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tha was right!果然说女性是疯子、噤声,真的是老手段了。 |
|
[2+]原始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此,同样也是最无意义的那类纪录片,只有影像的拼贴,见不到有什么独见的评论。放在美国政治环境里,获得提名很难不去想是不是出于情绪煽动。 |
|
厌女症是糅杂在整个系统里的,Martha能力强就被视为“不够安静”,她对国家的忠诚让丈夫和时任总统联合起来构陷她变成“疯子”。又是典型的让一个女人失去credibility就是让她“发疯”。幸好她最后看清楚弔子的真面目……虽然也有当时的时代局限,相信如果不是在父权体系里,她一定能大放异彩,而不是被压制。 |
|
水门事件吹哨人,算是弥补了一小块未知的历史吧,果然让女性“噤声”是老手段了。估计后面也会被改编成真人长片吧,不知道谁来演Martha,已经能预见冲奖板上钉钉了。 |
|
其实改编成长篇或用史实纪录片反而更好,现在短片节奏虽然快,但是省略了很多细节,有点应接不暇。
“妖魔化”“疯化”“噤声”真的是古今中外最可悲最共通的做法。 |
|
拍得一般,但题材绝佳,改编成长篇电影会很好看。被丈夫和男性当权者污蔑成疯女人的媒体宠儿,勇敢说出真相,击垮这个国家的核心权利者。以及她如何爱丈夫,又如何明白自己一开始就在被丈夫构陷的心理转变。大女主戏,太精彩了。 |
|
通过对旧有素材的归纳整理总结,得出一个新角度的栏目纪录片。也不知会不会有以及多大程度有断章取义,但反正在符合当下政治正确情景、在民主党和自由派的颁奖季,出一部这样的短片,实属流水作业吧。 |
|
很短也很困,没有基础知识看不太懂 |
|
【今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水门事件中被污名化的女性。四十分钟中字全片在线: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24y167ag 。 |
|
Martha Mitchell Effect这定义宽泛得,一看就是男性学者创造的术语。这些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在男人身上,世上哪儿有“疯男人”?历史记载的这一页里,此男会成为大写加粗的吹哨人好吗?
重述这段故事的必要性并不在于水门事件,而是无论什么阶层地位的男人都会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对付、打压女人,夺走她们的成就和希望。“拔高”Martha的是那些因她而恐惧的男人,实在看不惯可以找尼克松算账 |
|
last night dreamed a cosmic dream, everyone died except me. volcano scenario. I can't imagine what was going through my head. |
|
对于压制一个想要说话的女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逼疯她”。第一次知道水门事件还有这样一位女性,可惜命运并没有奖励她当初的勇敢。 |
|
这种东西 就只能看看国外的了! |
|
在白宫录音证据中,总统提到女主一百多次,怕她大嘴巴,估计水门事件的筹划和执行会刻意瞒着她吧,她丈夫的手下被捕,她宣称是总统授权了水门闯入,总统应该辞职,她丈夫不该蒙冤当替罪羊……后来证实总统和她丈夫都参与其中,爱夫心切吧,她说对了一半 |
|
这个女人面相刁钻,尼克松建了交但还没来得及学习中国的神相玄学,提前预防了 |
|
水门 打压 |
|
#公开探索BBC# 287
反对越战,又不是老公背后沉默的女性,所以该说她是非典型右派吗?民主党人讥笑的“释放玛莎”中,与其说关心她的命运,恐怕更多是抓个把柄嘲讽共和党吧?
“要不是玛莎,就不会发生水门事件.”,我去,尼克松这不肯承担责任的劲头是有煤气灯操纵者风范啊!
看起来是个活泼可爱的快言快语的人,茱莉亚罗伯茨跟她没一点相像哦。
从“您和夫人是如何相识的? blind date吗?”“neither one of us were blind.”,到“18个月监禁不算啥,比判我和玛莎米切尔同居强多了.”。
但看起来她是为了说出真相,也是(在丈夫有所隐瞒,她不知道全部真相的前提下)为了保护丈夫才揭露水门事件的?
玛莎米切尔效应:一个人声称的事,开始被认为是妄想,之后被证明为真。 |
|
倒是也不太必要这么刻意拔高.... |
|
典型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
|
永恒不变的“疯女人”。 |
|
弥补历史缺憾,完成了她的作用。 |
|
人物素材蛮适合拍成大女主电影冲刺奥斯卡影后的。这个纪录短片就只是普通人物纪录片的水平。 |
|
A total tragedy. 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吧,性格决定命运。 |
|
玛莎米切尔效应的典故解释。 |
|
了解水门事件背后的一些片段,司法部长的夫人因为嘴大,被排除出连任竞选委员会,后来被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 |
|
玛莎米切尔效应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讲到了很多破事的一个共性,不是一下子结束,而是在人性、贪婪与权力的拉扯下,反反复复好几年,是一个漫长且折磨的过程。 |
|
effect翻译成效应很让人云里雾里,应该是影响更合适。 |
|
尼克松政府为掩盖罪行,把玛莎塑造成疯女人,令人齿冷 |
|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个女人确确实实在推动历史进程的过程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Martha was right. |
|
小孩儿拿枪崩了罪犯。 |
|
当下非常好的故事,叙事也相当简洁清晰 |
|
2023奥斯卡纪录短片|3.5, 看起来是好莱坞党派化后又一朝共和党开炮的作品,但实则Martha的人格魅力,人物弧光和翔实的影像素材让这部短片确实非常精彩。 Martha Mitchell效应:形容曾经以为是幻觉的想法结果却是事实。大家都有经历过吧。矬子里拔大个,可以给奖 |
|
剪得好厉害,research真的好厉害。我的历史学得太差了,有点令人难过。政治是我最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东西。但它很重要。那我只好白瞎。 |
|
素材组接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之前网飞的体坛秘史,节奏感强且不失其中诙谐幽默的部分,尤其在当下大环境的命题下,能把这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到公众视野,还是有一定的完成度的。尤其是玛莎米切尔本身的人物形象不得不说确实有一定的感染力,她被所有人塑造成媒体面前的“疯子”但是最终仍然把这群男人拿捏了,既像爽文一般直给同时还引出了一个名词概念 |
|
叫玛莎的女人果然都不简单。女性即使靠近权力中心,仍然是被排除在外的。不过这个节骨眼上提名,懂的都懂。 |
|
感觉就是解释了下“玛莎·米切尔效应”,把录像拼接,缺乏一锤定音的观点。也不认同“玛莎极具前瞻性”的说法,比起国家大义,更多的是性格使然。 |
|
对于缺乏水门事件知识储备的观众来说并不友好,但“红颜祸水”论的立论基础和当事人的时代局限之间有多大相关倒也是颇具玩味,政治终归是人和人关系的学问,即便表面看起来再完善的制度,也总有某种宫廷争斗的影子,而我也依旧对张口大词儿的那些道貌岸然有几分警惕。 |
|
仅剩档案价值,政治宣传片 |
|
玛莎是对的 |
|
尼克松曾说,如果不是玛莎,水门事件根本不会发生。这部档案纪录片讲述了水门事件第一吹哨人玛莎·米切尔的故事:为了让玛莎闭嘴,尼克松政府在对外的宣传中对外界进行煤气灯操控,将她塑造为一个疯女子。通过这些历史档案,我们得以从玛莎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水门事件。 |
|
真实影像的力量总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玛莎·米切尔,是时代造就的「独一无二」的女人。在被「男人们」主导的华盛顿能如此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便可见其自身散发的魅力之独特。她与生俱来的「表现型人格」在白宫夫人们中极其「格格不入」,连尼克松对她那张大嘴巴似乎也要忌惮三分。但在心理上她依旧是「米切尔夫人」,她倾尽所能保护丈夫,她不遗余力的发声。试想在瞬息万变的美国政坛,如玛莎般勇敢坦率之女子,会是多少媒体与粉丝追捧的对象,又会是多少人打击的目标呢?所以,表面上看玛莎赢得了「水门调查案」,但究其实质,这却是一场从开始便注定双输的「战争」。尼克松失去了「总统」,而玛莎失去了「家庭」。 |
|
呵呵,原以为一个大嘴巴太太的歇斯底里,最后发现是真实的,直接换掉总统。 |
|
还是稍微单薄了 多加一星鼓励吧 |
|
刚看了煤气灯,来看看本尊。体制内和体制外,原则好标榜,分寸靠把握。 |
|
对煤气灯的补充和注解。 |
|
可以拍得更精彩;可以拍成长片/series。总体节奏比较仓促。 |
|
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个玛莎-米切尔 |
|
一般吧 |
|
剪得真好。Martha was right! |
|
NETFLIX 近代史 AI 算法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