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把佩恩的导演处女作看了,从中真的可以一窥他之后一以贯之的创作之路。本来以为这个片子讨论的是正经八百的女性权益,但是没想到以一个诙谐又搞怪但其实最为合理的结尾完结了。露丝无疑是个不合格的母亲,但是围绕在她周围形形色色各怀鬼胎的人,又合格到哪里去了?细品很有趣的一部电影。 |
|
何为政治?作为绝对受害者的“艾利克斯”告诉我们政治本质上是一场思想改造。然而从受害者成功翻身为受益者的《公民露丝》却有不同的观点:政治本质上是一群利己主义者们的游戏。以“金钱”为主角的这场滑稽的秀告诉我们政治永远是甲乙(两性)之间的嫉妒、攀比和博弈,平等、自由和民主——这个偌大的美国梦从未在小小的个体身上实现。佩恩能够拍出《缩小人生》大概是命运使然,因为他很早就懂得运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来呈现这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世界。他这部出色的政治讽刺剧不仅致敬了库布里克,而且精准无误地复制了科恩兄弟的风格。影片如《发条橙》一样探讨的是自由意志,批判的也是资本原则对于人的控制。极为讽刺的是,如今来看这种“贸易战”的结果最终不可控地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毫无疑问,利己主义在同各种“主义”之间的竞选中成了最大赢家。 |
|
蛮有意思的处女作。露丝可以换成任何人,堕胎可以换成任何事。这不就是民主党派和共和党派争夺公民选票的再现嘛。 |
|
她穿过对立抗争的人群,相比被拥簇成为某一阵营一员时抛弃了“身份”而回归更为模糊的“个人”,从中心推至外环。你或许能说立场无可辩驳地分离了人群,也忽视了个体的权益,但企图脱离一切的结局最后又是否继承了他口中提及的某种悲观想象?资本主义的博弈理论渗透进自由的假想,何尝不是难以戒掉的塑胶之味。 |
|
「公民」社會的困境。原來Ruth聽的那捲錄影帶是安麗... |
|
邓恩父女跟佩恩都搭过戏啊,这部处女作很大胆,讽刺了美国的堕胎问题,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讨厌(佩恩的早期特色)。虽然少了一些后来的幽默成分,但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开局 |
|
我算看明白了,佩恩早期就是拼了命地黑,不止是黑劣根性,黑左右派,黑伪民主,黑话语权,他更瞧不起的是好莱坞善恶分明的人物填鸭,他要讲就讲无赖乏味的人性和充满人性的无赖乏味,他看到了道德绝对主义的“价值”。 |
|
哈哈哈,一群神经病,结尾太亮了。不喜欢好莱坞的戏剧性,不过这部电影足够讽刺。 |
|
失足女青年被各方利益绑架上演的堕胎 - 反堕胎闹剧。喜欢Alexander Payne这样的导演,用夸张的人物和轻快的配乐编织出一幕讽刺喜剧。07/02/14 |
|
真是黑色幽默,这么多年了吵来吵去还在吵这点东西。在当今时代背景看更讽刺了,想起Tove Ditlevsen,想起Annie Ernaux,千千万万的女性共同的困境。不过法庭审判那段也很典型,只有被告一个女性,从警察到法官,指责她审判她身体的全都是男性。哈哈哈哈哈真是太滑稽了,今天我们还在吵卫生巾能不能摆在台面,有没有no bra 的自由,没意思透了 |
|
起点比较高的处女座,但相比起亚历山大佩尼后期电影更关注个人的命运,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
|
这不比凯恩强多了吗= =! |
|
上帝子民PK自由人士,反堕胎群众PK民权群众。影片几乎没有任何正面向上的人物,尖锐讽刺热心人士的伪善,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结尾升华,批判着群众的盲从与正义。 |
|
居然是佩恩处女作,真的现代到笑得半死。最后结局超棒,完全没有后期那种向一方妥协的感觉,就是一股劲screw both, all hail individuality,喜欢。 |
|
讽刺权力两端的拥护者,讽刺他们争夺主导权、控制权的手段和目的。利益至上,从根本上却忘却了人最基本的感受,一位女性的真实想法。最后,这些围绕堕胎事件展开争夺战新闻战的人们连她的脸可能都认不出来。 |
|
完全出乎意料地好看! |
|
居然是亚历山大·佩恩的处子作,这个剧作的野心,切入的角度,叙事风格的建立以及影片整体的掌控真的很不错,情节稍有些散,没有《校园风云》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劳拉·邓恩出彩。 |
|
真的是尖锐而讽刺极了,Laura Dern的表演出乎意料得好。当堕胎和爆胎成为一场政治运动,极端基督徒和自由主义者的战争,作为卑微个体的Ruth首先选择了减刑、然后是金钱,最后狡猾地从最终无人关心她的夹缝中逃出,践踏遍民主、人权和天主教所信奉的各种主义和口号。 |
|
片子很好很深刻!各位演员也到位,太到位了,简直不能太真实了,但我见不得那表器表器的女主以及道貌岸然的某男。。。在波士顿市中心看到反堕胎组织把各种血淋淋的照片po出来,当时就炸了,这跟计划生育po出来的照片有什么区别。。大致区别的就是一个让你生一个不让你生。。。都放开3胎了,计划生育专员这个职位都要失业了吧。。。 |
|
佩恩是天才 |
|
tippi |
|
Alexander Payne處女作敘事節奏稍有不足,但諷刺性卻已經十分強烈,故事毫不過時,代入今時今日各種立場人士為追求政治正確瘋魔撕裂之現狀亦未嘗不可。 |
|
佩恩第一部备受认可的作品,便奠定日后基调。人物刻画犀利内涵,主题符合时下背景,五黑不成影。 |
|
剧本爆强,佩恩这头两部片子都和美国政治杠上了,什么问题搞到最后都是钱的问题;“我是间谍”那里转折挺有意思的,胖子Harlan的西部牛仔BMG也有意思,前奏跟[西部往事]结尾那段一模一样!;邓恩家族也算是佩恩的半个御用了;片尾字幕的听录音彩蛋 |
|
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佩恩和吉姆·泰勒进行合作编剧 |
|
公民露丝选举夜正发生。It's Still Happe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Best of Alexander Payne. |
|
来看导演跟编剧的,虽然片子不太中意,不过编剧的角度非常的有意思。 |
|
一般情况下,我们痛恨渣女,但是,当绿茶、圣母和渣女同框的时候,我们反而只能、必须、应该顶渣女。(因为,渣反而代表了真正的个人意志、独立的自我、Good Choice)1996年美国电影版《都挺好》 |
|
挺有趣的一个片子,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是讲pro-life和pro-choice的斗争的,还以为是讲怀孕的底层女性被保守派家庭“关怀”最终woke的题材,说实话确实还是这个题材比较适合深挖,Gail家的几个形象刚立体起来Ruth就被自由派接走了然后整个剧情就鸡飞狗跳;Mary Kay Place明显比《大寒》老了不少,不过她还是一如既往演爱小孩的形象;才知道吸涂料里的溶剂叫paint huffing,不过这个也太硬核了吧——不过也有优点,上头快,关键是便宜易得;片尾还有小彩蛋,放完片尾曲之后是Ruth继续听理财经结果带子坏了;导演的思路是批判所有人,好像只有Harlan是有理想的,结果他的钱还被Ruth偷走了,关键这还是人的橙剂补偿款啊 |
|
3.6。
表面上看两边都挨嘲讽,但当政治陷入斗争和对抗,就无关左右,只关乎手段和权利,这样一来,保守势力仍然是错的,因为既然手段被允许,力量被承认,那么唯一的不同就在于目的的区分,显然保守势力的目的比进步势力更孱弱落后。
抛开思辨分析,放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回望电影的切入点,会发现它的诚实和精准,没有沉溺炮轰左右的宏大,而是对着包括主角在内的个体嘴脸作讽刺画像,虚假丑恶下贱自私尽皆外显。(但话又说回去,当下的朴素进步派可比电影里大跨步太多,剧作远不够极端,倒是保守势力永远一个逼样。 |
|
7.0分 终于看完了佩恩处女作。尖锐,火力全开的讽刺小品,剧本创作已是初露锋芒,但影像上还很不成熟。这是唯一一次,他的摄影机对准的是社会而非个人,片名《Citizen Ruth》取得也很精辟。有些像《校园风云》,但对人物的处理太粗糙,调度也不成风格。后半部分的闹剧很精彩。结尾真是极度舒适~ |
|
女主一直在大吼大叫搞得我焦虑。 |
|
佩恩的弊端在于他想要人人都讽刺。废物的主角,各方的伪善者。然而到处讽刺就是扯淡。你想要让观众关注在各方势力下个体生命不被尊重的命题然而主人公又更本获得不了观众的同情。导致就只能当个乐子看了。。。。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成熟了。。 |
|
本是一件关乎个人选择的事,却被两方势力推成“天选之子”,他们拼尽全力为她举旗抗议奔走哭喊甚至加码募捐,结果她“逃离”人群时却被视若无睹…所以没人在乎你是谁,你只是被抓来当了工具人而已嘛~结尾的彩蛋不要落下哟~ |
|
开局惊艳 后半截沦为闹剧 |
|
整体不错吧,还以为她最后要回去拿那27000。。。女主的演技真的一绝,没想到她能驾驭这种人格 |
|
8.5 起点很高的处女作,90年代的佩恩真是很愤青各种黑,黑完堕胎再黑选举。 |
|
处女作竟然就如此犀利 也太会黑了 劳拉·邓恩好会挑本 |
|
拍得还是很好笑的嘛。尤其是最后堂而皇之地走出在呐喊着保护她的孩子的人群而无人认出,讽刺到位。在政治拉锯战的漩涡中心,人被无情拉扯,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物化的标志。把个人选择与群体利益捆绑起来,无疑是绑架。 |
|
几乎是女性主义的文本练习,Ruth说My body belongs to me,等同于直接呼应ecriture feminin,话语被挤压溶蚀,她要发声,是呼应Can the subaltern speak?最后携巨款逃走,基本就是A room of one's own了,Alexander Paine几乎有个恒定的马克思主义框架在里头,信教的那卷录音带其实是安利。 |
|
第一次要因为一部电影写Paper,所以也就不得不深度挖掘。思路不自觉引向发掘电影最细微处的以小见大。两次飞机的轰鸣声成为文章中心,也算是将自己与电影结合,或许也就是这样才会加强对电影的理解感受。 |
|
一场真实的闹剧 母女对话真是typical |
|
简单到不行的故事,悲惨世界般的对峙,做成喜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
居然可以不用字幕看完。对各方势力都讽刺了一番,不过最终她应该还是选择了堕胎吧。 |
|
[4.0/5.0] 潘恩的創作水平都維持在筆者四顆星以上,恐怖。蘿拉鄧。 |
|
没有谁能为你的人生负责 想要自己要的 自己承受/但是羡慕露丝有这么多人爱她关心她 |
|
亚历山大佩恩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虽没有日后深邃细腻的生命体悟,但叙事技巧和讽刺力度已经显示了他卓然不群的个人风格与作者笔法。一无是处的主人公浑浑噩噩的被卷入舆论漩涡,然后却发现这个社会已经没了善恶标准,侥幸的运气给了电影一个相对幽默的结束,却也为这世界写下了一个无可救药的诊断。 |
|
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理念如何升级为荒诞的竞争。 |
|
对于美国政客的无情讽刺 如果再过火一点会更好 |
|
佩恩的长片处女作,用力好猛,非常有趣又让人深思啊……结尾还是挺好的,让露丝成为了唯一一个短暂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