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自由的幻影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1974)

    最近更新: 2024-05-11 正片
    • 主演: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米歇尔·皮科利 / 莫尼卡·维蒂 /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 / Julien Bertheau /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 米歇尔·皮寇利
    •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
    • 编剧:
    • 分类:喜剧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74
    • 更新:05.11
    • TAG:剧情,喜剧
    • 别名:自由的魅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The Specter of Freedom
    • 片长/单集:104分钟
    • 豆瓣评分 8.5 (19033票)
    • IMDB评分 7.8 (17,50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5%
    • TMDB评分 7.60 (热度:8.1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自由的幻影》的免费在线观看,《自由的幻影》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喜剧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有1903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一名罹患癌症的男人被告知女儿失踪,虽然女儿就在身边,但一群人仍然四处寻找。一名枪手在高......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1974年自由的幻影坐马桶待客真的是太让人有想象空间了!!

    作者:不能遗忘的过去时光

    在餐桌上如厕,在卫生间进食《自由的幻影》片段【路易斯·布努埃尔】

    作者:Odelay

    这世界是颠倒的,大家一起坐在饭桌前上厕所,独自一人去单间吃饭《自由的幻影》

    作者:账号已注销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一名罹患癌症的男人被告知女儿失踪,虽然女儿就在身边,但一群人仍然四处寻找。一名枪手在高层建筑里随意射杀路人,被判处死刑,但看起来却像是当庭释放。警察局长接到了死去的妹妹电话,他前往墓地查看,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别人代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6.9 高清
      Week End
      1967
      喜剧片
      法国

      周末

      Week En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戈达尔版的《兰亭阁序》,酒后狂草。他对老毛子的无限膜拜表露无遗,这片太狠了,屠杀兔子那段有些恶心,但八分钟的堵车长镜头让人目瞪口呆,也只有他老人家能玩这么high。
      • 我每天经历的堵车还不够多吗
      • 电影的敌人疙瘩,观众的敌人疙瘩,高达的敌人疙瘩,美女的朋友疙瘩,楚浮的敌人疙瘩,世界有一个疙瘩就够了。
      • 相比起来阿尔法城真是太好懂了。我虽然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但很感谢有些台词还是非常直白的并且——眼花缭乱的颜色给人非常大的视觉刺激,很多镜头都令人印象深刻
      • 这是看过最多车祸的一部片了也,疙瘩PPT做得一如既往好,音乐丰富了,不间断车喇叭也好听,甚至有段类似freestyle的东西,开头的口述性爱黄而不露比很多小说都写得好,前面很好看,后面就有点迷,我想真的有动物被伤害了不止是猪而已,一部迷失在宇宙的电影,疙瘩片头自己写0707@奇遇
      • 语言表达太自由了,就算放在今天来看仍是先锋。
      • 戈达尔巅峰之作 这片达到了作为电影所能企及的电影之外的极限:堵车现场惊现草泥马,农场拖拉机和钢琴的镜头,血染兔子,尸体上面打鸡蛋,totem et tabou,最后吃人肉了,一定有你丈夫一些。异化人的盲目的动物般的争斗与冷漠,堵车最能反映现代化的嘈杂和冷酷了。
      • 初看,我极其讨厌最后20分钟,在最后的河边朗读古代海洋的时候,我真有砸电脑的欲望。谁才是美学的法西斯主义?但是其余都很赞。这赤裸夸张的无止尽暴力和恐怖主义气氛,冗长的赛车镜头和快速剪接,他分明准确捕捉到了当时那动荡不安的气氛。他为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了准备。摄影机就是他的武器。
      • 此片预言帝:堵车路上草 泥 马,四年之后出车祸。Szél长镜头,“真是部垃圾电影,遇到的都是疯子”
      •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马勒隔壁再隔壁|心脏病人狂躁症患者莫看|其实很喜欢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级无敌大塞车
      • 一部在宇宙中漂浮的影片,一部从垃圾堆里找到的影片;正如戈达尔所言,这是一个假冒的时代,假冒的文明,假冒的团结,假冒的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从法国革命到戴高乐主义者的周末,而自由就是暴力的另一种。戈达尔藉由一群年轻人的周末游戏讽刺了法西斯式的对异族人种的血腥屠戮。
      • 以前买的盘没有字幕,今天才补,节奏、视角、场面调度、色彩、表演、配乐、语言游戏,巅峰之作。我不懂为什么人们讨论戈达尔就只去关注意识形态,那顶多是拍电影的动机,最打动人的是还意义之外的东西,反对常规不等于没有形式,他创造了很多他自己都超越不了的形式
      • 第陆仟个标记条目。前面有趣,后面40分钟,真让人崩溃。
      • 资本主义大塞车,资本主义大斗殴,资本主义大燃烧,资本主义大爆炸,资本主义大死亡……而戈达尔又说,电影只是电影,别自以为是其他东西。剪辑的实验比之新浪潮早期又有新突破,电影游击队想革了所有文化艺术的命,用暴力的行动来揭示对象的暴力本质。
      • 本片是Allmovie guide的世界经典实验先锋电影排行位列首位的电影,Allmovie guide更是以"High Artistic Quality"(高度艺术性),"High Historical Importance"(高度历史重要性","High Production Values"(高度出版价值),三项最高评价来称赞本片.
      • 戈达尔真的拍出了部给无产阶级看的电影,从喜剧开始过渡到悬疑最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这场狂放的公路之旅伴随争吵、事故和怪人,戈达尔对当时法国社会暗潮涌动的革命浪潮有着敏锐嗅觉,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后殖民、历史虚无主义、嬉皮士文化,忧伤与混沌,发泄与愕然,天才的革命家
      • 堵车一段的长镜头,戈达尔难得的大场面。资产阶级斗士戈达尔,一路车祸一路批判。拍电影只需一支手枪和一个女人,这次还需一辆车。这也是戈达尔长镜头最多的一部了。
      • 周末,死宅,放电影,看电影,一起痛恨电影。戈达尔的电影基本都是大量碎片化的接入,可以说是符号,也可以说是隐喻,也可以说是引用,也可以说是垃圾,犹如这部讽刺现代文明的电影一样。拍的是垃圾,看的是蠢蛋。
      • 太恶心了那个被扒皮的鲜血淋淋的镜头、还有那个用锤子杀猪的镜头- -啊!!!这个片子过分了东拼西凑的拼接和乱七八糟毫无关连的情节,太疯了啊戈达尔!牛逼我服你!!!
      • 4-10-2009 5:30pm science museum
    • 豆瓣 8.5 IMDB 8 正片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剧情片
      法国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特吕弗从来没有“欧洲大师”的“气质”,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加热爱电影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S,在“导演”的研习书籍中,疙瘩的名字赫然在列~~~
      • 片场二三事,风流点滴尽是,影调却很朴实。这个题材其实很伍迪·艾伦,但交给特吕弗讲,就全无调侃和戏谑,只有本真的情怀与饱满的热忱,唯一共同点就是浓浓的自传意味吧。这样的电影后劲是有多足,大概也只有迷影人士才能感知得到了。
      • 那个门太坑爹明显设计失误别怪人家开错,猫咪够累的,借我点钱去嫖妓吧,我他妈也瞧不起你们这样搞电影的都乱搞 哈哈,Nathalie Baye很文青女
      • 《日以作夜》不同于《天堂电影院》(电影和人生)、《艾德伍德》(关于电影的奋斗与挫折)、《千年女优》(女演员影片大串联)、《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和现实情节交织)、《八部半》(导演的精神焦虑)等,它是直接描述电影拍摄过程的影片。并没有刻意模糊各层次间的界限,有趣、精致、严谨、优雅。
      • 我们都爱特吕弗,就像我们都爱电影。每一个迷影导演的宿命,是拍一部拍电影的电影。基顿,戈达尔,杨德昌,阿巴斯…
      • 特吕弗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去讲述拍电影的不易,戏里戏外都令人啼笑皆非,从导演亲自上阵能看出这故事中应该投射进了他自己的影子,对观众来说能近距离了解幕后也很新奇,最后肥皂泡制造的雪景点出了电影的造梦本质。
      • 原来数字小姐是来自这个电影 拍电影就像去西部旅行,一开始你希望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到后来你只希望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 其实导演在镜头面前很羞涩滴,一直在走路,都没有正眼瞧过观众。另外戏里各种元素都有了,连结尾的“死亡”都是,虽然不是谋杀,车祸也算是“死亡”吧。
      • 特吕弗其实一贯都擅长这种生活小情趣的电影,一个又累又乱的剧组,大概拍戏之于他真是痛并快乐着。几个梦境好有趣,真是痴迷电影的人。并且——哎?!里面那个Pamela的剧情梗概真的不是路易马勒的烈火情人么?!
      • 以此片結束影展不錯。好多台詞看得出對電影的愛,樂不可支。會是很有潛力的演員 v. 我還是放棄電影吧/三層故事:要拍的尋找潘蜜拉、日以做夜本身以及,真實世界中高達與楚浮分道揚鑣。仔細想楚浮在本片真的是有意隱藏自己,不很坦率。但揭露這點不在我的期待範圍內,畢竟這還是強人所難。
      • 那堆书,有布努埃尔、徳莱叶、刘别谦、伯格曼、戈达尔、希区柯克、罗西里尼、霍华德霍克斯、布列松……(好像还有威尔斯、大卫里恩、弗里茨朗、雅克里维特?)
      • 197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特吕弗献给电影的一首深情长诗。2.幽默温和,平淡隽永,展现电影摄制中的困难与内幕。3.高达因此片与楚浮决裂,然本片用了高达的跳切和间离手法。4.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驿马车,开始时你希望能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5.偷凯恩,中空蜡烛。(9.0/10)
      • 重看@filmoteca “电影如同黑夜中疾行的列车,你我这样的人,唯有电影能使我们快乐。”
      • 拍电影就像以前去西部,一开始你希望有一趟美妙的旅行,到后来你只希望顺利到达目的地。
      • 你是需要电影传达出的信息,还是热衷于电影本身。你想从她身上看到自己,还是会为她把自我抛弃。
      • 饰演了导演的特吕弗在本片里拍了一部电影,更像是特吕弗在拍自己的人生,不外乎表达了一种关于拍电影的情怀,以及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影片真实又饱含戏剧性,招牌的配乐与长镜头玩得依旧很溜,以及长大了的安托万真是俊。
      • 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一连串的人物搭配着不好笑的笑料,结构上很随意,确实体现了新浪潮"不重视影片情节"的特征。难得的是终于知道滤镜是如何将白天拍摄出黑夜,又看到了逐渐走向大众化的特吕弗导演那张极其慈祥的脸。(最近真是到看电影的低潮期了)
      • 可以一窥拍电影的各种破事儿。很多写拍电影的书籍都拿这个片子说事儿,确实是很直观的片场教材典范。 Day for Night其实是日光夜景,正午用小光圈等手段拍夜场戏。能看到很多迷影成分,显出特吕弗的个人喜好。很多好玩怪咖的段落,节奏不错人也美型耐看。不只用绿幕的片长果真比较生动有趣,想象力爆发
      • 因为Super 8而奔去的,果然是影迷必看~剧组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theme music配着那些剪得行云流水的蒙太奇嘟嘟嘟响起时我的心都飞起来了
      • 学电影的必看,会让你爱上电影。
    • 豆瓣 8.3 IMDB 7.7 HD高清
      Night on Earth
      1991
      剧情片
      法国

      地球之夜

      Night on Eart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贾木许真不是我的菜,处处都觉得刻意
      • 薇諾娜演小痞子的樣子真神似,寬大的衣服,褲子上的掛件,還有別再耳朵上的香煙,駝背走路,說話臟口....但是她理想一根筋想做個工程師,哈哈可憐我們的星探了...還有貝尼尼,太調侃了
      • 贾木许是除了woody allen之外最有意思的导演,五段有趣的遭遇,人与人相处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的,梦想的平等,国籍的平等,强弱的平等,信仰的平等,还有悲惨的平等。
      • 满口FUCK的薇诺娜,角色置换的笑点超低笑声又超感染的黑人青年和小丑老人,用每一个毛孔做爱的盲女和有眼无珠的司机,巨逗巨会说段子的贝尼尼和眼白翻好久的神父,最严肃最日常最生活化的赫尔辛基四人组。出租车司机或许是众生百态浸染最多的职业,在最美最闹也最温情伤感的夜晚。
    • 豆瓣 8.5 IMDB 7.7 HD高清
      Mon Oncle
      1958
      剧情片
      意大利

      我的舅舅

      Mon Onc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四星半;青灰色极简主义风格的中产阶级Vs柠黄色敦厚淳朴人情的工薪阶层,讲究科技健康卫生顺序Vs追求坦荡随兴烂漫自由;笨拙的梦游者,优雅的闯入者,孩子气的自我沉浸者,世界再冷酷,他永远站立在自己的系统里,以最简单的方式击破假面;扫地工,小狗们,撞柱子,鱼嘴喷泉,夜剪枝桠。
      • 【B+】看塔蒂的片子需要耐心细心和专心,然后,233333333333
      • 很多次的会心一笑,雅克·塔蒂实在太孩子气
      • @法国文化中心。没有批判的冷笑话不是好喜剧 14.11.30@上海电影博物馆
    • 豆瓣 7.6 IMDB 7.2 HD中字
      L'âge d'or
      1930
      喜剧片
      法国

      黄金时代

      L'âge d'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千万不能拍时间超过30分钟的!就像《黄金时代》,一个小时,太长了~~!看着没有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而是冗长,烦闷~~
      • 又被布努埃尔耍了,我特么十辈子也赶不上你的想象力和镜头控制,但是,真的看不懂啊!!
      • 2020-10-16重看;布努埃尔在《我的最后一口气》中说:保留达利的名字,几乎已是象征意义,因为他仅贡献了几个构思,两人合作之路到头;出现保罗·艾吕雅的声音;上映六天爆满,引起右翼抨击和袭击,警方下令禁放50年,一直到1980年在纽约发行。充满天马行空的隐喻,隐晦的欲望表达俯拾皆是,对宗教的讽噱和嘲弄。
      • 禁欲者纵欲,慈善者杀戮。显露人前的欲望被迫禁止,而本便无法克制的欲望通过关联与幻想一一释放。无政府的布努埃尔,对一切压迫反抗批判,无神的布努埃尔,将宗教丢进帕索里尼般的地狱,而上帝也不过是欲望的载体。牛与蝎子延续着安达鲁狗里的超现实符号,被隔阂与情欲包裹着的黄金时代。
      • 布努埃尔在蝎鼠大战、火山喷发、城市风光等记录性段落中穿插着极端而张狂的超现实主义场面,不断摇摆于现实与幻想之间,这些选材自由度极大的段落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无数观众前赴后继地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也许源于我们对叙事惯例的依赖)。诚然,《黄金时代》中的每一段影像都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完成拼图游戏的一组组单片,布努埃尔没有像其他现代主义者那样攻击叙事,只是巧妙地戏弄了试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所有观众。 这些风格迥异、色情意味十足的段落在今天被看作是布努埃尔不断重复使用的意象,《正片》评价说“他运用富于原始之美的影像发起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进攻”,其实还应加上“对天主教派的怀疑”和“暗示内心深处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这些在《黄金时代》中都有体现。
      • 欧洲先锋派的余温,布努埃尔在《一条安达鲁狗》之后再次向着超现实主义进发,对宗教、资产阶级、情欲(癖好)的讥讽和嘲弄一直都是布努埃尔的“人生教条”。本片仍然是对前作的延续,同样的晦涩、跳跃、突兀、大量隐喻,脱离现实。布努埃尔借用电影的丰富形式来探索资产阶级心理的结症,迎合当时的艺术潮流,更像一件贴合时代的意识流作品。早期的布努埃尔简直是一种“自闭式”的创作,更重想象力表达,而缺少后期那种辛辣、深刻的现实讽刺。
      • 布努艾尔曾经到过好莱坞,但不久便因他的黄金时代而惹恼了一些人,被定性为左翼份子,上了黑名单。乔治库克曾经找到米高梅的老板欧文·萨尔伯格,说布努埃尔是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不能无片可拍。萨尔伯格答应将其从黑名单上摘除,可后来不了了之。布努艾尔很快南下墨西哥。补标
      • 有些镜头想象力惊人,岩浆配抽马桶声,自杀者倒在天花板上,躺在闺房床上的牛让女主对镜遨游(像不像宙斯掳欧罗巴的故事),如果一定要总结主题,对天主教的敌意大概率胜出,淫欲、杀童、草菅人命、扔主教、黑耶稣,在梵蒂冈的注视下,郑重其事地上演符号化的渎神,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为男女弗洛伊德式扭曲的力比多,添上讽刺的注脚。好一个有毒的黄金时代,欧洲赶走了宙斯,也推倒了十字架。| 20201016 重看*艺海。讽刺资产阶级已初露峥嵘,各种闯入似乎就想看看他们有多无动于衷,整体还是对conformity病态、高能的反叛,旺盛的蒙太奇连人物的同一性都岌岌可危,影像惊骇,但对事件的重要性(人的死亡)停留在符号性图解,看起来挺浮躁的,似乎无非是挑逗禁忌的快感。结尾是索多玛120天吧。
      • 爱是暴力的解药也是载体,时间在半梦半醒中随机变换,无名的帝国灭亡,性欲在花园中终结,陷入狂乱与混乱——树木在燃烧,宗教在腐坏,疲劳的与徒劳的相向而行,Fin
      • 多浪漫的“性关系不存在”的故事啊!那些绝妙的超现实画面处处皆是,舔雕像的脚趾、抚摸着女人的脸的手忽然没了手指、枕头里涌出的棉花与烧着的树被扔出窗的蒙太奇,即使年代久远,那些意象仍然很新鲜啊!
      • 传统甚至俗套剧情中超现实元素的意义在于,让所有的“犯罪”都冠冕堂皇、反讽式的可笑;NYFF57 Lincoln Center修复版放映,最无聊的发现是大概33分钟左右聚会外猎手与孩子见面片段荧幕右下角有老鼠的黑影…假如不是转录额外添加的“瑕疵”的话,这个倒可以等修复版公映后再确认一次
      • 1.永做不成的爱,一如永无餍足之欲。2.默片有声片并置,交剪-穿越时空的凝望。3.老布恋足癖:前半部4次莫名踩踏或踢击,令男凝视女舔舐的雕像脚部。4.踢盲人与射杀小孩。5.配乐以古典乐间杂刺耳鼓声。6.床上奶牛似[安达鲁狗],天花板死者,扯棉絮,扔长颈鹿。7.蝎子纪录起首,四人纵欲收尾。(9.5/10)
      • 回放很多次,还是觉得不怎么样.
      • 高中看《我的最后一口气》时手头还没有任何布努埃尔的电影,但从字里行间就看得出此君是个狠角色。不推荐20年代电影爱好者观看。
      • 幸好还有director comments当字幕,不然连半个小时都坚持不了。我是不是疯了,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种罪受!把达利,马克思和佛洛伊德的世界观混在一起,还指望能看懂什么呢……
      • 从蝎子行为学纪录片演变至一个罗马城市的文明寓言:以教宗尸骸为奠基,仪式上渎神行为,赶跑闺房母牛,马车横贯舞厅,枪杀顽童,情欲恋足,失败者自杀后坠向天花板;什么都往窗外扔:燃烧的树,教皇,农具,长颈鹿……纵欲者(耶稣乎?)离开恶之堡垒,留下一声女人惨叫
      • 如同蝎子与老鼠般富有攻击性的民众,反复被打断的性高潮。人类对于自然的侵占,体制、宗教、军队等“黄金时代”的一切都是不道德而反人性的。比起《一条安达鲁狗》来更为具象。“基督”不过也是萨德式城堡里的受虐狂,救世主即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 按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说法,是一对爱人疯狂相爱想要ML却不停被各种势力打断导致无法成行的故事。按wiki说法,那时布努埃尔还不怎么会拍,拍的素材基本都用了,达利也只参与剧本就跟他崩了,达利思想上更暴力,只想搞个大新闻。贝多芬和瓦格纳都是题眼。亲热戏美感不如后世,更接近人的真实状态。最后突然爱上老艺术家?耶稣变萨德。随便哪个点都可能被极端分子抵制
      • 22/9/2007 7:00pm Space Museum
      • 8。好荒诞,基本无剧情可言。看过来发现老布绝对是恋足癖,,好多片都暴露了这个问题。
    • 豆瓣 9.0 IMDB 7.7 HD
      Zelig
      1983
      喜剧片
      美国

      西力传

      Zeli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完全服了Woody Allen,这个样的片子他都能想得出来,特效太他妈牛逼了,完全以假乱真啊。而且真喜欢他的喜剧,那么有程度有思想水平。
      • 苏珊·桑塔格竟然出现在开头,着一件青碎花上衣,逆光坐在某扇窗前,前额上方一缕白毛,横生于满头浓密的黑发之间,让人联想到一条杂色的宠物狗。接下来出镜的竟是有名的左派批评家欧文·豪和大作家索尔·贝娄!
      • 看过的伍迪·艾伦里最好的一部了吧。中国社会太多Zelig,怪不得我们是龙的传人,变色龙。
      • 《变色龙》也许不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但无疑是他最具艺术野心同时也是最被主流观众所冷落的一部佳作。
      • 1.改变他的不是公众对他的认可,而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人,往往是这样,难道不是?2.伪纪录片的形式显得惟妙惟肖,有趣。3.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安全和不会犯错误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是这也让自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4.剧情一波6折,很给力啊。
      • 伍迪·艾伦用他对那个时代的熟悉与热爱和对这个世界的洞悉和解剖成就了这部奇妙的伪纪录片。
      • 犹太身份认同问题,其实也是所有自卑者的写照。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往往有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因为无法接受自己,所以在人群中相处会焦虑。用怪人小传串讲美国历史,典型的菲茨杰拉德手法。最大的问题在于,解说词太多。
      • 四星半,包含诸如默片、征兵广告的解说员语气、黑胶唱片似的音乐等各种元素的神奇传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在美国某个人一心想变的与周围人一样,被看成是严重的病,一溜医生想方设法治愈你,窝们呢?和旁人不一样倒被当成“病人”了,千方百计奉劝你一定要一样噢,是为了你好噢
      • 很精巧的反类型纪录片。要说这是精心假造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美国社会当时需求的斑驳倒影。泽力格把与环境融为一体看得太重,太害怕与众不同,把自身弄成了变色龙。你爱我像谁,扮演什么角色我都会。如他所说“如果你是精神病,你将无所不能。”但最后他终于在爱中找回了人格独立、实实在在的本我。
      • 伍式喜剧巅峰之作,伪纪录风格以假乱真,奥妙之处只可意会,观影体验如读博尔赫斯小说。
      • 完了,有点“连伍迪·艾伦的电影都有太晚看的了”的感觉。应该比这样更喜欢才对。从任意一秒钟开始都能入戏。
      • 简直不知道伍迪艾伦脑子都装的什么!一个现代性人格的寓言,形式也很敢。索尔贝娄和苏珊桑塔格都是真人么震惊到了。。。
      • 伍迪艾伦44部达成。应该是老头“最重要”的片儿?伪纪录片,很好玩。倒是从里头看出许多后来发酵成为[午夜巴黎]的小点子(比如嵌入历史的方式)。其实这个虚构的人物介入的30年代美国,大约也是某种“黄金年代”。不过看到苏珊·桑塔格和索尔贝娄还是吓了一跳……
      • 那段呼唤伪装身份的心理治疗片段,说伍迪艾伦只是为了爱开玩笑是不够的。
      • 我总觉得...形式这种东西不能玩得太过...
      • 9/10。虚拟艺术的真实感,使用老新闻电影素材、做旧的黑白照片和真实名人采访,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不断交织,将严肃可信的资料与虚构夸张的奇人奇事混为一谈,喜剧效果呼之欲出;影片极力批叛了政治、娱乐谈资、社会团体从个体身上捞取名利的贪婪,从众效应的舆论暴力进一步剥夺了人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 從Zelig這個虛構人物、奇幻角色出發,重新書寫爵士時代、美國夢,在插科打諢中嚴肅論理,讓那些湮沒在個人主義外的芸芸眾生,獲得登台雜耍的機會。不過雖然有個很好的概念,但故事發展到最後還是比較疲弱...
      • 小伍迪可塑性之强的绝佳例证,虽然演什么都像他自己。MIA的扮相怎么这么老...
      • 感觉被「伍迪·艾伦」给骗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一开始还误以为这是他拍的纪录片?可印象里这部豆瓣8.9高分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啊?→原来是伪纪录片方式拍的伪传记电影。这个古灵精怪的创意,加上大量的台词解说,还真是符合伍迪艾伦的话唠风格。而看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里类似的以假乱真设计。—— 被催眠后的西力:我哥哥打我,我姐姐打我哥哥,我爸爸打我姐姐和我哥哥还有我,我妈妈打我爸爸和我姐姐、还有我和我哥哥,邻居们打我们家人,下个街区的人打我们的邻居和我们家人。😂
      • (8/10)真实纪录片影像和人物的无缝的剪辑+特效+互动,还有对于历史的改写和重塑,在后来的《阿甘正传》里简直如出一辙。人物传记片的外壳,将一个具有变色龙属性的人物面对媒体、群众的包围之下,如何收货爱情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风格是一如既往的伍迪·艾伦,并且充满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颠覆、拼贴、重组、多重影像的加持与建构,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反讽式的、戏谑化的处理。电影只有七十分钟,但是伍迪·艾伦肯定玩得很嗨。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