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多了尼基塔,都是熟脸了 |
|
时代,爱情,俄罗斯;悲伤,明媚,绝望,疯狂..I just cant get enough of it.. |
|
30万卢布的预算就拍出了一代女优最后的情感纠缠,浪漫和政治现实的碰撞。配乐优美,画面考究,最后一幕女优乘车闪进不可预知的大雾中,极具煽动性,导演因此荣获当年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
她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抒情的段落蛮好,不过,才发现俄国人怎么也这么话痨。
拍片时确实好玩。 |
|
劳伦斯夫人说,不是我而是风。中间那段微风好微妙好细腻。 |
|
电影的开头迷死人了~ |
|
迷恋,百看不腻。 |
|
很好听的OST,很美的风景,很美的人。俄罗斯人惯有的诗意。 |
|
音乐无敌 |
|
https://www.ixigua.com/7059563188920320553?& |
|
米哈尔科夫早期喜剧,克里米亚残酷爱情故事,历史的戏中戏也正在上演。 |
|
美轮美奂。 |
|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
|
看米大爷,还得挑苏俄时期的才靠谱~ |
|
8。拱下米哇亲秋,踢等诶仙利,拱下米里爱哇,勤勤漫漫呢,管来里系顾敏为西 |
|
115xzd |
|
结尾good |
|
配乐实在美不胜收,叶莲娜也可爱无比。抒情段落满载爱之婉约甜蜜真意,惜于整体性不足。 |
|
革命与爱情 |
|
电影中的双重电影。开场白军闯入电影院显然是一个关于整部电影的预言,也是对观众状态的巧妙调整。前半段剧组在奥林匹斯山上欢歌笑语,天空下尽是神的慈爱。后半段命运三女神降临,古典的爱与悲剧。间中黑白电影和彩色现实轮流交错,暗喻故事走向。最终失去神性的女明星被驱逐出乐园,等待她的是雾和光 |
|
#观影手记# 2557
女主笑起来超像朱丽安摩尔,真有默片名伶风姿,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她对摄影师的迷恋从一开始就昭然天下。
摄影师就...,表白“当我听说大明星xx的丈夫死了,觉得自己有机会了”,what?!,一点没看出来你对女主有意思啊...
他根本就完全是在利用女主的爱!"爱情的奴隶"也确有这层意思吧。你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觉悟,人家可只想谈谈恋爱受人爱戴!情急之下的第一次就算了,第二回又让女主帮忙真是把我看急眼了,(好在)这小子过会儿就被打成了筛子。
前夫君才是真爱,至死都把秘密深埋于心,女主也是爱前夫更多,心理平衡些,回想她提起亡夫的那次癫狂,心酸。
为嘛孩子是对儿双胞胎?简直冗余信息,莫不是真人真事改编?
结尾奔驰在迷雾的车厢,有味。
吊树枝的大胖导演哦,看着眼熟~。 |
|
据说这是一部关于俄国早期默片女明星维拉.霍罗德内的影片,虽然这个剧情有不少是杜撰的但是女主角渴望挣脱自己原有的生活向往全新人生的这点倒是真的和维拉很相似。在优美的配乐和诗意的电影语言之中使得整部影片充满残酷之美。PS导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还被迫修改了女主角最后的一句台词。 |
|
米 哈尔科夫也粉黛德丽 |
|
膠捲即記錄,革命與愛情,結尾在疾駛的列車上行駛走向未知但又註定悲哀的結局 |
|
在音乐的加持下,多种类性质的影像组合成一团谜,表象被托出,观众因此遭遇,也只能遭遇影像,诗意因此而来。 |
|
俺是为这标题来的,没看懂电影~ |
|
爱情与战争,有些片段诗意绝美。节奏演技略生硬。 |
|
当年的米哈尔科夫可真是青涩。对比一下之后的“烈日灼人”,这个导演对待红军和白军的态度,多少有点见风使舵。 |
|
89分钟版。声效与原声都挺好,然而画面及字幕都很糟糕。片子本身走得很平,结尾逸出带有西部风情的蛮荒世界是神来之笔。 |
|
要拍电影,也要革命。隐晦中的隐晦,不太懂一些台词的意味导致睡了几次。配乐很美。女主泫然欲泣的脸部特写其实控诉力已经够了,毋需赘言。 |
|
米哈尔科夫是个奇怪的人,他似乎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才华控制在均衡的水准上。当然谁都会有青涩和愚钝的时候,这个难免吧 |
|
非常不喜欢所谓男主。
男主可以说是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奋斗牺牲一往无前,可对于女主让人感觉只有利用没有爱。更让人感觉前夫对女主才是真爱啊。
这也许就是爱情的奴隶吧,唉。 |
|
都怪水油分离版 |
|
1.“如果窗户脏了,看见的风景也就脏了,人生也是这样”,望那夕阳西下,丢失的爱恋苦剩哀愁。时间是流逝的,它伴过硝烟,跟随列车。它亦淌过黑白,怀抱彩色,最终迎向风与未知的远方。2.米哈尔科夫真是高级煽情的天才,点到为止的语言表达和剧情,仅凭余味取胜,从未令我失望;唯[理发师]除外。 |
|
拍得真美啊 |
|
间中黑白电影和彩色现实轮流交错,暗喻故事走向 |
|
最近很怕看这种 矫揉造作 |
|
最后的歌声和配乐都太好听了!! |
|
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导演的创造力。电影里有颇多的划时代的长镜头和空镜头描写,配上了难以置信的美丽音乐。 |
|
还不会拍大场面,需要演员演技来支持画面的青涩米哈尔科夫,不过从对早期电影拍摄场景的还原,女主头巾随风而起,结尾剧场枪战与女主最终在烟中消失这些不算大的场景的细微调度上,已经可以看出未来的那种对画面的控制力了。
不过说到底,他的电影也就只有《烈日灼人》这一部,剩下的片子不是对其的排练,就是对其的重复。同样的剧本设计,相似的主人公,一致的,对所谓俄国精神追忆的内核。在这些一次次的自我重复中,唯一变化与可取的恐怕也只有那不同风格的绚丽马戏团式表演了。 |
|
风中的电影,风中的爱情,时代风暴中吹打摧折的电影与浪漫,他们在林间突然大作的风中告白,她最终驶向尘与雾。Elena在本片中雪白花帽的女优形象大概也是她本人的经典了 |
|
2024049 戏中戏的呼应结构,结尾无人驾驶的电车开进了迷雾,帝国将要变天的大环境,政治的裹挟无人可以幸免。 |
|
两个Olga。 |
|
叙事有点乱,而且宣传意味浓,但是功夫毕竟在那里 |
|
75 |
|
21/8/10 |
|
7/10。戏内黑白转化为彩色将女影星与她所扮演的爱情悲剧对应进展,举起殉情用的枪射向宪兵队长;林中散步谈革命突然刮起狂风卷走纱巾,象征革命风暴;片头逮捕地下工作者带上卡车时男主未露面,直至秘密放映室才揭示是男主偷拍的胶片;失去男声的丑角和不能前来领胶片的战友,镜中映出他们自怜的表情。 @2016-11-19 13:44:14 |
|
叙事略显乱但好的地方还是不少,既幽默又诗意,布景华丽审美在线,满篇隐喻,这家伙的风格莫非就没变过? |
|
戏中戏,戏外还有戏。俄国人拍电影的诗意啊,不是靠剪辑,一场风的色彩,吹走银铃般飘动的白丝巾… |
|
巴洛克里的枪声有种不真实感,时间的跨越多少让人懵,最后不知驶向何处的、只知驶向夕阳的电车、和电车里沃兹涅先斯卡亚的呓语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