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尾行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
|
@2022德国大师展。
结尾跳上火车,和片头一样的theme加上了进行曲的节奏,一切还没完,一切才刚刚开始…
明白了导赏里施隆多夫转述比例怀德说的,最好的还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和一个简单的故事,总觉得没能完全get波罗的海的异乡设定,Sophie有点像欧罗巴的化身?
结合昨天的《青年特尔勒斯》,面对集体的暴行,只是旁观太冷漠,但扎进去就是二选一。
最喜欢圣诞舞会和Sophie在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段落,怎么能这么冷酷?他们甚至都没有脱帽…唯一的笑点,好本土的台词:站街女就别搞得跟扫黄大队似的 |
|
应该是看过的施隆多夫里最爱的一片。他拍了一大票文学改编片,拍到尤瑟纳尔的一弹解千愁算是个大挑战。一弹解千愁是“不可靠叙事者”小说的大经典,而这部电影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把小说中的谜语解开,简单的说,就是同志情啦。老实说,加入的、写明的线索和台词毕竟不如原作微妙迷人,但这尝试值得尊敬。 |
|
去你们男人间的伟大友谊吧//人不明白自己就会伤害别人 爱不需要原谅但战争需要 槲寄生不能使人亲吻但炮火可以 说来也只是破碎而扭曲的灵魂 让琴弦不再和谐的子弹也不是自愿卡在中间的 但它也确实坚硬得让琴声变得难听 对错在这种时候变得尤为重要//别和女人谈家国了 自己都没折腾清楚 放下手里的枪吧 |
|
德国影展at大光明。渐入佳境,既是战争也是性别的,女性作为男性游戏的局外人,要么依附在刻板角色上,要么“披上男装”,这种左右为难(男)的无主体性,既呼应男主身上的性向,也投射波罗的海国的“边缘”性,比利怀德说对了一半,复杂故事against复杂背景,但复杂与复杂相通,镜头有写实跟拍和推轨特写两种风格,叙事视角也在男女主之间摇摆(尤其“背叛”戏完全是有限信息,对应之前女主对男主取向不知情),凝练、精彩的黑白摄影平衡了剪辑的突兀,比如隔墙告白时的水汽,最后一气呵成,镜头远眺,不切,直接跟上车——完成了戕害、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戕的意志,返回一战后的德国。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20221112@大光明重看,黑白影像里的决绝悲剧,又一场最接近自杀的他杀,“如果我死了,你会在乎吗?” 病院照顾病人只为染上伤寒,轰炸时拉开窗帘烛火通明,她的结局几乎是她一直在渴求的,痛苦终于得以终结,充满毁灭性的一生得以完整,受到侵犯是她自毁倾向的种子,战争与情感创伤只是加速器,走向无可挽回的命运尽头;表面似乎是个只能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极端故事,然而一个女人重比千金的爱,在一个男人面前一文不值,打仗、前程、虚荣、社会评价、男人之间的“友谊”,随便一样都比爱情重要,可以让他在开抢时都能如此轻巧,这样的故事“形态”其实可以放之四海;一开头明晃晃致意自己的老师梅尔维尔,确实很有他的电影类似感受,就是如果能“留白”更多些、点到即止些,定能再上台阶;回头琢磨只能感叹这真是充满挑衅的策展选片啊 |
|
枪响了~是真的,女人死在了地上,那么小的洞,那么多的血~ |
|
牛逼,看个电影一下解决了近期的烦恼。男人和女人真的太不一样了,男人说不爱,说只想当友情,那无论过程中如何产生控制欲,都不是真正的爱,一开始没有产生的爱意到最后也不会有,事业和自己的真实内心永远大于一个只是暧昧的女人。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会一见钟情也会日久生情,只要爱上了,不管过程如何曲折,即使和自己的信仰理想相悖,到最后一刻还是真的爱,放不下。所以,遇到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但是你很爱,就快跑!即使结束生命也换不来爱!理性的动物没有必要强求!润!! |
|
施隆多夫,1976。战争,爱情,令人唏嘘不已。女人的叛变,男人的绝情,还有战争的阻隔与残酷,生活来不及思考,爱情来不及回味,一起跳舞的妹妹成了叛军的哨兵,一个吻与一声枪响,都是他们俩之间的故事。天空依旧阴霾,冬天依旧萧瑟,士兵们前进的步伐深深陷入泥淖,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拥有。 |
|
7.8 流畅、简练,人物感情关系晦涩而隐秘。献给我的老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
|
3.5;在一场注定无法胜利的战争里,以一颗射向自己的子弹解千愁。正如导演所言,的确更适合拍成黑白片。 |
|
很久以前买的碟,才看完。。 |
|
施隆多夫一心追求的文学性在《仁慈一击》里终于得以完成,这首先得益于他对原著叙事视点的扩充。但引入女主角视角却也不是为了完成对她的心理描摹,而是给欲拒还迎的男主角以一个情感拉锯游戏的对手。事实上,两人的动机至始至终都不清楚,施隆多夫以一种疏离的态度拉扯开了一个爱与性的张力地带,凸显出女主角兄妹俩的双生性,让爱的投射变成了三角的折线。爱不可能的时候,人便成了手段而非目的,成了工具性的交媾,正如男主角与他的军团、他的任务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他成为军官、消除人性之路上的一个站点。影片以到达为始、以离开作结,凸显了波罗的海旁这座小镇的空间性,它成了男主角的一座炼狱。仁慈的子弹倒着击中了他,杀死了他最后一丝爱意并给了他解脱。 |
|
大师级改编,对文本极尽还原也有取舍,即便不是群像电影,配角也丰满,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喜欢Sophie和Conrad的互动,电影是全局式,小说是Erich pov,甚至可以作为互补来看,比如两人重逢,给了他含情脉脉埋到她金发里的镜头,但没像书里着重描绘敞开胸脯的那两枪,无论Erich挣扎的内心认为这是圈套还是复仇,在旁人眼里不过是场冰冷的行刑而已。 |
|
精确得不得了…… |
|
改编自尤瑟纳尔小说《一弹解千愁》(Le coup de grâce)。9年後(2021.6)重溫,加一星。这次觉得节奏紧凑,影像充满感官性,如受完美的一击,回味不尽。苏菲不够美,像半老徐娘,或许也是有意的?女主角演技是好,各人表演风格也统一。不清楚原著有无交代她的年龄,反正现在这样是有一种恍如纪录片的逼真性。 |
|
被隐去的残酷场面见证了内战中那些轻易的左右摇摆,在死刑里一切都不像真实的情感流动,索菲的自我弃置,艾里克对于冷漠的迷恋……但也许在大时代下一切都不重要,如城堡般本就注定化作灰烬。 |
|
男角至少是个双性恋。女角也不是省油的灯,搞不掂男角,就卧底。故事背景是残酷的,电影是很有意思的。 |
|
在复杂的历史背景里讲复杂的人情关系。波罗的海1919-1920。从女主角的角度看男主角的态度确实是会发疯的。互相伤害的话翻译得都很顶心顶肺。(“站街女就不要装扫黄大队了”“他真聪明,勾引妹妹来得到哥哥”)(看到了十年后的特尔勒斯)最后的处决,在不同的层面上像易先生/王佳芝,武松/潘金莲。特意选择了黑白片,光影构图冻土和死亡都精心。槲寄生下的新年吻,并不是静或好 |
|
结尾场景的镜头运用很灵活。我死活都没有看出本片的同性恋的暗示。 |
|
两款海报抓住了影片表意的中心,CC版是门两边的对语,苏菲请求原谅,她对雷蒙的爱,一款是影片末尾,苏菲被俘,雷蒙从背后抓着她的头,脸埋进她的金发,苏菲推开他,而苏菲的死刑点名他来执行,他并没有犹豫,爱如果太深,会成为他人沉重的包袱。 |
|
【B+】精妙的调度与镜头 与差劲的剪辑与叙事。能看出梅尔维尔的冷暴力,但还是差了不少。 |
|
改编自尤瑟纳尔小说《一弹解千愁》(Le coup de grâce) |
|
大量近景推特写,明暗切换。归为战争题材,这部影片太晦涩;算作黑色电影,又不够抓眼球。依稀有些许友情与背叛,男人之爱。有几场戏没控制好,太过激情澎湃。论及向梅尔维尔致敬,欠火候。 |
|
20221112上海大光明,德国大师电影展,来上海第一次去电影院。导演在前面vcr说那两个人是gay,我压根看不出。看完只觉得,还是我们女的勇敢,男的不行。 |
|
镜头运动和光线变化堪称教科书了,结尾冷峻有力。不止是地位的差距造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 |
|
他竟然是梅尔维尔的学生…还是马勒的学生。结尾太美了,安静的令人窒息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4.3分。挺喜欢的,比《青年特尔勒斯》更复杂、更具现实性,依然是冷冽且富有寓言性的故事。女性身上强烈的情感动机和面对预期的低生存感的激进倾向,与男性在情感与按部就班的计划所做的隔离(基于影片展现中艾里克的爱并非是纯粹的利用,但有在任务面前不做犹豫),莫名让我想到《间谍之妻》的一些观感,即强烈目的的男性笼罩下女性情感/道德的能动性以激烈却注定结果深受局限展现。另外观影时有个贯穿的感受即,注定到来的日落之前,正常生活的实践与目光如同黄昏一般令人不安的迷人。 |
|
摄影和黑白影像带着冷酷的诗意。埃里克的意志像天寒地冻的凛冬,情感也是冬天傍晚的一抹余晖,暖意只在康罗德身上偶现。战争、斗杀、兄弟情、家国责任,他的刚硬世界容不下苏菲这类绵软的感情,即使他想释放欲望和情感的短暂时刻,也仿佛哈在冰冷玻璃上的气,一瞬间就消散了。埃里克与苏菲在拒绝和妥协、争取和失落里狠狠纠结、软弱、挣扎着,背景是德俄间纷争的杀戮枪炮,它们太过严酷,覆盖掉了激情的火。主角互相无法征服,命运把苏菲推到了埃里克军队的对立面。开头几个镜头拍得富于悬疑感和期待感,结局两个长镜头印象较深:一是德队伍突袭红军一个联络点时,士兵穿行在木桥之下的丝滑;二是埃里克队伍登上火车,长镜头以火车车尾的视角掠过站台上被枪杀的人的尸体,移动着,“死亡”逐步被它甩在后面,它带着残酷的“胜利”继续杀戮征程去了。。。 |
|
可能開了一天會精神很頹靡,看得不太認真,因此感受也不太強,不敢妄加什麽評論.但很不自覺地拿它跟色戒比較,感覺還是有點距離. |
|
错付的情感在子弹中解脱。关于erich是否存在同性倾向,实在是暧昧得很,也不用明着说,毕竟很多明示暗示的。配乐和风格在调子上都有着些许的紧绷感。 |
|
感觉男主是个双,只是爱哥哥不爱妹妹。好喜欢开头的配乐。俩男人牵着马走过小桥流水那镜头,想到了笛吹川。结尾那长镜头也是太犀利了,没有一丝犹豫地拔枪射,拍照,上车,远去。准备去看看原著。 |
|
邀请了施隆多夫老师亲自做导赏,结果老人家视频一上来就把片子剧透完了,害得我后来一直在找他说的情节点… |
|
【大光明】今年的第一个影展。这部的影像风格相当的冷峻,无论是看似决绝的话语还是突然发射的子弹,都比白雪覆盖的波罗的海村庄更为残酷。个人还挺喜欢结尾,感觉当下导演不太会这样处理。P.S:影片前放的小视频。斯隆多夫为本次影展特意录制的,非常可爱…… |
|
影片用大量篇幅描绘舞会等日常生活,然后被战争打断,暗示战争对于生活的破坏。夜景室内明亮室外黑暗,但灯光会招致敌方的轰炸,暗示战争会摧毁生活的光明。从舞会宾客满座到只剩弗兰兹再到他的死亡,生活在逐渐瓦解。狗狗是日常生活的标志,它的死暗示生活的彻底终结。死刑是战争的延续,在身边发生暗示战争对于生活进一步入侵。战争强奸女人,让她们自暴自弃声色犬马,最后沦为妓女。倒下的椅子暗示女主堕落的精神状态。战争阉割男人,让他们变成同性恋。纪律占据内心全部,让他们容不下爱情。男女主开始的同屏,然后女主走出男主空间,到最后只能隔门对话,暗示战争对爱情的破坏。军队逐渐消失,只有一人归来,路旁是一排墓碑,暗示着战争给所有人判了死刑。男女主从相爱的情人,最后男主杀死女主。被战争判了死刑的不仅是肉体,还有所有人的精神。 |
|
德式冷峻和俄式压抑在轻描淡写的处决那一幕爆棚,隔着口罩都能嗅到大银幕里的死亡气息了。然鹅,波罗的海国家的伤痛在20多年后又变本加厉地复制了一次,“德军”和“苏军”打着打着发现自己是一个村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
|
5分吧。到底年代比较早,很多表现手法或概念还没出现。原本其实是充满戏剧张力的人设和情节,全程却没感到多少张力和戏剧冲突。
比如“高贵的女伯爵”,我看完出来再复习剧情简介才知道——片里没表现出男女主角的身份悬殊啊,女主全程冰山革命志士脸,既没看出高贵也没看出恋爱中女子的情动柔软。所有男性角色也都是全程板着脸,我又脸盲,到底谁跟谁一直稀里糊涂的。 |
|
施隆多夫让其夫人主演的电影."死亡来得突然,生存也是." |
|
“爲什麽你總要因為別人的錯誤而遭受懲罰?” |
|
战争本就是充斥着集体无意识,一个个在不明就已的情况下扬起了杀人的屠刀,却不知道,弹壳内最后一颗子弹也许是留给自己的。这样无声的死刑最为可惧的是,在死前的百般挣扎,也许真正死亡的那一刻反而会是一种解脱。世界上只有爱和理解,也许才有着化解一切沟壑和矛盾的能力,在那样的年代能够明哲保身已然是不易,想要摆渡他人也许更是难上加难。就算能够侥幸偷生,那些年的痛苦记忆也会如刀子一般反复折磨人的身体,如果没有这股生之欲,也许这一切早就该结束了吧。 |
|
…睡着了一会儿 需要补一些剧情 叙述直到高潮部分才慢了下来 不过枪决那个镜头是简洁利落的远景 然后随着列车离开 这个结尾一下子给出了很精确的感受 很厉害 有些地方的人物情感关系处理觉得有些过于理想化 让我其实有点出戏 |
|
能让人动情,在昏暗的房间地板上拥吻,隔着房门悄声告别,沉默利落举枪扣动扳机…… |
|
3.5 她爱他,他可能爱她?抑或是他爱他?唔...感情线拍得相当隐晦,只有死亡一刻无比清晰。 |
|
太棒了 |
|
#德影展,被映前导览剧透了。。。在一个复杂背景下的复杂故事,一个敢爱也敢不爱的女人,一个扭捏默默爱着她哥哥的男人,当她知道他爱他的那一刻才是被处决了死刑吧 |
|
8。精准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结尾简洁清冷,令人难忘。 |
|
2022德国大师展02 非常轻盈、平静又克制。在永远分不清谁是谁非的战争中,上演着太多悲剧。叠加上激烈偏执的情感和隐晦模糊的秘密,悲剧就会更冷酷残忍。但是两情相悦,他们就能站在同一边吗,不可能的。(PS:感情这些事,男的还是比女的作呀) |
|
其实隐晦到只能臆测,如果导演跟里面的角色不直说的话… |
|
改编自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慈悲的一击》(又译《一弹解千愁》),比较贴近原著了,姨妈演的好,不过戏份有些过多。相较阅读小说时沉浸在文字之中,电影倒是可以让故事的全貌清晰起来。 |
|
德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018年4k修复版,8.5分
伴随猎鹿人作曲Stanley Myers开篇那无比柔美仿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的吉他轮指,在黑暗中奔跑的不为人知也早已被人遗忘的战后岁月,随着一枚划过天空点亮军官容颜与新旧世界交替下被埋没的旧日城堡之子弹,这一出在不合适时间与场合下,不该诞生的爱恋,只能用一场安宁平和的死亡安魂曲,来为所有在荒谬又混蛋的战争中逝去的生命,与所有无法寄托的爱情,献上如泥土般最深灰色的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