意-婚外情的同构关系,被隐蔽的语言指向往往落在不具实权的女人身上,就像女主质问丈夫“你告诉我生活优渥的我为何会选择出轨,到底缺了什么?”,在系统/男人/伦常中所缺的这份变化的情愫,便是刘别谦惯常的着力处,也因此总显得像一次越过影像实在的“轻触”。 |
|
4.5/5 at 大光明。接续莎剧/歌剧的伟大传统,无论多么狗血、欺骗的“里”,都有精致、充满decency的“表”,仆人视角既是嫉妒主题的echo,也像莎翁笔下的fool,餐盘小牛肉就是与观众会心一笑的潜台词,黛德丽推门进入两位男性中的景深,就是歌剧中由二重唱变为三重唱,对人物步行的推轨镜头与其说展示空间,不如说是一种拉幕,然后是虚实交战的三角戏,而“不能错过”的序曲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最后的摊牌戏中,我们感到表里之间那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对情感的确认,超越南斯拉夫,超越欧洲的危机,成为更本真的人类动机,adventure终有时,但爱会重生(对应维也纳),至少他们希望如此。又,黛德丽的表演为“出轨”注入严肃的气质,她的目光像《葛楚》或者《胭脂扣》里的梅艳芳那样,寻找着永不对等的承认。 |
|
刘别谦:婚姻的链条太沉重了,需要两个人共同承担,有时需要三个。 |
|
Mr. Halton reminds me of George in A Room with a View. |
|
隐秘三人行
有点浪费硬朗姿色了
BGM坏了事
明明一身正气女王范儿,优雅点着烟,光彩照人,偏偏穿着大把蕾丝抱怨惨遭工作狂老公冷落
人在巴黎,魂仍逗留维也纳
管家真是人精:看来,不是牛肉的问题……啧啧~ |
|
La Lubitsch touch pointe déjà dans cette comédie de mœurs où le secret n'est voué qu'à être révélé, que ce mélange de séduction, de suspense et de dissimulation n'est rien d'autre qu'un moyen de (re)construire le temps de (re)désirer. On se souviendra de ce remarquable traveling au début du film composé de scènes inaudibles filmées à travers les vitres, petit clin d'œil à la période 'muette' du prince de la comédie. |
|
Dietrich~抛开她的道德作风不谈,我喜欢欣赏她太多太多了! 突然演了这么次略微“天使”些的角色,倒让我一时间难以接受 |
|
大师+女神,腐朽化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