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 |
|
[纳什维尔]究竟是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根本没法讲出电影的主题,而这一次它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无法为它归类,这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奥特曼看似散漫无结构其实大巧若拙的叙事是大师级的,人物线众多却清清楚楚有点有面,漫画式的人物却在下一秒就变得立体而人性化。这是一等一的浮世绘。 |
|
好像全片都可以总结成一句歌词"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如果只有时间看一部鲍勃,那一定是纳什维尔,它就是整个70年代人们半醉半醒人生的写照,在那里,他们随意走进一间酒吧,走上舞台,everybody sings! 原声太棒了 |
|
纳斯维尔或为奥特曼影史最佳。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元素似乎找到了一块最佳的落脚点。你看,乡村音乐节,登台献歌穿插期间顺理成章,使影片合理地维系在一种轻快散漫的基调中;歌手歌迷媒体各色人等扎堆的地方,想不要群演碎嘴台词叠加都很难;歌星间的奉承嫉妒,歌迷们的狂热痴迷,一系列台下幕后的八卦揭示,相较于政治战争或西部等其他题材类型,更适于奥式琐碎去魅与温情讽刺的嵌入融合;最后,惊悚元素无需杜撰,历史掌故随手可得,并且演唱会高潮与开枪射杀之间形成了最强烈的情绪反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对此我不心忧。”片尾曲的演唱者芭芭拉哈里斯,与凯伦布莱克在1975年前后曾同时出现在《纳斯维尔》和《大巧局》。 |
|
导演研究二刷,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众生相:歌星乐队经纪人,政客记者追星族,士兵刺客嬉皮士,梦想死亡乐声扬。普世欢腾下掩藏着无出路的脆弱迷茫伤感,奥特曼再显群戏大师派对男本色,熟脸多多原声赞爆(演员亲自作词作曲),与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形成呼应:人生如演出,终究要落幕。 |
|
罗伯特·奥特曼的美国70s乡村音乐之都浮世绘。多线网状结构,对数十位人物一视同仁,多主题叙事,政治讽喻,叠加的对白,音乐与竞选演说。怀念肯尼迪家族,汽车坟场与大象墓地的女诗人,连环车祸,[逍遥骑士]摩托,五音不全&脱衣舞。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9.0/10) |
|
永远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如果不玩多线叙事就不是他了。纳什维尔众生百态的群像,角色遍布各种阶层和类别,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美国社会。而且还隐隐带着些冷幽默,像最后上位的女歌手,永远赶不上热点的BBC记者以及那个遍及影片始终的政治宣传。 |
|
本科的时候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说:当你修饰的时候你已经离本义很远了。歌唱作为语言(说话)的一种终究修饰,那么是不是当你唱歌的时候你已经离真理很远了。 |
|
当时以为Player是他的神作,不想他只是惯常为之而已。到Short Cuts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绝非偶然,我们早在七五年就已有了全明星多线条连唱剧可供享用了。 |
|
【B】奥特曼的音乐品味真的很棒,音效运用和场面调度出色,另外美国迷笛有没有约炮的呢? |
|
十星神作!奥尔特曼好像没想讲任何故事,可是观众就已经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复杂情绪,这是一首献给70年代受伤者迷茫者的温柔诗歌,25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错,伴随着那些独立创作的歌曲,台上台下满是喧嚣后的落寞,复杂的画外音和声效处理是时代的最佳注脚,怅然若失的结尾令人感动不已。 |
|
本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让一个想混进娱乐圈的女孩跳脱衣舞,并以最后歌星遇刺说明了艺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
|
开篇是一个下摇镜头,运动到喋喋不休的政治宣传车,而结尾对应一个上摇镜头,从情绪激昂地唱着歌的大众到空无一物的天空。 |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实代餐,当现实无法让人承受,代餐就负责安抚怀柔,吃了它才能继续做梦。本片的利害之处就是把乡村音乐表述为“美国梦”中蝇营狗苟、不可为人道部分的粉饰与代餐,每当那些关于传统价值的歌谣响起,人们就进入了一种“催眠”状态。背景放在南方红色票仓,肯尼迪被刺后,乡村音乐唱得更加响亮,电影穿插了数首完整的歌曲,每首歌从歌词到人物刻画都充满意义,在歌声中,通奸变成了爱情、践踏自我换来美梦成真、破碎的关系享受虚伪的太平,这正是“催眠”的实现,以人物关系在音乐中的变化写乡村音乐背后的整套价值观对美国民众的“洗脑”,奥尔特曼依旧老辣。电影虽然有多线过多、叙事容易失焦的问题,但最后一场大秀将导演所有表达都讲得非常清楚,在“我并不为此担忧”的洗脑歌声中,刚刚又经历了一次刺杀的美国百姓接着奏乐接着舞 |
|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
|
#BJIFF 2025# 8.0。新興右翼民粹政治勢力對美國南部的掠奪過程。這種荒腔走板的單方利用遍佈愛國情緒、宗教信仰、家庭觀念與鄉村音樂文化全領域,而這出包裹在現場表演外殼下的政治寓言如同荒謬卻無孔不入的政治宣傳般依舊盤旋在美國上空。一如其追隨者PTA的是,奧爾特曼這種完全以人物群像為核心的創作思路隨時面臨著中道崩殂的隱憂。 |
|
浮生扰扰,散而不乱;曲音靡靡,悦耳动心。 |
|
《电影》里有美利坚合众国。 |
|
Altman's comment on Country-western music hub -- Nashville, filled with politics, just like Hollywood. A calculated and brilliant point-by-point de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musical and the American myth. |
|
Welcome! This is America! |
|
摇滚乐汹涌的年代来拍老土的乐种,当然有挖苦右翼老粗群体的动机在(衣着艳俗的女歌星问谁是朱莉克里斯蒂?对比两人衣着的不同就看得出讽刺的点)。但是阿尔特曼的讽刺并不刻薄阴毒(矛头一样对准貌似左翼前卫其实虚荣做作的记者)。时代隔阂加文化隔阂,要领会所有的梗当然不可能但观影乐趣不缺。 |
|
7/10。奥特曼描绘的这群可笑的悲剧人物,相互之间找不到一点叙事链条、指向不明,但不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家具导致汽车相撞与政宣喇叭的噪音,贤惠大方的主妇禁不住骚扰电话的诱惑,赛车场淹没歌声,梦想被利用当脱衣舞娘的走调服务员,明星之死并不能阻止演出进行,娱乐骚动下是信仰缺失的美国。 @2015-07-05 22:00:04 |
|
Establishing Shot和Ending Shot拍得极好,每场戏的中间却没有什么道理,宽荧幕时常有空间冗余。连缀群像的方式主要是似广播般永不休止的声轨,有时反讽,有时偷懒。比《风的另一边》还是差了不少。直到Barbara Jane登台唱歌,才有了第一个情感流动的瞬间。Altman对演员体征的运用有点太粗暴了。 |
|
恍然大悟,原来杨德昌的电影学的是这个模式。每个第一回降临美国的人最好都能在飞机上看一遍纳什维尔,这样他们就知道该掉头回去了,因为即将踏上的这片土地上除了腐尸和群蝇,什么也没有。 |
|
75/100,奥特曼用顶尖的群像塑造力强行建立了结构,70s美国战后芸芸众生速写,从文化到政治皆有详尽的反映,像一篇虚构的社会研究材料。 |
|
重看,影史之选。首尾垂直运动的镜头完成空间政治的自我指涉:开篇上帝视角沉降为宣传车的机械复读,结尾反向运动则将躁动引向虚空。水平延展的纳什维尔不再是现代性工程的纪念碑,而成为无数平行生命的临时收容所——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声轨里独白,却在不可见的维度共享着时代性的精神创伤。枪响打破声场平衡的瞬间,结构性暴力终于显影——人群惊愕的面孔映照出民主承诺与个体异化之间的永恒裂隙。奥尔特曼的影像实验最终成为关于群体的元叙事:在声音与静默、秩序与混沌的辩证中,摄影机赋予每个无名者被注视的权利,即便这种注视终将消散于地平线。这并非社会批判的终点,是之于“群体”概念的持续解构与重构。 |
|
#BJIFF 2025 No.3# 耀莱成龙五棵松4.19 三刷 // 2025.1.12二刷升五星 9.8分 写作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类是一个奇迹,他们都或多或少承载了时代的混沌或烂漫。不见真容却从未缺席的政治性。初看完全忽视了其幽默——多少通俗又发人深省的punchline!甚至“三个不抛弃妻子的理由——我的孩子!”这类令人捧腹的红脖子快乐曲。再没有一部电影的音乐能比拟本片,如此之多的动人时刻。最后一小时是无间断的高潮——一首接一首的歌,一场接一场的舞台…一切都蕴含在歌声与表演之中。芭芭拉简再三打断演奏与募款会脱衣舞两幕无比心碎。基思卡拉丹表演《I'm Easy》那一刻,在四个女人的注视下他成了影史最令人心动的浪子。而结尾如圣歌般唱响的《It Don't Worry Me》让时代缴械投降。 |
|
在乡村音乐的大本营听懂美利坚,这片在马上走到1976-2076中点的现在搭配如今的情况来看真是合适,但是还有能拍出当下版本并拍得这么精彩的下一个奥特曼吗?很神奇的,从I'm Easy之后所有酝酿已久的情绪好像突然都释放了出来,所有人物都变得深沉了。看一部好电影的同时听了一场音乐会,物超所值。 |
|
越战后的美国浮世绘 奥特曼同学在下一盘野心勃勃的大棋 出色的群戏调度 混乱的音效 谁能告诉我那个开摩托的酱油到底是在做什么?还有谁能告诉我为啥奥特曼同学的音乐总那么好? |
|
北影节2025。幸亏是在大银幕第一次欣赏,否则在电脑前很容易错失这部影片,尽管有着文化隔阂,但依旧能从百态人生里感受到欢喜与悲伤的巨大落差,佳片之所以能够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制作和表演,还有能够穿越时代的主题和情感上的共振,银幕里的过去,和此时此刻的当下,并无两样。忧伤与幽默,告白与告别,有人在狂欢,就有人在哀鸣。熬过了漫长的铺垫,迎来后一个小时的虚无狂欢,在一声枪响下落幕,但狂欢依旧继续,过去的辉煌狼狈离场,新的明星接过衣钵继续,不变宗教圣歌虽迟但到,贯穿头尾。风花雪月评凡事,笑看奇谈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 |
|
牛哔的群戏调度,出色的音乐品味。与其说是美国70年代的浮世绘,不如说是清明上河图式地还原越战后的社会群像。场面控制精准,对白耐人寻味,每一个角色刻画都极具象征性、代表性却又点到为止不喧宾夺主。然而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描摹,导致故事缺乏叙述主题和重心,好看可看的太多而不知道要看哪个,乱。 |
|
When faith is fading, music or anything becomes the shelter; when the shelter is still trembling, idols are made to fool the minds. Fortunately, the next generation is deaf. Rich, but not busy; modern, yet still well grounded. |
|
三星半。大概理解表现手法和影片主题。但对乡村音乐和美国政治双重小白而言,能从这部电影里得到的乐趣太少了。它还那么长,足足160分钟,一直喧哗绝少安静。就当去70年代的田纳西参加了次音乐节吧,结果台上的歌手还吃了一枪。 |
|
【#2400】庆典之日或许也不必感到重任在肩,去冲向街头扎进人群之中吧,去体会时事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去感受那些戏剧化却不突兀、交织繁复却不杂乱、活泼的不羁的人群、思想、声音、场景,去拥抱虚无并赞美虚无吧。太多太多的点聚一起形成一个体,被围绕,被包裹。怎样都好。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it don't worry me~ |
|
8.0 简短跳跃的群戏叙事拉长成连续的时代状态,音乐成为段落之间的间奏。与《出租车司机》前后脚,Taxi Driver一个人的狂欢,Nashville一群人的孤单。斯科塞斯和奥特曼互补成七十年代美帝城/镇生活图景。 |
|
What give all that is tragic, whatever its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blime, is the first inkling of the knowledge that the world and life can give no satisfaction, and are not worth our investment in them. |
|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256292
必须借住影评才看明白。本来这部电影是8个小时的,后来剪辑成两个多小时,剧情看起来云里雾里的。另外这是一部借音乐来映射政治,以及美国的名利场。 |
|
【B】由点向外发散的60s美国音乐政治民生风情浮世绘。 |
|
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控制严密,以多层次的调度和声轨构筑喧哗又疲惫的纳什维尔生死场。奥特曼的作者人格趋近于贯穿全片的竞选宣传车,四处游走却机械冷漠。Ronee Blakley在台上的“咕咕咕咕”叫提供了唯一的脱轨时刻,原因是疾病(得以突破文明的免疫球体??),而她的结局是被射杀。 |
|
奥尔特曼利用去叙事化的风格以及绝佳的群像展现力为观众还原了纳什维尔的风貌,大段的乡村音乐表演加强了时代特性,同时大选将至的背景设置也提供了对政治的各种解读,最终因为一声枪响打碎了寻梦者的美梦,此处的讽刺性达到最高点,当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功力深厚的种种细节也很有嚼头。 |
|
连续四部奥尔特曼看下来,想起来共通点是明显的,满不在乎的人物和过分明亮的外观只是表象,实际上愤世嫉俗的冷眼横眉存在于影片的每个角落,纳什维尔直接讨论了美国文化、宗教传统和政治,因而这种特性最为明显。似乎只有真正理解、曾经相信某种文明的内核,才会敏感到足以感知其所有价值被慢慢腐蚀的全过程。到最后,到底骨子里还是乐天的、抑或只是又一次冷笑,已然分不清楚。从这个角度说,他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国的电影人。
终于明白为何说pta是奥特曼的直系继承人了,比起木兰花,该作叙事难度更是大到罕见,完全不在乎流畅度。乱哄哄却又精细的群戏,和中间插入的教堂群氓,又恍惚的像在看费里尼的电影。 |
|
奥特曼巅峰之作,变换生动的镜头,无数经典乡村名曲,对政治的揶揄,对角色的冷视。200年的竞选和庆典,充满了丑闻与黑色。一如爱德华·霍珀的画作,于历史及人物全景式的展现 |
|
真长,简直像纪录片一样对于越战后青年政坛军队内部的人物群像进行了全景式秒回,涉及的人物多且复杂但是又没有丢失哪一个人物,真的很厉害,一个时代的迷狂,一种理性的迷狂,注解垮掉的一代最好的一部电影 |
|
奥特曼对群戏的完美掌控,发生在乡村音乐发源地的故事,俨然一幅纳什维尔浮世绘,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呈现,原本纷乱的故事线随故事发展逐渐汇聚,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在舞台前,枪声打破和谐,无因的杀戮骤然发生,伴随着“it don't worry me”的歌声,镜头审视着冷漠的人群,“这不是达拉斯”,但纳什维尔又何尝不是达拉斯。奥特曼以庞杂的故事记述真实的生活,以虚构讽刺现实,以纳什维尔的故事对美国的现状发出一声叹息,对美国文化、政治的反思。奥特曼奉献了完美的群戏调度,将近三小时的篇幅,二十多个主要人物都变得丰满鲜活,而他们也正是美国社会中各类人的缩影,一篇有关美国社会的当代寓言被娓娓道来。 |
|
Nashville, The Music City; Politics, The City Music. |
|
这部声音的厚度和密度像打捞沉船时从船身喷涌而出的海水。这些溢满船中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裂缝的海水甚至比船体本身还要庞大沉重,每一个镜头浮起时都要漫出几吨的水。浮浮沉沉,水流不尽。 |
|
真是一幅巨大壁画,觉得很宏伟,却不一定欣赏得来 |
|
不算很阿尔特曼的作品,后期与前期元素都具有,算是他的集大成。纪录片一样的事件加上大量个人POV场景集结本身就有一种双向的解构感,视觉元素的运用既像前期作品一样将环境组成点明,又如同彩蛋一样能让观众寻找一系列失落的线索,真如浮世绘。其对多线展开的熟络程度很罕见的能将牯岭街比下去,也雄胜PTA诸部,不愧是阿尔特曼! |
|
第15届北影节。以地点命名大多都是众生相展现,从而传达社会出现象。场面丰富,人物线错综交织,很现导演功力。以政治宣传车起将所有人串连,车驶过纳什维尔的每一条街道,广播灌进每一个民众的耳中。 |
|
奥特曼强大的控制能力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严苛的态度记录事件,又用复杂的情绪将其转化为电影作品。当权者将自己隐藏,普通人被主流遗忘,中间留下的则是一个喧嚣嘈杂的世界,每当电影即将进入愤世嫉俗的时候,适当出现的音乐又在提醒着观众,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