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安德烈相信思想高于物质,肖恩则代表实用主义,分享着跑去波兰森林与巫师共舞、日本和尚一根指头支撑身体倒立的奇妙见闻,再到戏剧观念、人生哲理的争辩;发挥演员个性和控制语速、细心调度的反应镜头、减少侍者其它顾客掉入场面的取景,这些手法使观众脑内参与到俩主角谈话内容所形成的画面感。 @2017-05-06 14:44:42 |
|
画面上是两个老男人喋喋不休,但观众却可以看到荒山、丛林、坟墓、僧侣,看到假象之下的荒谬、幻想之后的庸常。所谓剥除陈词滥调的“里世界”.....影片拍摄看似不动声色,却四两拨千斤,微妙动人至极 |
|
这样的剧本似乎不是写而根本就是聊出来的。从奇幻故事到联系生活最后推向哲理高度。一气呵成。像极了之前修的一门课。晚上六点到九点四十五。教授进来胡乱点个名就开始幽暗的灯光下各种玄聊。现在想来那是至今最有启发的一节课。每次下课都似乎能写个剧本。 |
|
伍迪艾伦如果哪天修炼进入了新境界应该就是这样:话痨却不无聊,台词的轻微私密性会让人有很强的参与感甚至是介入谈话的欲望。Abed你就是Andre化身,拜完这片让我再拜你一下。 |
|
路易·马勒最具实验精神的影片之一,一场2小时的2人话唠戏。一个脚踏实地信奉科学活在当下知足常乐,一个追寻远方寄情山水愤世嫉俗钟情超验。谈话内容以戏剧、当代人的异化与物化及精神家园的丧失为核心发散。不拘泥于正反打,机位变换、节奏把控、镜像借用与后景服务员让影片于沉闷中超拔出来。(8.5/10) |
|
用对话的影像来代替文字,但是书需要慢慢读,电影却必须用思维的速度跟上说话的速度,话语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些奇妙的经历最终也还是只能通过想象去触及。而奇妙的是,当最后两个人的观点产生冲突时,才呈现了完整人格,这意味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完整所以选择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是一种自由。 |
|
终于明白有人说的“吃饭时不要说话”重要性了。想把这个话唠从屏幕里拖出来打一顿。 |
|
I think that kind of comfort just separates you from reality in a very direct way.哲学家追求完整,普通人追求舒适。路易马勒追求极致。爱死电影的文学气质。 |
|
森林无意识群体舞蹈与《小王子》驯服主题与纳粹之关联;跟日本和尚一同在沙漠里吃沙直到在探讨计划生育的教堂里看到紫色巨大神秘生物;从不幻想做梦的数学家遇见了潘神后找儿童文学作家用海岩筑造UFO教堂停机坪;所有城市居民都同时是狱卒与囚犯建造出一个自己想逃出的巨大牢房;寻找真理的话在隔壁雪茄店与在喜马拉雅山顶并无实质区别;恐惧沉默与静止是怕暴露本体虚无人间失格;外遇是为不安中寻找稳定立足点,长久情感关系才是驶向未知海域,夫妻亲子称谓只是前人虚构出的幻想海图……美妙诗意的俩佬晚饭相谈,Wallace Shawn 和 Andre Gregory 真戏精瑰宝 |
|
看完我就把电热毯热了,然后感冒了又买了一床 |
|
坦白说,这顿影史上最著名的晚餐确实有点挑战我的耐心了。所谓晚餐,其实是两个人的一场高端的、思辨的对话,安德烈是这场对话的主宰。与其他单一场景电影不同,该片几乎没有情节或者戏剧冲突,纯粹就是一场东拉西扯的对话。这是一部实验性作品,也许很少人会认真看完,但其已经且必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
|
厉害,像是看完一本书的感觉。仅有的二人谈话虽单调却深厚。 |
|
距离印象最深尬聊的电影就是濑户内海,不过毛头小子的尬聊终归是流于青春迷茫的絮絮叨叨。昨天看了十几分钟许知远和李诞边吃边说互相嫌弃的尬聊,那真的是尴尬。又想到圆桌派几个老友觥筹交错借酒抒情的尬聊,终于多了几分陈酿。以上的尬聊相比于本片则都成了小儿科,想着有一日也能如此,足矣足矣~ |
|
1. 今天川普总统的大形势下,这种电影会被无情的嘲笑。可这就是知识精英们的日常啊,这种思考、讨论、分享并没有妨碍到谁啊?这些对生活、社会的思考可以说是这些知识分子的日常思维训练吧。2. 以前这种方式拍电影的有很多,伯格曼就是杰出代表,现在就只剩伍迪艾伦、林克莱特了。3. 不重复自己。 |
|
每5分钟走一次神… |
|
一开始我并未全情投入 直到andre提到布勒东又因首字母说到埃克絮佩里 这如何和波兰女演员的信联系起来 我一下抬起头 因为我马上意识到他是同类 安德烈跳跃把一些无关的复杂词语俏皮话拼接到一起 前半小时就是一段听上去无谓的知识分子彰显身份的谈话 但到46分 话峰一转 在体面了许久后他开始谈论周围的世界的所谓的让人失落的危险的真相 如果你看过无数话痨片就知道 从诺奖作家到普利策得主大家都知道这套东西 但大众不知道 安德烈在耐心解释为什么大众不愿知道 我企图从他的对话中获得答案 想知道破解这种虚无的生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但似乎仍没有更好的答案 而答案似乎是知道有安德烈这样的人存在并可以对话 已经是这个被异化资本化世界最值得希冀的事情了/裸体舞曲从未这么伤感过 以后可能会看本片无数次 每次都有新感受 |
|
世界各处的糟心新闻和外面的寒风阴雨终究同我无关,在开着暖气的房间的躺椅上,我舒适地看完了这片——每到周末无所事事时就想着得看部片子,因为我脑袋空空,不做些什么令我焦虑——真精彩,我打开豆瓣写上短评标记,履行一个文艺青年电影爱好者的角色设定。【觉得自己很像华莱士,也许很多人也一样 |
|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wife? 安德烈最后那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 刚说完 钢琴声响起 思绪飘散~ |
|
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谈论到了无数哲学的、艺术的与社会的思想:情绪改变观点、现实逼疯思想、人与人之间无意识的敌意、病态的梦境与无意识的符号、麻醉般的舒适感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舞台与观众的“疏离感”、真实被感知的重要性、作茧自缚和画地为牢的自我意识、人与人心灵语言的重要性、被安排的巧合与戏剧创作的联系、预兆与启示传递的信息、机械性的习惯与冒险的对立关系、自我身份认知的表演性、人与世间万物的关联性与内心安全感成正比的关系……
我也时常有“可以胜任任何职业、通过各种考试,却不能胜任一个‘普通人’基本职责”的感觉。仅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话就能上升到这样的思想高度,真的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P.S. 如果有朋友真的跟我聊这样的话题,我也可以陪同他/她在餐厅聊一天。 |
|
安德烈的观点很变态:都市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集中营,我们都是机器人。现实中的角色都是虚构错位的。这个人是个疯子 或者我们是疯子。最后奏起的萨蒂的裸男舞曲太妙太妙了!!! |
|
“他觉得现在的人在生活中就已经表演得够好了,剧场里的表演成了多余而且可以说是令人厌恶的。你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恐怖分子,他长得就像个恐怖分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父亲们、单身汉们、艺术家们全都尽其所能去满足他人的某些幻想关于一个父亲、一个单身汉或者一个艺术家是什么形象,他们似乎都特别清楚要怎样表演,片刻也不松懈。他们去看上去是那么自信。” |
|
从头到尾的会话电影,却没一秒觉得闷,镜子弥补了安德烈多数时候侧对镜头的不足 |
|
居然真的就吃了一顿饭、、而且我居然饶有兴致的看完了。今天连续两部电影居然都有提到威廉布莱克,神奇。 |
|
路易·马勒对各类电影风格的尝试真的有点定向越野似的, 但每个新的体裁都做得这么体面,我也不抱怨什么了。这部存在主义危机对话片,有理论性也不乏诙谐,至少英语片里我是还没看过更流畅的。 |
|
世俗生活都是假大空 而当你安静独处 发现唯一的实在是死亡 要不怎么说疯子哲学家邪教头子是一家呢 有些启发性的话语是主观臆断 毫无逻辑可言的 “if you’re just operating by habit, then you’re not really living” 你不是我 你怎么知道?一个聪明绝顶如wally的人是不会就此放弃电热毯的 放弃所谓“角色”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符号化?但他不会否定andre 他只会更珍视眼前的一切 他会回家 告诉debbie今天的对话 |
|
好吧还要再看至少两遍才会懂,三分之二的部分不懂还时常走神,但是确实是激发哲思的好电影。人有社会性但常常被社会性吞没想要挣脱,人想独特一些但是常常又忍受不了寂寞。。。。。。有些时候安德烈身上闪现了米兰昆德拉的智慧 |
|
我只能生活在艺术之中,伴随欢快节奏跳舞,活着的真正含义,对植物冥想,跟昆虫聊天,叶子里真正有生命,云朵也是生物,威廉@布雷克 |
|
话唠的最高境界是神叨,看了半个小时后我就已经失去了注意力。两个人好像把人的一生聊了一遍,其实我更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把那两只鹌鹑吃了的【。 |
|
都市就是新式的集中营,我们是监守,又是囚徒。 |
|
7.5
剧本演技拍摄超一流,但可看性不强,电影两个钟头都在讲两个人在一家餐厅谈话,这般剧情的电影可吓退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谁能忍受?我记得曾经看伍迪艾伦的著名话唠电影《安妮·霍尔》,看得我差点把显示屏砸了,话唠就算了,俩个人总是在吵架,看了十几分钟就关了,闹心。但是这个电影还要唠上十倍,可谓史上最唠,但唠得很高端文明优雅,思辨性极强,是我看过思辨性最强的电影,这些对话一点都不简单,都是很深的哲学话题,事关我们的生活,没点哲学基础的还听不懂了,有几段对话我也没听懂。路易·马勒整出这样一个电影真是挑战观众的耐力和智识,但个人不喜欢以电影这种形式展示哲学,文本是最好形式。片尾曲3 Gymnopédies很好听,在《拉孔布·吕西安》里也出现过,在其他电影似乎也听过,好像是阿巴斯的《24帧》,去年下载有 |
|
最终没耐心听完两人的絮叨。本来还以为路易.马勒要表现一种被迫灌输信息的烦躁状态,结果先前话少的那个还真被调动着倾听欲和反馈欲,而不是简单的Why?可我实在不想跟着发“why?” |
|
在十分纽约客的《与安德烈晚餐》里,两位戏剧界人士就80年代城市生活里的虚伪空虚和植根在后现代日常里的扭曲变形结构进行了讨论,其对话的核心无疑是具有美学意义的:当下的剧场必须让人意识到它们身处表演之中,进而真正产生与现实的联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当时已不属新鲜,更在当今这个人们拥抱虚拟的社会里显得一厢情愿和不合时宜。最不幸的是,路易马勒看似现实主义的调度实则把整场对话架空到了一个戏剧舞台上,真实的时间流逝几乎完全没能在电影里留下印记,真实的世界仅仅存在于服务生上菜的手势和结尾萨蒂感伤的音乐里。倘若你愿意将这层外壳看作是路易马勒的讽刺,彰显着这场看似探索现实的对话里的非现实色彩,那么so be it。 |
|
有些point还挺引人思考的,spiritual那些倒不太感冒。镜子用得挺有意思。他俩都吃的好少。。andre gregory是harvard的,活人被埋那段居然说是在richard avedon的乡间房子。avedon在非洲曾被人偷掉一只鞋,还曾随身携带防身喷雾结果不小心在20世纪fox的董事会上引爆了,这两件事都成了大吉岭的素材。 |
|
完全不无聊 从开始头秃男的抗拒 应付 附和 加入 到后面因为被戳到痛处开始激昂辩解 两个人不过是一个在活小我 也就是活自己的一口气 另一个在先天下之忧而忧 要说是杞人忧天也算是 可又觉得句句在理 1981年的一番话 到现在竟也印证了个八九不离十 却仍还有更多引人深思寒毛直竖的句子 |
|
飞翔的思绪与语言是无拘无束的,一次晚餐,在异见与困惑中周游了世界,在倾述与自话的状态里叩开了哲学的大门,丑陋的人性、集权慕强的思维、虚无的恐惧感等等,是一个个小站,而心灵所要栖居的地方依然没有找到。 |
|
但我觉得他们好像并没有真的聊什么,就如同我曾经参与或者旁观的每一场发生在夜里的纽约餐厅的聊天,有一半时间我会为这场谈话的热烈而兴奋(也可能是喝了点酒),但另一半时间我会在内心大声发问: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个,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不如我们就此买单回家去,躺进各自的被窝,带着那些疑问和对清晨第一杯咖啡的期待进入梦乡。下次在回家的 Uber 上,我决定播放 Gymnopédie,然后再好好看看我们这座美丽大监狱。 |
|
saved me in every way a person can be saved; thanks, L |
|
喜欢这部片子的人,要么自己很爹,要么从来没被别人爹过,但凡身边有那么几个很久没新作品的导演/作家朋友,都会觉得这种饭局都熟悉得让人不适。非常规话痨电影,有一定思辨性,但更多只是单向分享,影片末端才出现真正的双向交互。使用奇遇式的谈资如果不给对方留气口还给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就真的很油腻,最后还埋单,完全就是“谢谢你让我装逼”。 |
|
正如前不久我要“破解虚像”;正如一些人就算有机会停下来,ta们也不敢;发呆与无所事事也是一种能力;感到虚无,也说明敢于思考,敢于真正花时间精力面对孤独、死亡、以及肮脏不堪的自我;但行动上不虚无也是一种珍贵能力——给自己找目标和乐子;无论在恍惚,还是在孜孜不倦忙忙碌碌——请相信,实际上没有一秒是“白白”度过的,而且,就算“白白”又怎样?大约几十年后,你有比几十亿年还大的几十亿年飘荡在宇宙中;双方的理论不是非黑即白,我根据现阶段的状态都有赞同和反对的部分,比如我赞美科学,因为科学可以自我推翻,科学让我尽力把握基本常识去认识世界的某些本质。我也赞美无目的地去感受、体验,这是真正不被任何——如虚荣或惯性的观念/所谓的责任/社会身份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深刻看看自我德行和德性。忘我是奢侈的,不应对此害怕。 |
|
应该叫《与安德烈瞎BB》 |
|
朋友,仅仅一个轨道运镜,你就失去了你努力半天试图打造的“realism”——没有秘密,过于安全。诚然非常写实也足够展现对话中消失的时间,但更多像是自问自答(Filmed dialogue),一个真正电影的对话必然揭露一些关于对话本身的肌理,而不只是写在剧本里的布莱希特和监狱理论们,这也是区分马勒与真正的新浪潮,对话与filmed dialogue的关键区别。 |
|
我不以为各种主义或者理想会拯救我们,但这不代表我没有任何想法和目标。 |
|
Wallace Shawn写的太强悍的文本,交织了数组二元对立的主客对答,事实上,这种渐趋入髓的撕裂感会伴随我们一生,在许多诚实的时刻我们被撑开眼皮,直勾勾望向这裂谷,我们甚至无法避免自己被自己的神经元推入这裂谷。观影过程也很有趣,本以为安德烈是个帕索里尼《Teorema》里Terence Stamp那样的神启式人物,又因穿插许多吊诡的说辞而后让我怀疑安德烈这人物安排该不会是如《人民公敌》般钓鱼,不过随着Wally发言的增多,电影意旨也越来越清晰。路易马勒这部电影是我近一个月来的最爱了,用Epic形容不为过。 |
|
艺术家的实际与不切实际;整场晚餐blahblahblah……的对白,完全可以抽离画面,回家之路才是点睛之笔; |
|
话唠。两星给在片中提到的 斯坦尼夫拉夫斯基 的三追问。 |
|
1分钟后我判断出这是部美国电影
|
|
哪儿有下载资源,跪求。 |
|
八十年代初就预言了现代性疾病的世界性蔓延,联想到我们此刻生存的世界,很难不感到新冠病毒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隐喻。提出的问题都很切中要害,数十年来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相关、愈发振聋发聩,这是伟大的。电影并不是在写论文,只是两个人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真实发问,他们困惑,他们不安,他们觉得一切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他们想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企图通过来回的讨论与交流把一切搞清楚。这里面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而我们这个前所未有的聒噪时代却在逐渐失去这种价值,话语的大爆发反倒让我们看到了交流的急剧萎缩,我们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真诚的、不回避的讨论。除此之外,两个人在电影中扮演自己,在虚构的场景中描述的真实的经历,以人物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戏里戏外的精彩互文。 |
|
重温了一下,绝对值得看,虽然就是两个人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於我心有戚戚焉,有缘人会听得懂里面的话,缘分未到的就会像里面的华莱士一样反应。不过就算不能完全明白,华莱士也能体会到一些不同的,相信大多数观众看了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审视。 |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dream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