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
|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
|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
|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
|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
|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
|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
|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
|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
|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
|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
|
一个女人带走了所有伤痛,一次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主旋律大片最高级的教科书。牛被牵走时没哭,老爷子被吊死时没哭,娘仨被暴雨狂浇时也没哭,直到厨师把两根骨头塞给素芬,实在是没绷住😭 厦大新鲜出炉的修复版,效果很棒!早上十点爬起来看片,三个多小时竟然一点也不难熬,在影院里看老电影实在太奇妙了,旁边的女生一直在啜泣,观感很沉浸…… |
|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
|
#资料馆#修复版,抗战陈世美的史诗,家庭伦理剧的高峰,不看不是中国电影人系列;台词表演都可圈可点(舒绣文稍有点过火了,不过也为苦情戏提供了欢乐哈哈),双线叙事的剪辑和节奏都把握纯熟;张嘉译和张忠良(陶金)长相神态和表演的感觉都超像的! |
|
#电影资料馆 时间跨度十年左右,上下集内容界限分明,感动的是能在1947年的中国电影当中看到鲜活的生命在漫长的抗战史里起起伏伏,为了私欲而发愁,因为绝望而灭亡。然而此后却极少能够见到这类直击内心的真情,遗憾至极。全片绝招就是平行(对比)蒙太奇,张忠良和素芬分别后,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一边英勇作战,家破人亡,另一边被卷入纸醉金迷的浪潮,曾经的热血无处安放直至被完全掩埋。“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得是谁了”,当初的壮志豪情,反而成为了对未来的讽刺。被撕碎的信掉进大河,与家庭和理想一同付诸东流。景深镜头也是全片的精髓,中远景搭配长镜头很好地交代了环境信息,很少出现的浅焦用在二人的重逢之上,所造成的情感冲击力直线加倍。抗战伤痕难以弥补,结局的走向是无奈的叹息。 |
|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
|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
|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
|
C / 算是目前看的国产老片里比较煎熬的一部。前半部后半部分几乎是两样。前半部过分流水账,后半部戏剧张力极强、技法纯熟、批判辛辣,完全勾勒出地狱上的天堂的模样。台词也是好坏参半,表演依旧是不是很能欣赏的部分。然而作为七十年前的作品,精神内核也还是甩现在一众院线片几百条街了。 |
|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
|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
|
如果算上小时候,应该看过五六遍吧,不用多说,太经典了。 |
|
嗯 |
|
真好看,越到后边约好看。。最后煽情堪比现在韩国苦情戏。情感特别充沛。看的我都哽咽了。这可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啊。所以还是那句话。。能够穿越几十年依然打动人的作品,绝不只是意义那么简单。是一部真真正正好看的电影。 |
|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
|
#Siff19#三星半,好莱坞默片时代便已通俗常见的苦情剧,上集中大量剪辑过渡都很生硬,下集略好。除舒绣文外,几位演员都是可圈可点。#2017修复版#画质大有提升,尤其下集。 |
|
民国年代的史诗巨制。 |
|
两个部分的东西,每个部分都要好 |
|
好看的老电影 |
|
类似八千里路却少了那份感动和克制,用劲太猛:戏剧性确实很强但很多安排有点刻意,节奏过于拖沓,分成抗战前后两段显得笨拙,毕竟是部大片。本身就不喜欢苦情戏,但对弘扬人性观念以及维护社会道德良知的用意还是很提倡的,可是结尾太软弱了让影片跌份。舒绣文和上官云珠都演得很好成了全片的闪光点。 |
|
女性史诗,白杨演技巅峰水准,没想到白杨演了苦情而上官云珠演了交际花。时代悲剧,忠良变成不忠不良,酒醉一语成谶。插入时代记录,时间线清晰,无语问苍天,答案只能是江水东流,没有答案。 |
|
这才是中国最需要的电影 |
|
民国史诗电影的不二之作!三个小时也能看下来嘛! |
|
史诗片,看不下去的请面壁思过 |
|
说实话,三个多小时真不算长。电影情节和爷爷奶奶们的评论音轨让我完全入戏!嗲!三个里选我会选上官云殊... |
|
6月23日 大光明电影院 二号厅 |
|
6/10。忠良的堕落属于类型化的苦难,从开始的积极募捐、转战各地到被俘逃生,民族尊严退化为低贱求生,当身边的战友牺牲后他急忙往脸上抹些血,闭目装死,爬到水沟前喝脏水时镜头也从忠良演讲的仰拍变成俯拍。主观镜头和明暗互衬的布光体现良知泯灭的过程,墙上的钟表和签到簿反衬出虚报上班时间的风气,当忠良酒后吐真言,站在阴影中渐渐陷入近墨者黑的状态,云中月的转场暗示他变了。但对人性复杂化的处理戛然而止,转而选择尖锐的情感对立: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抗儿穿着大人的衣帽、手提箱子扮演爸爸回家,在素芬与忠良相认的高潮来临前,丽珍的撒娇霸道、崔经理和庞浩公说相声的闹戏,将伦理悲剧极端转向谴责买办阶级,跳江的结尾更没有为劳动者指明方向。诗歌手法(缝衣的游子呤、忠良撕掉素芬的信扔进东流河水)所表达的情感含义,都清晰而直白。 |
|
#拖着# 挺喜欢的 上下篇讲了抗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期两部分 两条线索一步步推进悲剧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一个家庭 三对婚礼 确实史诗气质 |
|
八年离乱 |
|
真的很好看 |
|
“上岸先斩意中人,自古男儿多薄幸”。一个不成文的自古以来的生存规则是,男性在这个世界上被称赞的美德是成功(而非善良),即使这成功是以负心薄幸、无情寡义为代价的,也得到全部男性群体的簇拥和绝大多数女性群体的仰慕,而他若是善良反被看作是一种可耻与软弱。千百年来,代代如是。这让我深恶痛绝人类,却又无法脱离其中。 |
|
三个多小时啊尼玛,居然没睡着。上部很好,下部略虐,修复完成度极高,如果能剪到两个半小时以内会更好。 |
|
第2400部,胜在三小时的完成度和恰如其分的表演,几乎每个眼神和动作的情绪都恰到好处,但抗战格局的存在感其实蛮小的,从大格局讲时代史诗有些过,但一些生活细节的对比还是很沉稳,尤其后半段虽剪辑功力显现,但《雷雨》似苦情戏的加码和狗血的堆砌,反倒是消磨了一点现代性,有些太像那些年的左翼电影了 |
|
不是时间长就可以叫史诗。 |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生命迫害的声嘶力竭。3个小时,多好的内心纠葛。 |
|
自被牵走的耕牛一回眸开始渐入佳境,极中国传统的基本故事,既有再明白不过的时代呼喊,又有永不过时的情感力量和人生讨论,确是中式苦情戏的巅峰,而且还有某种现代中国之诞生史诗的隐喻——期盼若久的希望,实现那一刻带来的不是如愿以偿的美好生活,而是另一场噩梦、新一轮悲剧命运。。。遗憾的,大概在于这样的悲苦剧,只能止于控诉,少了如《卡比利亚之夜》最后,玛西娜破涕为笑这样的神启一刻 |
|
T T 好感人啊!! |
|
抗战为背景的负心汉苦命媳的苦情剧。剧情都在套路之中。不过3个多小时仅做到了平白叙事,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深度还不够。结尾无力,思想上整体左倾。但已经算是那个时代的“史诗大片”了。演员都很出色,相比表演用力而略有些过犹不及的主演,配角更为出彩。现在抗战剧里的鬼子形象比70年前丑化得多 |
|
中式宏大叙事的长片,剧本还是很经得起推敲的,值得反复看。 |
|
抗战三夫人,史诗作品,看得我好心酸。多用对比蒙太奇。儿子好可爱啊,想知道是谁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