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
|
真实事件改编,正面描写精神病治疗。导演以克制的镜头弱化冲突,甚至连结尾都止步于主角伟大的“失败”,但简而未减,女医生阵营的关怀尊重、男权“文明”体系的粗暴、病人内心的斑斓、正常人的唯利,二元对置极为清晰却又详略得当。所有演员都很棒,尤是精神病人们足以以假乱真(真假病人混杂其中)。 |
|
以一群不容于世的人展现何谓艺术之美,何谓生命之美,阳光穿透树叶撒在脸上的热力,溪水漫过脚踝的温柔,脑中万千疯狂思绪化作眼里色彩缤纷,艺术不仅是他们的慰藉,更是铠甲,艺术是安抚人类心灵最佳的治愈剂;群像表演很棒,最后的真人出镜证实女主的确拥有一颗坚强勇敢且有趣的灵魂。 |
|
哭到不能自己。依米尔跟他们第一次出来写生阳光照到脸上,笑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
“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囚》 |
|
1.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女医生用艺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危机悬而未决时戛然而止,但正是人道主义让步与体制的真实彰显2.结尾原型记录影像3.飞越疯人院珠玉在前,尼塞不是瑞秋。很温暖4.影厅人不多,全体鼓 |
|
三星半。荣格曾说决定我们的是那些潜意识,所有混乱、疯狂、创伤,都需要被聆听,被安抚。选择修正还是治愈世界相隔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绘画是那些破碎心灵的美丽歌声,而她则是最棒的指挥。我们从不因为可能的失败而放弃努力。 |
|
平庸的爆米花大片一年要产几车呢,也没见某些网友有意见啊。 |
|
医院里有个男孩,他画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画下鱼缸、桌椅、钢琴和房间陈设放进去。尼斯也造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把颜料、画布、小狗和爱摆进去。那些颤颤巍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灵魂就这样被呵护。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间房子,里面放了所有记忆。进入他们的世界有一扇门,电流不能解锁,只有爱能推开。 |
|
电击时候想到《绿里奇迹》,无论是病人还是犯人,丑恶的刑罚都应该被废除,精神病人最需要的是关爱。相比《囚》,该片对病人的刻画不够深入,对立面刻意。叙述节奏沉缓没能跟随抑扬起伏,全程压抑,直到最后真实记录出现。“人有无数种方式让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并且不断为人生奋斗。”她做出了选择。 |
|
每个人都有一万种成为自己的活法,不要放弃~最后尼斯老奶奶那段泪目了!ps,虽然开场前吃了巴西小点心,吃人嘴短,但还是要说:电影拍的有点平,结尾有点愣,我还发烧了,真的看睡了sorry…… |
|
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叙事很流畅,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 |
|
谢飞老师高兴就好,最后的真实人物影像比正片好看,还有画作真的不错。资料馆巴西影展开幕式。 |
|
7分。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
|
虽然冲突与重重困难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尾也显得仓促,但事件本身与人物身上的光点却耀眼无比——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一群疯狂斑斓的灵魂。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是解药也是彼此理解的途径,受益者永远不止是一方。 |
|
疯癫与文明 |
|
对精神病院的刻画相当写实,不是那些拿疯人院当隐喻的各色艺术电影可比拟的,精神病人的表演个个传神,色调由暗到明的变化,音乐的调用都很到位。对“男权社会”逻辑的反映有点简单粗暴,不过瑕不掩瑜,还是近来最值得去电影院支持的电影。 |
|
因为用女性的视角切入,片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点简单粗暴,所有的阻力都来自男权社会的自大和偏见,就连荣格都在回信里玩性别歧视。这样一部传记片,由女主角用绘画治疗精神病患者,胜在这个角色的女权意识和鲜明的个性。★★★☆ |
|
他们是病人,更是艺术家。珍惜你所在城市的艺术影院,因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赞美艺术的电影。 |
|
第一次去太平洋影城看,还不算远!在大银幕上看巴西片很开心,电影拍得很细腻,演员们都好厉害。 |
|
尼斯医生的人性疗法重新定义了“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倾注灵魂的艺术创作则深化了“人”的概念。 |
|
拍摄有数,开始手持镜头的晃动很好地表现了医院面临状况、主角心理的不安,用镜头语言引发观众的生理呼应;之后进入平缓的艺术治疗期,镜头稳定平和,色调也温暖,而杀狗时又晃…很好地用镜头语言叙事。人物塑造印象深刻,故事讲得波澜不惊,削弱一些刻意的戏剧冲突,非常舒适。本尊出现时还是感动了。 |
|
“疯子”常有,而天才不常有。
“杨永信”们常在,而尼斯不常在。
“杨永信”们多活一天,多很个“疯子”,少一位尼斯,天才少活数年。 |
|
镜头晃得我快吐了。为什么要杀狗! |
|
3.5 创作手法和剧作架构是规整老套的仿纪录片方式,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将这个激烈的题材处理成了“清汤水”。有异常夺目的群戏、漂亮的手持摄影和散落着人文关怀视角的生活流剧本,却终究只能给人以陈词(“艺术安慰剂”)和流水账感(层次缺乏扩展性)。导演能力着实过硬,把演员调的一个个都宛如影帝影后。 |
|
起承转合都很工整 也并没有一般的传记片给人一个完满的交代 而是在主人公事业第一次受挫的时候戛然而止 电影对光景的运用特别出色 这个世界虽然需要这样「充满爱」的精神疗法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占优 结局还是体制胜利 这既悲哀又现实 which和好莱坞流水线励志片最大的不同 |
|
太伟大了!!!!!!精神病人思维广,创作技能无限好。其实精神病人何曾不是心智清醒的正常人,他们并非智障,只不过变成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和交流。看至末尾未免失落,真的好可惜这些有希望的精神病人到最后都没有治愈康复出院。不知现在国内还有世界上是怎样治疗精神病人的?有多少是被治好的?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最近连看两部精神疾病题材纪录片,相比之下这部就小巫见大巫了。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开头和结尾的处理较弱。既没有介绍女医生的背景,也忽略她的后半生。对于病人的治疗情况也是模棱两可。似乎只要教会病人画画并展出就万事大吉。整体风格散漫。两星半 |
|
很难说影片的主角到底是尼斯还是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观众跟随尼斯的脚步重回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巴西,用伪纪录片手法再现了病患的生活状态。晃动的摄像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对准一个个精神病人,他们癫狂或呆滞,重复或沉默,影片对这一边缘群体的刻画细致入微、丝丝如缕,使得其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也极具现实意义,改变了普通观众对精神病患的刻板认知。
大量的手持镜头削弱了故事的戏剧性,但还是能从中瞥见尼斯的伟大和所承受的压力,一些细节与尼斯的传奇人生相照应,感触良多。 |
|
非常出色,各方面都有蠻高水平;不刻意煽情,不刻意求完整;女主頂級表現,拿獎是實至名歸;最後的真實影像很珍貴 |
|
so much caring and love...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攫住了”。演员都太棒 我几乎要以为那些病人都是真的了 #BFF 2017/6/26@影立方 |
|
完美杰作!里约精神病院模范实验工程。从开头镜头紧跟尼斯医生身后进入病院,到大篇幅病患(客户)的特写,摄影机完全引领全片的清晰逻辑,让观众能迅速分清巴西病患和他们的画作。潜意识创作之美也被漂亮的娓娓道来,也就没必要对剧情去额外做夸大的戏剧性转折了。 |
|
尊重每位个体的精神表达,那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
|
荣格精神分析图式支撑,《尼斯》借叙事情节及代表价值观的人物冲突在"纯电影"中加入试释。平和的"传记"文本与手持摄影机影像掩盖了一些有如密宗的画作,它们从原初抵达秩序,抵达潜意识,"重构"异于解构。
作为"解释"或"掩盖"的文本却足够扎实到使"人性"与"净化作用"这些概念可被信服。 |
|
有很多事没有人做,有很多人没有事做。尼斯在那个时代,“一意孤行”坚持下来,才让病人不再是“病人”,有很多困难,影片都一笔带过,留白了许多琐碎,但又留下了最有感染力的段落。光影的作用,更是契合了艺术在片中的作用。
所以真的,人都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啊~ |
|
其实真的不好看,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如流水账般温吞。呈现得极度片面,很多细节、事后、困局等等都未能呈现和解决,是要表明当时的无能为力?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对观众心理上的欺骗? |
|
这样“疯狂”“危险”的行为也只有伟大的女性能够做出来了,那些没有医德的医生都去死去死,自受自作一下吧。 |
|
纪实手法,演员太牛逼了,几乎分不出来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开头很像飞越疯人院,但文本层次比较单一。整体非常感人。 |
|
你喜爱看各种各样的电影,习惯在不事先看剧情简介、预告片、影评的情况下观影,这时常让你在观影过程中想起曾经美好的回忆抑或收获各种小惊喜,但有时也难免会唤起你始终无法忘怀的糟糕往事,这或许是你如今看片不可避免要面对的矛盾。(音乐亦是如此。)—— 精神病人们一个个画得那么好,让我都自愧不如了。—— 尼斯:有一万种方式让你忠于自己的生命,并为你自己的时间而战。……我们想让那些被视为垃圾一般、无法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人恢复健康,甚至拥有比之前更丰富的生命。 |
|
单纯地放养式能治病的话,心理医生就没必要存在了。 |
|
电影并未深挖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而是在外部视角讲述一个同情与治愈的故事。“我不是疯子,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尼斯改造了这个简陋的治疗场所,它变成精神乌托邦、艺术理想国,这里的奇迹证明善意、潜意识和绘画结合将产生多大的力量。反派是一帮冥顽不化的医生,粗暴的方式只会阻碍心灵的重组。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真实故事改编,镜头很美,人物很平实,就是普通的呈现每个尼斯眼中病人的行为与画作,有时候电影不用多花哨,因为故事早已说到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 |
|
中规中矩。人物叙述过于集中,自带光环以至周围角色的消失。开头对称构图和片尾景别运用极具层次感。3.5。 |
|
3.5,人性之光,觉得诸如狗死了之类的情节点设置的力度感较弱,但不影响整体的价值输出和共情。@金泉港豆瓣观影团 |
|
钢琴之下打开的窗,护工为他点燃的烟,铁窗病房疯拳对赌,阳光流水野餐画笔,用人道艺术治疗挑战权威冰锥脑叶白质切除/电击疗法,用人情舆论挑战将病人物化的官僚体制;最后一段真人采访片段,感觉尼斯的真人要更可爱得多 |
|
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
给电影分类真的太讨厌了…… |
|
2018开年电影。导演和演员很棒,节奏感掌控得很恰当。编剧每场戏单独看都很扎实,连起来感觉中间有点跳戏。冲突还不够强,医生实现她的艺术疗法的阻力还不够大。女主Glória Pires演得很好,气场足。影片里Nise da Silveira给荣格写信用的法语。看录像里本人的性格很好,难怪能活90岁。 |
|
7/10 从头到尾的悲,疯狂的医生再怎么疯狂也救不了疯狂的病人,可能这就是个疯狂的世界。真人改编而言比较工整,更多来自事件本身的震撼。 |
|
四平八稳的传记片,让我感动的总是真实。 |
|
3.5吧。现在越来越不能接受晃动镜头可咋整,越来越喜欢古典风格的画面。最好看的就是最后的纪录片,尼斯老奶奶的眼镜可是潮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