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
|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
|
「直男癌是如何产生的」 |
|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
|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
|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
|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
|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
|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
|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
|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
|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
|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
|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
|
#BIFF#(B=Bergen) 關注男生成長過程中的隱痛,從性別認同,身份塑造,兩性關係,家庭環境、媒體和社交等角度切入,探討這種無意間來自媒體、遊戲、群體、父母的壓力對男生未來的成長所帶來的影響。作為個體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的關係,如何認識和看待自己,如何面對成長,不論男女年齡,都是好問題。 |
|
想當年我的畢業論文,就是用女權主義的思維,去看一部作品裡的男性處境,其實女權就是平權這個說法我很認同,這個世界沒有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柔弱,也沒有絕對的堅強。男男女女,既有強又有弱,先成為完整的人,才有機會與這個世界和解,和自己和解,接著便有機會遇見愛和溫暖。 |
|
一直被忽略的,现在谈女权,其实想一下另外一个性别,就可以是这个片子的状态。其实还可以更加深入的。 |
|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
|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
|
优秀的性教育片 |
|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
|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
|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
|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
|
论直男癌的产生 |
|
父权制不仅伤害女性 也伤害男性 |
|
有不少地方跑題,但整體是不錯的,有不少地方我相當relatable,"直男癌"的存在想必是原因的。 |
|
社交恐惧症 |
|
“男人味”,也是社会对人的规训和异化。 |
|
其实这个不止美国吧 看英剧也总有cissy 只不过美国那种更壮更高的形象更顽固 这个纪录片更偏向于男性视角,艾玛沃特森也在联合国自己因为小时候踢球被称作bossy.期待看到一个女性版本。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我觉得父母和以后成为父母的人应该去学着如何根据孩子的心理特性塑造他们的性格 |
|
都来受受教育,看看我们还有多大的差距! |
|
少一点面具,就多一分人的自由 |
|
“厌女症”与“同性恋憎恶” |
|
好,Everyone deserves to feel whole. And each of us can do our part in expanding what it means to be a man for ourselves and the boys in our lives
关于男权社会中男性的自食恶果,社会期待下的隐形牢笼 |
|
后半部分谈遭受暴力者的报复性胜利、来自父亲的创伤father wound的后续伤害与治愈 |
|
片子讲述美国文化中非常典型的男性气概是如何被社会养成,而在东方,男子气概有种相对不一样的定义。古人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又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在成年的过程中,学识、修养与责任心也是同等重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社会的相互对话与照应真的是件对双方都能大有裨益的事情。 |
|
强调强壮强调男性气概的父权社会,压制的不单止是女孩,受害的包含男孩,看着真的很难受…… |
|
人口红利不再,性别比例失调的周遭环境,男性视角既该被展开又往往不想被展开。纪录片的功能并非讲述事实,仅仅是切换出新的视角。 |
|
决定对自己男朋友更好一点,决定告诉未来的儿子:男生也可以哭。 |
|
男默女泪,不转不是中国人 |
|
论性别差异和直男癌是如何形成的,大多数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从小灌输的,而这种变化,我们先要理解,才能改变,而改变肯定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ps:论群体的力量,人总是害怕被排除在外,论人类另一个特质,喜欢排挤欺负异类。 |
|
一直困惑为什么身边几乎所有的男孩都缺乏同理心,看来是社会给所有人都加上了枷锁,男孩本身也受困于此。能够在镜头前说出心里话的人好勇敢,好希望身边每个人都看过这部电影。 |
|
推荐反对“娘炮”的人好好看一下,你们想象中应有的男性气质发展过度会怎么样? |
|
男性脆弱以及“有毒男子气概”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前半部份童年早期及青春期的社会规训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影片后半部分访谈服刑人员再次暴露了性别叙事的局限性,忽视成长环境、经济状况、家庭成长史、社会阶层等要素,认为只是性别和男子气导致了极端暴力的犯罪,未免太单一。选题很不错,但是影片的深刻性和逻辑性还有挖掘空间,只是把各类社会数据和有毒的男子气关联起来是不够的。关于男子气概这件事,个人认为依旧可以引用荣格对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观点,最好的状态一定是“雌雄同体”,既有刚强的维度也有柔和的维度,这样容易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于男女而言都是如此。 |
|
拒绝倾诉让一切变得更糟 没有人可以定义我们的存在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最美好的 |
|
一直强调feminism,觉得物欲女性是男性固有的错误,但是并不只有女性的性别认知是从小被灌输被教导出来的,男性"man up"的过程亦是艰难痛苦之路。Be a humanist. |
|
b站有全片 |
|
如果一个八岁小孩的梦想都是成为一名风险投资家,那一定是社会出问题了 |
|
我们生来完整,却被社会劈成两半,然后用一生弥补。 |
|
减少了对男性的偏见。社会这样教导他们,反过来却指责他们。好像自己毫无关系一样。提线木偶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