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还是老一套,呆萌小子英雄救美人儿,结怨的两家前嫌冰释、皆大欢喜成亲家,顺手捡一枚空降的牧师就地证婚礼成——忍过前半段的平淡乏味不知所云,来到最后十几分钟,整个片子忽然就奇迹般盘活了,焕发出基顿电影特有的神采。狂暴暴雨中各种凌乱滑稽场景的再现,是教科书级别的。 |
|
九十年前的片子,拍出了十号风球的效摧枯拉朽果,冲这个,就看得我目瞪口呆,惊为天人。虽然本质上,没有《将军号》的大背景,而是一个类型喜剧和动作闹剧,但工业革命过后,米国蒸蒸日上的那种大无畏与热情洋溢,确实看得人十分欢喜。 |
|
铺垫太长,但最后十分钟极度强悍,太佩服近百年前这些电影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了。 |
|
修复版。前三分之二整饬到无聊的父权打压与错进错出喜剧,最后15分钟突然扶摇直上(literally),上升为灾难艺术家,倾倒房屋虽脱胎自《一周》,但群楼乱舞、陆上行床、穿堂入厩的场面,配合移动全景镜头,真是如坠梦里,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基顿在今天的语境内简直就像死侍中的运气侠,引火上身却不焚。此版配乐可能参考了Rapee的指南,用了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和埃尔加的爱的礼赞,啊在基顿这里都是大难不死的礼赞。 |
|
适合基顿的帽子不是扁扁的那种么然而就那么不留情地pass惹 基顿穿女票给的制服好帅惹躺地 爹口嫌体正直 儿子不善表达不听话老丢人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这回泥打滚真是辛苦了 仔细看就会知道他在动作戏中用劲有多么巧妙最后台风戏可以截一堆经典动图 非常考验对时机的把控 还有迎风45°角站是怎么做到的 |
|
暴风雨那段他是怎么拍的啊 |
|
8/10。基顿把威利塑造成神话式英雄,呆瓜般的威利原本不懂如何操纵汽船,但飓风发出的神威为他创造了转变的奇迹:突然拥有难以置信的能力驾驶汽船冲向河里浸泡的牢房,劈开牢房救出了父亲,女性则沦为英雄胜利的奖品,除了帮威利选海员服,凯蒂缺乏推动剧情的重要举动,无论是威利千方百计地摆脱父亲逃出船舱去见她,还是拯救父亲时,她都消失了。全景为杂耍动作建立魔幻般的空间变化,威利的病床被狂风刮进马厩又刮回镇上,他从前门刮进后门刮出,时而房屋倾倒在他身上时而景片倒塌露出剧场后台,与绊倒的绳索、掉下的沙袋、凝视他的腹语木偶和触电的电线进行纠缠,双腿像人帆一样吹行于路面,又像乘热气球般抓起飞天的大树飘落到河上,观众仿佛迷失了空间定位,因为物体时刻在飓风中消失或移动,正是这种千变万换的广阔空间才尽情释放动作的绝活。 |
|
先以为是水岸罗密欧,后以为是雷震子救父。50分钟的温情+15分钟的狂情。把“救人”作为大轴的话,那么还是基顿和飓风两厢遭遇的“压轴”最为炫目。好像是立体的《呐喊》,无声的痛苦充塞了天地之间。看起来仿佛基顿的“对手”已经只能是造物主了,另一方面,那也像是他自己紊乱的内部世界。他好像在哭,他好像疯了。死亡的意象和人生的最初(舞台),让人看得心头凛泠的。这是独属于他的事业的最高和最末。可你看在最后的镜头里,他的眼神多么坚定 |
|
感觉电影在1930年之前就被拍完了。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前半段父子关系与小资情调,后半段狂风骤雨大气磅礴。房倒屋塌、洪水涛涛的大场面与巴斯特·基顿在暴风雨中如铁人三项般的拼命演出。让90年后影院内的观众同样目瞪口呆,震撼不已。半面房屋倒塌镜头最为经典。如此厉害神奇的调度设计,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真是超越时代的不朽杰作! |
|
最后10分钟成了灾难大电影。 |
|
搜狐视频居然有8部基顿的电影 包括将军号 |
|
码头风云。先是传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家族间冲突,然后是劫狱,突然风雨大作变成了灾难片。前半较平缓,暴风雨出现得陡然突兀,留给末尾的大规模场面只有十几分钟。单独看暴风雨场景是满分,笑料也是不断,可惜故事结构整体性欠佳,气魄也较之前几部作品降低了。
(2019年重看)就冲着最后十几分钟,狂风中的基顿,这部作品就可以堪称伟大,不可不看! |
|
本届北影节看得最开心的片子。前面基顿扮作艺术青年出场,不经意间几个小动作,前戏撩人没商量。最后十五分钟的风灾场面全是实打实的现场拍摄(只有漏电用上了特效),起重机和鼓风机加上演员的搏命演出,完爆现在的电脑特效场面。 |
|
8.3/10。①两个死对头船长分别的儿子和女儿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不过是圆满版本:男女主终成眷属+两船长和好。②笑点水平不算特别高,相对最好的是男主监狱救爸爸那段(藏工具的面包、声东击西干掉警卫、等),还有一些零星的水平不一的笑话(男主装睡被识破、涂剃须泡沫的刷子误放进嘴里、等)。③高潮的超大台风找避难地方+救美那段极其惊险刺激(高楼跳下、身边房子倒塌物体乱飞、爬吊绳、被关在监狱的老爸即将被水淹、等)。④前面是喜剧,高潮却更偏向动作片,气质略相悖。 |
|
虽然又和船扯上了关系,不过这次和船关系不大,灾难场面是看点。Willie is the effete son of riverboat captain "Steamboat Bill" coming to see his dad after years of separation。Bill tries to turn his son into a man。When his father is arrested,Willie decides to get him out of jail。 |
|
[船长二世]前半段的笑料集中产生于三维现实空间与二维电影画面之间的冲突上,而后半部转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灾难片。巴斯特·基顿简直是后世所有动作喜剧的鼻祖。 |
|
可怜的基顿,在这里面摔了多少次跟头,被打了多少次头呀,矮小瘦弱的被父亲看不起的孩子,成为了拯救生命的英雄,多么基顿的模式,电影中空间感太强了,多个空间制造喜剧效果,更别说那十分钟狂风暴雨的特效了,简直叹为观止,那个穿越倒下房间窗户的镜头原来就出自这部,这么多年了,这片还远没过时 |
|
最后的高能场面弥补了前半段的铺垫,这部电影除了能看到大量成龙模仿的痕迹以外,也能发现《猫和老鼠》也从中汲取了不少创意灵感。这就是大师,百年来不断滋养着后辈。本片的配乐也很出彩,对于画面、动作、节奏的呼应衔接与表现也起到了极强的推动作用。非常好奇最后台风下的那些戏到底是实拍还是模型,真的太精彩了,基顿是真正的大场面先生,每次看他的电影都忍不住要夸奖他,可见其魅力以及我对其的折服~ |
|
最小孩子气的一集,开头寻父以及和女友的相遇都太可爱啦,好像一只小蜜蜂一般飞到人们的面前/成功惊吓后被轻轻的驱赶,最后二十分钟的对自然元素/人工景致的利用流畅的让人惊艳,在惊心动魄的灾难降临后成功“变身”完成拯救/巧妙的化险为夷,难以复刻的影史奇观… |
|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看基顿看的不是可笑,而是险象环生和惊心动魄。 |
|
前面鋪陳有點悶,笑點不太新鮮。但最後暴風登場的十幾分鐘,確實令人讚嘆不已,可能是Keaton場面最浩大的一次吧。結局把神父拉上來這個梗實在太棒了!Steven McQueen "Deadpan" (1997)。 |
|
最后的飓风部分太精彩了!!3.23世界气象日看这片子纯属巧合倒相得益彰了!基顿真的是后世几乎所有动作喜剧的鼻祖了吧!太多似曾相识经典镜头!但当船长的爹十几年二十年没见到儿子怎么回事??上次见还是婴儿??官方介绍“本片是最后一部保持绝对创作自由的基顿作品,也是他交通工具动作设计的巅峰,水上特技集大成之作,惊世骇俗的特效场面呈连绵之势。”但已经是米高梅制作了吧。默片有配乐,但这部的配乐不是十分贴合主题有时反倒凸显了引领作用。“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的黄金时代” 4K修复。外拍中字。开头没有修复说明。今日基顿三连之三,痛快的一天从头看到尾(还买了红牛),我们看电影就是为了今天这过瘾的时刻!散场听v说他晚上还要去法盟看片儿佩服佩服!资料馆1号厅,约五六成满。 |
|
92年前的灾难片效果,最后十来分钟基顿一人与台风solo,无特效纯实物演出台风摧枯拉朽的效果。二十年代的基顿真是无所不能,无论电影内外。 |
|
基顿的精品,大场面大制作,节奏很好,不像早期的追逐喜剧上来就胡打乱闹,有笑点有揪心。故事完整清晰符合逻辑。在船上被绳子绊倒摔得太有水平了,倒回去看了好几遍。面包唱歌那段笑死,监狱部分处处亮点。其它笑点:女孩看他回头转身走,送去医院,大风吹的床。结尾可爱内敛。基顿绝对是动作片大明星 |
|
What inspired Jackie Chan |
|
@filmoteca live music by Anahit Simonian 作曲相当好但钢琴弹得很一般,间或有节拍紊乱的情况,赞美八音盒音效。基顿真是一位好身手的少年(听说最有名那场戏倒下来的房板有两吨而且窗子极小,走位必须非常非常精准)灾难部分特效太厉害了! |
|
已经有了好莱坞灾难片的雏形,那棵会飞的树真赞。 |
|
暴风雨来临后,电影好像才正式开场——漫长的铺垫,审慎的笑点,似乎都为了迎接最后的奇观。世界变成了基顿的杂技场,他在世界上逃亡,而世界却不能伤他分毫。百年一遇的电影天才。 |
|
SummerIFF17 @The Grand Cinema 巴斯特基頓太可愛了⋯⋯瘋狂打call!女主也可愛,簡直可愛到爆炸,可惜戲不多⋯⋯⋯ |
|
首先是关于身份(也就是服装以及被浸湿与否,也就是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必然以压抑为结局)的电影,基顿作为保守主义者为此几乎福特式地拍摄了开头;但由于某种向往混乱的本性,电影又不断被推向反身份、反道德的道路,直至一切都在暴风中灰飞烟灭,这暴风像一场终极的扮演回应着所有扮演,只不过最后又被强加的传统冒险片结尾掩盖过去了(注意到这显得是对汽船主题的一种强行调起;在这部电影的其余部分事情并不呼应,人物只是不断进入下一个状态,踩碎的吉他也不会得到修复)。而如果撇开这个结尾,这难道不是一部《少女革命》式的作品、一部酷儿电影吗?好几段看哭了,我也是一个在找帽子的人,我的雨伞也像那样里朝外,我只能被这些不可化约的、看似隐喻实际上抗拒它的符号抚慰。 |
|
基顿去米高梅之前拍的最后一部“独立”电影。虽然票房不佳,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纯粹的基顿式电影。 |
|
8。高潮时的暴风太经典了,不断倒下的墙,还有飞起的树。 |
|
整部电影充满着毫不刻意的笑料,剧情从一开始就造成的戏剧冲突中也充满包袱,自然而然的活波,即便你猜到了下面会发生什么,但还是会跟着镜头一路看下去。Keaton面部表情和身体的所有部位仿佛都是为了调动喜剧效果而产生的!这才是真正的喜剧吧,默片时代的喜剧真是让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由衷的快乐!致敬天才而又帅气的Keaton!
|
|
前面实在是有点冗长了,好感都来自华彩的收尾,除了几个影史超级名场面,狂风中逆行不动孤单飘零似乎也悲剧性预演了此后的生涯境遇 7/10 |
|
前面铺垫稍有些无聊,没有《将军号》那么扣人心弦,冤家斗气这种现在看还是太陈旧,怎料结尾那场大风刮得太猛烈,感觉基顿是把所有精力和巧思花在了这段上,难怪引得后世影人模仿,动作真是流畅又有趣。 |
|
诺亚方舟的拙朴幽默,最早灾难片,mark那棵神奇的空中树。
西雅图最好的Paramount剧场名不虚传,周一默片夜之回顾展。 |
|
风暴戏和基顿亲自完成的各种搏命动作简直惊为天人。59分左右的特技后来在《A计划续集》里让成龙致敬了一把。 |
|
还是基顿以往的套路。就像各个角色漫不经心的注意力、花哨与夸张的追逐戏、基顿与心爱女孩的美好婚姻结局、超越当时一般水平的电影特效水平,也许基顿的电影看得多了就会发现,除了特效是唯一值得称赞之处外,故事的千篇一律才是最难让人忍受的。 |
|
基顿的脸是会忧郁的,于是这种忧郁使得他的滑稽比起卓别离的不可一世更加悲喜交加一些,也就给人感觉更贴近常人,更加真实一些,他的善良也更加真诚一些。基顿所处的电影世界也没有那么光怪陆离,小镇的亲情和爱情,更近现实。他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聪慧,这样的人如果在现实中遇见我确实十分想认识。他的滑稽感大多已经到了杂技的性质,而他的失落则是更加真实的悲伤。最后那段惊人的暴风雨灾难特效奇观仿佛在告诉所有观众,只有经历一场末世的灾难才能消除阶级的矛盾,再相爱也不行。这会不会是一种极致的绝望呢? |
|
20111014 1930 Film Archive |
|
#巴斯特基顿125周年诞辰#
前半部是比较纯粹的亲情、爱情故事,后半部飓风来袭时进入经典:倒塌的房子(恰好留空的窗户和门),营救时船内的机械化设计。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结尾时刻,他再次落水将神父救了上来,再大的灾难还是能用爱情收场,基顿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 |
|
新船旧船互相看不惯,高大的父亲看不惯波士顿来的矮儿子,初来的威廉在破船上东一跟头西一跟头,基顿的才华在台风天彻底爆发,啥都在飞,啥都在倒,基顿以各种不可思议的姿势困难前行,却又逢凶化吉,好运连连,连救女友父亲岳父神父,好事在望。 |
|
救完媳妇救亲爹,再救岳父,最后再捞上来一个神父,齐了~ |
|
走路大大咧咧,摇摇晃晃,看着很容易出事儿,但其实很灵活的,本能就能躲开啊~~ 你要说幸运,毕竟活到这么大了还没死~~~对不对。很有共鸣 ← ← |
|
继续基顿,希望可以早日看完他所有的作品,其实我已经越看越佩服他了。。。,怀疑基顿是练柔软体操出生的,哈哈哈。。。 |
|
基顿风格集大成之作——突然进入视野之物、频繁摔倒梗、刮风梗、房屋旋转梗、墙面倒塌梗、令人叫绝的大场面和道具设计……一开始的“父子相认”段落就吸引眼球,高潮不断,延续始终。故事方面,结尾以救人画面告终,保持一种开放性;父子摩擦段落设计更是让人看到基顿编、导、演通俗正剧的潜力 |
|
前面铺垫得有些冗长琐碎了,并没有将军号那种一气呵成的爽快感,用摄像机模拟剧中人面对的镜子,五花八门的帽子不断入镜出镜,这个段落还是相当棒的 |
|
第七期 香港电影传奇·动作片岁月 |
|
前半部分父子之间的互动极为有趣,后十多分钟的台风灾难戏太震撼了,20年代没有任何电脑特效的时代尽然拍出这样精彩绝伦的效果,同时还不失幽默感。这一段我反复看了三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