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式风扇、旧影集、西瓜、明亮的午后阳光,串联起夏日午后悠长时光。老人与小孩相视一笑,留守的,奔赴的,过往的,未来的,就都在那一笑里。 |
|
清淡,就像没放盐的那种清淡,清汤寡水、不疾不徐,但仔细一想,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如此平淡,普通人的记忆也就是午后的蝉鸣鸟叫,亲人留给自己最深的模样就是挥手告别,下次再见。长辈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买一个硕大的西瓜,是明明困倦也要硬撑看完不明所以的2小时影像,是送出门时的自言自语和内心不舍,是见一面少一面的残忍现实。让观众走进去是本事,让观众一下子出不来更加难得,黑幕之后,我外公的样子也在脑海中闪过,这不就已经够了吗。 |
|
当阿巴斯说好的电影是让你看完了以后想打给你外婆的电影,我就想讲家庭的故事是不是天生有优势,反正看哭了,好想外公555!回乡的那种别扭感挺生动,声音真的营造出了一种“在老家度过的一个午后”的气质 |
|
下午过去了一半,日子在悄悄溜走,我们日渐昏沉,慢慢学会在日常中一点一点告别。看着小雷一家有人长大了、有人变老了,有时候试着去呈现“静止”的时间就很令人感动了。真希望张大磊能每年拍一些,可惜小雷已经长大,要不可以成为中国的《少年时代》的。 |
|
才华消失了一半 |
|
-不走了,住下
-嗯 |
|
现在的小雷,完全接不了戏的表演状态,倒是恰好地演出了隔代青老年之间的相处感。 |
|
7.5/10【2021开年电影】
“不走了,住下。”
李雪健一笑,我就哭了。
他就是我认为的中国最牛逼的演员。 |
|
终末爷孙两代间用苏联语道别的一刻,时间停驻,在这前后,是车来车往。 |
|
就这?银熊奖? |
|
《八月》在时空上不连续的延续,回望彼时与此刻的间隔与落空。年岁与时代错位,往昔如梦不可追。八月是盛夏结束,是正午刚过,此时确已是下午过去了一半,对独自在夜晚的生活来说,the day is done。杏熟落地,缘尽于此。可惜姥爷因故未能继续用业余演员,表演还是用力过了。7/10 |
|
很生活,就是雷克萨斯不搭。。。。这调色真的不是直接套富士eterna吗? |
|
当运动镜头带出从车窗望去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动作,那是属于张大磊的《四百击》时刻,内敛含蓄,牵挂着爷孙两代人间的情感。李雪健自我沉醉的表演和孔维一不给反应的状态,在一场别离面前奇妙地共处一室,如此贴合。 |
|
“用电影的视听语言诠释东方日常生活的感受” → 张大磊:“东方日常生活的感受 这是一个简单又宏大的命题。我的电影本身就是平常生活的图景、真实感受的表达,故事可以很简单,故事以外的情感表达一定要够浓烈。” -11666 |
|
虚头巴脑的 入围柏林了 我现在彻底对电影节认清楚了。去尼玛的电影节吧 |
|
像是午睡做的一场梦。画外空间的延展做得不错。 |
|
它好吗?一般。
张大磊对短片的处理就感受得到他的创作太过自我而缺乏一定的可观性。和《八月》一脉相承的燥热和疲倦,但又没有提供后者的视点,故事感太淡。表达的家庭情感也相对偏重于爷孙,不由得怀疑导演自己的代入。当然这样的含蓄是符合一定的观念里的东方文化认知,但我仍旧觉得太不够生活化和可观性。
汽车像是一部时光机,把街道弃置于回忆,急匆匆地拥入交通。 |
|
71st柏林短片银熊奖。年度十佳mark。FIRSTX雷克萨斯。[八月][黄桃罐头之夜][法兹]续集,李雪健老师太准确了,准确到抢戏……拍得是张大磊/张小雷去俄罗斯留学前去姥爷家辞行这段。张大磊真是完全通了伊日·门泽尔这一路的调调啊,捷克新浪潮得足以乱真了;家族/个人记忆,东愁,双重视点,声音简直做得神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车和手机太穿越了,你我都知道这是不属于那个时空的东西,但张大磊很小心地让车并不与姥爷的小院发生关系(小院简直处理得像是[飞向太空]的房子了……而开场车的段落简直处理得有如梦境)。这恰好完成了一个极有趣的叙述:只有靠着资本/车的运输才能回到那个逝去的时代。看完之后又把[八月]拿出来看了一遍…… |
|
充满张大磊的个人作者风格,躁动的夏日设定,长镜头对空间的呈现,时代金曲的穿插,以及主角“小雷”的自我投射。姥爷对孙子的不舍,没事找事般地就着小片儿的搭话,仿佛瞥见自己与长辈的影子。以及时间如此珍贵,大家却仍然睡了一觉,醒来下午已经过去了一半,没有冲突的情节,却有一些淡淡的哀伤。喜欢车上睡觉的镜头,斑驳的光影与窗内睡觉的人物融为一体,轻盈舒适。#大银幕24035 |
|
日常生活的一个下午,具有普遍性的家庭关系和小院儿。亲人之间的东方情感表达,是否仅仅是少言,不善于表达情感之外的爱意和情感更深的连接也是更难表达之处,缺乏的也是此部分。声音处理丰富且扩展叙事,用声音完成画面之外的前史和人物相关介绍,轻巧又丰富。摄影选取都是在私记忆中不在场但又极共鸣相似的视角,尤其是蓝色门帘和门外目送远去。具有民族性的,永远可以走向世界。 |
|
很佩服,不觉无聊,本片刻画的就是时间感,你甚至可以当它是实验电影,它展示的就是非叙事节奏的戏剧时间,而是生活时间。没有什么情节,但显然隐含了某种时间焦虑:老年人睡了午觉后起来对来探望自己的家人说了“哎哟,下午过去一半了”。不叙话,睡午觉是必然的,和姥爷不在一起生活的“我”,除了几句关心和沉默以外,早已和他没有了太多的共同话题,在蝉鸣中睡午觉很符合夏天的氛围。有的时候哪怕时间的警钟在老人背后敲响,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陪他在旁边睡个午觉。家人走了后姥爷才开始翻合照,他们前脚才刚走,为什么要设计这场戏?——我们的追忆仿佛比刚过去的相聚更有实感。(导演话很多,老在花絮里讲解自己的电影,太不自信了,这一点其实有点烦人。) |
|
风扇吱吱呀呀地转着,屋里并没有人,西瓜吃了一半,旧报纸被风吹得哗啦啦作响,窗外绿树如阴,时间太快了,孔维一已经是棱角分明的少年模样了。
他拍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片子,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记录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辆车驶去,一辆车驶入,没什么意义,姥爷打着瞌睡,也还是要看。
不过是普通的一个夏日午后,却看到了很多个夏天,爱我的人还没有变老,阳光总是刺眼,我还没有长大,时间过得还不快。
张大磊导演的作品,每次都带我回到被我遗忘的某个时候,在大多数人都追求类型化创作的时代,好值得珍惜喔。 |
|
开头是透明的笼子,一家人各安其位。结尾是朦胧的气泡,回忆叠印每个人的脸。下午过完,家庭在对回忆的抛射中加速向前,成为一体。对汽车极具洞见的批判。 |
|
就想想那些个名导拍广告片放不下架子又口嫌体直糊弄事的劲儿,这质量已经算不错的了。 |
|
声音处理很有意思。代际隔阂看得很多,但像这部这种三代人产生的代际协调性确是不多见的。 |
|
安托万没那么好遇见,中国的安托万应该只有黄骥的姚红贵。 |
|
李雪健是真好,好到和其他演员似乎演了两部不同的作品。中国人是矜持,但告别的时候也没这么含蓄,故事里的含蓄就像是片子里拍摄天空镜头,绿叶虚焦到完全不会是人真实的视角。 |
|
再见八月。 |
|
#86358#开幕。钟立风有一首同名歌叫《下午过去了一半》,离开你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 。《八月》长大后的原班人马加上《蓝色列车》的部分人物,李雪健的即兴发挥(换酒杯掉杏戏)神来之笔,姥爷已经不是角色,而是生活中的人物,观众好像置身一个宅院,树的视角观察情感联结。胶片质感,旧时记忆,看似下午过去了一半,生活拍出了水的流动感。如果广告片都能这么拍,用市场资金拿到银熊,也是挺有意思的。 |
|
看张大磊的片儿就经常被气哭,把我在以前的生活里发现的、认为最精妙、最美好的都比我早的拍出来了,而且拍得这么好,比我想得还好,气死了。从车上对话,清晰地交代了人物关系,中国最普通家庭模式,蒙福简直惊艳,太生活太通透了。李雪健出场,细节和趣味一下子多了起来,他负责“最自然的有戏”,其他人就负责“自然的普通人”就可以了。分明是这么日常,微妙的戏剧性却细碎而小心地暴露出来,还要做成看似漫不经心,设计性极强。如果没有那一笑,孔维一的角色就太死板且没有人情味儿了。而那一声“嗯”,形成了一种默契和羁绊,特别传统又特别温情。懂生活的人,会把电影拍得跟生活一样生动。最后的达斯维达尼亚,泪奔T﹏T了 |
|
呜呜好喜欢 |
|
片子风格很像2011年Jeep70周年做的“没有故事,不成人生”,用平凡人的故事,讲述不平凡的汽车传奇。另外,李雪健让我想外公了。。。 |
|
开始的小作文就不妙,不要给我扯鸡巴这个那直接故事直接影像直接征服观众,什么这个那个唧唧歪歪(预计又是一位这个时代特产: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青年)能把出好群众演员的东北人都调教到无比虚假,能把闪耀的李雪健老师用到不发光(那些震动触动是李雪健身体状况和全力以赴自身带来了,所谓“导演”完全大宝藏在手里一点不会用/李雪健老师眉眼间无意流露出的气场,完全是晚年诸葛亮或者迟暮的帝王)能完全不会玩摄影机完全不知道镜头摆哪里,几无影像基本素养,你能找到一丝文学底子吗?节奏结构毛也不懂…这孩子不是庸才,是个废物啊。近期难得一见的一无是处。为了李老师才多一星。 |
|
还以为是无名小作品,看见 李雪健老师出现后,就.....导演说:我想和他合作有十几年了! 这下如愿了!背后是因为资本的力量? |
|
门帘是天下第一盖浇饭~ |
|
3.5。 |
|
乡音。乡愁。 |
|
its magic |
|
李雪健走进来,一开始我没认出来,几秒钟后认出来,眼泪刷就涌出来了。这短片简直太好了,张大磊掌握到了电影的奥秘,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拍出了情感、内心、回忆等等。姥爷这个角色也必须需要李雪健这种超牛老演员来演,不能都使用原来他片子里的那类。整个片子一直都很让人感动,想到了很多东西。 |
|
人生也过去了一半。 |
|
看完《平原上的摩西》之后又补了几个张导的短片,这部由其觉得熟悉,怎么好像梦见过这段?然后猛然想起,是《八月》,不是梦。可是这个慢悠悠、午饭后一家人昏昏睡着的下午,不就和每次过年回奶奶家午饭后歪在沙发上睡着的记忆一样嘛,是很难形容的、有大人们聊天声、嗑瓜子声、电视声一起进入的微甜清浅的美梦。我们在那个并无大事的下午,无需慌张,却狠狠地深深地去体会,去想要抓住每分每秒,摇头的风扇、吃了一半的水果、临行时听不清楚的爷爷的嘱咐…一个看完会缓缓深呼吸的短片。 |
|
片子里的感情我懂,但拍得像学生习作,演员表演尴尬 |
|
家庭观念淡漠的我读不懂个中情绪。长大后的小雷还蛮有味道的 ( |
|
太刻意,不喜欢。 |
|
略微不喜欢张大磊流露出的前苏情结,此限个人喜恶。 |
|
①一家人去姥爷家做客的一下午的日常。②镜头或固定或缓慢运动,演员表演也慢下来,再配合较精准的调色、较慢的剪辑和叙事节奏、对自然音的部分强化营造了一种静谧的诗意。③最喜欢小雷庭院看书那段。④很多对珠子门帘的运用增加空间丰富感与美感。⑤姥爷看短片那段长镜头对人物的调度有些太简单,应该通过人物走位和镜头运动的共振来编织诗意旋律。另外这一段如果想办法把电视的电影与姥爷放在一个画面会更好(比如用镜子或者特定机位什么的)。⑤电影总体来说有很多对生活细节的有趣捕捉,而且挺有余味,其中李雪健的表演居功至伟。 |
|
张大磊很会用简短的对话进行扣题创作,尤其是在短片中布局就显得更为合理。 |
|
短片就得这么拍才有锐气 |
|
张大磊真好,拍出了羽毛式的记忆以及有抚慰作用的感伤。我有过一个类似的下午,打车去老房子给姥爷送清汤面条,那一片儿拆迁的土石封住了大门,还拆了老房子的一面墙,我踩着碎砖钻进去打招呼,姥爷径直去院子里的杏树底下捡了几只熟裂的甜杏,进屋之后他坐在小沙发上,我坐在炕上,正对着没有一句可说的话,我开始打量着屋子,灰土特多,镜子也没人擦,然后控制不住想我的姥姥,没坐几分钟就走了,临走姥爷把所有杏子都塞我口袋里,一直送我到街边,然后自己又踩着碎砖头回去了。 |
|
3.5 阿巴斯的影子,我觉得拍得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