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内戏刻板单调,长镜无感,戏剧风格......3.5 姨妈坑人 |
|
不知道评几星好,不过看了这个片子我才知道那个时候的欧洲人脑子里原来是这么想的。好羡慕他们这么崇拜上帝呀 |
|
重看。 |
|
整体气质包括构图、色彩、镜头及表演都极其古典,肃穆端庄严谨,恰似帕斯卡孜孜以求的一生;命运如此不可预测,一个疲倦的灵魂终于可以歇息了。 |
|
压强单位的名字来源,法国物理、数学兼哲学家,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罗西里尼的镜头下鲜活,朴实还原,真实讲述,一生注力于大自然的奇妙,将巧思与人分享,魔鬼不论宗教而来,忧伤折磨着人们,体虚的帕斯卡却选择忘却病痛,用科学证实存在,直至死去。 |
|
晚期圣徒电影里 罗西里尼最认同的是帕斯卡 仿佛这个病体生来就承担着思考真理的使命 而这个真理就是罗西里尼曾经在一种风格开创和后期转型中所冥思苦想的东西 一种电影化的实践理性 帕斯卡和笛卡尔的那段争论可以被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差别 也可以视为某种创作旨要的差别 罗西里尼不谈理论 但是电影的深度反而无人能及 |
|
传记片。布景和服装道具很不错。剧情平缓无起伏,申辩一段算是唯一高潮。因此显得沉闷单调。至于帕斯卡研究的成果,文科生表示不感兴趣。。。。。。 |
|
比苏格拉底拍得好一点倒是,就虽然本质上仍然是个科教传记片,但是精心控制的节奏还是创作出了一种沉缓又无奈的宿命感,孤独走进未知之林的人,只能相信世间有真理或者世间有上帝。 |
|
。 |
|
中文字幕前后差了不止一分钟,调都调不过来... 好在大意还是看懂了
“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 |
|
从拉床帘到起床下地洗脚见客人,展现这些动作的过程看似是梅尔维尔式的,但这些动作并没有意义,也不导向一个行动的结果,甚至所呈现的对象和帕斯卡尔关系不大,它只关乎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这是一种分析式的电影,去再现帕斯卡尔所处历史时期的特征,去分析他处于的社会情境和家庭关系。它又通过景深的调度去表现父子父女姐弟之间的关系与情状。同时又在话语中掺入帕斯卡尔与其他人的思辨。一部电影同时具备分析,表现,思辨,又不显得割裂与轻佻,这就是一种含义模糊的古老手艺的惊人力量:场面调度 |
|
配乐调性凸显了片子实质性要强调的神秘主义核心 |
|
+ |
|
3.5 |
|
又追求科学 又相信上帝 |
|
很喜欢看传记电影,但这部非常令人失望 |
|
可能是没有字幕的原因,听法语只一知半解,所以看睡着了…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评5星…如果是展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为什么不直接去读他的书呢?冗长无起伏。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和我读萨特的《恶心》还挺相像的,都是只知道大体在说什么,懂得一点点细节,但真正“值得玩味”的、“思考性”的部分,却无法看懂,觉得无聊🥱 |
|
罗西里尼只拍有用的电影,《布莱兹·帕斯卡尔》围绕着真理,神性就是真理,真理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紧紧地包围着我们的东西,科学在这里也不再是一种抽象,因为在帕斯卡与笛卡尔的辩论中,科学不再是一种理论的构成,而是一种紧紧存在在我们身上的真理,就像一部电影,也是科学,电影的真理与存在的真理,这真理就是我们最大的真实,最大的终极。随后帕斯卡混迹于上流社会,走进艺术与哲学,更加印证帕斯卡并不是通过科学来像那些中国杂种一样装逼来压迫其他人,帕斯卡就像罗西里尼一样,他们追求的就是真理,普遍的真理,无处不在的真理,有用的真理。把我埋葬在穷人中间,我离开了家庭,没有结婚没有恋爱,就像那个终身未婚的外卖骑手,帕斯卡是一个贵族,而他无所不包,他最后选择了慈悲和上帝的真理,罗西里尼把握住了法国历史的命门。 |
|
严肃的人物传记,略枯燥 |
|
rossellini sounds like a pasta.... |
|
《沉思录》再现/"Vacuum, the void, is the face of the infinite. If I seek the void in nature, it's to discover its mirror in the heart of man. God, whom I know only through reason and therefore do not know, perhaps he will deign to consider the place I've made for him inside me." |
|
罗西里尼拍的系列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之一,成功地重塑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形象。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在宗教迫害和无知的漩涡中,始终坚守着神和科学之间的和谐。罗西里尼拍的人物传记都是一个调,长镜头,演员表演朴实,对历史的还原很真实,但看的时间一长就容易走神。 |
|
不上室内课,改做大气压强实验,毕竟有趣多了,最后的几段长镜头庄重华美,但是并不欣赏这两部历史人物的呈现方式,几乎是硬塞给观众,CC Eclipse 罗西里尼三部终 |
|
看完后两个词的发音挥之不去,connaissance和renoncement。回答我,对我说,让我说。 |
|
仿佛在感召神性。 |
|
乃爷的御用男主竟然在罗西里尼的传记片里演了一次压强单位的定义人帕斯卡。 |
|
7.5/10 |
|
多才多艺的哲学家 |
|
我其实没看明白Pascal的精神变化史,只看到他一会生病一会好。最震惊的一件事,这个是电视剧?台词难到哭。 |
|
很动人,而且终于不再是圣徒了。 |
|
四星半.晚期罗西里尼走在一条无人追随的道路上,你无法用任何既有的"主义/流派"来概括这简朴的风格――吃饭就是吃饭,洗脚就是洗脚,醒来便尽快起床,边更衣边会客;长镜头拒绝观赏性和象征意味,也绝无"缓慢电影"故弄玄虚的滞重.人物皆富有热爱分享的美德,仿佛知道自己是一部风俗研究与日常生活史的主角,迫切地将衣食住行展示给观众,把他们怎样探索世界怎样思考人生统统讲给我们听;帕斯卡总是一开口便被神秘的死亡阴影笼罩(阴沉的低音背景乐),但他挂念电视机前诸君,坚持最后再演示一场本非必要的17世纪临终圣餐礼,才安详离世. |
|
字幕和画面对不上是多么痛苦的事 还好大概看懂了啥意思 |
|
Pursuing the truth, but not daring to betray the God. The philosopher is always fight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Fate always messes up with geniuses. Every great critical thinker like Pascal shall be filmed. |
|
我是不是要去重看他的三部曲了? |
|
摄影机沉稳的行走,但在言说的时刻却异常的坚定。 |
|
我是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
|
那個年代的人生活實在很壓抑,事事以神為依規,甚至科學研究也受教會的拑制,對富有科學精神的人實在是很大的打擊,如果没有教會的限制,當時的科學成就絶對會更輝煌,如此的宗教對人類禍福實是難言之極。 |
|
很喜欢这种不炫耀不浮夸的写实主义...原来连公车都是帕斯卡发明的... |
|
痛苦是上帝的礼物。 |
|
8.0 |
|
~In Stock~(英字) |
|
很工整和细腻,临终前一直喘着粗气 |
|
布莱兹·帕斯卡尔 Blaise Pascal (1972)................... “思想铸就的伟大”——............ |
|
还行 |
|
补2020 |
|
用思考分散病痛是人的自我拯救 |
|
整体气质包括构图、色彩、镜头及表演都极其古典,肃穆端庄严谨,恰似帕斯卡孜孜以求的一生;命运如此不可预测,一个疲倦的灵魂终于可以歇息了。 |
|
没有字幕的结果就是只听懂了dieu bonjour 等屈指可数的单词(法语渣)...凭着一点了解,我还是知道大部分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只是感觉影片从头到尾,帕斯卡的仆人都老了那么多,帕斯卡却没有什么变化(其实还是有的,只是没有那么明显)... ...虽然是两个多小时的全听力似的观影,但不感觉无聊。 |
|
1、进入70年代,罗西里尼连拍了三位哲学家传记,苏格拉底,帕斯卡尔,笛卡尔。2、上帝不是你我平庸之辈所能理解。3、依然灰常冗长沉闷😔 |
|
英皇EE简9 CC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