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娘子谷大屠杀 Бабин Яр. Контекст (2021)

    最近更新: 2025-05-07 正片
    • 主演:未知
    •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Sergey Loznitsa)
    • 编剧:谢尔盖·洛兹尼察$$$Sergey+Loznitsa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乌克兰
    • 年份:2021
    • 更新:05.07
    • TAG:纪录片
    • 别名:Babi Yar. Context
    • 片长/单集:120分钟
    • 豆瓣评分 8.0 (304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9%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83
    • TMDB评分 6.20 (热度:2.71)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乌克兰电影《娘子谷大屠杀》的免费在线观看,《娘子谷大屠杀》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0分,有30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41年9月29日至30日两日,德国清剿部队的特遣队4A,在乌克兰辅警的协助下,在基辅西北部的娘子谷中,屠杀了33771名犹太人。这部纪录片通过呈现德国占领乌克兰和后续十年的档案片段,再现了这一悲剧的历史背景。当记忆变成遗忘、过去掩盖未来,是纪录片阐明了真相。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绝版稀少影像,二战苏军俘虏和娘子谷大屠杀惨状少有被封禁六十年

    作者:阿骚影视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夸克盘 娘子谷大t杀.Babi Yar.Context.2021.1080p.WEB-DL.x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 详情
      娘子谷大t杀.Babi Yar.Context.2021.1080p.WEB-DL.x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
      娘子谷大屠杀 Бабин Яр. Контекст.2021.HD1080P.乌克兰语中字 详情
      娘子谷大屠杀 Бабин Яр. Контекст.2021.HD1080P.乌克兰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941年9月29日至30日两日,德国清剿部队的特遣队4A,在乌克兰辅警的协助下,在基辅西北部的娘子谷中,屠杀了33771名犹太人。这部纪录片通过呈现德国占领乌克兰和后续十年的档案片段,再现了这一悲剧的历史背景。当记忆变成遗忘、过去掩盖未来,是纪录片阐明了真相。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正片
      Acasa - My Home
      2020
      纪录片
      罗马尼亚

      阿卡萨,我的家

      Acasa - My Ho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JIFF2021#虽然是跟随主人公的家庭视角,产生的观点与问题却让人能以多角度去思考,很有意义。影片捕捉到了关于下一代人的教育与社会变化的碰撞,拍摄也很美,剪辑叙事平稳,非常好的纪录片
      • 瓦利的未成年女友不愿意打掉孩子,说你的父母不也在我们的年纪生了你吗?瓦利回答,可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女友说,但我们也可以像我们的父母。最后孩子出生,他看着他,就像在看一个困惑且可怕的困境。
      • 北影节,万达cbd,喜欢结尾,卡里接受了自己的孩子,里卡回到了公园里划船清理湖面的垃圾,生活仍在继续,或好或坏。
      • 就…这个摄影很美,也很近,近到总忽略这是一部纪录片,整个拍法和人物也太像故事片了。
      • 【金红棉影展亚洲首映】原始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野蛮与文明的比照,以及父辈和年轻人的观念冲突,都在这部罗马尼亚纪录片里徐徐展现。类似的题材其实并不新鲜,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奇迹》、若昂·萨拉维扎的《死人和其他人》都涉及过。这部胜在素材的时间跨度较长,完整记录下小孩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现实转变,尤其是大儿子过上城市生活后染上坏习惯,及其女友的意外怀孕,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并对年轻人的未来沉思良久。摄影大赞,结尾与开头呼应的那个乘船镜头很出色,最意外的是英国查尔斯王子亲身出镜!
      • 自然和城市,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 #euff
      • 越穷越困 曾经的家要建公园 被迫走进城市流离失所却仿佛走进牢笼 政策真的有用吗?但不走进大众文明真的能教育好下一代吗?下一代又再重蹈覆辙 片尾阳光灿烂下曾经的嬉戏和新生的婴儿好像童话 可现实残酷一万倍
      • #2021北影节# 7分,原始与现代的对立,生存与生活的区别,不情愿地离开原生之处,又很难在相差太大的世界里生活。电影的镜头语言很直白也很简洁,在美的环境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文化观念差异,整个家庭在社会和生存压力下早已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
      • 人物走向未免太典型 显出几分不可信 或是观念先行
      • 钢筋监狱,杂草乐园(3.5)
      • 3.5
      • 摄影很有美感 那个zoom out空中俯瞰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最出乎意料的入镜角色 — 查尔斯王子
      • 现代社会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观众接触到与世隔绝生活的细节捕捉已达到“隐藏摄影机”的作用,可参考另一部东欧纪录片信望爱之家 (Komunia, 2016)
      • 似乎没有错过任何关键的时间点 狂吠的狗和野猪 被烧掉的识字书 被圈住家养的天鹅 湖泊里城市的倒影 所有细节都在讲故事
      • 飘到有家的地方…
      • 多重解读。
      • 孩子们进城之前睡着了,但不耽误我get到了
      • 72/100 #IDFA2020# 摄影很重要。何以为家?比《何以为家》好。
      • 布加勒斯特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其实还是贫富社会阶级问题~
      • 遗留户,仅此一家,十八年,标本研究。划船把水里的垃圾捞出去。
    • IMDB 7.2 正片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estruction
      2022
      纪录片
      乌克兰/德国

      毁灭的自然史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estru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t this very moment,我们需要把各国政要压到卢米埃尔宫里,然后放一部这样的电影。
      • #Cannes2022 把所有影像合集按时间顺序放在一起没有解说和创意就是一部纪录片吗?我不理解
      • 日常与毁灭的日常,开头便快速将这一结构预演,随后展开为完整的影像衔接,以一种声音并置的方式展开,一是共同的听觉主题,一是演讲、音乐演奏笼罩历史现场。对比Sokurov将所有人设置为在场,此处则处理为了画像符号的存在与人物在场的对照。几个极为重要的视觉场面,炸弹的光束点亮黑场,轰炸机舱门开启带来光亮,“毁灭”于此盛大出场。
      • 78/100 历史走进2022
      • 7/10
      • “是的,人类危机是存在的。因为当今世界,我们带着冷漠的态度、假惺惺的友好、研究的好奇心,或毫无反应的态度来看待人的被害和受虐。 是的,人类危机是存在的。因为致人死地本应让人觉得恐怖或羞耻。人的苦难被视为了一种无聊的义务,和为车子加油、排队买一盎司黄油差不多。”——加缪
      • 关于战争本身,不分国界,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在夜晚向城市投弹时如星空般的璀璨,只有在玛尔斯眼里才能欣赏。而只能抬头望的我们,只有满目疮痍。
      • 和德国朋友一起看的,电影本身没有解说和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的字幕(但Sergei少见的使用了配乐,且情绪饱满——inspired by 《现代启示录》中瓦格纳的《女武神》?——Sergei也使用了瓦格纳),朋友(帮我)把有关历史的解说自言自语的添加了。作为Sergei粉丝,再次钦佩导演的“人间清醒”;从德国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destruction这个词从希特勒口中说出,他同时呼喊,对这种“terror”唯一的反抗就是“counter-terror”,)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太困难,本片的影评少得可怜。作为第一次看Sergei电影的朋友,准确的抓住了影片的风格和情绪。本片延续了导演的特色外,另一个少见的情况是使用了快速剪辑(也许和素材本身有关系。)
      • #CANNES75
      • 战争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对于任何一方而言,尽是伤害
      • 最残酷的影像,最残忍的历史;任何形式和目的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也只有毁灭;无需言语和文字,画面和影像本身已经表明了许多东西。
      • 7.8/10 倒转的视角;轰炸机在城市肌理之上铺设出璀璨银河
      • NO WAR & NO WALL.
      • 黑白影像加上几乎默片水准,寥寥无几的几段演讲,组成了整个反战的主题。战前都市的繁华热闹,与战后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密密麻麻的弹头从飞机上落下,化成重重蘑菇云。躺在地面上的尸体,也是所有平民最苦痛的一面。
      • 可怕
      • @Cannes2022 Glory belongs to Ukraine 🇺🇦
      • 有点失望。完全是二战footage剪辑的,理解用意但还是觉得“强行”联系了
      • 档案影像。
      • #Cannes22 这些archive本身远比洛兹尼察身为创作者的意图要更加有震撼力,80多年前的真实发生过的,放在当下来看仍然具有启迪性。
    • 豆瓣 8.1 IMDB 7.2 正片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2021
      纪录片
      法国

      无知之夜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带有私人色彩的左翼反抗电影。宿舍里未寄出的情书?信件的部分只是“虚构的真实”。真实与虚构、声音与图像柔和地被组接在一起,黑白影像犹如表现主义的幽灵,描绘这个变幻太快的时代。
      • 不是在拍诗电影,而是在诗意地拍电影。温柔的絮语和不安的幻影相勾连,几乎是为了拼命汲取超自然之力去清扫这炼狱里的虚无,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无处不在的真实更为可怖的了。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电影?【2022十佳No.7】
      • 应译作《不知不觉一夜过去》。 “我们的记忆跟不上时代的速度”。
      • 印度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运动,主导概念来自于个人信件/日记的呢喃,声音还引用了大量的新闻播报、虚构的环境音效以及同期声,在此基础上与一系列纪录影像联动,大量的镜头选择对准学生们的日常与生活环境以建构起空间,另一极则是剪报、手绘、新闻、监控所展示的时间印记,有效平衡了私人化的个体抗争经验与宏大时代下的抗争潮流,即温柔又刚强,恰如一篇绝妙的散文。
      • 4.4 这样的影像,居然来自于印度!
      • 民主挽歌,爱情挽歌(假如它存在的话)/ 每个画面就像它出现时一样迅速而恐怖地消失了。我看着一个密切注视着我们的女警,晚上她会回到家,因为一整天的劳累而疲惫,她还要为全家人准备晚饭,她瞌睡着入眠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明天,她会早早起来,为家人准备午餐饭盒,她会送小孩去上学并亲吻着和他们告别。我想知道,她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如今在运动中,路障两侧的人真的是如此不同吗?这是我和她最近的距离,而我们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是她的制服而已,我为她感到难过,但她很快就会拿起警棍攻击我的朋友,她会抓着她们的头发和手臂,而这再次提醒了我,警察不是来这里保护我们的。
      • 革命加恋爱的熟悉模式,一个斩钉截铁的女革命者遇到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男青年,某种程度上类似《青春之歌》的前半截。在纪录片中穿插单向的私人书信,形式新颖,但拼贴感较重。
      • 3.5。
      • 7.5。以虛構的個體敘事為切入點,敘述口吻模擬思緒的非線性進程,在似夢迷離中將議題從跨種姓愛情推進至暴力政治衝突,而未曾對承諾遭背反的恐懼進行不可能完成的總結。以黃昏到黎明間的百般夜色為基調,尖銳的社會運動紀錄素材與阿彼察邦般靜謐的熱帶社群影像接續出現,無不拖著鬼魅的虛尾,彷彿快速變化的世事與時代在記憶中僅留下片刻斑駁的陰影。長夜漫漫,不知晨曦何時將至,唯有確認彼此存在的言語同舉止還閃著些許熒燭之火。
      • A/对无限的素材的调用何尝不是一种召唤仪式?看得我第三世界政治性抑郁又犯了艹。
      • 像学生作品
      • Heart is broken… 导演成功地抓住了三个具有广泛普适意义的身份——脆弱的、一无所有的、悲伤而愤怒的学生,持久笼罩在贫穷、威权与暴力阴影下的有色人种/亚非拉裔,在混沌昏黑之夜秉烛摸索前行的电影人——其交叉叠加下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反应令人心悸。故事、言语与素材都有极其动人之处,经历过今年的我们来看尤为如此。奇妙地兼具菲利普·加瑞尔、波拉尼奥和昆德拉的风格,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始终高度警惕如此的组织方式和本位僭越,对运动本身也有理想化的宣传动机,还有虚构爱情故事与「纪录片」分类的古老冲突,是否恰恰是一种谄媚?
      • 私密的情感(倾诉式的信件)和对社会与现实的愤怒(某种政治性抑郁)交织在一起,像是黑暗中的微弱光束,若隐若现似乎随时都可能被黑暗吞噬,影像是细腻的、激烈的、无助的、惆怅的、可怖的、绝望的。“我们的记忆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迅速出现又消失的、暴力的短暂记忆…”整部片的核心就在于此,不能被遗忘的记忆,也让影片最终成为了一次坚定有力的抗争(开篇收尾都是舞动的身影很120BPM (戛纳2024补片
      • 虚构的L的日记提供了一个想象/解读现实世界的视角,也和影像的气质极为契合。校园运动的故事与导演的整体风格之间倒是有某种反差,相比之下,《想象之光》的色彩和故事反而放大了卡帕迪亚在《无知之夜》里崭露的风格。
      • 關於15年印度大學生的revolution,是Archive的力量,是Fiction的迷人。影像如夜一般昏沈,浪漫與暴力都只投下了陰影。「It is reality. I’m not saying it’s good or bad...」 書信的部分、塗鴉,都是虛構,而導演說這樣的愛情在身邊看到過太多太多。一邊為了迎合剪輯的節奏來撰寫文字的方式顯然是有弊端:到了後半段 fiction的魔法完全消失了 因為它不被需要。
      • 没有结果的跨种姓校园爱情,永恒不会寄出去的书信,配上那段时间的新闻简报和素材,带来一部强有力的纪录片。这样的事件总是似曾相识,值得被记录,被看到!
      • 『想象之光』导演前作,亦是她的首部长片,真厉害。一半是个人信件里的直抒胸臆,一半是家国世事的映像冲击,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有了一种诗意的攻击性,和安然的爆发力。「(印度)当前政府和整个世界的问题在于,不同意,就消失」——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如同星星之火,渴望照亮被阴霾笼罩千年的无尽暗夜,很触动、很感同身受。
      • 对时代的回答,印度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们活的比较真实,而电人们只能转发满江红,流浪地球2持续高强度mental masturbation 。肾亏了吃药能补,脑亏了吃什么补?
      • 前半部分忍不住录屏,一边看一边担心Moma的保安要来打我。后半部分陷入深深的伤心中,羡慕在印度拍电影的年轻人还可以protesting,还可以speak their mind,说明他们的mind还没有被训练成mindless嗯嗯嗯
      • 4.5这部纪录片是对近十年间印人党及RSS崛起时代的抗争记录,它可以说是《印度青年狂想曲》中记叙故事的影像版本,L的私人书信和席卷全印度的抗议是个人与公共的互文,电影在一次次的游行、演讲之中穿插着童年的记忆和风景,讲述着种姓摧毁的爱情故事,特朗普上台背景下,印度也不可避免地右转,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甚嚣尘上,种姓歧视抬头、女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场狼狈地被伤害的失败爱情后,还有斗争的无力和被压制,但就如电影最后告诉观众的,也是导演自我鼓励的话语,记录下来,不要失语,超越黑白,不被绑架,这是电影人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和抱负,即使被误解和嘲笑,在理想主义失败的当下,理性的声音仍然是印度不至于滑入深渊的最后的救命稻草,舞蹈继续跳吧,自由不会被熄灭,即使代价巨大,正如这个国家之所以诞生的那样
    • TMDB 8.20 HD中字
      Mr. Landsbergis
      2021
      纪录片
      其他

      兰茨贝吉斯先生

      Mr. Landsberg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历史总以某种方式复现
      • 幸运地看到了世界首映场,导演、制片和主人公都到场了。没话可说的好,有万钧之力的素材没有被辜负。人如何追求自由,如何有尊严地活,都是超越民族国家概念的命题。像主人公在映后交流时说的一样,这不是历史,而是现在,是思考未来的起点。
      • 疫情期间闲着没事拍的史诗级纪录片。与《State Funeral》一样,结构简单,却足以震撼到终生难忘,就像亲自经历过一般。大家都用历史影像资料,却无人有如此化骨绵掌之功力。(相比之下Peter Jackson显得匠气了。)看到为国而战总动员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真实历史不是像战争片中一样扯着嗓门大喊,而是平静的告诉人民国家命运在此一搏,15分钟后开战,在这之前可以选择离开。Landsbergis本人与本片气质相投,临危不乱,稳健有力,动员讲话最后一句是“you have a choice, we have already chosen”。动人!😭(英文字幕不是很地道,但可意会。)
      • #idfa2021最佳影片+最佳剪辑
      • Truth and justice.
      • 放在当今俄乌战争背景下看颇值得玩味。能理解立陶宛为何如此共情台湾了…时势造英雄 说自己不愿当政治家的总统先生笑起来还蛮可爱。导演自己做的音乐不错 Reprise Cinéma du réel à #laScam
      • 这老狗就是目前立陶宛外长的爷爷,祖孙三代以反苏反共为家族传统
      • 影片讲述了1900年开始立陶宛脱离苏联的独立历史,给现在乌克兰战争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背景提供亲临其境的珍贵角度。主人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立陶宛独立后全票当选的首位国家元首。现年90岁的他温和地讲述起亲历的回忆,与大量震撼的历史档案影像相比交错,让观众如临现场,参与了一场国家的独立斗争。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苏联飞机在独立前期对着对着广场聚集的人群撒下雪花般寓意投降的白纸,坦克对准无畏的老妇人,即将开始血腥之战平静地庄严的动员让人落泪。你会看见人民的决心,面对生死的平静,以及生而为人的脆弱尊严与正义。
      • @London Curzon 洛兹尼察怎么会让我失望呢?!电影分为历史素材和采访总统两部分。导演亲自采访的是立陶宛前总统,他陈述的时候很平静。步枪战火和挡在坦克面前的素材让人想起国人的经历,可贵的是,前苏联还有洛兹尼察在战斗,国人之中还会有谁?
      • #CinémaduRéel 2022/03/11 選中 Lietuva 復國宣言 32 週年放映,非常應景。一個不消極的生存理由:希望我也能活到那天吧。
      • 极其珍贵的档案梳理,异常平静却又笃定的斗争力量。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极为重要的影像回响。
    • 豆瓣 6.9 IMDB 5.9 HD1280高清中字版
      День Победы
      2018
      纪录片
      德国

      胜利之日

      День Победы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纪念每一个家庭阵亡的役龄女性和男性,然后才是庆祝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高昂代价的胜利,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看看表面形式了。
      • #Berlin2018# 搁在柏林节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有个极其有趣的声音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全把方向性打破,并且隐含地捕捉了各种立场/背景人的细节;所谓“记忆之场”,同时又是片中人家族/国族的“后记忆”。当然拿浮雕去结构片子有点偷懒。俄国大妈们的红歌队和广场舞也是够牛的。
      • 机车党,广场舞,阵亡名单,错位小兵,故乡的旗帜与土壤,歌曲中的国家已不复存在,法西斯与CCCP幽魂游荡,“我们都是苏联人!”“呃,我是意大利人。”从素材选取叙事构建上看,导演政治倾向依然明显,不过忧伤乡愁更胜一筹
      • 不管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当他们年轻时候的红歌是会跟随一生的,大概他们年纪老了,红歌的革命性没有那么强了,因为那相当于他们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
      • QY-329,非常偏爱的一位导演,他拍纪录片一直很高产,非常有想法,纪录的同时又可以用有效的视听来传达作为创作者的观点。在这部纪录片里,声音和空间结构使用的很微妙,纪念碑镜头的不断切入和几段群众对话的剪辑点位置,很好的划分了电影整体的结构,让主题表达变得更加明确。
      • 瞻仰和悼念成為紛至沓來者的最大的公約數。然而,在這個建於戰敗國的場域中,到來者的國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也是有所區別。再說,半部片是“旗幟學”的視覺教材——蘇聯國旗、加盟共和國國旗大合照、頓涅茨克“國”旗、摩爾多瓦國旗……還有引發撕逼了的“俄德雙頭鷹”旗。
      • 没意思
      • 55± 解构行进 解体胜利
      • 7/10
      • 第一个镜头就认出来了 Treptower Park!!!真没想到这么久之前的兴起造访能入镜观察 在 2/3 时间点处 镜头第一次俯视台阶 一张一张不同的面孔走向那个纪念碑 还是瞬间就能引发思索和怀疑的 p.s. 一半的声音难以溯源 会有追寻的引导之用
      • 2017年5月9日那一天柏林俄国人如何回顾历史:基本是看俄国大叔大妈如何多方位使用手机和自拍杆(外加耀眼闪光灯),还有无法与中国阿姨比肩的广场舞在Treptower Park“用力”创造有意义的一天。耐玩味的倒是手机和摄影机在堆叠鲜花的暗窟内“对峙”的瞬间,像所有庄严肃穆在数码镜头里都丢了滋味。
      • 5.9
      • 通过凝视胜利日这天广场的一切,来洞悉关于一场战争的历史和当今。
      • 静态的雕塑与动态的人民一并成为凝视的主体 一边是久远历史里被剥离了声音与色彩只剩画面的暴戾战争 一边是用歌声与舞步代替语言 挥舞着鲜花与旗帜的祥和安乐 对比中形成严固的结构 往里填充的内容却又是随性流动的 在这样的失调中 呆滞固定的摄影机成为压垮影像的最后一根稻草
      • 这不就是微博吗😅
      • 庄严肃穆的浮雕与嬉闹浮夸的庆祝,胜利是苦难后的甘甜,影片就一直在人群与纪念墙之间切换,似乎在讽刺,同时在隐忧。只是能缩短到30分钟内的短片拍成90分钟实在冗长无意义。
      • 沿袭Austerlitz却又并非完全一致,现场的影像(近景拍摄舞蹈出现了大量跟随的横摇),现场的声音(同期声)。更加强调声源(方位),及人的群体运动(方向)的组合方式,广场的建筑物在此成为固定的时空参照。
      • 空间切片模式与《金银岛》高度一致,音符式的、能指的连贯。当然洛兹尼察并没有在纪录片中利用“虚构”的意图,只是纯粹地利用运动的人与音乐组合空间,这是自严肃的《奥斯特里茨》中即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此外,对《中央广场》评价也依旧成立,因此期待《审判》(而不期待《顿巴斯》)。
      • 以墙壁雕塑和歌舞作结构,全然不持偏见的全人类视野和历史态度,以冷静的欢愉包裹历史的厚重。很像一部人民公园纪录片,观影过程让我想起安妮霍尔里面艾尔维带她去看超长的犹太屠杀纪录片。
      • 洛兹尼察拍纪录片不能总这么一招鲜啊!不过对苏联的蔑视快溢出屏幕了。那些人和我们跳广场舞唱红歌的大叔大妈有什么不同吗?
    • IMDB 7.6 HD
      狂飆一夢
      2019
      考驾照
      台湾

      狂飙一梦

      狂飆一夢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心裡那座偏見的大山好像開始鬆動了,在府中15看 Mark一下。
      • 曾心怡在面对昔日共同参加社运的好友的葬礼痛哭流涕完全无法自控,而面对母亲的离世却只有沉默,可见社运对她的意义真的要大于家庭。家庭是小爱,社会是大爱。不是所有人都要把家庭放在第一,社运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英文片名是《民主的代价》。没想到曾已经70岁了,完全看不出啊,不操心家庭就是显年轻啊。
      • 康惟壤讲:QZ运动比做 爱还爽。
      • 着眼于情绪的东西更多,零碎观感也有一些。可问题是…除了看得出镜头前的人们曾经热血沸腾如今落寞慨叹外,并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初衷或者深层次的诉求,亦或者他们确实没有什么深度诉求(可能性不大…吧?),在这个角度上全片价值不多,毕竟谁还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呢。也因此不能在表面的青春勇气以外去理解这种热情。
      • 好一劑春藥,好一個春夢。(可惜角度太單一,如果能訪到那些主流社運團體/政黨對他們的看法就好了
      • 我當不了這樣的人,但永遠敬佩他們!
      • 他们为了所谓的社运,从青春到暮年,落魄、窘困、送走身边的亲人,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傻子”,在很多人看来,可这世界如果没有“傻子”,所有人,就只是光顾着埋头的机器。曾心怡问:你见过死去亲人的脸吗?这话刺痛了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见过一定会理解这句话,如果你没见过,希望你永远不会见到!
      • 穿插過往資料的狂飆時期,之於今日兩人總要收斂成的一夢。還有夢中夢「夢回舊家,跟孩子們一起生活」。「四大女寇」的日子是夢?宜室宜家安穩生活也是夢?如果都是夢,那我們剩下來的還有什麼?如果都不是夢,那我們到底選擇了什麼?狂飆,多麼歌德式的,相信人會成長思想成長社會成長的激情。一夢,則是成長後的怨嘆:「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狂飆,大方地承認社會運動是信仰,信就是信,做就是做,很爽,「比做愛還爽」。一夢,大塊地接受,性格決定命運,再決定每個細項喜與悲正與負的機率?一夢的回首固然收斂了人生,但夢迴狂飆的再夢,卻可發想,所謂「外」與「反」能有的不變確幸:是呀,我緣走上這條路,是「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但我也總是能對較大、較強的那一方說,「你擋到我的陽光」了。
      • 脉络不清晰的口述史,蒋中正的陵园一堆雕塑可怕,却觉得改换成一园子的切格瓦拉不可怕,所摄人物比起清晰冷静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一腔热血换虚幻口号之后人到老年依靠记忆以度过平淡生活的既视感更强烈;我喜欢导演在端的采访里说,(比起成为参与者)……我想拍人物,想要理解事件背后的成因。宏达的历史之中,因为各自理由投身其中,未必真的推动了某种理想的达成,但没人能说今日的自由堡垒与他们无关。
      • 为主角婉叹,但是拍的实在不怎么样,脉络不清晰,而且你这么去表现人家,年轻人谁还敢做社运?
      • 說實在不太好看,尤其最近看的紀錄片都還不錯,這部片愈是相形見絀。不喜歡片子的開頭:我(導演)如何如何,與這二位如何認識、關係如何,對觀眾(我)而言,導演進入被攝者家中感受到溫暖、潔淨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猶如小學生作文一樣讓我受不了。選題上還是很好的:運動背後的人、持續運動不在高位的人諸如此類(有些新聞直言是「失敗者」)。
      • 與姐姐。或許狂熱在一些人身上是ㄧ世。很台式的紀錄片,資料文獻,人物的情懷,挑的對象算有意思的對照,社運人物的凋零,為了國家奉獻,得到的又是什麼,或許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 看完以后我想说短评展示的第一条,曾心仪明明也在母亲去世后也表现了难以言喻的悲痛,怎么能用沉默平静来形容?到底有没认真看啊。还是为有些人凭着信念热忱一直坚持做一些事感动,也在曾心仪和孩子分离,母亲离开,一路走来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去世的几段感到心酸
      • 年轻的创作者把太多观察停留在price和一梦上,和今天的世界真像
      • 特別的觀點,針對基層社運工作者拍攝的紀錄片。討論『基層參與者是否被社會善待』是有趣的視角。導演的貼身介入包括旁白自述與大量提問,感覺是臺灣青年紀錄片導演思索自己與臺灣社會關聯的一環。年輕一代的自己,該怎麼看待仍在進行中的台灣社會發展?影片到後段有些鬆散,但那些蒼白的無力感也是主體。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