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载道古中国,
电光影落山水间。
小城之春董夫人,
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
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
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
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
杀鸡事小,失节事大,
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都付与葬心牌坊。
光影载道古中国,
电光影落山水间 |
|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
|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
|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
|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
|
乃們一定沒有看過水華導演的《傷逝》吧 |
|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6 |
|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
|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
|
文人电影但骨子里很坏很黄,女导演要把中国人的那份压抑含蓄尴尬全释放出来,用果和水甚至最后的织布机一上一下指代性。摄影居然找了印度雷伊的御用拍的还真有些水墨画的书卷气,乔宏年轻时像好看点的陈建斌,立了牌坊的卢燕演的是真好,杀鸡挺猛的。北影节资料馆。 |
|
8/10。古风古韵且韵味悠长。影片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位受封建糟粕影响的悲剧女性。克制含蓄的镜头下却蕴含着巨大的暗涌感情,后半段影像极具风格化,古典的配乐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人物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结尾圣旨下的贞节牌坊,看似表彰忠贞不二的道德操守,实则更像一座墓碑,永远禁锢着董夫人。 |
|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
|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
|
杀鸡那一段的配乐和剪辑,既原始又激情。。比起现在的电脑剪辑,感觉手工剪的片子很有时代的厚重感。。还有那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淡入淡出,重叠效果。。哇哇,香港新浪潮! |
|
一座牌坊的诞生,一个女人的消亡。农耕时代理想化后的生老病死,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单调,只是电影更接近寓言。父权的附属品,是大活人也是石头。闪回跳切都很1960s,形同默片配乐的古乐,今天观众大约难以承受。 |
|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
|
倒不是真有多好,但是有种华语电影少见的冷眼冷情的气质,既不批评也不同情,从内容到形式都面无表情地旁观着。 |
|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的确有《小城之春》的感觉,棒! |
|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
|
8.0/10。①明朝一年轻寡妇与来借宿的官兵队长相爱,这使得她在要贞节牌坊还是要队长间挣扎,最终她无奈地选了贞节牌坊把队长让给了女儿。②一种诗意而含蓄的情绪气质,渲染技法和段落如: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表意有力且诗意唯美的摄影(光影/构图/服化道/置景);大量淡入淡出/叠影的转场的柔婉暧昧;含蓄的性暧昧:从手里钻出的蛐蛐、骑马奔腾的队长与女儿+河水奔流的杂耍蒙太奇;以多重(运动)叠影、跳切、重复型积累蒙太奇、快速蒙太奇表现她对队长的思念(如女主给孩子们上课和女主织机前工作【以及随后杀鸡】两段);大赞的配乐。③女主母亲死时以波动的蜡烛火苗的虚化特写含蓄地表现女主波动的内心。④影片的爱恋太微妙说服力不够,这本质是因为导演没调动足够的影像技法去渲染女主那被压抑的汹涌欲出的性激情。 |
|
前面虽然被纵深构图和叠化转场吸引,但民国老电影已有的影像风格尝试并不算太新鲜,所谓的山水画卷不过尔尔,倒是被过载配乐吵得头疼。岂料最后半小时魔力彰显,之前三人组的纵深构图被董夫人一人和其他物件(纺机、长凳)的纵深构图取代,足见孤独之深!二叔含蓄表白的能量不亚于董夫人。但最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董夫人爆发前后的强烈风格化镜头——先是长时间和对面儿童读书形象叠化(重申:本片绝对可称之为《叠化学习手册》的华语样本);接到圣旨后二叔打包行李,注定孤独终老的董夫人神游(又是神奇的叠化载体)天外,多组记忆画面的快速剪辑,伴随“跳接”和重复镜头,如同交响乐多声部最高音齐鸣,在鸡的死亡中戛然而止!最后的鞭炮声和二叔远行只是必要的余韵,远山空镜留观众喘息之机,而董夫人早已在之前的“戛然而止”中和鸡一同成为尸体 |
|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
|
回忆溅起落花泪,独留满腹空相思。一腔愁绪,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一腔幽梦廖无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千古绝唱凄苦情,贞洁至上思寡年。 |
|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
|
同样是发乎情止乎礼,同样的东方诗意感,本片的确有小城之春的味道。董夫人的贞节牌坊就像是一块重石压在千千万万被剥夺了情感表达的女性身上,导演唐书璇替女性发声的意图无疑在当时流行的以男性阳刚之美的港片里是个异类,并且影片新潮的手法很值得玩味。 |
|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 |
|
辗转反侧,爬起来看片。不得不说外景古典的韵味太足了,画面贴合温柔的叙事,呈现出一派祥和的味道,但是内景戏或是由于摄影设备的粗糙,移动生硬刻板,光电闪烁不定,突出来封建社会下(亦或者是永恒的男权社会下?)女性(亦或者全部人类生活)的异化,加上同时期演员模仿京剧风格的表演,以及大量凝视性质的镜头,更有一股鬼魅的气息,真的很绝。不过可惜,剧本还是硬伤,而且剪辑因为素材不够,有些调度终究还是缺乏连贯性,可惜,可惜。 |
|
设置与立意是好的,董夫人和董小姐一个是压抑感情的节妇操守,一个是大方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的对比也很有意思。贯穿全片的古筝增添了不少古意,少有的做得不错的女性电影。唯一的软肋在于几个情节的次序安排可能欠考虑,高潮来得太快了。 |
|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
|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
|
这部电影很难找啊,得感谢豆友网购DVD,再上传资源,能看到这部电影很不容易。影片获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貌似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香港的黑白片。 |
|
不觉得神,配乐倒是神烦。 |
|
一种日常:女人在园里采摘蔬菜,男人在山林踏马驰骋。将两个画面叠加,一种女性的被践踏直观地呈现在银幕之上。电影中,“可见的心事”更是不胜枚举,纺麻之时,起了杂念,剪辑与配乐陡然凌厉,心乱如麻。 |
|
维玲的念白有些文明戏的味道,服装美工不脱当时港片窠臼,其他都很好。气氛的营造和音乐尤佳。 |
|
“你正见识到中国五千年(女)性压抑的结果。” |
|
该为谁而活?女人该为谁而活?中国女人该为谁而活?古代中国女人该为谁而活?剪辑和转场太棒了。两场情欲戏和一场告白戏真厉害,毫不露骨的说明了一切,即便放到现在看也很高级。黄鼠狼、鸡与蛋,杀鸡即扼杀自己的欲望,震到了。贞节牌坊下一条疑似白绫;被尉官马蹄踏过的女人心。雷伊的御用摄影。|https://xima.tv/1_Ba0ZnU?_sonic=0 |
|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
|
烟雾萦绕远山,小调初弹入耳,只闻林间鸟鸣,似见百花满山。此意境一出,便胜了。何况后之故事,情深难续,进退维谷,与世俗枷锁和内心冲突,题材之大胆,表达之写意,感情生活之细腻,生活小事之情趣,各个做工都十足工整与漂亮。 |
|
情感的压抑堪比《小城之春》,唐书璇只用前两部作品便足以载入华语影史了 |
|
感觉有点太为而为了,但在华语电影里确实难得。 |
|
配樂一開始聽還不錯,但不耐聽。表現心理變化的那幾段剪接不錯。沒有太多特寫鏡頭與zoom in/out,以及難得刻意捕捉實景景觀,就那個時代的電影來說十分特別。 |
|
#bjiff#电影资料馆胶片版。据说是中国大陆首次放映,而且还有个加了黄色滤镜的“彩色版”?沙老师能不能把那两本小册子复刻一下啊(⊙o⊙)…唯希嫦娥常寂寞,欲攀玉宇伴高寒。先锋的象征,破格的剪接,急促的琵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维玲抱树,简直太弗洛伊德了。 |
|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
|
惊呆。在水墨构图与蒙太奇间,唐书璇以高出同时代男性导演一大截的美学意识和技法为hk女性的双重域外意识争得了影像赋形空间(后半句from Victor Fan)。并非费穆后脉。 |
|
jiong配音也阻止不了我打五星! |
|
剪辑还有古琴配乐都出彩。另外乔宏年轻时真是英气啊,董夫人的心理情感戏唐的处理都十分含蓄,一般男性导演不大会这样拍。 |
|
僵硬的女性。如果一个女性内心怀着比周围的男性所能提供的精神和权力地位更高的期许(如本片中象征皇权的贞节牌坊),那么,这个女性就必然会呈现出一种女权主义的色彩。 |
|
可以表现中国电影追赶世界潮流的努力吗?虽然镜头和剪接真的雷,而且配音。。。 |
|
即便配乐让人烦得想关掉声音直接默片,但美术和情绪都彼此完美呼应着,将一则“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说出来”的古典苦闷故事,以那时时髦的西方艺术电影技法,“点绘”得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