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韦恩取代德尼罗成为我心中第一条好汉,当他出现时伊斯特伍德也不能被成为西部之魂,他身材魁梧,不善言辞、目标坚定,绝不抱怨,当别人说肉麻话时他一准闪开,有想法就去干,用嘴角表达对人看法,晚上把没脱脏靴子的脚往床边一搭,卷只纸烟,仿佛能听见心里骂“北方佬倒越来越多了 |
|
门框取景,洞口构图,剪影的使用,摄影极出色,英雄最终落寂;但依旧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且大悲与大喜的剧情交叉着行进,有点抽风式的感觉。 |
|
在这个喜剧的背景下,我真的被这部电影的主题搞晕了,是想拍韦恩一个人的电影,漂泊的西部孤胆侠,还是要拍一个思考种族矛盾的片。两方面都不怎么鲜明。不能回家的漂泊用门来表现,种族矛盾是本片主要基调,但通篇的笑点让我茫然了。就当摄影教科书吧! |
|
西部的英雄没有迈进文明的房间。与其说约翰·福特是在反思西部片里的种族歧视,不如说他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做了戳破皇帝新装的孩子。但要说他的反思有多系统多深刻,也还没有。约翰·福特设计了很多种镜像关系,伊森和刀疤的对照,马丁和黛比的对照,洛丽和野雁夜飞的对照,但是他并没有强调这些对照。约翰·福特对于镜子里的人物刻画得很少,在聚焦一方道德困境的同时,简化了另一方的回应,尤其对于核心人物黛比的建设,是十分简陋的,也就无法全景地还原他意识到的问题。如同约翰·韦恩最后没有走进那扇门,约翰·福特虽然打开了种族问题的门,但他也没有迈进现代视角。西部英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约翰·福特同样也不是解决问题的英雄,只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把镜头对准了这个问题,他打开了一扇永远也关不上的门。 |
|
That'll be the day~~~这类分析价值远大于欣赏价值的高端货还是留给影评家们“阐释”去吧。后来的Debbie居然真是娜塔莉伍德啊........ |
|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为什么最后黛比突然就说“ok”了?... |
|
1.不断的追赶,有仇必报,那是他们的信念。2.“队长你受伤了?中弹还是中箭?”队长回答:“都不是。”我就笑了。3.夕阳西下,策马奔腾,狂沙迭起,硬汉来袭。 |
|
南北战争后的故事,南方白人立场,对北方嘲讽、视印第安人为野蛮但同时也描绘了文明融合(贸易)的情形。永远孤独的伊森,有着印第安血统的马丁。那种裸露的黄土山岩,马匹奔跑时带起的烟尘,几场对峙枪战都很典型。虽然依然站在白人视角,但对共通的人性已有了自觉。黛比的结局颇有意味、惶恐的眼神。 |
|
7。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总是有白人至上的感觉,虽然历史是这样,真正的西部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不过看杀强盗总比杀印第安土著来的舒服。 |
|
主要是看奇观。所谓的孤胆英雄,基本等于西部白人男性英雄主义,小女孩的设置和一个玩偶没两样,把文明和野蛮的竞争讲述成单纯的复仇史。门框取景、男人归来的镜头重复多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相当封闭。 |
|
这部电影值得反复观看,每次看都有一种不可抵挡的魅力渗透出来。结尾约翰.韦恩走出门框的画面一直印在我脑海里 |
|
约翰·福特的西部片经典。1.首部反思种族主义的西部片,直至[与狼共舞],白人与印第安人形象终于彻底倒置。2.色彩和配乐极佳,赏心悦目。3.首尾门框构图与山洞剪影,是为文明与野蛮,家庭与孤胆英雄的分野。4.约翰·韦恩最满意伊森这一角色,矛盾偏执,深藏于冷血疯狂后的孤独。5.家庭线笑点密集。(9.0/10) |
|
开头。从室内向室外的逆光摄影,站在门口弟媳的背影,摄影机慢慢推出,直到男主角出现在视野里。结尾。同样的构图和明暗反差,大家各自平安而归,男主角站立门口,转身而去,门渐关上电影谢幕。约翰·福特下意识的将电影屏幕比作一张门,而观众的我们透过这张门的边境,眺望荒野据身于文明。 |
|
首部反思白种人和印第安人关系的西部片,对“英雄”种族主义质疑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部分情节的暧昧和离散性赋予了评论者想象的空间,同以往的很多西部片一样,“英雄”最终被隔离在了家园之外。【9↑】 |
|
有些人从不能回家,他们注定一生在外漂泊。 |
|
这片子笑点很多嘛。。。。。没我想象中的那么严肃沉闷。导演很喜欢在门框、洞口取景,是为了对电影本身进行自我影射吗?英雄永远走不进那道门,门关上,英雄离开,对西部片一个很永恒的象征。 |
|
影史西部片第一经典?已有类型自反意识(反英雄,白人归化……),不过约翰韦恩老了实在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开头结尾的经典门框场景。牧师兼骑警队长蛮有意思。 |
|
“约翰韦恩之前也刻画过道德模糊的角色,但搜索者中,他更黑暗,更愤怒,更麻烦。这个黑暗骑士决心终结女孩以及任何阻止之人,可由于扮演者是韦恩,他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使我们纠结于他的可怕仇杀。此片虽被其问世的时代所忽视,最终却成为最伟大的西部片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和斯科塞斯这一辈的现代美国导演。它被视作修正主义西部后现代思潮的先驱,后来者还包括福特自己的双虎屠龙、佩金法的日落黄沙,直至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海明威曾经言道,所有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宽泛意义上我们也可认为,所有近期的美国电影都起源于约翰福特的搜索者。”……影片终镜韦恩门口伫立那个著名镜头中“左臂抱着垂下右臂”的特殊姿态是在致敬二十年代著名西部牛仔演员哈利凯瑞,他曾领衔出演过福特西部默片若干。 |
|
一部谈到美国电影史,谈到世界电影史永远无法绕过的大山,它的伟大无需我再赘述。巴赞认为除去漫天飞舞的黄沙、自由驰骋的骑士、枪火相交的决斗等等这些标志性意象之外,西部片首先是一部神话,一部讲述人与地域相互依存与适应的神话。约翰福特当然深谙这一点,他在处理大远景时将地貌奇观放置在相对于人物次要的位置,并时刻构筑着门框或类似的景深取景,形成一种强制的嵌入感。然而福特绝不仅仅致力于复刻西部片的神话(他之前已经做到过无数次了),他的野心要大得多,他将重塑美国文明的种族意识,将电影主题转化为人类学问题——《搜索者》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中印第安人的过继与种族融合的神话。于是约翰韦恩不再是电影表面上的白人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由纯粹复仇欲望支配的种族自大狂,影片真正的出口恰恰落在了一半白人一半印第安人血统的马丁身上 |
|
多年前看,那些门,那些多人调度,音乐、光、剪切,很多有力量的时刻,但一直难以进入,难以共情。今天拿出来温习了一下,突然之间就感受到它多么令人心碎了~~~ 这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电影,ethan是个非常复杂和冒犯的人物。 |
|
Before "racism" and "sexism" became "ism," American spirit was built with shameless male ego/narcissism and pretentious barbarism. Maybe it still is. Western is an outdated genre that should die, and die hard. |
|
大景深门框镜头,结尾灵魂一笔载入史册,留白是妙境。 |
|
“我们刚好是德州人,德州人就得奋斗求生存,不论是今年或明年。或许再过一百年,但我不觉得情况永远会这么惨。有一天这国家会变的很美好,或许到时候我们已经化成了白骨,该睡觉了。” |
|
还有点小幽默。 |
|
几近完美 |
|
色彩是几乎代表了彩色胶片传统表现力的极致了(好几处光暗对比兼带着环境分割的画面表现力之强,比鲍威尔还要猛烈。)而流畅的场景叙事也全无传统的气息。神作。 |
|
约翰福特对传统西部电影的逆向思考,对美式英雄由反抗者变为加害者的一种展现。在当时应该是很震撼的。电影史前十名的佳片。 |
|
对材料的重复使用:门、山洞、“摇椅”、马丁倒地;声音设计:山谷回声;剧本结构:读信;喜剧元素:马丁与查理的打斗、牧师与士兵以及治疗屁股;灯光:黄昏时分 |
|
结尾好感伤 |
|
这片似乎沾染了Film Noir的怅然,焦虑和偏执。Debbie是另一形式的Femme Fatale,如同Film Noir常见的俄裔美人一样沾染了异族气息。沙漠骄阳如同水银灯一样吞噬着人物的心智。这也是莱昂内所缺少的东西。 |
|
一开场伊森由远及近,一家人都跟sb一样静止不动典型的形式主义。。。这是那种从立意到影片表现手法都让人拍案而起的狗血破烂 afi捧它是推崇他们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也跟着吹捧是想学什么?学如何用美丽的画面和技法装点无耻吗?韦恩是美国人manifest destiny的最佳代言 |
|
画面色调构图都美得惊人! |
|
这片非要冠以什么“伟大”绝对是过誉了,有趣的倒是有了冷幽默甚至是无厘头的元素在里头,而且还是在一部50年代的西部片里…… |
|
50年代的西部片,已经开始有些类型反思的元素,但约翰·福特在传统西部片确立的类型元素依旧存在。白人视角下的种族对抗,依然是关于正义与邪恶,被印第安人掳走的白人小女孩作为整个剧情的线索,穿插着爱情线,加上时不时的插科打诨,精彩的骑马枪战,象征意义的首尾门框构图,可看性很足。但约翰·福特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民族观中跳脱出来,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冲突依旧不可调节,深层次的文化因素,种族性的隔阂还是停留在偏见和浅显的表层,小女孩的“同化”与“转换”几乎是几个镜头带过,一种被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像一个“物品”一样,抢来抢去,最终物归原主,什么都没有改变。 |
|
9.9/10。教科书级别的视听交响乐,深沉大气而又无比抒情的西部诗歌。不管是取景、配乐、构图、节奏、场面调度、等等都举重若轻水平极高。数个段落原创感极强:跨河和洞口大战印第安人两段、两次出现的洞口剪影镜头(象征着文明与野蛮、白人与印第安人等二元对立)、等。开头与结尾两次出现的隔开外面世界与屋内的门框镜头也极好,尽管之前也分别被《绿野仙踪》和《马布斯博士的遗嘱》用过。 |
|
白人视角太分明了啊,场景布光过于精美有点虚假感。 |
|
门框构图 |
|
西部英雄纠缠于种族主义 没有了以往善恶分明的的英雄主义 |
|
三星半,剧本和框中框构图是亮点. 大制片厂制度倒塌前的西部是生养英雄儿女的牧歌般的家园热土,自以为是的拯救者主角仿佛《出租车司机》中Travis的预演,正如作者一厢情愿地设想Debbie愿意回到文明社会; 所谓自反的英雄以亲情和家庭观念掩盖种族主义,对南方的诗意想象与《乱世佳人》如出一辙,就其通过打感情牌以进行避重就轻的虚伪反思而言,这部经典作品与迪士尼动画并无本质区别. |
|
目前私心美国西部片Top 3:《正午》《赤胆屠龙》《搜索者》。 |
|
马蹄呼啸去又来,西部血泪黄沙埋。
英雄心怀仇与爱,难掩落寞拒门外。 |
|
种族主义的说法过于笼统,其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大于血统。伊森虽是白人,却残忍凶悍,精通印第安文化。马丁虽是印第安人却一直接受白人文化熏陶,对印第安人一无所知。这样的二人组要去解救被同化的妹妹。本质不是枪炮的对抗而是文化的冲突。总之,此片是美利坚文化融合精神的具象体现 |
|
挖坟爆眼让对方在信仰的彼岸永远迷失,不介意改名叫“Look”的女人留下了石子箭头,为了爱情人可以两次在同一张椅子上翻倒,杀伤员设诱饵背后开枪割头皮无仁义战场,当所有人都找到归属后被遗忘的身影关门上路…… John Ford 为十年后的通心粉西部片铺好了反类型的舞台?#电影资料馆 |
|
4K修复版@小西天。开场摄影机由温馨的室内场景穿过门框,由文明看向荒蛮,荒凉的黄沙中,远景一个南北战争战败的南方军人失意归来。结尾是几乎完全对称的构图,被所谓野蛮人掳走的少女穿过门框重新被救回白人家庭,由荒蛮重归文明,而孤胆英雄留在了门外。这两场戏几乎就是全片艺术风格与价值观的缩影:精致到过于匠气的调度和保守过时的南方白人立场。约翰·韦恩角色的愤世嫉俗,和福特将他留在门外的剧情安排, 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敏感:他们已经不属于接下来的时代。 |
|
老、白、男,拗造型坳得不错,有那么几段是相当感人。 |
|
玲玲说我一定会爱看武侠片……为什么西部片都那么好看呢为什么为什么呢! |
|
摄影尿性,其余臭不可闻 |
|
这就是影响了好多好多导演的电影,1956年的western拍1868可以这样original,拍摄的角度即使放在现在也好新颖,当然还是在纠结texas有没有口音这个问题。笑点足足的~又及,我应该是第一次看见一部电影里拍时间流逝这么自然的,不是僵硬的一排字幕:xx年之后,而是字里行间里就老了,老了。texas好美好美 |
|
实景的定场与大景别加上摄影棚中近景构造的西部世界人为构造出了危险的外部荒野与温馨的内部家庭、敌对的红番他者与互为依靠的白人社群、野蛮与文明、征服与护佑。而处于临界的混血marty与被番化的debbie试图打通这种内外对立 其结果却是通过对外部的消灭与彻底内部化得以完成 她的回归不仅终结了种族血缘的危机更是美国内核的稳定与成形-白人至上的核心家庭从此统摄整个疆域 这也意味着ethan之流的无家可归 美国精神的外部居所从国境线内推向线外早已成为定局 代替红番的则是所有"低等"民族构成的世界 美利坚天命昭昭主导寰宇 那么自然就有了供ethan们驰骋的天地了。片子的叙述很好地体现了当下美国的“自由国家责任”修辞 通过对异己恶魔化来1掩盖自己对世界造成的罪孽2将罪恶洗白为对至高无上“普世价值”的追寻 |
|
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