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该对香港电影抱任何期望的。这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是你一直不减肥不打扮,到了30岁,你的胸可能只被乳腺科的医生摸过。 |
|
三十而立的“立”,说的不是性格独立不依靠别人、不是建立社会属性(事业、婚姻..)标签的堡垒、不是站经济基础上的独立,而是成为一个不需依赖工作物质伴侣社交来证明/逃避与自己独处时的不知所措、清晰坦诚而完整的自己。不管三十前后,幸运银幕内外的我们都懂了,而多少人终生也不懂/害怕成为自己。 |
|
应该是舞台剧基础的原因,竟然算是近期看的比较惊喜的小众港片,关注的话题也很女性,估计女观众会更有共鸣吧。周秀娜表现也很好,意外发现她竟然会演戏。相对来讲郑欣宜条线略弱,个别部分比较形式,整体还不错。 |
|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
|
没有郑欣宜这个片子会更好 |
|
周秀娜戏里29岁失去父亲,戏外30岁在TVB演女N号;郑欣宜戏里29岁罹患癌症,戏外20岁失去母亲沈殿霞还可以这么开心地大笑着生活下去。最动人的是两人相逢一刻。爱、失去与勇敢面对不再困惑的三十岁,让两个女孩一夜长大。 |
|
即使离奔3还有距离,即使是男生:但对刚走上人生拐点的我,这个故事却能如此感同身受,数度想在影院里大哭:天乐部分有点弱,但欣宜回忆妈妈(理解为肥姐)、Leslie还有黄家驹让人动容。若君的故事,会让人感叹一个演员能遇上好角色有多么的重要。我爱彭秀慧,更爱认真表演、朴实无华的周秀娜。 |
|
3.5。感同身受,但难称多妙。美图秀秀式美学,最后解决冲突落位于鸡汤,把作品的格局限定于此。好的方面是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几场时空错位戏码的精巧设计和周秀娜令人信服的表演。时代符号的运用不显掉价,因为布满了亲身经历的温情细节。 |
|
周秀娜很厉害啊,完全拎起整个片,表演自然轻快、不落痕迹,为她加一星。郑欣宜的角色性格略失真,但表演上也没有尴尬硬伤。相形之下国内一众小花尤其是杨颖请扔到焚化炉好吗。 |
|
AB还是当年的AB,而周秀娜已经不是当年的周秀娜。同样嫩模出生,一个还在靠脸,一个在拼演技。PS:被张汉明吸粉!幸好来看了,没错过这样一部很用心的电影,看完哭成大红眼。 |
|
好几场戏都很棒,细腻、真诚。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的生活如此苍白无力,原来审视起来它还值得被讲述…但黄天乐的答案说服不了我。 |
|
风风火火的都市白领女性在奔三的门槛坐了下来,慢慢品味人生。香港近年难得有诚意的生活小品,散发着老歌老电影的气息。哥哥的《日落巴黎》和结尾那首“由零开始”都让我分外想念... |
|
还是太标签化了,好像女人不是事业奋斗型,就是乐天傻乐型,这还是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对自我认识的衍化还停留在10几年前,可惜了。。PS:周秀娜不错,有望来年金像奖拿个提名。 |
|
粤语版,话剧改编,几乎看不到话剧踪影,成功的影像化改编。由两个30岁女性的“两生花”扩展成三十而立的大龄女青年的生活层面,内心戏有十足的演绎,能够触及观众的共鸣。但两个女性的形象比较偏执的标签化,导演用以掩饰话剧痕迹的技法也颇多,包括台词方面显得陈词滥调。 |
|
能明白郑欣宜的角色对于林若君的心境转变甚至是电影的主题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条线仍不大喜欢。更满意前半段剧情,那些失落和迷茫的段落,尤其是周秀娜的表演看着非常舒服自然,后半段较俗,关于释怀的部分说服力不足,或者说有点理想化,不过片尾响起《由零开始》时机很对,有感动的力量。 |
|
前半部分真是做的不错,有点举重若轻,却也让人印象深刻,录像带带入的黄天乐那个故事转折其实也不错,但随后的故事就变得有点整体尴尬和若即若离了。黄天乐始终是一个活在日记本里的人物,缺乏直接交流,因此所谓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影响淡了。所以,美丽的林若君和乐天的黄天乐,你来选的话,你选谁? |
|
Around30的女性物语。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看完满脑子《早班火车》循环中 |
|
女观众都在哭,哭完却不知道获得了什么,毕竟没有一种答案是普适的。郑欣宜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里的典型案例,连绷着脖子往上看的姿势都相同。愿你扛得下所有的现实,捱得了真正的苦也享得了真正的福。 |
|
我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爸妈的温暖怀抱;我们向往飞黄腾达的事业,向往美满和睦的爱情;可是生活似乎不允许我们向往,特别是面对“三十而立”这个被中国人过度看重的词语时。与其不知所措的面对29+1的困惑,不如像电影里的两个女生一样,带着快乐去释怀,放下枷锁做自己.btw原来周秀娜是会演戏的。 |
|
讲述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大部分同龄女性都会面对的困扰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即将踏入三十岁的林若君,面对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病重、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 |
|
有共鸣的是:周秀娜的生活像极了我生活的50%,没共鸣的是:她开头15分钟穿的衣服是我的同品牌同款式,但。。。 |
|
意外的惊喜呢!30而立,其实说的仍然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独立自主。连我这么一个男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寂寞、焦虑和压力,更何况女生们。而且周秀娜这演技竟然出奇的棒,泪点太到位。三星半,感觉是今年的一部算是小亮点的港片。PS:女生30岁没被摸过胸真的很可怜吗?7.3 |
|
没什么意思。舞台剧版在国内只能算得上戏剧节中演小舞台的类型。念念叨叨一个女生拎不清的思绪和无病呻吟,故事结构平面的像张A4纸,符合香港那种文化精神贫瘠的地方,所以在那边追捧也不稀奇,拿到国内来,大陆的姑娘没那么矫情,估计看看就过了………留不下太多东西 |
|
中女成長物語。沒看過舞台劇 但句句戳中內心 完全是奔三的我所在想的 懷舊的元素做得討喜而不刻意 93年蘭桂坊穿喇叭褲倒數跨年 中後段戲劇化情節堆砌太多 有些刻意煽情 大量哭戲可掩蓋周秀娜演技的不足 最中意Baby John 有很多令人驚喜的客串 |
|
抱著女性電影的心態去看,尤其是主題和自己那麼相關,但是觀眾卻多次出戲,因為太過單一,太過表面。開場的節奏還算吸引,但到了三分之一開始看到導演的貪心,甚麼都想說,偏說不好30歲的女生是甚麼。 |
|
导演彭秀慧自导自演同名舞台剧8年,有铆足劲让周秀娜提金像影后的感觉,正好娜姐处在与林若君相仿年纪,有证明自己的迫切需求,此番驾驭自如,刮目相看!比演过火的郑欣宜好些,而且女配线本身就太理想化,“每个阶段都是从0开始”,放平心态,活在当下,但非得跟重病扯上关系就显有点俗套。7/10 |
|
剧本好的飞起,重点是非常走心,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在拍的时候用很多舞台剧形式,总是有点不喜欢。想活成郑欣宜。 |
|
扫除一个偏见,嫩模出道,没演过什么像样的角色,过往大部分戏都处在被消费身材的状态,今天发现周秀娜还是有演技的,明年金像奖该有她一个影后提名。郑欣宜的部分的表演略做作...还是一部强行饮鸡汤的片子,以及30岁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
|
又是一个用爱发电的故事。两条故事线穿插的割裂生硬,乐天派女孩感化一切,最后什么事都没有解决,鸡汤不是这样卖的。另外片中“女性最终都要靠结婚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实在太令人讨厌,以至于塑造出的渣男形象只会反衬出女主角的矫揉造作。 |
|
53/100 当你以为这是一个探讨年龄、婚姻、生育对女性束缚的电影时,它却很快的告诉你:没空陪父母、爱情失败的原因在于你太努力工作,以及不懂知足常乐和珍惜眼前,这和让人安守妇道也就只剩程度上的区别了。我不喜欢用意识形态判断电影优劣,但如果你没鸡蛋,还非要摊灌饼,结果就是叙事不够,鸡汤来凑 |
|
昨天还跟朋友聊起来,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如果还没有结婚,就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当你想去回忆这一年又一年究竟做过些什么时,会发现根本就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
|
剧本好的过分。人生就是从一片广阔的天地,一步步走入围城。二十年前,港人拍的是焦虑,二十年过去了,终于有新一代导演,拍出了失落。 |
|
该片中有着不少桥段都是表现的很细腻真诚 也容易引起同龄女性的内心共鸣 虽然不是很具有代表性 但对香港七零后生女性来说 算是她们的真正内心独白 影片亦有怀旧情结 但更多的还是送上了人生鸡汤 如何让女性优雅慵懒的活在当下 而不是像傻白甜的邱莹莹或苦逼郁抑的樊胜美一样纠结在如何套牢男人的老路上 |
|
职场相关的部分还是很有代入感的,也很精练,但是一提到感情,讲得就有点局限,黄天乐那条线实在刻意,一抹可能本属于话剧的始料未及的梦幻亮色,让整个故事可信度变得无限低 |
|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整个就沦为煽情素材的拼贴画了,应该和舞台剧改电影有很大关系,编导压根没想好怎么从舞台剧过渡到电影,结果当这个故事搬演到大银幕上,各种水土不服和手足无措就显现出来了,刻意煽情的部分实在有点多。不过,演员表现确实是个小惊喜,同是model出身的周秀娜真是甩AB越来越远。 |
|
什么鬼?居然这么高分?对豆瓣评分彻底丧失信任了! |
|
这片居然在美联航的机上片单里,强忍着看了四十分钟,打一星不是说比《捉妖记2》烂,而是观感实在太不适了,尴尬到不行。这种片要能消亡,天朝(不然不要加香港来拉低标准了)女性还有点希望…… |
|
在飞机上看的,竟然看红了眼。周秀娜演的真好,很真实。黄天乐这条线比较弱,结尾有点烂尾。非常讨厌某热评说女生不减肥不打扮就只能给医生摸胸,呵呵,不减肥也比你活的精彩多了。 |
|
开头中环精英生活没什么惊喜,姐妹淘也很厌烦,而到了黄天乐的段落陡然温暖起来,蒙太奇部分也捕捉了郑与蔡两人的特质,以至于周一段几乎彻底沦为被批判的部分。周秀娜给我一点惊喜,一直觉得她条件不错,但是一直被当器用,这次看到还有其他可能。制作很用心,很有潜力 |
|
本来打算当情感都市剧打发时间,没想到这么惊艳。看职员表的时候在想,这个集导演、编剧、摄影剪辑于一身的彭秀慧到底是谁,电影彩蛋发现原来电影改编自舞台剧,而彭秀慧居然还是主演!一个人会花心思一手包办整部电影,那么电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没有撕逼、拜金和劈腿,只有29岁婉转至不可说的心事。 |
|
7分,直到结尾推掉照片墙真的铁塔出现,两个30岁的女孩子相遇之前,都是倾向于3星的,但是那一刻真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整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东西。电影人才的北上导致香港电影开始往细腻内心方向发展,小格局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些遗憾。新年愿望,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急,要快乐,要恋爱。 |
|
高开的立意低走的剧情,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突然转变成只要傻笑就能捱过所有的黄天乐,逻辑上似乎接受不能,但是郑欣宜的出演及与现实的指涉,确乎是最好的选择了。蔡瀚亿久违的暖男角色。斯黛芬妮的CD,大家都只能躲在回忆里各自疗伤,确是今年哭得最伤心的电影。2005年黄义达开了第一场演唱会。 |
|
4.5开始以为改编自大型歌舞舞台剧,最后看到改编自独幕剧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惊呆了。港式生活小品,剧本电影化做得很好,保留的舞台剧元素让场面调度也变得别有味道。两条故事线风格不同却层层递进式地融汇在了一起,真的只有女导演才懂得怎样抓住女性观众的共鸣点,泪点出其不意,思考直击心灵 |
|
有些舞台剧的观念和手法还是蛮不错,但用多了真的跳,而且煽情起来无节制,也就比冯小刚王朔的煽情喜剧多那么一点结构(港式庶民喜剧跟京味喜剧有人做过比较研究么……)。另外唱了那么久独立自主结果还是掉到开心就好这么小的格局里面,傻乐真的不叫女性主义好吧。 |
|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有点做作... |
|
有亮点,可惜拍俗了。女主哪里会演戏了,最烦演员喊两嗓子或者爆哭一阵就算展现演技。不过哥哥那两首歌用的是真好。 |
|
“你可以不可以摸下我个胸啊,我唔想係做手术前净係俾林医生摸过。”这段太难受了。但其实整部电影都很压抑和沮丧。30是一个被人们介意的年龄分界线,只是有的女人把它当成了焦虑的起点,有的人却当成了探索更大世界的起点。都是自己和内心的较量。周秀娜变化好大! |
|
在39+1的年纪看了这部29+1,也许对女性来说,30岁就和男人40一样重要吧。把压力当成动力,从零开始,开启新的人生! |
|
周秀娜演的不错哦!不断蹦出的客串演员感动一脸。 |
|
影片说到底是励志的,但却并非盲目的鸡汤和煽情,而是分别呈现两种人生态度,让人自行判断和选择人生三十岁之后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