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人为善被人欺,与世无争遭世弃 |
|
最后一个镜头:退休的铁路管理员看着镜中的自己,许久,他拿起镜子,带走记忆。大师风范的影像,诗性、伤感、绵延,却又无比温暖。像莫兰迪的静物、梵高的卧室、吃土豆的手,一帧一油画。缓行的人物,停滞的表演,却是最流动的情感。 |
|
记得是谁说过,看完一部电影最好的感受就是,不想说话。 |
|
生活或电影是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却感动的。 |
|
整个老人的家里就像静物油画上看的一样。A:你几岁了?B:不知道,忘了。A:你在这干了多少年了?B:33年了。 |
|
entrancing slow cinema (that actually has stuff happening), slightly amusing, some shots are really stunning. moma的DCP画质好好啊 看了下豆瓣上看过的人真不少,早期文青是那样的画质都在电脑上看下来了佩服 再也回不去了吧 |
|
三十年之后,又成为一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
|
8.5/10。老年铁路男管理员与他妻子在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区乏闷冷淡疏离的生活,以及他被解雇后由于长时间当铁路管理员而对何去何从无所适从。影片通过克制的表演、数量稀少的特写与台词、平淡的叙事节奏、粗糙而又充满凝重美感的画面质感/摄影、全固定镜头、全硬切型剪辑、零画外配乐、舒适的音响等来构筑「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诗意感。但影像表达存在冗余。 |
|
把小人物的命运拍牛逼了,其他都不在话下 |
|
让我想起了我外公可我外公连老伴都没有。这四十多年来我不知道他对着那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抽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他一个人就着咸菜喝着小酒时想着什么,更加不知道他被我舅妈不停辱骂时在想些什么……再过两年他就要满80了,他身体尚好而我也将出来工作,我要努力挣好多的钱给他买酒抽烟打小牌。 |
|
尊严变得一文不值,生命如同退休废纸。一句上帝保佑你,麻木的没有抵抗。只有镜中的老态,诉说着无情岁月。 |
|
I've been dismissed......这是全文中重复最多一句话,如此绝望。 |
|
9.3;被壓縮至瞬時的動作時間 |
|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
|
烟、茶、糖,《三峡好人》英文名也是Still Life,科长阅片量可以的。 |
|
9分。那种冷,那种狠,那种孤寂,那种天地不仁,那种痛彻心扉,无可复制。74年的伊朗电影啊这可是!牛逼到底。 |
|
能闪现的太多,开头想到《桥》;吃饭的镜头视角都和《都灵之马》的土豆餐重合。如果有硬要扯出阿巴斯的话,我只能说这个镜头氛围孤冷得多。老无所依是下一轮回的报到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 “I've been dismissed...” |
|
當一切基本的生活權利也被這個殘酷的社會奪走後,我們可做的也許只是落寞與沉默地看著鏡中渺小的自我。(屋子牆上的青藍色調、婦人躝跚的步伐)--極簡主義、畫外空間(高官房內說話、餐廳廚房內的刀聲)、抒情蒙太奇(老人知道被辭退後接火車駛離畫面)。 |
|
质朴的电影,越是无限接近生活越是打动人。节奏有些慢,定位机长镜头让人感觉是在看隔壁邻居家的生活日常。原谅我快进看完(因为看《都灵之马》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孤独悲凉绝望...原来静谧的生活才是奢侈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
|
你说不出它的好,只是感觉到悲凉的孤独和绝望,还有无依无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应该是还有没有未来,生活不要变化,就是最安稳的晚年。 |
|
色彩很像刘小东? |
|
朴素简单,运镜平实,全片悄然回荡淡淡的哀愁,最后十分钟的变化揭示了主题:静谧的生活是一种奢望 |
|
伊朗电影必看。为什么穷苦的生活总能触碰中国人的心理。 |
|
我看不懂,也没有震撼
#大和谐影展 3rd. |
|
被遗忘的生活,被遗忘的国度 |
|
7.0。肢體動作和空間關係始終具備最原初的力量。 |
|
人生的无奈与凄凉,失去了生活的方式与意义后的老无所依。为社会默默奉献一生之后,最终成为了被社会抛弃的人。 |
|
萨利斯”生活三部曲“之二。看完后心里没有感受到任何静谧,只有悲凉、无奈和绝望,那种诉求都被一一打回,根本没人管你生死的感觉。 |
|
伊朗的契诃夫式电影。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kz9Ko1OVXM/ |
|
台词不多且单调,画面不多且灰暗,故事不多且冷清。可是,最后的镜头让你夜不能寐…… |
|
这几天着迷于伊朗文化,昨天刚在Wiki上看到介绍伊朗人的喝茶习惯,今天在这片中就看到是怎么回事了。Iranians traditionally drink tea by pouring it into a saucer and putting a lump of rock sugar (qand) in the mouth before drinking the tea. |
|
寡淡得如同第四道涮锅水,冰冷坚硬得似一床服役多年的旧棉被。底层的悲剧在这方狭小的屋里无处藏身。一贫如洗,老无所依,就连底层最后的尊严——亲子关系的纽带也被消磨得只能靠已无力注入感情的问答式对话来维持。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甚至对变化本身就毫无知觉,失语和失能,是卷入这洪流之后的注定归宿。活之不活,死犹未死,静谧本身,不过是一层动听的粉饰。 |
|
几乎是纯粹的影像叙事 其中的痛苦与社会政治议题藏得很深 影片停的也同样生猛 不敢再往下想的悲惨 其中对于静凝空间画面的使用看得出来深深的影响了阿巴斯 |
|
铁路扳道,下班,回家,喝茶,吃饭,关灯,睡觉。直到一纸退休文书,被解雇。 |
|
镜头仿佛静止,迫使你注意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看清这已然空荡的房间里每一块儿地,没想到最后这个房间竟然真的空荡荡了,内心五味杂陈。我还能去哪呢?我那远行的儿子该回到哪里寻找我们呢?没办法说出更多的话,没办法被听到更多的言语,静谧真让人悲伤啊。 |
|
如果你看过《让娜迪尔曼》,可以拿过来做个比较,这部电影从形式上更加极简,日复一日,里面所描写的铁路员的生活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4.5。 |
|
如the wooden trees那样的生活流,但是技术上略有欠缺——除了主角外的声音不匹配,画质过于粗略,影响了我的观感。结尾如愤怒的葡萄和大地之歌,离开故居开始飘无定所之路,藕断丝连的回响。希望这片子能洗蓝。 |
|
断裂的螺旋。 |
|
摄影不错。情节简单到谁都可以拍。慢节奏。生活化。然而还是给鄙人一种和现实割裂的感觉 |
|
弄了个这导演的全集 还没有看完。。。 |
|
果然是伊朗导演的作品,不求耀眼的视听效果,也不求婉转曲折的剧情节构,只有渐流的故事和感情,嘈杂的环境背景声代替了配乐,退休老人的形象真实又立体,除了工作没有生活,除了轮轨声只剩静谧,日复一日机械规律,但简单和平静背后留给观众的是隆隆的震颤,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
那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 |
|
很平静的片子,和《寂静人生》相似。在岗位工作多年的职工被解雇。很贴合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平静的,重复的,平凡的,日复一日。 |
|
╮(╯_╰)╭ |
|
简约、单调的生活下隐藏着对冷酷现实的批判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让人难过 |
|
安静和平淡之中却隐藏着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前半段是孤寂的,主角跟自己的妻子居住在一个见不到多少人的地方,也就偶尔能跟别人说说话,后半段则是悲凉的,主角失去了他已经做了30年的工作,成为了失业者,未来几乎是一片迷茫 |
|
吃饭很香,四星半。 |
|
每一刻都凝固成了永恒。 |
|
老人三十年如一日地做着铁道员的工作,直到最后被迫退休,无家可归。
那三十年是静谧的,简单的工作、朴素的生活、寂静的荒野;
接到被解雇消息的那刻也是静谧的,更是无力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
|
工作三十年到老被一脚踢开,社会底层永远需要关注;其实没那么好,可是看到平时老伴睡地老头睡床,儿子回家儿子睡床俩人睡地,虽然生活无奈社会不公,家总算有口饭有温暖,有些感动。伊朗1974的片,有些左翼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