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电影的婚恋观:1、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丈夫,我会拥有钱、社会地位,也会有孩子,但此时此刻,我只需要一个能陪我睡觉的年轻美男子。2、我爱你,我希望有一个孩子,但孩子的父亲不能是你,他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我不希望我们之间有家庭的纽带而让我们的爱情变得不纯粹。3、到了我这个年纪,早就没有怨恨了,所以如果你爱我的妻子,随时可以跟她生活在一起,这是多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反正我这个年纪也不需要婚姻了。 |
|
尤金·格林的光、鞋、正反打和巴黎地景,导演自己再次作为酒馆老板出现。确实是《艺术桥》前传,相同的两条线索,情节平行精神相交。声画分离或者书信体最好的一种状态。夜以继夜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独自入眠与灵魂同在,这是爱恰恰可能之处。或许有改写《情感教育》的原因,文本和内容都比《艺术桥》更复杂(也更外露),68之年作为背景的加入强化了故事的文化语境和人物的现实底色。褒义地说,台词金句频出,但也因此略有造作和情调的成分。女主角感觉是照着阿布拉莫维奇的样子找的,何况还有那样一场餐桌戏... |
|
宝库 |
|
《夜以继夜》,讲的是一对好朋友,一个偏世俗另一个更重精神,与同一个女人的命运交叉。影片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强调让它有一种卓而不群的气质,影像也是简约清淡的极简主义风格,总体艺术格调非同一般,导演不愧为哲学教授啊! |
|
黑塞的冷静的浪漫气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Jules的造型和神韵真的是雌雄莫辨,在各色光影下一度以为他是伊莲娜雅各布(《云上的日子》里的造型),就算他下一句说,我明天就要进修道院了,也真的毫无违和感。我怕的是生存,怕无可避免的人生…… |
|
7.6;tout est trouvé dans la nuit, mon cœur perdu... |
|
很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位导演应该很推崇布烈松罢。 |
|
处女作人物结构已经很成熟,涉及点很多,艺术桥像是从中抽取片段展开而来。Adrien Michaux仿佛导演代言人,又扮演了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忠于感觉,永远真诚,不囿于时代环境,追寻存在于不可说的诗意之中的真实。和艺术桥一样把这样一对soul mate刻画得完美,配角的功利教条武断就只是作标签式的对比。 |
|
片子的文风跟布列松关系不大,更像是疙瘩的门徒。这种不让人生厌的装逼片挺少见的,一直挺吃这一套的,视听上会传达一种生硬但有生命力的尝试,横向对比看,疙瘩的尝试很使劲、捷克众神太老辣、还有一些弄潮颇为油腻。全片内容干净、洁净、纯净,甚至有些幼稚,爱情观欲望观婚姻段落全都蠢到初中生纯爱战士的水平,像是男女经历完全没受过任何打击的人写出来拍出来的。真好,羡慕。 |
|
2015-05-28 命运之声 |
|
作为处女作已经算相当成熟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观念,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背景,导演后来的代表性方向 |
|
你们朗读的信,你们看向观众的眼睛,你们念出爱人名字时的声音。灯会关闭,火焰从未熄灭。《情感教育》:是的,也许是吧?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 |
|
eugene green是一个镜头语言非常有特色的导演,值得一看的片子...得奖的电影,豆瓣上居然只有3个人看过.....太神奇了... |
|
灵与肉 |
|
格林做过如下自问自答:电影为什么会被发明出来呢?因为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存在着一种既神秘又非常根本的现象,一种可称之为“无所不在之灵”présence 的现象,而电影,它是一种最新颖且和我们的时代最为贴近的展现世界的有力手段——其威力之大,无出其右……我们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电影能够把这份“灵”给描绘出来,而在于这份“灵”能够借由电影彰显自己。安德烈巴赞“完整电影”cinéma total //[法]雅克·奥蒙著.蔡文晟译.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M]p24-25 |
|
蛮喜欢的。比起《艺术桥》观影感受更贴近些;几种生活的形状… 不是一种老成的抽象/概论,而是一些诗意的节点,多停驻了一下… 弄得现实像梦。经得起细看的;也算是“交织的火焰”。 |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we do, we do them alone. But if you love people, you are not alone.” |
|
肉体之爱与精神之恋,男人一分为二,女人合二为一。 |
|
如果按着情节拍,它可能就会是向左向右走,甜蜜蜜,半生缘……但欧仁格林偏偏从台词和摄影中另辟蹊径,把故事抽离成线索,结果它就变成了四季故事,赤祼裸甚至假面。初步判断,这片是被严重忽视了。 |
|
3.5 |
|
像在阅读一本书 |
|
浸泡在法国小说里的法国电影。 |
|
导演好喜欢拍脚(鞋)和手持杯子的画面。身边躺着一个男人,但灵魂和他的好基友在同样的夜晚,不同的街道,不同的小镇游荡散步。 |
|
liberté, les nuits |
|
文本不错。另一方面,亦闷到出汁。 |
|
倒装的《情感教育》而已,单调乏味 |
|
- |
|
反刍发现,对这部的影像不大感冒,但文本是有震荡的 |
|
3.5 |
|
4.5 |
|
任何一个动作都完不成的感觉。 |
|
作为处女作已经非常成熟,一贯富有艺术性的台词,简约的镜头,大量局部特写,好在演员们足够赏心悦目。 |
|
發生在五月風暴前後的L'éducation sentimentale,詩歌與資產階級審美的辯論,後五月風暴的女權運動,貫穿全片的聲畫分離書信體……一面是對最基礎的現實元素的拍攝(布列松式的特寫),另一面是現實中的陌異感(極致文學化的臺詞,進行一切可能的連誦,又夾雜著零星口語詞彙),Eugène Green由此完成電影對現實的重構。臺詞、演員和觀眾,三者互相維持著一定的距離以觀看,我們的觀看於是可以是文學的、詩性的、審美的或智性的,而唯獨不會是氾濫的人物心理式的。 |
|
福楼拜的哪部作品? |
|
又是文本性较强的电影,想看《艺术桥》。长发男主和让-皮埃尔·利奥德好像。 |
|
是个美国人拍的唉,镜头极简,台词哲学化。 |
|
情感教育+布列松,情节有点突兀,喜欢台词 |
|
是我错觉么,既像特吕弗又似德莱叶;非常规的正反打,着迷于脸孔和身体局部拍摄;你的名字在我体内造成的伤口,经年不灭,有生之年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运气。 |
|
精神的爱与世俗的爱 |
|
总之,杀青了 |
|
青春一去不往返 |
|
格林總是很關注不可見的事物。能理解為什麼他片子的男主角老是愛著從沒見過的人,以列維納斯的看法,臉龐就是他異性的證明,愛只是主體性想要跨出存在者的一種方式,但這個愛永遠跟他者無關,而是自我的超越。 |
|
僵硬的表演技法,爱情故事讲得不错 |
|
一般吧 |
|
救命,这也太布列松了。。 |
|
眼睛 |
|
常见的巴黎的影像 |
|
各种哲学台词真不是我这样的俗人体味的了的... |
|
画面,话语 |
|
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