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钱钟书 |
|
艺术家的爱是风中飘落的树叶,起舞的时候随风飘荡,浪漫华丽。落下的时候,仓惶凌乱,结局凄惨。如果你注重爱的过程,那美丽的爱情始终值得回味。如果你注重爱的结果,那凄惨的结局会让你遗憾终生。 |
|
才华和爱情哪一样于女人都是幸运,但它们一起降临就是灭顶灾难。 |
|
Vivi爱的是诗,而Eliot爱的是他自己。最纯粹的诗人被关进精神病院,而世俗的人却成为著名诗人。 |
|
Eliot's sister-in-law, Theresa, said of the relationship: Vivienne ruined Tom as a man, but she made him as a poet. |
|
一开始看对Vivi的作派感到不适,后来开始慢慢理解了她。她希望借由诗歌,借由和诗人的结合来摆脱这个世俗的世界,可诗人其实也只是个世俗的人而已。而她才是那个从始至终都非常纯粹的人。 |
|
本片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维芙的悲剧也不能完全怪他的丈夫。自己的亲弟弟和母亲对她都尚且如此,他丈夫的所做作为也算是尽到责任了。难道维芙所住的如此高档的疗养院是公费的么?还不是他丈夫的钱?就算是现在这种桃花颠式的偏执狂,也是常常会伤害到别人的。 |
|
那时她已经回复了正常的神智,在充满风的庭院里看书,有记者来采访她为她抱不平,控诉艾略特的凉薄,薇薇安倔强地睁着那双湛蓝的眼睛,掷地有声地说:“艾略特是我最甜蜜的爱人,我仍然爱他,我对他的爱将一直持续到我死亡,并且他也知道这一点。” |
|
god,心碎,不可思议的偏执的爱。有病的人,真没办法,写荒原的艾略特,灵感都来自这个疯掉的天使。但她的病逐渐摧毁消磨了他们的关系,他抛弃了她。二十五年间,精神病院里,没一个人去看过她,愤怒的观众们都骂艾略特纯渣男,但她依然会为他辩护,她理想当中的爱是她能呆在这里的精神支柱,她是唯一最懂艾略特的人。她依然保持着她的高贵,纯粹和真实,这是她世俗的丈夫不具备的,她多么骄傲和美丽啊。只是我快哭出来了。她成就了艾略特。艾略特也让我们认识了她,本质上她比她的丈夫更具有诗人特质,她就是诗。不用指责谁,没有谁对谁错,但vivi太可怜也太动人了。男女主角演技在线,在艾略特的扑克脸上看到了熟悉的表情。我想,精神病院的与世隔绝保护了Vivi,她就不属于俗世。可与《罗丹的情人》比照,但我宁愿相信她是没被打碎的易碎品 |
|
有倾向性的女性主义,最后部分类似结语,冲击很强。对英国富人来说,艾略特是鸠占鹊巢的美国凤凰男,岳母看透一切但无能为力,她总结文学就是gossip,bloomsbury文学团体是比她更低的阶级。私奔初夜后艾略特顿时冷漠,发生了什么?放在今天,Viv能找到施展才智的工作,病也能治,陪丈夫创作的知识产权也能分享,但诗人可能早分手了,不会撑十五年。艾略特不做那个决定,不说写诗,命都可能会没,他信神就信了个内心平静,他不会去看Viv,那是他的良心黑洞。艾略特说,诗是对感情的逃避,能体会,说到底他的诗是灰暗的,对世间的爱是怀疑而惧怕的,只好求上帝爱他。伍尔夫看似冷漠(与崩溃后选择自杀是同一个心理觉悟),小舅子是喜欢站在才子身边的普通人,罗素就像个笑话。这片厉害在把人性的残忍复杂撕开了看 |
|
她进入精神病院,从此10年就没有再见过他。可她仍然做了他最爱的巧克力,而他坚持说她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
P.S.Miranda爆发了 |
|
You can't let them take me away from you.结尾时Viv defend the name of T.S.Eliot的神态真是太让人动心了,she never never left him. 可惜对于Elliot的刻画,太微薄、太冷血、太漠然了,少了些真情,一点都不像个诗人 |
|
我也觉得影片和简介说的是两回事儿啊。 |
|
一个女子聪慧不凡、出身高贵,却偏为某男作家or诗人or画家的才情痴迷癫狂、自甘沉沦的故事,从<罗丹的情人>到<弗里达>到<莫迪里阿尼>⋯,说实在真的看腻了。都学学海明威的妻子盖尔霍恩和毕加索的情人吉洛好吗?再加上女主演技太可怕太可怕…两人选角都是不贴切的。代入太难。 |
|
有几段台词令人叫绝。抢凳子的游戏后两人大吵一架,汤姆说我们作弊了,维芙指责汤姆不过想配合大伙儿高兴,意想不到的小口角都是戏,整部电影两人根本的矛盾都在于此,维芙是更富幻想、更天真的一个,某种角度上说甚至更像一个诗人 |
|
基本上是伍尔夫为了艾略特的才华举报了vivi,vivi心甘情愿在疯人院被幽囚了11年,艾略特没有探望过她,可是同时,“vivi时时刻刻都和我在一起”她最终死于精神病院。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其实也是欲加之罪。vivi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早发现艾略特过人之处的人,她对他才华的爱惜不亚于伍尔夫甚至任何人,她爱惜到了不惜故意答错精神分析师的问题,唯恨枉聪明的把自己送进疯人院。痛失艾略特的美国老大哥还特地拜访调查,“您这是在花钱雇人囚禁你自己。”他们懂什么?“艾略特是在世的最伟大的诗人”因此,你才无法和全世界一起,向你的爱人争宠。“我的丈夫是全世界最好的男人。”所谓的「双向」不过是与使你章法大乱独树一帜的那份感情中的那个人,中间悬隔了一个世界。 |
|
"Vivienne ruind Tom as a man, but she made him as a poet."上课学西方文论和选修课或多或少接触艾略特一些,完全不了解私人生活,看完电影心情好复杂。 |
|
标题翻译不妥,Viv是妻子,怎么能翻译成情人? |
|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picture is a little mediocre compared to other biography types. |
|
电影本身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还不错,两位主演演技出色,没得挑。但是本片的立意我不喜欢,从始至终我没看出薇薇安哪里值得同情,也没看出她有啥了不起的。电影想走卡蜜儿的路线可惜薇薇安本身不给力,她就是高智商而已,没有任何成就,却固执地把自己葬送掉。总之,内容撑不起主题,白瞎了这么好的制作。另外多说句,女文青+精神病组合一点不先锋,时代的错不能完全由性别承担。保重身体最重要。 |
|
Viv捧着弟弟送的花站在窗台边目送他,镜头一下子切到开头花儿扔在空中的镜头,用之前的天真浪漫对比如今的事态悲凉,物是人非.....弟弟开车出院若有所思,大门打开的下一个镜头切到了Tom的电梯门打开,意味深长的连接镜头。这两段蒙太奇手法就像薇薇安一样,清楚明白,赤裸裸。对于十年没来看自己一面的丈夫薇薇安还是保持的那份爱,一直记得他最爱的巧克力。曾经最疼爱自己的哥哥变得疏远,最爱的丈夫变得冷漠。薇薇安淡然的说“我和你一样清醒,莫里斯”这是最戳心的话了,他对Tom说“你想当一个完美的英国人”,薇薇安从始至终都很清醒,人太过清醒就会过于成熟..美丽的小傻瓜才能快乐不挣扎的过完这一生,Viv痛苦,因为她不平凡 |
|
表演手法颇有些英伦话剧的感觉~对于熟悉这两个人物生平的人,也许会有感觉,对于我这种只知道名字的人来说,故事和人物塑造都不讨喜 |
|
I was watching this film with my mom,when the heroine took out his unmentionable and beg him to stay by her side,I was astonished.The whole movie is plain and tireless struggle between sick wife and tortured husband. |
|
好像是为了给vivi同情分,才找了绿魔演艾略特以及片中不讨喜的伍尔夫,至于嘛,后人有说的vivi出轨罗素,片中并无体现,那么大概就是这样吧,可女主的扮演也是够可厌的气质,所以拿一种冲淡另一种,分数按下了。 |
|
情感是女人的天生软肋,还是,艺术本不该和艺术结合,电影里的偏执狂收录,那可真是迷人又棘手的人物,世间稀少却又害怕遇到。 |
|
失败的选角,老黄瓜刷绿漆且二主演十分不搭,不诗意反而很怪异。夫妻间擦不出任何情爱火花,也看不出有什么割舍不下的眷恋。viv用力过猛演得太满,像个表演型人格,tom全程面瘫力不从心,电台读诗是tom发自内心的忏悔,倾注点感情不行么?ost加一星。 |
|
不好评分,只能说我看得很无聊。 |
|
Willem Dafoe演过那么多的变态,都不如这个角色叫我生恨。Miranda Richardson太好了。 |
|
看得心疼,看得心碎,究竟艾略特和薇薇安真的是无性婚姻吗,如果真是,那艾略特其实也鲁迅一样的痛苦,不了解朱安,但影片里的薇薇安实在她迷人了,她是艾略特的缪斯,精神和生活上都是,可我还是厌烦这种把自己人生价值寄托在男人身上的女人,她清楚知道自己是备受压抑的女性,薇薇安纯粹其实是软弱,包括争财产一幕,弟弟和艾略特竟然做了执行人,好他妈搞笑,还有就冲着艾略特写薇依的那篇文章,他就不是个真正的绅士,他根本理解不了伟大女性的品格,谁穿了薇薇安是他诗歌成名之路的殉葬品 |
|
倾向性太强,为衬托薇薇的悲剧,把周围人都暗戳戳否定,艾略特作为主角且不提,罗素和伍尔芙作为艾略特社交圈的代表,两人的形象都遭到了有意无意的贬损。但即使如此依然贡献了感人至深的最后一场戏,在十年后和弟弟莫里斯的见面里,薇薇不再宣称她对艾略特的爱,也不再笃定他有着同样的坚定,长达十年的遗忘早已说明一切,可她依然爱他,做他爱吃的巧克力软糖让弟弟帮忙捎带。而功成名就的艾略特面对罗素的询问一反常态地冷漠拒答,曾经的爱人在诗人的道德愧疚里逐渐成为禁忌,“诗不是情感的表达,而是情感的逃避”。 |
|
或許沒有她的精神失常,就不會成就他的文壇地位。
最後功名利祿都榮歸於他,而被依靠起家的她卻被關進了療養院終其一生。 |
|
去掉周末的话那个女人35岁,请问她实际多大?这种数学题也要作弊?艾略特确定不是被银行炒鱿鱼吗我表示怀疑。 |
|
这部电影中的艾略特似乎是一个向往英式生活而努力融入英国社会的美国人,一路走来他渐渐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他的丈母娘在女儿被送入疯人院后说出了或许是一部分英国人对艾略特的看法吧。艾略特的粉丝可能会不太喜欢这片,但是达福在外貌有差距的情况下却用完美的演技诠释了这个角色。 |
|
T.S.Eliot你个渣男!死了以后都不忘害我写paper!! |
|
影片好像是高中看的。N年后的西方文论课讲到艾略特的诗我就会想起薇薇安的话——《荒原》这个名字还是我取的!我也会想起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薇薇安住进疗养院后他再也没去看过她。后来看提及女作家伍尔芙的《时时刻刻》也勾起我对该片的回忆,然而:天赋异禀的女性真的无法摆脱情绪障碍吗? |
|
这片是拍来黑艾略特的吗? |
|
诗人和他发疯的情人的故事,米兰达用接近癫狂的表演塑造了薇薇安这个悲剧色彩的人物,母亲扮演者罗斯玛丽哈里斯也是功力十足。 |
|
听的纯英文版的,真是励志啊~~Eliot这么穷还混的有模有样的,我要有他一半的出息就好了。还记得请假3个月去写诗的这个情节,还有他就算出名了也不愿意辞了银行的工作,这么穷!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候逼自己一把! |
|
不知道这样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在世上,vivi的出生让她不会太难过,但是她个人的地位和别人的尊重,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包括说着最爱她的人,说字里行间都是她的人,却如此一手将她送进了疯人院,再也没有去看过她。然而这疯人院和监狱没什么区别,从窗户看下去的镜头说明了一切,难受 |
|
viv 就不应该以爱情、妻子这些作为人生目标,她应该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不需要做一个当资源、秘书妻子这样的辅助角色。就没有这部悲剧了。男权社会对有才华的女性的压制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都在的。 |
|
1心疼薇薇,太有灵气的女子,只惜生错了时代;2艾略特是凡人,有对权力名望的渴望,他从来不只满足于当一个诗人,融入英国贵族阶级、获得名誉;薇薇是诗本身;3爱得太深的两个人,只有分开才能好好生活;4艾略特为什么不去看望薇薇啊;5想看艾略特的诗 |
|
到最后才发现,活得最清醒和最纯粹的只有薇薇安。纯粹到用一生去爱一个不值得被她爱的人。她对生活清醒却对爱情糊涂。薇薇当初可以为了汤姆放弃大小姐的身份和这样一个无名无姓的人私奔,汤姆却因为成名后的流言蜚语抛弃薇薇。真的只是因为她是旁人口中的疯子吗?他宁愿相信作为医生的第三人存在,也不愿和薇薇好好地谈一谈,究竟是因为为她好才瞒着她,还是不过是在自己寻求心理安慰?可是她的病究竟因何而起、为何加重,男人的心里不清楚吗?从一开始将她独自抛弃在房间中,可是她的门从来不为他而锁,每次都主动为他打开。这个病,分明不是精神病,而是因为爱一个人爱得太深。男人不懂,却总是嘴上说爱她。11年的精神病院生活,不是她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的,是男人那一刻的眼神让她知道“作弊了”最终还是会输,所以她服输了,输得彻底,11年不见 |
|
欧美诗人要是没有精神类疾病,是不是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我看中国的古代诗人大部分都挺正常的。 |
|
男主是老面孔了,演技了得,但他的嘴看着有点可怕 |
|
沉闷才沉静,在一篇安静的海面观看内流的汹涌。从滑行的船上就看出薇薇安的精神问题,平常女子哪里有这种跳跃灵动感。可惜了,一旦与众不同也就与众不容 |
|
最后Eliot在电梯中不断下降的一幕中间切到Morris去看Vivi,后者在窗户里给抱着她做的巧克力流泪的Morris挥手,两个被框住又互相框起来的镜头。//当时对精神病的理解大半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冷漠,把女人框起来、用疾病界定、用缺爱来掩盖社会生活中女性生存空间狭窄。也可以说大家都很狭窄,即便Vivi被关在病院也仍然拥有五星的生活,不需要为保卫帝国冒死亡风险去战斗,也丝毫不用为丢掉小职员工作担忧。但至少从电影来看,Eliot的诗(字里行间都是Vivi的爱,也许爱的变形比如愧疚的熬煎)和才华确实可能更像是小职员的工作。而穿透生活勇敢去爱的是Vivi。//有关伍尔夫的情节有些奇怪,不过可以和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普拉斯等等放在一起看二十世纪初文化圈的女性 |
|
艾略特版37度。喜欢他在海边走来走去。 |
|
服化道超级赞!
一个女人,拥有了美貌才智,殷实家境,家人关爱,和一见钟情的婚姻,最终却因为疾病折磨被囚禁,失去丈夫的爱,唏嘘的同时,不知道该慨叹命运到底是无情还是公平。 |
|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
|
即使与曾经的恋人再不复见,被所有人认为是“病了”,我却看到她在精神病院异常清醒和平,一切都没忘。知道你最爱巧克力,亲手为你做最后一次。你曾说“我”在你诗的字里行间里,不曾爱错。那么,再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