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突尼斯的胜利 Tunisian Victory (1944)

    最近更新: 2024-01-19 HD
    • 主演:里奥·吉恩 / 布吉斯·梅迪斯 / 伯纳德·迈尔斯
    •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 约翰·休斯顿
    • 编剧:$$$Anthony+Veiller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44
    • 更新:01.19
    • TAG:纪录片,战争
    • 别名:北菲血战(港)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6 (680票)
    • TMDB评分 6.20 (热度:1.22)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突尼斯的胜利》的免费在线观看,《突尼斯的胜利》是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约翰·休斯顿执导,由里奥·吉恩,布吉斯·梅迪斯,伯纳德·迈尔斯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1944上映,对白语言为英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突尼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中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发生在突尼斯的一系列战斗。盟军主要包括英军以及美军和法军。战役中先由德军和意大利军初尝胜果,但轴心国军最终不敌具备庞大的补给供应和数量优势的盟军,包括德意志非洲军内超过230,000意大利和德国士兵在战败后被俘。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unisian.Victory.1944.1080p.BluRay.x264-BiPOLAR.torrent 详情
      Tunisian.Victory.1944.1080p.BluRay.x264-BiPOLAR.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unisian.Victory.1944.720p.BluRay.x264-BiPOLAR.torrent 详情
      Tunisian.Victory.1944.720p.BluRay.x264-BiPOLAR.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突尼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中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发生在突尼斯的一系列战斗。盟军主要包括英军以及美军和法军。战役中先由德军和意大利军初尝胜果,但轴心国军最终不敌具备庞大的补给供应和数量优势的盟军,包括德意志非洲军内超过230,000意大利和德国士兵在战败后被俘。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4 第2集
      American Factory
      2019
      纪录片
      美国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 自动化万岁,解救人民于无意义重复劳作中
    • 豆瓣 8.6 IMDB 7.3 正片
      Waterloo
      1970
      战争片
      意大利

      滑铁卢战役

      Waterlo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 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 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五星评分!?刘姥姥进大观园?没见过这阵仗?吓尿了? 如果说拿破仑是败在混乱二字上,那么此片是成功的!这种电影简直是浪费人力物力……看得时候还想很俄国风,结果最后一看,还真是苏联造…… 首先用了一个小时哼唧哼唧得东拉西扯一番,结果一点也没有侧重,人物刻画更是不知所云!又臭又长…… 其次等到了战役开始,阵仗的确不错,一下感觉就起来了……结果乱七八糟的特写镜头,乱七八糟的剪辑,乱七八糟的叙事……看着的那种心情就好比看着一锅山珍海味被一锅乱炖糟蹋了一般…… 最后真得不想多说了……
      •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 硬着头皮看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很平庸的一部电影就被豆瓣捧成了神作。战争场面大就好?那么《大决战》系列应该拿奥斯卡了。
      • 滑铁卢 中英双字幕版本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 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 时不时冒出来的反战思考太突兀
      • 这样耗费人力财力的大场面电影再也不会有幸运的导演会掌控了曾经的国家财力电影。『网盘720p国语版』
      • 从失败开始,以下一场失败结束。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以及如旋风般归来,这段文戏拍得好。而后为了聚焦滑铁卢战役这一场大战,省略跳过了前期战斗过程,花费很多篇幅在战斗前夜的细碎小事,用于建立人物性格,有些拖慢节奏。 1815年6月18日,一天定胜负,影片的重头戏都在这里,占据将近一小时。大量双军骑兵冲锋的壮观场面确实精彩,只是感觉比起导演前作《战争与和平》还是显得规模有所缩减。而这场战争的性质很模糊,很难讲哪方是正义、哪方是邪恶,不像那种反侵略卫国战争一般更适合带入情绪。难怪惠灵顿公爵在战后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时会总结道:“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影片中双方主帅都有频繁插入内心旁白,和林奇1984年《沙丘》一样风格,二者联系在于是同一位意大利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估计都受到他的干预影响。
      •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 滑铁卢之战是战争史上罕有的以此一战来决定整个战役最终胜负的战例。导演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景式的展现了这样一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的战役。 可叹英雄迟暮,天纵英才也无回天之力。 无比浩大的实拍场景与群演,可称人类电影史上的奇观,想来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 百日王朝Napoleon初次招服法国军队时手一系列动作的特写很不错。战前屡次平行剪辑Napoleon与Wellington阵前思索的镜头。战争场面的调度,航拍。Napoleon被拖入Welliton精心选定的战场-Waterloo. Ney的骑兵落入山对面方阵的陷阱之中。老近卫军壮烈赴死,Next to a battle lost, the saddest thing is a battle won.
      • 4.5/5 配乐棒呆了 战场拍得非常壮观 斯泰格尔演的很棒 对普鲁默有些偏见 眼神中歹气太重 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 豆瓣 9.2 IMDB 8.0 正片
      泣きながら生きて
      2006
      纪录片
      日本

      含泪活着

      泣きながら生きて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 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而且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9.2
      •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 确实是无私的付出,伟大的牺牲,但估计价值观在这个年代的多数人都无法认同,也就看个纪录片当长见识了。很讨厌丁尚彪的女儿... 一家子都是JP
      •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 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 我是什么都不想说
      • 哎。。。。。。。。。。。。。。。。。。。。。。。。。
      • 活着的确辛苦,但却只能活着。不想辜负啊
      • 泪崩
      • 以前电视上有放过。。。后来又下载看了。。。哎。。。
      •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 豆瓣 9.2 IMDB 8.3 HD高清
      The Battle of Chernobyl
      2006
      纪录片
      英国

      抢救切尔诺贝利

      The Battle of Chernoby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说实话,这电影非常有现实意义。比起核辐射,谎言抑或制度才是更大的灾难~
      • 当时CCAV正在播放蘑菇云迎风飘扬,可以一同观看。
      • 纪录片永远比恐怖片更恐怖,它不仅让人深思,甚至让人坐立不安。在谎言、真相和死亡的背后,试问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危机?日本核电站的危害绝对比媒体口中的严重!一个切尔诺贝利牵连了整个欧洲!现在又是日本,整个亚洲估计都难以幸免,这毕竟不是几天几年的事,这是几百年的隐患!★★★★★
      • 苏联式的不公开导致了灾难的扩大,资料的不公开、一切的不公开、潜规则、低效率,凄凉悲怆
      • 潘多拉之盒随时可能打开,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人类头顶
      • 没看之前以为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消散,原来这个恐怖的阴影还一直存在并且时刻威胁着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安全。
      • 我认为核技术就不要再运用于实际了。
      • "somebody had to do it..."
      • “医治我们自己的悲伤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就是这种悲伤的同谋。要医治他人的悲伤同样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也是悲伤的俘虏。”“总得有人得去做,不是我们就是别人,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做?我(幸存的英雄)一点也不后悔”可是,在这样的政府下当英雄,真的很惨,要么死要么晚景凄凉。
      • 现实意义远大于纪录片意义。“法国上方有异状吗?” “没有,风并非往这边吹。而是吹向逆时钟方向,没什么好担心的,民众的健康绝对没有危险。”
      • 比任何恐怖片都要可怕
      • 像一个愚蠢而又恶魔般的纹身,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纪念碑。
      • 尼玛看完心情好沉重!
      • 此灾难一直时刻并永久的影响着威胁着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安全。
      • “我们所有的人类,都不该经历这一切。”恐怖源于真实,而无尽的谎言与隐瞒则比核辐射带来的影响更加可怕。 向参加过这次清理工作的英雄们致敬!或许……再过若干年,会有一部电影名为《抢救福岛》★★★★
      • 胶片被辐射所产生上的无数噪点就像原子鬼魂无声的存在,时刻不在的威胁。
      • 触目惊心!!
      • 妈逼那些传谣言直播福岛现场的人原来都是照搬此电影的情节。日。
      • 正如片尾那位前苏联女人大代表所说的那样,“切尔诺贝利反应炉释放出的最危险元素并非铯或钸,而是谎言”。从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发生到普里皮亚季市全员撤离,再到政府委员会的成立,这一系列过程中充斥着各种无知、低估、欺骗和谎言。当然,前苏联政府也对切尔诺贝利做了最大努力的抢救,包括出动空军抛洒硼酸、招募矿工挖通地道、出动“清理人”清除放射性尘埃以及建造石棺。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损害人民福祉的基础之上的,就连戈尔巴乔夫也说,“需要800年时间好比第二个耶稣诞生才能彻底消除辐射”。或许,核能的本性代表的正是集权性质的政治经济权力对一切的控制,它的威力不仅能瓦解一个国家,更能摧毁整个世界,使得人类文明毁于一旦。无论是物理性危害还是哲学性隐喻,切尔诺贝利事件都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 全纪实频道。普里匹亚特是生命的梦魇之地。
    • 豆瓣 9.2 IMDB 8.5 HD720P中字
      Senna
      2010
      纪录片
      英国

      永远的车神

      Sen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he Brazilians need food, education, health, and a little bit of joy. And now that joy is gone."
      • 想起来了,就是这部
      • 并不了解F1和塞纳,却依然看得非常入迷,或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这部影片的精彩。虽然是纪录片,却由于主人公塞纳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变得好像剧情片,同样有悬念、有高潮、有各种情绪调动。这样波折的剧本如神的指引。充满传奇的人物,非常感动。
      • 「他会永远年轻,埃尔顿·塞纳永远是那么快,他不会老去。对巴西和全世界车迷而言,他永远是冠军。」看着事故录像哭成傻逼。
    • 豆瓣 8.4 IMDB 7.5 HD
      Reversing Roe
      2018
      纪录片
      美国

      推翻罗诉韦德案

      Reversing Ro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即使是在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女性寻求选择自由的过程依然是如此的艰难,似乎只要是关乎到了宗教和政治,任何异议都不再具有人性,看着那些反对堕胎的组织和政客的嘴脸,真的是不寒而栗。
      • 从纪录片的角度,影片对pro-life和pro-choice两方观点言论展示出的客观和克制令我敬佩。个人观点角度,我的愤怒悲伤痛苦已经无法抑制,激进言论预警。堕胎这件事上,只有女性具有话语权。我的身体,我的人生,只有我能做主。这一点是应该凌驾于政治立场与宗教信仰之上的。那些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夸夸其谈的男性,与其讨论堕胎的伦理性,不如多花点精力去教教男人们什么叫尊重女性,怎样记得打炮戴套吧。
      • 日本这边翻译成『彼女の権利、彼らの決断(他决定她的权利)』,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就是答案了。
      • 减少堕胎的源头在于普及保护性的性行为,而一昧争议堕胎法案的设立,说明政府真正关心的不是堕胎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站在哪一面会给其带来政治上的便利。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宗教推动和社会操控,早就超出了这个问题本身的含义。
      • 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争取女性权益,哪里都是任重而道远。
      • 是平权,而不应该是女权。
      • 美国保守力量很强大,也展示了美国确实是右派国家,纪录片里展示德州政客指定法律干涉堕胎自由时呈现的是一群老年政客的声撕力吼,而这些政客各种保护生命的冠冕堂皇借口里唯一没有的是女性堕胎者本人的声音,这种就是典型的政治暴政,将自己价值观强加于沉默的少数人,完全不考虑真正怀孕的女性需要承担的风险与痛苦。最为可笑的就是控制女性生育的政客们都是不用承担生育风险的男性,恐怕世界上没有其他更典型的父权暴政可以与这件事相提并论。
      • 片名翻译易引起误会,这不是讲罗诉韦德案的,而是展现了各股企图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势力,看得人心情很恶劣
      • 1969年申诉,1973年就作出最高法院裁定的案子,嗯,拖过整个民主党黄金期(奥巴马政府)一直到民主党和好莱坞无以为继的共和党时期的2018年才做了纪录片进行记录和推广。你们说你们民主党不是在利用女人?哪里来的脸?另外,评论里有一条“是平权,而不应该是女权”的男性ID评语。诸君如果连女人的女字和权利的权字连在一起都看不下去,那诸君如何平等权利?在男人(不包括女字的范围内)平等权利吗?
      • 我是支持堕胎的:1 先天性疾病胎儿出生不会给任何人包括胎儿自己带来一点点的好处 2 经济条件无法支撑胎儿的出生,而且会影响生者的生存 3 女性身体女性做主,任何外在的人和物都没有权利干涉这个权利。 那些反对堕胎的一般是:1 政客用来吸引关注,拉支持 2 宗教分子宣传教义 3 贫困而且被洗脑的平民 为什么没有中产或者富人,因为这个人群根本不用担心诊所被取消,不用担心没有医生。富人的财力能够让其自由的选择生下来,或者寻找机会堕胎。
      • 这是关系到平等,人权,最终却变成政治的工具。也许这种割裂只有当男人也长子宫,才会摆脱现在的泥沼。但生命权一定永远是人类争斗的核心。。
      • 都说美国司法独立,可是最高法官是由总统签署任命;宗教国家才会不断地讨论胎儿是否具有生命权,而集权国家则是一刀切,说不上在哪边更可悲,最可怜的是沦为政治棋子的女性子宫,从一开始你成为女性在社会上就比男生难上许多,加上身上的歧视就多上许多。这里说的女性不包括那些甘愿成为他者的女性
      • 资料翔实的纪录片,不过主要还是“夹带私货”为中期选举喊话以及为了推动大法官更换打“预防针”。尤其是堕胎问题历经时局变迁,已经如旁白所述的从“医学和社会问题”变为了“党派问题”;无论是尼克松时期的9男保守阵容还是RBG加入后的喊话呼吁,对于女性权利的争论早已由生养的权利和“何为人”的基本诘问变成了政见交锋。这个纪录片的导演作品倒是一直蛮喜欢的呢。
      • 1.语焉不详,内容不细,只要站队,更像政治宣传片。2.倾向性明显——或者说这是pro choice的纪录片。所以,这部纪录片对我个人而言,不及格。
      • 不能说完全没有立场在这一题材上,纪录片让人看到更多的面,即使社会在努力进步,仍然存在很多逆流在其中。
      • 影片一开始就有人提到了支持反堕胎是为了尊重生命,那为什么不从一开始从源头上解决掉问题呢。堕胎的权利被议案通过法律否决,绝对的违反了宪法。亲生命组织一味地强调未出生生命的重要性来发对堕胎,从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的反对者来看,他们的守旧意识依旧存在,他们认为堕胎是污秽的(潜意识:堕胎的人是荡妇,这一点很重要,纪录片居然完全没提及)。其次反堕胎法案的通过是对那些因为疾病需要等特殊情况而采取堕胎手术的情况和人群的一刀切。第三,堕胎就是不尊重生命,就是抹杀生命,那些强制女性怀上孩子的亲生命组织成员又是不是在女性身上压榨她们的生命呢。
      • 事实上并没有详细讲述罗诉韦德案本身,侧重点在于在其基础上展开的反堕胎权益争战。小时候都以为美国特开放吧?看这样的纪录片特别有好处,让你知道,你以为的平权真正是来之不易,甚至根本尚未实现。议会,民间组织,教士,医护人员……这些被采访的人都很有发言权。强烈推荐这部,让人对医学、法律、宗教、人性都会有反思。
      • 看不下去的纪录片。
      • 看了这部片,更好地理解美国从里根开始为什么越来越分裂,作为PBS 2020.1 大分裂的注解,挺好。又看了这个片对德州真是刮目相看,那个女议员对推翻Roe 的议案进行13小时filibuster的市政厅我早年参观过。从大法官开始控制政治,米国总统权力还真的大...
      • 虽然是按时间线来的,但还是很乱。其实,不论是女权、亚裔、非裔或者LGBT,都是一个个自私的群体,为了自己利益可以不顾其他利益的群体,只不过处在弱势罢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