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封城,腾讯会议观影效果堪忧,但能在家里和导演交流感觉很奇妙 |
|
一边缝大衣外套一边看。法师说自己逆增上缘较多,善缘较少,他握着恩人的手哭着,我也跟着哭了。人生困境与自我的执念,今天和王女士刚好也讨论了这些,想来想去不通,还要继续磨。 |
|
哭成狗。圣严法师的个性近于知识分子,家国为念,分别甚深,他走出了一条学问僧特有的解脱道路。晚期的影像记录下法师全然的安定、喜悦和慈悲。合掌。 |
|
淡淡的风格,尤其喜欢导演不放被采访者的姓名和身份,让我慢慢地放下了对这些人标签式的执取,反而感觉轻松透气了好多。 |
|
上海封城时@腾讯会议云观影。一上来就哭成狗and I don't know why... 几个特别感动的点:1. “大鸭游出来的是大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路”“他认为自己是小鸭子” 2.“进入禅堂,大死一番” 3.“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人才啊” 4.“不敢怨天尤人,只存感恩的心” 5. “我为什么不换肾,一个好好的肾用在年轻人或者壮年的人的身上,用的时间比较长。” <--又哭着打的字。另,之前一直对因缘作用的结果没有“实感”,看了圣严法师的一生,不知为何对“过去种种因缘已经渐渐散去,等待新的因缘”有了一点点实感。 |
|
“从无有处寻归处,绝胜风华满人间”,看完很难不动容,而又不是被煽情。流水般讲述法师一生,感受其清澈见地、朴素心境与建立千年道场的宏愿,再娓娓道来他晚年的告别时光。高山多猛虎,心中无险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之一。 |
|
圣严法师真是性情中人。他在日本求学时过得非常清苦,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就是两片面包凑合一下。就是这样,因为穷困,学业也面临中断。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沈家桢暗中资助了他读完博士。晚年法师在一次电视访谈回忆这段往事时,面对沈老突然哽咽落泪,摘下眼镜伏膝痛哭以感激曾对他人生的温暖。 |
|
看完觉得人生很虚无(无常),想起来几年前还在读书时去过台湾的几大道场,佛光山、中台、法鼓山的农禅寺等等,那时候处于人生无忧无虑的阶段,只觉得台湾的佛教发达,没有想过原来创建这些道场这么艰难,是这些老法师和徒弟用毕生心血建成的…后来这两年进入社会之后发现那些佛教的道理很难运用到生活里,依然是每天活在细小的心计和纠缠里,也没有太大的精进心。看完这部纪录片重新让我思考活着的意义,如何真正实现所谓的放下、找到禅定等等,真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功课。 |
|
面對近代史的影像闕漏,便以真人演出、捕捉動作技術轉描動畫的形式表現,張釗維在「沖天」之後似乎找到了合適的表現形式。聖嚴是最受臺灣各界人士尊敬的宗教家之一,揀選的橋段也相當能表現其性情與成就,算是成功的作品。 |
|
成长于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时刻,奔波于信仰尊严崩塌的时代,他是风雪中的行脚僧,怀抱率真的心性,在艰难与绝境中开启一段奥德赛式旅程。平实的纪录之下没有任何煽情,却为电影数次落泪。 |
|
很有缘分的提前欣赏了这部纪录片,非常发人深省。导演请继续加油。 |
|
以前最常想起的就是他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電影講他的生平與為人, 沒有什麼高來高去證悟, 也沒想當頭棒喝誰禪機, 唯有參過了佛法依然能捨身為宗教的平凡信念, 那才是真真本來面目, 人間有大善, 讓人更喜歡他一點 |
|
把五十岁放在开头,携带着这个信息去看之前的三十岁四十岁,感受是会不同。到下半场,携带着这个感受去看再后来的事,成就和困难都更厚重。对禅宗棒喝的方法印象深刻,不问为什么,就是一棒。 |
|
无常中来,无常中修行,无常中成为自己。
无常中透露着永恒。
本来面目。
四星 |
|
张钊维老师的片子,
是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中
旁白少有的不让人厌烦,而是沉静笃定
剪辑上从50岁的节点看待法师的过去与未来
结构自有力量,人物动人。
音乐上听觉很舒缓,好像有些满。
影片用了大量的照片修复和效果,
部分采访,少量动画
影片整体实属上乘佳作。
放下是二次出家后的当头棒喝,
也在以后的日子一直陪伴着他
【作为一个天性怀疑的人,
我固然被他的故事感动着
却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思考
圣严法师经历了数次放下,
放下红尘,习性,批判,名位
他从根本上面对和认识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无法了解,
可每次放下后,他似乎有新的放不下产生
放不下佛法,放不下禅宗,放不下弟子
放不下道场,放不下信众。
那是在放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还是在放不下里得到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
|
导演用动画、场景重现、倒叙、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一个大师的一生,短短2个小时是没办法了解圣严法师的精神,也对佛学、禅学不得深知,也无法像有慧根是人一样感动流涕,但这可能就是一股清泉缓缓流过人的心田,也许很久之后,我才会想起“本来面目”“放下”。重建信仰并不容易。PS,导演Q&A环节,很多人没有问影片相关,选择问导演关于禅学、“你怎么看待……”的问题,简直是对导演的一次次灵魂拷问,导演看上去被迫成为了寺庙的招生人;PPS,片尾部分可见导演的用心,一一罗列,像极了毕业论文。 |
|
伟大的一生,没有多讲空话,而是一直身体力行。 |
|
就这样讲述了一个可爱的人的一生,没有讲佛法,但这即是佛法的本来面目。前半生做空间的歌者,后半生做时间的石人,我想,这大概也会是我的轨迹吧。 |
|
观看过程中多次动容落泪,圣严师父的许多珍贵影像是之前在法鼓山其他纪录片中没有看到过的。结合了动画、场景再现、历史影像及现在时采访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对“本来面目”和生命尊严的发现及开示串起了师父平凡却波澜起伏的一生,令我回想起《雪中足迹》《归程》和《法源血源》这几本师父自传里的片段。庄严的法鼓山是因师父及信众的愿力而起,就连我这样从没与师父谋面的海外信徒能在学佛之初便一直不偏正信,也是由于师父深厚的慈悲愿力。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从圣严师父的著作——亦即其法身舍利——当中继续汲取营养,在正法的道路上勉力前行。 |
|
只倾听,不评判。“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广种福田。“本人要诚挚地建议,为了世界永久的和平,如果发现了我们所信的宗教的教义,或者有不能宽容其他族群之点,若有和促进世界和平抵触之处,都应该对这些教义做出新的诠释。因为任何一个健康的宗教,都应该与其他的族群和平相处,就能够逐步地影响人类的世界,永远地离开各种原因的战争。”“放舍诸相之后,当下便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内心的祝福,奉献,牺牲。“一物也无"的书法。半截在水里的叶子。“看看我们能够做什么” |
|
上大禅文化中心 x CNEX在线放映交流 从一个知识分子到一位法师 |
|
听到说自己“逆增上缘”比较多时真的很感动...得意的背后也全都是失意啊 |
|
30岁开始冲刺,"折腾"了半辈子的圣严法师,"忙得欢喜,累得快乐"。
很温柔,不急不恼。
在严肃的宗教题材影片里看到动画场景,有些意外;30分钟处与父母分别离家时的配曲好听极了。
"所以呢,我希望我们女众不要依赖男众,我们出家众不要依赖在家众。
这个是呢,养成我们出家众的顶天立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随时随地啊,让人家来作为靠山,不是把人家当靠山。"
你看,佛祖果然喜欢坚强勇敢的孩子。 |
|
2019年,Feii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抄到本本上。2021年,在《本来面目》里看到圣严法师的房间挂着“应无所住”。法师在动荡的20世纪修行,在信仰崩塌的时代中走上一条重建信仰的路途。政治或者经济,是实现“觉醒”并有所作为的一条路径,但这也并不排斥宗教作为个人追求梦想与实现价值的窗口,它不应是虚空的,而是落地的、社会性的。映后,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导演静默了半分钟,说,没有所谓两岸,只有众生。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照见自己又照见众生。应无所住,本来面目,如是我闻。为疫情下的芸芸祈福!6.26于麓湖 |
|
大哭一场,是感恩也是放下。
地球你无需留我 这土地我一方来 八方离去
把无常观当作一种美
“有因缘的人自会看到它” |
|
影片做得很认真,老照片的动画增加了层次感,但整体叙事和表现方式偏单调,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略少。电影名来自:“生如逆旅,随顺因缘,方见本来面目。” |
|
聖嚴法師:「我早早就立定了這一生的志向,就是做好一個和尚」 |
|
逆增上缘。三宝作指路明灯,随缘建人间净土。 |
|
无事忙中老,空裹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抛。 |
|
製作精良但中規中矩的電視紀錄片,剪輯蠻好的 |
|
……无色无味…也好 |
|
悲田 敬田 恩田。法师一方沃土。 |
|
真好,成庆老师推荐,有机会去台湾法鼓山看看 |
|
逆增上缘多过顺缘又奉献一生,倍受鼓舞 |
|
在很多时间 很多地方 我偶然会想起来里面的片段 |
|
起大愿,发大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播爱,让更多人感受爱。小鸭破蛋而出那里尤其震撼,黑漆漆的眼仁,仿佛带泪,映射世间。大兵刺刀走过身旁,刚刚破蛋毫无保护力之对比。未出生之前我是谁?本来面目。 |
|
圣严法师在见到几十年前的恩人时失声痛哭,忘掉了高僧身份,展示了更有温度的本来面目;晚年得了肾癌,不避讳不隐瞒,不害怕面对质疑(很多人认为修行高必然会得神明护佑,反之…);圣严提倡人间佛教,让天堂进驻人间,很务实的宗教态度。本来面目指的是明心见性,放下贪痴。 |
|
今年最佳感动 |
|
#film4
因为现在在拍的片子,开始主动关注宗教与社会的题材,但在中文语境里,这样的故事几乎都在台湾。像《巨浪下的小学》里的金田僧人,银座十字路口的望月崇英,台湾的圣严法师也在战后、震后、社运后,希望用宗教的力量治愈心灵的创伤。在我们的语境里,似乎没有这样的宗教家,只有一地鸡毛般的“封建迷信”,心灵无所归依。后新冠时代,我们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台双展上的主题《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回返》是否从艺术落地到现实? |
|
无限的时空之中,有无限的众生。走近宇宙,在苦难中利人,便是菩萨。 |
|
他是一个trouble maker和dreamer,把一个方形的东西放进圆里,太可爱了。娑婆泪海化今日片刻恸哭,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牢牢抓住我们认为是重要的,放下放下再放下,我要我要没有我也没有要 |
|
@北京郎园 |
|
要心平气和,也要很用力 |
|
听了一诺的推荐看完了。拥有的多不是富足,能给的出的人才是 |
|
从成庆老师的佛学入门课程中得知了这部记录影片。之前曾看过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当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依然在佛学的基础知识中慢慢跬步向前,努力地去理解,但不求能开悟。只愿对人、事、物不再那么住相,不再那么执念,面对他,接受他,处理他,放下他。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
作为情感类打分选手,我觉得这种断断续续没有目的的叙事手法能接受,我能从中感受到圣严法师的生活经历,思想,愿望等等… 但另一方面,我理智型的朋友表示nono,导演的专业水平有待精进,内容筛选方面应该是树枝和花的关系一样,脉络清晰,能看到“思想的花朵”… 结果看了半天记事体,作为以前不了解法师的人来说,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好崇敬的… 哈,有意思呢… 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心平气和地用力🤔 |
|
在朗园现场看完,几个关键词记录一下:真正理解和接纳人与事的本来面目。不评判。放下,放下什么?什么叫放下?放下诸相,当下即是你的本来面目。无我。群体的愿力的力量,愿力vs欲望,我要。无常是世间的底色,无常的通道。众生皆苦 |
|
人生就是不斷在不同的房間裡來回搬遷,無論被動或主動,何時安定(放下)這是我們一生的公案。 |
|
南通狼山圣严法师纪念馆的入口处,写有两句偈子,由圣严法师亲笔所写,内容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背后反映的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精神。 |
|
210612郎园和柳老师。传主事迹和近代史的大关窍若合符节,至少是影片表现出来的。不过我白献了殷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