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纪录片拍的又臭又长,而且导演和剪辑对这个案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完全不符合“纪录片”的本质。花这么长时间看完,顶多就是了解了案件过程、涉案人员,知道了男主是个自恋狂,以及导演觉得男主没杀人。呵呵。 |
|
评论里有说了检方观点和死者血亲观点都较少触及。李昌钰是被告请的专家证人,一定是拿被告钱的啊。拍这片期间男主和片子的剪辑导演搞在一起;把他家拍得父慈子孝,结果他儿子因为威胁要用炸弹炸学校蹲监狱;他从养女生母那里弄到远不止7万美刀。反正片子绝对没有把所有东西都拿出来,当电视剧看还行 |
|
又。臭。又。长。网飞这部真挺一般的。 |
|
后来看得我无比烦躁,水分太多了,压缩成八集会很优秀。不过这个纪录片屁股太歪了,后来听说是男主一开始请的人来拍的,就emmmm难怪~ |
|
衷心希望Netflix可以多拍这样题材的纪录片但是减少集数。。。我实在不忍心说但真的有点又臭又长,请回到Evil Genuis的节奏好吗? |
|
看完还说他杀人的也是白看了。2011年才开除那个在34个案子做过假证的检方分析师。Durham都不算deep south但毕竟北卡,一帮红脖子jury看到一个亚洲刑侦专家就说他口音重理论太专业听不懂,虽然李昌钰口音微乎其微。李可是泰斗。你说碰到警方检方又懒又贪又恐同、陪审团种族歧视脑子不好使有什么办法。 |
|
轰动一时的悬案可以喂饱各种野兽、秃鹫和蛆虫。庞大的司法体系中,事件的任何巧合,个体的任何疏忽、任何情绪、任何偏见,都可能逆转结局,模糊真相。然而人们真的在乎他是否杀妻吗?最后永远是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这部剧看得比较纠结。导演的镜头是有偏向的(比如将嫌疑人及其家庭拍得比较可怜,较少触及检方观点和死者的姐妹、女儿的主张)。我的看法是主人公清楚知道自己隐瞒了当晚发生的事情,其辩护团队也暗自知晓,全部的工作都是在从“技术上”强调“合理怀疑”的存在,而主辩护律师在十几年后拒绝加入再审 |
|
15年的诉讼中…已经没人在意真相,这是控辩在司法体制的较量,然后丑态百出 |
|
片中明明有讽刺媒体影响舆论,自己却又拿带着指向性的片段暗示观众…有种被二次欺骗的感觉… |
|
7/10 |
|
结合现实案子的信息片子内容故意隐去了可以作为作案动机的事实还有死者的死亡疑点,而且纪录片的剪辑师在制片过程中和本片的犯罪嫌疑人谈恋爱真有你们的,有没有点职业道德啊 |
|
All Are Punish'd. |
|
Fascinating case, though I’m not convinced that the first 8 episodes really conveyed the ‘problems with the American justice’. What happened with Deaver in the 2nd batch of episodes elevated this. Candace’s speech in E13 was the climax. The judge’s speech too. The documentary was so so but the case itself was too fascinating. I think he’s guilty. |
|
He absofuckinglutely did it. |
|
the sense of an ending |
|
证据都尼玛被玩坏了你还不mistrial,司法黑暗真是无处不在 |
|
太长了,很多没用的部分。不需要剪这么长吧 |
|
拍的太碎了,其实故事本身很好看。。。我主观认为就是老公杀的 |
|
还是相信他是无罪的。记录片就是太长了, 13集看完真的有点累 |
|
很精彩的庭审片。其实看到最后我也不相信被告是无辜的,只是检方太无能,犯了太多错误。不过到后来这都不重要了,正如辩方首席律师所说,我不是要证明被告的清白,而是要证明你们无法证明被告有罪。不知道被告从一开始找来个纪录片团队全程跟踪,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
|
尽我所能抓紧时间看完的一部剧,究竟皮特森有罪吗?片子自有它的倾向性,但最吸引我的是对美国刑事案件庭审的流程以及诸多细节的展示(简直是另一种情况下的少年时代),以及它所透露出来的现有司法体制的不足和漏洞,非常厚实的纪录片。 |
|
过于冗长 |
|
真实案件选题很好,但纪录片表现本身枯燥,又拉的如此长,失去耐性 |
|
很不客观,辩方律师和被告表演欲太强了。线索的呈现感觉很不完整 |
|
承认人性的恶,才会珍惜人性的善。 |
|
Human beings are remarkably resilient; 2. Pretty much everyone on the prosecutor side grosses me out. I NEED SOMEONE TO TALK ABOUT THIS SHOW |
|
素材丰富程度令人折服,视角公允与否不予置评。 |
|
客观性缺失严重缺失但是也达到了金主的要求。商业性娱乐性纪录片制作的第一点就是要为资方提供服务。在此之上寻回或许存在的一点点良知。确实是对美国的司法与法庭制度的一次深入了解无误。 |
|
作为质疑体系的纪录片还可以,作为这个案件本身的纪录片来说有点太过偏颇了,太多事实细节没有涵盖。看完并不觉得他是无辜的,他杀没杀人单从这个片子无法判定。如果说导演因为检方公诉方本身意愿原因没有放进去更多另一方的观点,还可以理解,但呈堂时略过的一些其他案件证据,就不能说是非常公正了。 |
|
第3集开始WTF(被国人封神的李昌钰在北卡人民面前毫无分量LOL)对比<制造杀人犯>质疑体制,这部将问题还原到“人”本身。Avery或Mike都算英美法系中的个例。不敢想象在技术落后/司法权力大/新闻自由度低/且有死刑的国家,存在多少冤案/魂 |
|
通过一边倒的资料选取来抨击美国司法黑暗确定不是搞笑吗 |
|
跟拍了这么多年,非常难得,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真相到底能不能被呈现,追索,或者被塑造?这个故事内部充满疑点,而拍摄的过程也充满八卦,探求真相,真的是可能的吗?相比而言,更喜欢《纽约灾星》。 |
|
这不是法律的教科书,是人的一生。 |
|
制作人拍着拍着和被告谈起了恋爱 简直离谱 可信度大打折扣 |
|
剧组真的太不中立,在偏帮哪方说话一目了然。 |
|
神奇的事都发生在纪录片外. |
|
因为信息量大所以觉得真切。看着控辩双方把大量时间花在探讨案情无直接关系的信息上,力图使得陪审团形成对被告的特定印象,而一边媒体又在一旁依据主观臆断不负责任地煽风点火,简直气炸了…这才不是审判,这是以使陪审团对敌方产生厌恶情绪为目的滑稽戏!结局很美国~ |
|
这个类型的悬疑片真的就是literally悬来悬去 然后就没了 |
|
李博士居然被小镇人民吐槽了!🤦♂️…无知! |
|
在离开大Durham之前,必须得了解一下这个小镇的史上第一疑案,只是一不小心看成了一部催眠剧。。。 |
|
太棒了,感謝拍攝團隊,15年的堅持,呈現了一個峰迴路轉的訴訟案。複雜的人性,司法系統的腐敗,有瑕疵的正義,還有被告本身作為一個作家展現出來的senstive的內心世界,看完讓人長嘆一口氣:This is life . |
|
马拉松看完,感觉对美国司法流程有了个相当完整感性的认识 |
|
很多无关紧要的片段 |
|
太长了,而且倾向有点明显哈 |
|
纪录得真实! |
|
Flawed Justice. |
|
6集有笑点 |
|
连续几周利用午饭的时间刷完了这部拍摄周期长达十几年的纪录片 从案件离奇性和戏剧性还有耗时来看 本案也算是“鹤立鸡群” 看完让人亲身体验了一次美国的司法系统以及对程序正义的思考 真相的复杂性远比那些精心编剧的电影要来的真实和有魅力 你越是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越陷入检方和辩方之间的法律博弈之中 恨不得哪一天爆出个监控视频 好让那颗无法被满足的好奇心稳稳落地 从影片拍摄节奏和方式上看 是典型的观察式纪录片 很佩服这个拍摄团队的大局观和耐心 坚持了这么多年 但从客观性角度上说 本片恰恰只跟踪展现了被告方的生活 而忽略了检方和凯瑟琳家属们这么多年来的生活细节 也许是现实的考量 只能择其重 但也会导致影片叙事上的不平衡 相比之下《追捕弗雷德曼家族》一片中对于平衡的把握显得更为出色 |
|
唔,我还是很喜欢Martha的,一眼看就很喜欢,那个男妓出庭的时候也很喜欢,比我想的氛围要轻松,我觉得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