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
2022-12-11重看。4.5;几近完美的天鹅之歌,室内戏基本都是舞台剧的结构和念白,布光考究,人物站位和走位的调度臻于圆熟,包括人物的坐姿与距离也贴合其关系,几乎一场一镜,堪称双人/多人构图的巅峰;最高潮就是演讲会之后的四个男性之一一登场,调度形成的内部戏剧张力甚至比对话信息更富冲击力,随人物运行的镜头在场景移位的动态中达成情感饱和度的调节;过去和未来都用光过曝,形成一种时间的『梦幻』感。
葛楚如棱镜映射出男性的虚伪、自私、傲慢,一个信奉“爱是一切”的激情灵魂永远在寻求生存的究极意义,她不会吝于爱,也勇于去爱,而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也不会怯懦地囿于舒适区,而宁愿在孤独的沉思中隐居。
最爱人镜对话,镜像的景深距离仿佛是两人之间的鸿沟与天堑。 |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
诗朗诵一样的舞台剧,可是仔细琢磨没有一句是生活般的真实,电影也不等于话剧,感觉德莱叶还停留在默片时代。。。只能通过台词表达情感你妹啊,演员的眼睛经常目视远方深邃你妹啊,爱情至上你妹啊单纯的爱情才是残忍呢。。。生活是长长的梦的链条。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掩藏在思想之后 |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
@2022德莱叶作品展。
人人都说爱却从不对视,房间是寂静冰冷的,镜框是为了套住她欣赏她。灵魂的骄傲是有罪的,回忆里室内总是开阔亮堂的。
葛楚说不想做丈夫偶尔的玩物,心想那永远的玩物呢?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丈夫和情人实为同盟,但葛楚的先锋在于她不看Fidelio,最终独自出走,去巴黎找“药”,钟声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幕,老去的她说话节奏都变了,不再卡顿,不觉得结局唏嘘,倒很释然。德莱叶很温和呀。
寻求被爱,得到的只有以爱为名的束缚或玩笑,于是去爱自己,自己束缚自己,“我需要孤独和自由”,葛楚告别后静静关上了门。
怎么让已经死去被埋葬的生活复活呢?建立事业梦想的破灭是德莱叶的心声吗?
场刊的最后一页,在片场的德莱叶坐在木长椅的一侧,正是老去的葛楚坐的地方 |
|
#北师大北国剧场 很像舞台剧般的形式,镜头跟随人物于空间内移动,并强化了空间环境在整部影片当中的重要性。葛楚游走在不同空间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同类型的男性,从而导致她采用相异的交流策略。从此时开始便能够看到演员的表演已经开始在表情这一块儿有所收敛,可能影响到了后来一众北欧导演的创作风格。 |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
光影很特别。还有这句话:“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我。 |
|
221211大光明。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古尔德最后一张哥德堡变奏,是回望一生的箴言。政治家关心权力与荣誉,诗人说爱与思想,但只关心肉体的欢愉,留下灵魂无法弥补的孤独。年轻的音乐家沉迷声色犬马,女人只有爱与自由。博士说,意志来源于选择,于是他们保有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
|
看到这部晚年之作,基本确定我和德莱叶的美学风格是八字不合了。极重的话剧腔,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所谓室内长镜头调度滑向僵硬,任由悲伤和吊诡肆意弥漫。葛楚的目光总是看向别处,几无在男人身上流连,“爱与死亡”都在远方,她不断确认并实践爱的宣言。可惜无法破解念白之间的停顿,语词之间缓慢碰撞,但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意义,把空间和主题重新组织在一起。 |
|
6/10。男人们忠诚于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激情。德莱叶反复利用弧形的空间强化陌生感,当葛楚在新欢的工作室,从全景拉近到钢琴前两人的中景,镜头再沿着弧形轨迹拉远,接着跟随葛楚进入卧室门口,然后绕回钢琴边,再如弧形平移的镜头跟随列队致敬的学生穿过宴会。公园的维纳斯雕塑、壁毯上被狗包围的裸女,艺术品的姿态都正对观众,角色在空间内渡着慢步你一言我一语,无论停在哪个位置、姿势,双方总错过眼神接触,但葛楚停歇的姿势一定像艺术品般正对观众,将她微妙的转身和眼神的注视提升至纯粹美学层面。门和镜子是葛楚的心理参照物:吵架时丈夫说葛楚‘‘你这扇门又关上了’’,她离开丈夫那刻身影嵌在厨房的门框里,结尾定格于关上的门,而镜子投影的方向都会与葛楚移动的方向相反。但陌生化的电影语言消灭了艺术的感知,造成内核贫瘠的美学灾难。 |
|
2022.1211大光明。构图太绝了。对费德曼来说,葛楚是一段乡愁;对古斯塔夫来说,葛楚是一尊神像;对杨森来说,葛楚是一个玩具;对Axel来说,葛楚是一段回忆。但对葛楚来说,她想要的是爱是激情冲动与浪漫的结合,她不想被其他任何束缚,所以她注定孤独一人。 |
|
德莱叶后期作品是壮美的日出,却总被指为暮气沉沉.他减慢念白速度又引入休止,将丹麦语特有的顿挫构造为一阕断续的如歌行板:有意义的句子不复存在,只剩"葛楚""厄兰""孤独""我爱你"的短小音型,在各个音区以不同时值和力度反复鸣响(录音室似的声效使它们就像听力材料:"每段对话读两遍.");强调清晰乐音节奏的对白预告着《眼睛一直不想闭上》《柏蒂娜的苦泪》《几度春风几度霜》这样的影片.身为歌手的主人公是个搜集言语的女收藏家,她怀疑面孔(故说话时绝不看对方)而相信嗓音,甘愿以自己的言语作饵,引爱情之声从虚无中浮现,可惜这声音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一切对话皆在phono-grasping的欲望之下带上超验的情色意味,因为开口交谈已然意味着彼此唇舌的相触――那是作为隐喻的接吻,黑暗里一张嘴巴寻找着另一张. |
|
B/把三维空间的深度切成一个一个平面;每个面中又勾勒出人物相互退避的目光之线;眩晕则表现为这种垂直面平行关系的崩解。时间也仿佛失去速度,而呈现出每个场景内的无限致密感;人物在这褶皱中宣言布道,如机械零件般相交又错开。这种质地让空间的层发生着隐形的内爆,破裂最终被四目相对的时刻抚平。声音则从名字、称号与旋律转换为一种无调的书写,一种与爱同样转瞬即逝的空名——近乎布列松。 |
|
灯光调度。爱与年轻。 |
|
爱是一切,但依然可以烧掉未读的信件,依然可以孤独一生。 |
|
完全展现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演员的无表情人形化,动作和情动的抑制毫无疑问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布列松。摄影棚搭建室内舞台,构图极其对称讲究,即便人物移动但始终位居画面中心,椅子的多用(动作进一步被克制),无处安放的视线。配乐极少,台词诗意。工整之美好似舞台剧。 |
|
忽明忽暗的场景,暧昧坚决的梦呓。 |
|
3.5.内容很棒,但德莱叶应该去写小说 |
|
一个纯粹的女人,从头至尾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她做出选择,她承担后果,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
最终你发现世上只有两件事:爱与死亡。“看着我。我还活着吗?不,但我爱过。”|https://mp.weixin.qq.com/s/SG7BueWghSjfFD3jJbyQlQ |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
在 Anthology闷到闻得见前排汗味的小剧院里用辨别字幕都有些困难的16毫米看的,本就异常缓慢的台词朗读更像从白日梦里一点点掉出来的。意识到经历了一部极重要的电影,但还很难确定自己究竟看见了什么。 |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
爱情是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好保存。 |
|
9.0 完全出乎意料的杰作。通篇难以不代入葛楚视角,一个渴求爱情但又无比骄傲的人。遁入自由的独处,是她终了必然的选择。爱情这种东西,稍稍理性加身的人总觉得它又俗又小,可它却是葛楚们墓志铭的全部啊!作品本质上是三幕有声“默片”,晚年德莱叶还是爱着他的字幕卡,有始有终。构图已入至臻之境,场场考究,镜子内外对视的一幕尤甚。台词和表演方式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我的心头好。角色不断抛出优雅而磨人的长句,像拓印般呼唤彼此的名字,目光直面摄像机,仿佛面前就是万人的剧场。送别老友,关上长着皱褶木门,德莱叶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谢幕影坛。 |
|
啊,通篇都在讲人的亲密关系,但却令人这样的无助,尽管镜头上都是她停下来说,她也不看其他的说话对象,但就是有一种在旅途中的感觉,情感不是永恒的,它是漂泊着的,大家想出了那么多的定义试图圈养起它来,但它就是很孤独,这也许是女主角人生中偶尔的一个问题,但却让她不知不觉的接触到了无垠的爱情本质。 |
|
爱情与友情最后的归宿还是友情 |
|
可能也只有德莱叶老师,把一个女人与三个(也许四个)男人的狗血故事拍到如此庄重圣洁的地步,叹为观止的精致与考究,每一幕都值得拉片细读,点燃蜡烛,仿佛从镜子里走出来的葛楚,惊人迷人的场面;比起后来的侯麦老师,德莱叶老师早早就拍出了这份“理直气壮”的爱的最高宣言,对女人而言爱高于一切,对男人而言爱是需求、是“带的出去”的体面部长夫人、是牌桌上“睡过多少女人”的炫耀资本,钢铁直男不打一星已经给德莱叶面子了;其实此片倒不见得是德莱叶在独独为女人说话,而是他本人浮萍身世的一抹折射,爱情可以延伸解读为超越生理欲望的精神要求;如果、万一、有朝一日发生奇迹我能有机会拍电影,一定要向本片学习,少用那正反打,两人肩并肩优雅的并排对话不好吗!#德莱叶展#@大光明重看 |
|
at大光明。剧情完美踩中所有狗血点,以至于到问“爱过”那里,现场已经窃笑声四起。不过我觉得这片在塑造人物上也能联想到贞德,假如把爱看成信仰的话,也就是说,圣徒般的作派。开场15分钟大概就3个镜头,直到女主和甘宁互望,才出现全片难得的正反打——此后葛楚基本就维持着标志性的目光safari,像是在寻找提词机,也像在追寻已经消逝、或尚未到来之物,一种对超验之爱的乡愁,不在具体的人,而在人与人之间,透过那些唇齿之间的字节展现,就像洛丽塔之于亨伯特,当然,这取决于观众的经验,毕竟林心如也能给人类似的观感。不过对镜子的调度无疑是妙笔,不仅实现同框互望,而且也是某种定格的幻影,爱之圣徒的肖像。 |
|
德莱叶的电影完全是情感的,因此尽管他的空间看上去很凝滞,实质上全部在流动;尽管形式很像话剧,但却是完全电影的。缓慢却动人心魄的《葛楚》里,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被完全情感化,成为心灵之间的张力地带。这是心灵的炼狱,拷问着人是否可能相爱。女主角秉承着德莱叶一贯的殉难路线,将一辈子作为爱情的背书,并因此看似相悖实则无可避免地获得了最大的孤独。爱是折磨,也是人类必须背起的十字架。 |
|
不妥协不退缩,爱的理想主义,多少人能坚持到老?德莱叶带给我的不仅是非凡的电影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
|
这才是真正的“他们长着眼睛但不会看”。 |
|
和上一场贞德大量特写和面部表达有着很强对比。这部戏几乎全是有台词来表现的。演员长时间表情凝固的看着面前的空气念台词,既不看镜头也不看对方。全程都在适应中… |
|
德莱叶的用光总让人印象深刻 |
|
德萊葉的對白總像是在催眠狀態下說的 |
|
讲真 德莱叶看不下去 |
|
思考: 关于时间、记忆和选择 |
|
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爱是一切。 |
|
像是伯格曼。初恋、丈夫、情人再到男颜知己,算是透彻了,女性主义的觉醒。 |
|
等到我明白这些,我的心已经老了。 |
|
看剧照才知道这片子有外景,大部分都睡了 |
|
横向与纵深流畅运动,简洁的镜头呈现出立体的张力。优雅且刻板的台词,和着光影明暗的交替,营造出梦幻般的小说或戏剧朦胧美。三个男人分别指代过去现在将来,无所谓谁抛弃了谁。德莱叶对影片的整体布控游刃有余,只是矫情的表演实在欣赏不来。 |
|
#资料馆留影.德莱叶回顾展#黑白修复版,文学化又类似舞台剧,真正的爱稀有又可遇不可求,渣男说以为你是那种骄傲的贵妇,没想到你的灵魂如此骄傲,那些她所爱的人都不是真的爱她,所以她看透放下了,余生孑然一身诗书田园。因为活过爱过,所以无怨无悔。这一生青春和爱终会失去,最后只剩苍老与孤独……尽管如此依然相信爱,她的墓志铭只写四个字——“爱是一切。”别具一格,不再宗教思辨只剩爱的箴言,难以想象这是德莱叶的作品,在遗作里回顾人生路,致敬一代电影大师。 |
|
三看。人物在精心构筑的室内空间中游移,灵魂却相隔于无法逾越的鸿沟凝望虚空。德莱叶的镜头将三维空间解构为垂直叠加的平面,门框、镜面与空椅子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构成一套严密的象征语法(门框是选择与隔绝的沉重隐喻;镜面映照出双重乃至多重空间,撕裂现实的统一性,揭示人物关系的虚幻本质与自我认知的永恒分裂;空椅子以物质的在场强烈昭示精神的缺席与无尽的期待);丹麦语的音节与顿挫则被提炼为近乎抽象的音乐结构。在这高度风格化与疏离感的形式容器中,葛楚的觉醒得以完成。她的自由根植于对自我主体价值无条件的最终确认——一种在存在论层面完成的自我赋权:在时间性与必死的宿命中,唯有“爱过”这一行动本身,以其无可辩驳的强度和纯粹性,给予存在以不可磨灭的意义与尊严。 |
|
唔~~ 结构/灯光/摄影/场面无疑大赞,但是我讨厌他们说话全都慢吞吞的,太理性了没什么激情,颜值也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