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La mort de Louis XIV (2016)

    最近更新: 2024-05-16 HD
    •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Patrick d'Assumçao) / 维森·阿泰欧 (Marc Susini)
    •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Albert Serra)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6
    • 更新:05.16
    • TAG:剧情,传记,历史
    • 别名:路易十四的最后时刻(港),The Death of Louis XIV,Last Days of Louis XIV
    • 片长/单集:115分钟
    • 豆瓣评分 7.0 (1087票)
    • IMDB评分 6.7 (2,639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8%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76
    • TMDB评分 6.20 (热度:8.4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的免费在线观看,《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传记,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0分,有108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6.8 正片
      Vénus noire
      2010
      考驾照
      法国

      黑色维纳斯

      Vénus no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后面,简直就是索多玛啊,肮脏的人性!
      • 导演犯了一个很低级的历史错误,1815年的巴黎,贵族里面怎么会有东亚人?况且这么了解当地文化能流利地讲法语,既不可能是日本人,更不可能是中国人!
      • 一再重复的表演秀让电影有点冗长,情节进展缓慢,阿布戴柯西胥这次风格过于严谨了,加上学院范儿难免让人看着很累。好在非职业女演员娅伊玛托莱斯层次感十足的感人表演,在她那痛苦、焦虑到麻木的眼神里作为人的尊严一点点被剥夺,消失殆尽。字幕之后几分钟的纪录片和剧情对比强烈,让人深思。★★★★
      • 评分太低了吧,这片沉闷吗?没觉得啊!且其人其事都是真实的,剧场式的影像构图堪称完美,对所谓的“现代文明”虚伪恶心的本质批判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觉得阿布戴·柯西胥是当代最优秀的电影大师。
      • 政治不应该成为给一部电影减分的因素。确实稍长。
      • 四星;导演力图回溯一段历史,还原那个悲惨世界的一名黑人女性不幸的一生。做为威尼斯影展作品的该片2:40分钟更像是主人公萨拉哈巴特曼的艰难的一世,沦为供人取乐的奴隶,法庭上放弃自由,被科学家研究,最后以妓女的身份孤独死去。一位街头偶遇的非职业演员也能有如此深刻精湛的演技实属不易。
      • 4.5
      • 应该庆幸此片没有引起更大的关注,否则估计会遭遇来自各种族各阶级的口诛笔伐。导演通过大段不加修饰和删节的凌虐现场,迫使观众一面承受羞愧,一面见证暴行,实则探讨的是在法治失效的情形下,道德的天平是多么容易被威逼与利诱压倒,连带释放出人类本性所排斥的奴性与兽性。在模糊的历史语境下,过于浸入式的影像质地丧失了自证的能力,滑入了危险的道德困境。无法与性工作者对身体的物化对比,萨拉哈·巴特曼的心是封闭的。
      • 镜头的内容是什么,想要探讨什么,可是这电影本身不也一样死死绑定主题定论道德,不是在奴役观众么。
      • 这个导演看来很喜欢这种极其复杂的调度啊……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私密,被窥淫、被玩耍和探索,满足着整个欧洲人的好奇心,甚至在她死后的一百年
      • I'm proud to say, if you don't love Kechiche, you don't love cinema at all.
      • 7.9;沒有片尾字幕就五星了
      • 第一部在电影院没有看完的电影,从难过到愤怒,到最后看到那尸体被残忍的研究者摧残,血仿佛都流进了我的胃里,忍不住一阵恶心,吐了。
      • 评分:C+ 或许是太偏好《谷子与鲻鱼》,回过头再看这部有点官方色彩,镜头语言有点古典和标准的作品,反而觉得比较乏味,抑或是我始终没有办法很好的站在一个女性视角上?柯西胥电影真长啊...要随身携带小点心...@电影学院
      • 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演秀中,女主从惶恐羞辱到麻木,而我从无聊到好奇到愤怒。全片重复的段落到最后已经有了冗长的感觉。对于遭遇的表现不够极致,对于深层含义的挖掘点到即止也不够深入。两边都不讨好,自相矛盾。
      • 看这部片子需要2小时38分钟的承受力!
      • 3.5
      • 重口味女版King Kong。和那个庞然大兽一样,Sarah让这个文明的世界显得无比的丑陋。
      • 的确很戳人心,但是要说和索多玛相比还是缺点力度?无论如何,为奴十二年在它面前跟过家家一样.
      • [想看2009-05-17]想看了10年终于看完了。啊简直是柯西胥最好的作品了啊,第一次不觉得柯西胥片子里的表演或者舞蹈段落冗长可还行!!!!每一场表演都十分必要而节奏非常准确,时长正正好的舒服。另外导演技巧真是精湛,尤其是通过视听语言来渲染情绪的时候非常准确(可以用来上课讲了都)。这片是怎么流落到威尼斯还没拿奖的……完全是金棕榈级别啊!
    • 豆瓣 8.1 IMDB 7.6 正片
      Memorias del subdesarrollo
      1968
      剧情片
      古巴

      低度开发的回忆

      Memorias del subdesarroll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ttp://t.cn/R6cHx21蓝光匹配中字pn60,magnet:?xt=urn:btih:c4ca3509f28bb76b2c634435df0f9c6bed5ca32f
      • 比比60年代的中国吧,古巴好意思说穷?比比古巴,中国人真他妈的命苦。
      • 以一种局外人式的疏离淡漠旁观震荡中的古巴,然而个人永远无法与社会脱节,艺术亦难以与政治分野。在具有新浪潮镜头意识的街头散步或邂逅中,新闻资料营造的危机和恐惧从未缺席,爱情是最后的庇护所,在低度开发中,人们终将遗忘一切。男主代表的中产阶级在革命前夕的逃离与运动进程中的被清算家产,异常熟悉的场景。
      • 日复一日,他行走在观察里,在街上探寻陌生异性的眼睛,去邂逅没有接触的触摸,除却这无声交流带来的短暂性幻想以外,他和其他人一样,貌似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然而没有选择沉默,人们还是要谈论的,谈论我与城市之间的变与不变,谈论美洲,革命,谈论这个小岛屿,高度饱和的社会,谈论国民的素质和远处的美国,谈论自己像畜生一样工作以及眼前所见的倒闭潮,谈论因饥饿苦疾而死去的20万儿童,谈论身体衰老,死亡,谈论有关法国的想象,谈论汽车抛锚,谈论真理在屠杀中,谈论历史,社会架构,道德主义,青年军人,行为意义,内部敌人,正义与权力,流血冲突,信息封锁,谈论一成不变的,谈论暴政国家的特点,谈论过去的一天又一天里,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堕落的事实。
      • 太厉害了,在一个作家风流的爱情故事下描绘了60年代古巴动荡的历史,从猪湾事件到导弹危机,作家也经历着内心和道德的“革命”,突然插入的纪录片和冗长的政治讨论都在暗示着这个低度开发国家的压抑,新时代后革命时期的古巴似乎仍然古旧,如一个身姿曼妙的少女,也如一个浑浑噩噩的诗人
      • 4.5
      • 7。另一种类型的古巴片,很难说哪种更好
      • 3星半。
      • 关于不发达的回忆。风流作家,堕落、冷漠的资产阶级,六十年代的古巴政治局势。拍的太像个法国片。
      • 那一年我38,我经历了太多,看到了太多,我早已疲惫。
      • 4.5
      • 熟练地化安东尼奥尼、戈达尔和雷奈为己用的[低度开发的回忆]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电影,阿莱/德斯诺埃斯在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历史之间建起了桥梁。在所有“低度开发”的表征里,最为重要的是记忆、性格和历史的不连贯性。最终[蚀]一样的结尾表明了个体与历史之间永远的分离。这种分裂即是古巴知识分子与欧洲文明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 EE-D9
      • 在自今晚后就会格外安全的香港 看这部七十年代动荡的古巴 “underdevelopment is inconsistent” 发着低烧看更觉inconsistent了 如果不走 除了像鬼魂一般游荡和看 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男主/导演话太多头好痛 但有两个他说很对 “热带令人腐坏更快” 还有 this island is a trap
      • 法国新浪潮那套手法玩得非常娴熟,带上西班牙的狂野气质。但可惜了那么奔放的开头,前后太不搭调了...
      • 如果是想批判浮于表面活在自我中的小资的话,我是没看出来批判的味道。睡了未成年还不想负责,然后把这些强行嵌套到古巴革命的大时代里去,透露出一种万物同我无关的幼稚虚无主义加无奈的冷漠第三者视角,真是不知所谓的电影。。。
      • 有点戈达尔的意思,媒介拼贴。主题倒是与后来贝尔托鲁奇的“资产阶级之子”相合。有许多关于古巴的“溢出”的部分。
      • 各种政治历史 迷失堕落
      •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141060852444135470
      • 文化在一个低度开发的国家 是阵痛和费用昂贵的手术 六月腐烂敏感点..
    • 豆瓣 6.5 IMDB 6.6 正片
      Malmkrog
      2019
      剧情片
      罗马尼亚

      马尔姆克罗格庄园

      Malmkro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 priori! 极其迷人,文本意义上除了一些宗教的讨论并不难进入啊。视线的逃离,距离的规避,在缓慢摇摄的画框里交合或是隔散开来(这正是精准咬合的对话的作用所在),偶尔也会望向远景即门后难以得见的仆人。仆人的在场是一次对空间和语言的侵入,贵族的法语会突然切换为德语(仆人的脚步声都能盖过自己轻声细语的匈牙利语言)。空间的阶级性被打破后出现越来越多的扰乱(时间性的扰乱、剪辑的扰乱、声音的扰乱),景别有所收缩,谈话的交锋感逐渐增强。扰乱中不变的是封闭室内的slow decay。
      • 普优真的被电影耽误了,应该赶紧去剧场,没准还可以拿个罗马尼亚最高奖,拍成电影实在是没有必要,甚或说这不太是个电影。
      • #Berlinale70th 03# 看完后庆幸当初没有选宗教哲学,不仅电影根本没有拍成电影的必要,就连呈现的这种哲学文本都为问题极大的,真正适合拍成对话体电影的只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个年代,只有那时候的哲学争辩是在街巷里产生的。想起来突然期待如果有人把柏拉图的Protagoras给拍出来该会多有趣啊。所以片里大家互相对话争辩的样子令我感到十分的厌恶,带着十足的腐朽的固步自封的18世纪模样。与其说导演在拍一部电影,不如说他在模仿一种自己想象里的历史,死气沉沉,令人生厌。当然感谢普优,我再次体会到了电影媒介的局限性,影像和文字之间的鸿沟依然无法跨越。甚至那些精美的服装,不聚焦却占据画框中心位置的食物,极其有限的转场和镜头变换都深深让我明白了,失去了沟通欲望的电影是多么可怕。
      •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开幕片+导演。古装+哲学/政治版的《雪山之家》,完全的的室内剧,五个主角聊了200分钟天,看着他们从餐前酒下午茶开始,一直吃了整顿饭,从倒水到吃完甜点,再到餐后余兴节目……完全自然主义的1:1时长(《无医可靠》《雪山之家》几乎都是如此),分为六个段落,有两个段落是常规剪辑,其余段落都是超长镜头。对话以俄国作家索洛维约夫的作品为底本(之前普优拍过一个《三次阐释练习》就是用的索洛维约夫),基本就在谈宗教、政治、哲学,很多关于欧洲局势的话题(普优在《萨拉热窝的桥》里的“新年夜”就是谈欧洲主题),非常硬,对白99%是法语,没有文化背景和语言基础的话,吃不下是真的…… 感觉普优已经走到死胡同了……以及,连普优都不谈后社会主义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真的结束了哈哈哈。
      • 比野梨树看得还累,要看旧欧洲崩塌前的题材,还不如再去把奈迈施的《日暮》再看一遍
      • 4- 实际上借由语词的交汇和动作的巧妙流转,实现了一种对于系统无序性发展的普遍预期。在各式姿态的相撞中,随机性的膨胀愈发动摇秩序化的空间建构,错落分明的层次开始崩溃成离散的茫然和游移。语义反倒是最浅薄的。
      • +.5,后奥利维拉电影,但语音语调是平铺的,对应的人物姿态也是直白的。局部运镜还能联系到索科洛夫。佩措尔德、普优的电影在进化,因为他们学会“简单”。
      • 戏剧工作坊的创作模式被选入 Encounters 单元还是很准确嵌合的 对于 Solovyov 的「反基督故事」场景化再现上 景别和镜头确实也赏心悦目 就是内里信息和思辨过于不友好 当然爽点同步苦痛 借用 Edouard 的话 这场所谓沙俄贵族法语辩论 既 scholastic 也很 metaphysic 关乎战争的好坏 神性和根源恶念 良心的驱使 … 穿插各色钦察 留里克 基辅大公家族 哥萨克 库曼 巴什波祖克 三皇战役 瑞典/奥斯曼/沙俄条约等等 _(:з)∠)_
      • 200分钟结束的时候,我开始佩服自己了,第一个小时周围不停退场,第二个小时周围不断传来鼾声,第三个小时周围安静的不行,就像是一堂枯燥的漫长的永无止境的政治哲学宗教课,唯一可以让我坚持到底的是优美的法语!男主角是婴儿口欲期经历了多严重的心理问题才会连人家去弹琴唱歌都要打断继续逼逼呀#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三场
      • 200分钟的对话意味着……眼中大部分的目光停留在读冗长不停的字幕,只有沉默或转场间隙才能瞥见精心设计的19世纪庄园;把话剧式情景搬到荧幕之上,对观众的挑战除了陷入模拟真实时间流逝的认知矛盾困境,还有对个人哲学宗教认知的考验:它无兴趣接近或与“yokel”们产生共鸣,分辨好战争和坏和平、真信仰和假信徒,地域观念和殖民倾向终归是信神者对异教徒的“圣战”
      • 以电影这一具体的、表象的媒介展现如此高密度、晦涩、非叙事的封闭文本,普优还有沟通欲望吗?还只是沉溺在精英知识分子高谈阔论的晚宴中。与其说普优的尝试是在逼近电影思想容载量极限,不如说他在用非常狭隘、单一、没有想象力方式证明电影的某种不擅长,戈达尔或许是狡猾的,但他至少在探索如何以电影来思,而不是反过来愚蠢地让思想驱逐电影。
      • 罗马尼亚导演普优的作品越来越长,也似乎越来越不考虑观众感受了。长达200分钟的新作的信息量超乎观众的接受能力,在五位角色滔滔不绝的对话里,讨论了战争与和平、善与恶、俄罗斯的东西方归属、欧洲文化、耶稣复活等等深奥的历史、哲学、宗教话题,没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很难坚持下来。其中不少观点独特,具有辩证的意味,引人深思,可惜高密度的展示令人难以消化。古装的服饰突出了舞台化的效果,非常像已故葡萄牙大师奥利维拉的仿古风格。中间一段突如其来的屠杀与最后讨论复活的一幕似乎在叙事文本上构成一种有趣的论证关系。
      • 正相反,我认为普优恰恰是在证明戏剧较之电影在某个层面上的不可为。观看体验仍是基于银幕长宽比的调度,且在漫长的段落中融化欣赏视角和雕琢有机时长,以摄影机运动来追踪舞台走位,剖解空间机理,进而无限逼近真实。阿尔伯特·塞拉的凝滞与繁衍并行的高维时空系统在普优作品里出现,似乎是冥冥之中,大概的区别在于后者暂时无法找到更好的动作来附身和消解台词的必要性。
      • #Berlinale20-03 优点是服化道考究,细节精美,人物言行也有20世纪初欧洲贵族的气度,管家忙前忙后整理餐具使唤下人最让我看得津津有味。角色之间关于宗教、政治、死亡、战争等宏大议题的对谈抽象但空洞,是概念与文字之间的诡辩,感受不到思辨交锋的快感(或许是一种对上流人士谈论形而上问题无法落地的讽刺?)200分钟的片长对于绝大多数观影者都是巨大考验。
      • 1900年的沙俄宗教哲学谈话录,移植到罗马尼亚的庄园,篡改了角色和结构,让法语演员照本宣科,再佐以精准的场景排设和镜头调度,把观者逼到看并思考着的抓狂边缘:Puiu已经走出新浪潮的现实很远了,不变的是对观影心智的高标准严要求。军国统治还是绝对非暴力,人性善恶和基督教义的关系,拥抱欧洲文明还是坚守民族根基?百年前的探讨有新格局的线索,法语的设定似乎透露了导演的态度。相比泯灭天使,它还是更与雷诺阿的游戏规则相映成趣:都是即将消逝的贵族群戏,后者的权力身份是平等而流动的,角色互动充满人性温度;这里关系是割裂而抽象的,角色困在形而上的语言游戏里,灾祸临头却丝毫改变不了谁的命运,从此变成孤魂野鬼,走入被遗忘的历史。秀才小兵各取所需没有压力,感觉导演这次表达的已经触及电影媒介的承载极限。
      • Encounters 因为预期低到马里亚纳海沟,实际看了感觉没有那么差,但不太想将其称为电影。或许换一种呈现方式,比如剧场会更合适一些。
      • 用数控云台来拍这么一部片子真是绝妙,以当代目光审视(检索)一段历史遗迹。第三章结尾的枪击神秘莫测。
      • 年度十佳。看差评还以为是形式很极端的那类电影,但实际上,对白的密度和厚度并不比锡兰的作品更高,台词的修辞性可能主要来自贵族的语言习惯,与电影的戏剧化并无关联。演员们的表演状态依旧是自然而富有纵深的,且语言总是依托于情境(而不是文本)产生交锋的力量,并通过不断捕捉着视线与动作的镜头呈现,与之相较,奥利维拉电影应该属于另一个更为干燥和形式化的系统。在和谐的整体结构中,偶尔出现一些由精妙的声音设计所创造的含混的局部:在激烈争执后的沉默的片刻,渐强的环境音会蔓延至整个空间;而贵族们的谈话也时常被别种声音(噪音、仆人的说话声)打断,在语句被重申的过程中,被扰动的情境重新弥合。
      • 情景阅读,内容电影。
      • 无论怎样好的表达意图,搭上严重超量的文本都很容易肠道阻塞。豪奢庄园内的上流姿态,俯瞰着全世界,却全部陷于自我封闭之中。这样的情绪与普优的创作状态很是相似,删繁就简似乎是更应摆在当前的课题。
    • 豆瓣 7.8 正片
      元禄忠臣蔵 後篇
      1942
      剧情片
      日本

      元禄忠臣藏 后篇

      元禄忠臣蔵 後篇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In Stock~
      • 沟口电影美学代表作品之一
      • 8/10 無中字 和上篇同日電影院看
      • 早前看过忘标,今又草草重撸一遍。
      • 着重在行动前的准备与心迹,以及行动后的豁达与平静,将「武士道」诠释为某种忠君思想(包括女性殉道)尽管为「军国主义」服务,却也预示了某种战争失败后的民族激励,因此几乎贯穿了从40年代到战败与重新恢复一代的精神力。
      • 新藤兼人是本片的建筑导演,按照原尺寸复原了“松之廊下”,网上查到他祖上有宫殿木匠,大概是有些家传。
      • 上下部连看,几乎不见刀剑鲜血且女性戏份占足四五成的忠臣藏,太沟口健二了…原本腥风血雨的题材如此处理,军国主义宣传的帽子个人觉得是可以摘掉了,但多少也有种跑题的感觉…
      • 除了篇幅长,都好。。特别是并没任何动作场景的武士片,却深刻的表达了武士道精神。虽然有特殊历史背景,但不能不说片子拍的好。
      • 武士道第一、复仇第二、爱情第三,200多分钟其实就说了这么个事儿
      • 最重的夜袭吉良府一幕,在片子中却没有正面描写,唯其如此方留出了更多的篇幅刻画打斗以外的内容。 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但一切的仪式还是必不可少,方能造就白璧无瑕的完美。 感谢赐予破腹的将军和看护浪人们的各家武士,让他们从容平静地结束生命。吉良没有早死,恐怕老天也有意成全这份完美吧。
      • 每次开场都是大横移大景深,真是痴迷啊。 虽然电影里武士精神排在儒学前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沟口的武士精神总是循规蹈矩般的具备儒家风范。此点跟黑泽明正好对立,黑泽明的武士精神刚猛凌冽,杀伐决断。
      • 最大胆的设计是直接省去了本应作为高潮的“复仇之战”,通过浅野夫人念信一笔带过,这也许算是导演在扬长避短,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上。文本上小心翼翼的避开了所有的反叛元素,不惜长篇大论证明武士道的至高无上,歌颂伟大的国家意志。美浓是沟口电影中常见的女性悲情角色,在这里也被迫理解、牺牲了。
      • 最后三十分钟尤其难看。
      • 最好的武士片,却自始至终没有人拔过刀。
      • 虽然是意识形态片,但是把集体的忍辱负重和martyrdom通过定机位远景长镜头拍出来拍的这么动人,隐忍和悲壮呼之欲出,只有沟口健二了吧
      • 看过留脚印~
      • 美浓这角色的出现,突然就变回了沟口健二惯常的风格。最后的赴死很是优雅,但还是理解不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 两部连起来太长了
      • 狂熱與肅穆
    • 豆瓣 7.0 IMDB 6.6 正片
      Unrueh
      2022
      剧情片
      瑞士

      摆动

      Unrue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700.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奇遇-最佳导演奖。片名正解“摆动”(机械表中的核心,摆轮-游丝系统)。这部片子也太厉害了,完全是一部媒介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电影……把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缘起放回瑞士制表工厂的剥削体系(精确到秒的高度控制)和工运的背景当中,考察了包括电报、摄影术、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并且把“时间测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情节(拉图尔呼之欲出……),与之匹配的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构图(本片构图堪称最有特色的一点)和声音设计(经常给后景和画面边缘的声音),以及叙事上完全以空间和工艺流程而不是人物为核心(人物基本就是线索而已吧),这个构思和完成度也太厉害了。更为惊人的是影片其实处理了一个历史转折关键时期通向“(可能的)更好的未来”的“另一条道路”被扼杀的过程,堪称思想资源的重获。
      • 看完电影我只知道一件事,北京时间的下午2点多,是瑞士时间的上午8点多。
      • 2022BJIFF 资本家说出“无政府主义者的报纸让我度过经济危机”的时候是这个片子最让我发自肺腑赞美的时刻
      • 看完电影后等待映后交流,工作人员说,昨天已经做过连线测试了,现在因为联系不到导演,所以交流只能取消。估摸着因为和瑞士有时差,导演还没睡醒,真是离了大谱,太不尊重观众了!!!至于电影本身,因为比较好睡的同时,内容也有较大的文化隔阂,所以确实也没太看进去。
      • 地质礼堂的观影体验确实太差了….全程像条不安的蛆一样guyong…..怎么坐都不舒服
      • 校准钟表,录入电报,拍摄人像,绘制地图…我无比着迷于这些繁琐细致的手艺活所共有的一种缓慢与耐心,它与大片的绿色交织,形成影片独特的平和气质。机械化让这些手艺“淘汰”或“进化”,那种带人情味的缓慢也随之烟消云散,它给我留下的滋味是怀旧的#Pompidou
      • #Berlinale72nd# 3.5 年度特别提及。Borghesi一直在将工人赶出取景器,“时间”的精准定义权是工业时代的话语权。在紧绷的机械滴答声和僵硬的银盐胶片机取景框之外寻找一丝真实的喘息,最后的山林之间才松弛下来。(导演是不是陈奕迅粉丝,怎么又《陀飞轮》又《沙龙》的)
      • #BJIFF 2022 万达CBD 4+ 强大的声场营造。阶级对立下的暗流涌动。时间就是金钱,被联合的统治阶级牢牢把握在手里;而无政府主义者在空间中移动与实践。
      •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 「8.13北影节」还有比地质礼堂观影体验差的地方吗🤣 片子本身问题不大
      • 学术性的剧本,精巧的视角呈现,完成度很好。可以说这样的构图类似于布局精巧的钟表,充分利用了画面的景深和空间感,把有戏的角色放在其中一层,可惜布局的功能仅限于构图,调度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 Biff今年唯二两场之一。等一个全片知识点解析。一个困在时间里的小城,一个现代化前夜的小城,一个笨拙地学习权利与自由的小城。北欧电影里常常有一种静谧之气,仿佛来自于冷冽的环境和疏离的人际,这部也不例外。但这次是在剧场看的,检票员咋咋呼呼吆喝,检票咯关门咯戴好口罩咯,电影开场了都不歇歇。可能是很多人的biff第一场,还没习惯看电影的节奏,陆陆续续开场半小时还没进完,手机亮着电筒举得高高,感觉到北欧静谧时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 “大家好,我们本来有映后主创交流连线,但是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没有起床…我们联系不上他……谢谢大家”😅
      • 惊喜之作。如此温柔地注视每个动作,装配的动作,给钱的动作,发报的动作,动荡的欧洲中保留一处梦乡。最动人的告白是对“时间”的祛魅,摆轮的“不安”旁逸斜出,钟摆停了,造就一段平行历史。
      • 3.5 一切元素都很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图、声音以及时间概念以不同方式、视角和“观点”的无处不在。但始终有点过度编排的设计感,就像钟表一样精密准确,毫无意外。
      • 影片气质是沉稳厚重的,钟表时间与机械是显性的瑞士元素,指针之下暗藏着资本主义精密到秒的剥削。一个国家四个时间,展示着政治、宗教、工业、工人之间的错层感与割裂感。19世纪渴望无政府主义的普通工人,分秒不停的钟表制造厂,记录市政光辉时刻的银盐胶片相机,新闻报业逐渐形成的政权话语体系,无一不与当下的时空维度交相呼应:时间的流逝是为了证明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地相似,剥削不停,时间不止。 #12thBJIFF
      • 地质礼堂椅子有点不舒服,睡的不好,建议下次弄个好椅子
      • 正好在看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到汝拉山的钟表小镇这一段:“钟表业的组织是和别种行业不同的,它允许工人彼此相知很深,它允许工人在他们自己的家里作工,可以自由闲谈;所以这个组织本身就足以说明为什么这些钟表匠的智力发达之程度比那些自幼就入工厂作工,在那里度过一生的工人的程度高很多。在小的行业工人中,有更多的独立性与独创性。然而汝拉同盟的会员对于每个问题都力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汝拉同盟中并无领袖与群众之分。这里的工人并不是被少数人领导,作少数人的政治工具的群众;他们的领袖不过是他们的更活跃的同志而已——与其说是领袖,不如说是发起人更为恰当。”——这电影简直就是围绕着这段陈述拍的纪录片。制作工艺,还有计算时间的细节,都非常迷人,演员们的小表情也都很曼妙。
      • 4.5
      • #BJIFF 5.0 睡了十分钟吧,醒来已经不知道在干嘛了,还在装表,还在温和的革命,怪不得无政府主义能进主竞赛,远在瑞士的中戏外国导演,映后也联系不上,又装表又装睡?
    • 豆瓣 6.1 IMDB 4.5 正片
      Padre Pio
      2022
      剧情片
      德国/意大利

      毕奥神父

      Padre Pi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之前还疑惑拉博夫明明是影片主角怎么就进组拍了四天,看完片发现确实戏份不多。大概能看出导演的意图,但政治线与Pio个人的信仰挣扎还是过于割裂了
      • 费拉拉无法像施拉德一样,创造一种接近超验的影像,《毕奥神父》对于信仰的影像化如同伦勃朗或卡拉瓦乔画作之中阴影之戏剧,又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转变成新黑色电影的暴力美学,希亚·拉博夫是一个独特且带有间离色彩的model,但并不是因为其犹太人身份,而是因为其神圣的眼泪背后以暴力作为底色,他仍然是好莱坞青春影片的明星,在影片中,当他所饰演的Pio受到信仰上的挑战时,总是以大喊着“Say Christ is Lord”并驱赶来访者作为结束,他正是触及了西奈宗教(according to Sloterdijk)的黑暗内核,影片结尾最后一幕的圣痕则代表了超验的默许,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左派运动类似,对于弥赛亚的信仰都意味着暴力(激情)与受难的两面体,费拉拉对于二者的认同是受虐狂式的。
      • 意大利的那段残酷迷惘混乱的历史不假,宗教政治个人的挣扎也不假。但过于碎片化的剪辑反而流于画面,少了跟随人物内心的那条线,容易出戏。
      • 运动和信仰两条线平行进行,他们都在面临暴力的侵犯,到底是屈从还是勇敢对抗呢?看似没有交集的事件,都发生了流血,从某种角度上,坚持社会运动,革命确实是种信仰,不是纯理论形而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流血的。看下来还是觉得有些分离。
      • 这片子色彩造型很不错,但对比故事时候,我总觉得有“宣传”之嫌疑,对比中,他甚至是“渎神”的,整个故事根本看不懂,大致能猜到他想讲什么,但这跟神父的传记片有啥关系,整个这个所谓讲毕奥神父,我看不出他想讲他哪方面。
      • 杰作!费拉拉电影的过去与现在、精神和肉体平衡得最好的一次,冥冥之中同《玛丽》和《帕索里尼》以及《西伯利亚》与《托马索》组成同一旋律的五部曲。除却对帕氏和灵魂故乡的祭奠,意共与法西斯这条线索背后或直观或穿插的呈现出了政治信仰的无为以及更深一层的缘由——宗教信仰的政治工具化,由此在这无从依附的炼狱中人类的每一次受难都同拉博夫饰演的神父产生若即若离的感应和呼应,进而去背负和承受,于失控的疯狂的神迹和幻象中。第一组仰视天空的镜头已然点明:我们和神明的距离,费拉拉准确捕捉到了古往今来人类信仰的悲剧性,并从这悲剧性中提炼出了某种宏大却脆弱的牺牲精神,终以此为内心的信仰所宽恕和拯救。毕奥神父大概是费拉拉迄今为止塑造的最为完整、具体和明确的一位主人公,同其之前作品的主角们一致,却又是最能够代表所有人的一位。
      • 8.1 数字噪点与古典配乐的结合带来了超验的临场感,镜头穿梭过街头和教堂,如同魂魄飘浮于人世,他们/他在经历什么?又为什么而战?与padre pio一同颤栗在恐惧的梦魇之中。如果是意大利语拍得就好了,受不了配角都是拉丁口音,主角却一嘴流利的美式英语。
      • 作为片名的这个神父,在片中镜头不多,参与感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给人喂饼。对于这个人物,不像在纪念,更像在贬损。/演这个神父的,是当年川普当选后在社会上肆意宣泄和挑战的一个小丑。二战后意大利的左翼风潮,其中无论哪一方,都跟这个演员不搭界,类似于美人鱼或反派公主都不适合由嘿嘿来演。/拍得实在不上心。说着带口音的英语,而且是米国人的讲话方式。场面非常潦草,没那个水平就不要拍室外的戏。情节比较散漫,人物都很脸谱化。
      • 3.5
      • Abel Ferrara
      • 手持的摄影机在暴力面前匍匐行进,我们如扛着十字架一般直接感受其重量,而除了影像-身体的强度,政治与信仰的两条斗争之间的距离,似乎都在提醒观者:必须为此处注入来自彼处的想象,只有它能拯救我们。
      • 宗教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题材非常有意思(一战后的意大利,第一次民主选举,政治冲突),氛围、光影以及镜头感也绝对是我的菜,非常喜欢。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意大利风味的故事,大家都一口英语,听起来就很违和啊
      • 75/100 #Venezia2022# 极少数的局部是费拉拉招牌的疯狂和梦魇,其他的主体显得太正常了。
      • 慢慢来吧,会越来越好的。比较工整(低情商: 庸佬罢了)的Pasolini era费拉拉,两线的联系诗意、玄妙,观感比Pasolini更友好。几段飘的sequence水准之内,Help me是最好的一段。结尾Pio得到圣痕,力度拉满,我都起鸡皮疙瘩了,也难怪老马喜欢。我怀疑那只手是威廉达福的但是我没有证据【我胡说的。费拉拉的老婆真上镜啊,太漂亮了,其实更适合演古装呢,比托马索里还漂亮一百倍!
      • 在纷繁复杂的乱世恪守信仰
      • 费拉拉就是那种会让我觉得很独到、很愿意沉浸其中,但是又冷不丁会觉得很俗的导演。
      • 拍得蛮诗意的,不过对小朋友这种没什么艺术修养的俗人真的不友好
      • +
      • [drive] dreamed a dream so vividly like not just my eyes seeing all the stuff but i rly felt the place, i see w my whole body
      • 太讽刺了。。。。。。制片是不是反基督?犹太裔演圣徒,女性扮演男性(还是神父自我投射的幻觉?TA在述说他的潜意识?心里住着魔鬼,这是要激怒整个天主教世界吗?另外是不是每个意大利女性都是潜在托斯卡?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