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鱼被罐头保护着,罐头被橱窗保护着,橱窗被警察保护着,而警察被畏惧保护着。吃六条沙丁鱼居然这么费事” |
|
斧凿过甚,但也算有匠心。梦想之地只在城市的另一端,看似不难到达,但路上弗兰克分别被意外、爱情、中产阶级生活、没钱、喝醉、跟富婆走了等等杀死或放弃。而即使到达了,也来迟了一步。墨镜看似牛逼,可每次摘下后都会露怯,这就是青少年们不懈追求的装逼的结果。 |
|
3.5;Eira如难以企及的卡夫卡式城堡,在追寻理想国的路上,遭遇各种死亡和羁绊,能抵达梦想终点的永远是少数。夹杂了公路片、黑色片的元素,夹带阿基大量音乐私货,拍得散漫随性,然而又那么酷。 |
|
@小西天。1.伊拉是乌托邦,是应许之地,是近一点的中产生活或远一点的共产主义。但对无产者来说,它最终只能是卡夫卡的城堡。无法到达。2.无产者也无名。谁在意你叫什么,你只是人群中的Frank。也想起十个小黑人,至少这次有人生还。去哪里不重要,反正不能留在此刻的生活里。3.后来的列宁格勒牛仔故事上算是乐观化复刻,形式上通过加小标题使叙事指向更加明晰,降低了观影门槛。4.这个版本的Stand by me太好听了,可惜没唱完。 |
|
如果换成国内的演技派或一众小鲜肉来出演弗兰克们,肯定很有趣。 |
|
本想三星。想一想,那少年的梦啊,摘下墨镜的一刻长长睫毛下的脆弱,特美。所有的人不是在路上死了,就是放弃了家,放弃了梦,放弃了朋友。最后他们到达了,只不过有点晚了。7分。台词稍多,荒诞又心碎。 |
|
16个弗兰克命运共同体,集体出动前往梦想彼岸,但一路上,每个弗兰克分别经历我们人生中的种种诱惑和意外,无疾而终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结局。真伤感,充满怯意。 |
|
太冷了.... |
|
在奔向同一乌托邦的路上,我们失散,死亡,分道扬镳。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个导演范儿太足,我已经沦为一个一无所知仰望其魂的粉丝。(貌似本人在片中也有露脸是我看错了吗?) |
|
其实这部还挺有意思,虽然已经有个人印迹但感觉还是跟后来的不一样,叙事偏概念性的晦涩,又酷又荒诞。Stand by me, Frank。 |
|
个人观感强于日后的《列宁格勒》。同样都具有摇滚元素同样的“流浪”内核,但是《卡》却是存在主义者的安那其寓言;消费时代的控诉。新浪潮式的松散反情节叙事下整合对美国电影尤其是50年代黑色电影的致敬。十六个弗兰克均代表了同一个人自身。无法到达的理想化Eira恰似贝克特笔下从未亮相的戈多 |
|
弗兰克的一百种死法,实在太任性了。看得完全放弃逻辑。。。。 |
|
是桃花源,是乌托邦,是逃离,是寻找,是寓言,是黑色童话,也是现实,是追寻梦想,是在跟生活死磕,是一个人弗兰克,是一群人弗兰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那种落差,你在这里都能体会。 |
|
细看还挺有意思的一部,阿基的第二部长篇。粗略查询,Frank是古德语来源的词汇,本意和法国/自由有关(?);而Frank们出发的Kallio区,传统上是芬兰工人阶级聚集区,渐渐发展成类似巴黎拉丁区的学生、工人、艺术家生活区;Frank们想要去向的Eira则是滨海的别墅区,在本片中应该是财富和富裕生活的符号。从这些解读来看,黑色墨镜更像是自由的本体,当Frank一行逐渐因为生活的方方面面脱去墨镜,便也失去了去往Eira的动力…在此之上,确实没有特别想明白阿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觉形式过剩了。本片的标签有“音乐”,网上说Frank们由芬兰的一些摇滚明星扮演。 |
|
弗兰克们的破坏社会常规大冒险,这个话题当然可以说上几天几夜都不累,可我只知道拍得不好看。再次确认考里斯马基这个大直男导演不是我的菜,应该是不会再看下一部了。 |
|
资料馆2016.6.14.7pm 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
|
困于赫尔辛基的Frank,一个一个死去。孤独吉他声中的夜色街景、歌声与波涛起伏里划向爱沙尼亚的小船、Stand by me,阿基永远能用音乐一击命中红心。陷入深深的惆怅中,看没看懂好像没什么关系。No.2500 |
|
酷!!! |
|
Rather a series of separate, quite amusing incidents involving the Franks and Pekka, the dry, very Finnish humor being an anticipation of Kaurismäki's musical satire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
|
https://www.douban.com/note/36701497/?post=ok#last |
|
。。。 |
|
如果不是阿基的,肯定看不进去……但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很带感呀。海报上「乌贼联盟」下面的小字hyvää yötä, frank不知道是芬兰语片名还是副标题,总之意思是「晚安,弗朗克」。一场荒诞不经的梦,大费周章奔赴的理想国只是同属赫尔辛基的Eira区而已。多外景而少内景,内景多中近景而少全景,更注重对人与城市街巷关系的摹画,因而显得新浪潮味、戈达尔味十足,尤其是那个双人摩托的跳接。黑白布光比尤哈精致,破败与失意溢出银幕。画廊与酒吧反光中穿绷的录音挑杆好可爱。理想主义的自我叛逃——说着要逃离,却斡旋良久,不肯出去。格调清奇,但我根本没看懂。 |
|
冯人昆~~~ |
|
芬兰版蓝光 |
|
混不吝。北京的夜。 |
|
All the Franks |
|
十六个追梦的弗兰克;我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坏男孩,我不会做你的玩具 |
|
总觉得在恶搞一些黑色电影(双重赔偿 ,出租车司机),还有些戈达尔,没看懂,但还是有阿基的幽默,这就是牛仔里面的那群人吧 |
|
纷繁的人生路上,“你瞅啥”的人都得死 |
|
虽然没太看明白,可是很酷很黑色幽默 |
|
迷人的吖基 |
|
阿基的早期杰作. 很想马上再看一遍 |
|
垮掉的芬兰?对嬉皮士还是无感,就算Aki拍成多重人格嬉皮士也无感 |
|
脱线风格,讲一群无厘头的小青年逃避社会的故事,所有的段落看起来都没头没尾。镜头语言相当从容。阿基是多么喜欢拍演唱会…… |
|
阿基·郭利斯马基导演。 |
|
一堆人去找彼岸,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他们到达了彼岸 |
|
最后他们到达了,只不过去晚了 |
|
hej Franks. |
|
Frank是个傻叉,我也是Frank |
|
“弗兰克”们以各种形式滑稽地死去,但都像《精疲力尽》中的贝尔蒙多一样被一颗意外的子弹击中而暂时停止疯狂的生命活动,然而观者不必对这戛然而止的安息过于担心,因为他们还将在一个未知“画外”中复生(让我们引《列宁格勒牛仔搭摩西》为例)。这是阿基的叙事学。死亡丝毫不会起到延宕剧情的功用,只是在“虚无”与“悲伤”之间做出抉择,以单线条的情感反复稀释着景框,导致尽管阿基的作品中很少引入真正的空镜,空荡的状态却无处不在,即使是在那些最繁复的调度场景中,人物也与静物同构。
阿基保留下的远比放弃的多,或许只有新浪潮式的随意的影机运动的确逐渐被阿基所摒弃,毕竟阿基的现实主义总与“自然主义”保持着约莫一道阴影的距离,镜头需要足够克制才能挖掘外观与造型的无限潜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伊拉”。
2023.1.4
|
|
像我这样的脸盲症开始还努力辨认每一个角色,到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其实就是同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有着同样目的地的团体。 |
|
酷 2016/6/14@资料馆 |
|
摇滚青年专用片 |
|
太荒诞了,需要重看。 |
|
一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有点漫不经心的好看。所有的死亡都严肃值为零。抢车一段高亮。今夜我们都是Frank。 |
|
自由的电影。以传统故事的行为-目的开头,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规则,带来了荒诞滑稽的人生体验。以城市为主体,想象它的地图摊开,每一个弗兰克他们睡在哪,做着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有些人意志强大,有些人颇为消沉,他们如同活点地图上的闪烁一样,随着死亡渐渐暗淡,从中我们体察到了徒劳无功的意义,徒劳变成了我们个体的价值,而城市则是所有人一起聚集的焦虑。我们也许会被这部作品洞察,像一首爵士音乐一样,它的即兴不需要你去追逐它,而是坐下来享受,被音乐带走,这部电影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死法很有趣吗,那就看看他们如何结束生命,行为很有意义吗,那就想想他们下一秒做了什么。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荒诞且无厘头的电影。16个叫Frank的男人的各种死法。一开始一头雾水,后来索性放弃思考,放弃逻辑。个人理解认为,这16个人代表着一个人的种种经历、性格、人格与妄想。各种荒诞不经的喜剧元素出其不意地冷。貌似还恶搞了《出租车司机》 |
|
不是只有15个弗兰克么(不重要 |
|
stand by me,弗兰克 |
|
内核是嬉皮士式的反政府主义,在生活的日常和失常中杀死一个个自我。乌托邦本不存在,也不会原地等待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