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发现这个出境的主持人是写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OTZ!!BBC简直是奢侈到逆天。。以及第三集简直就是Suleiman*Ibrahim相爱相杀的狗血故事 真的 |
|
拜占庭三城记,罗马的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兰的拜占庭,两种风格共存的HagiaSofia.伊斯兰奇特的继承制度,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带来的灾难,伊斯兰教几百年前的预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重要地位。多谋善断的君主,昏庸无能的君主,野心勃勃的皇后,残暴弑杀的继承人。 |
|
古希腊人的殖民地拜占庭,罗马基督教麾下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兰的伊斯坦布尔,三个小时,浮光掠影,一览千年古城的历史与风貌。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佐伊公主、苏莱曼一世等等,无数帝王将相为这座城市的辉煌添砖加瓦,也让自己的名字与功绩与这座城市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基督教内部的矛盾对立,十字军东征对于该城的摧毁;奥斯曼残暴的继承制度;凯末尔对于伊斯坦布尔世俗化的营建;曾经多民族多宗教在一座城市中共生的现实,这些不仅通过历史文字被记录下来,也通过一个个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很羡慕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人,他们就生活在历史之中,历史就在他们身边,他们能够呼吸到历史。话说拜占庭的女人都挺爷们儿的,比男人还有魄力,和男人一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有魅力!看弹幕才了解到主持人家里先河的历史,真得是让人跪了。 |
|
不喜欢这名“耶路撒冷”主持人的风格,戏太多,把历史记录片变成了个人游记,轻浮蒙盖了历史的厚重。说到后宫是苏丹的生育机器就把画面剪辑给街上的路人女孩,说到堕落的禁卫军就放土耳其警察的画面,这样的处理没有让我感到代入感,反而是不尊重:既不尊重镜头里的人,也不尊重观众。 |
|
无限唏嘘,特别是结尾那短短的几句话,又想去伊斯坦布尔了,这座历经劫难又被不同宗教和种族不断缔造的城市,谁知道将来它会变成什么样呢? |
|
「20181120」一邊看一邊對照著谷歌地區標記。蒙蒂菲奧里先生冷得不行的時候在藍襯衫外面加了一件藍色毛衣😢 |
|
有些镜头是在搞笑吗? |
|
去伊斯坦布尔前做的功课 |
|
比较尴尬的纪录片,作为城市历史片介绍的历史太浅,作为城市观光片感觉这部纪录片不去伊斯坦布尔拍也行,旁白和画面经常不搭。 |
|
比耶路撒冷那部要好看太多,可能是这座城市本身就更有趣吧! |
|
圣索菲亚大教堂,演变史:900年的教堂,500年的清真寺,100年的博物馆,见证了这座伟大城市的三次更迭。 |
|
从城市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历史是非常好的角度,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西方中心主义。主持人Simon也是BBC类似城市史纪录片的常客了。导演也是非常有意思,每一集都喜欢暗戳戳放几个隐喻,不愧是英国人,就是喜欢嘲讽人。大致梳理了这个城市的脉络,适合科普。 |
|
以前总听人提起仰慕拜占庭,听了总觉得不向往也没共鸣。看了这三集纪录片,懂了这座城市的风霜,真是太悲惨了,一次次繁荣盛放,又一次次被野蛮虐劫,很多曾经的辉煌只能凭想象,令人惋惜。但今日的模样依然不让我向往,斑驳颓丧,好像不管什么人生活在这座城市,城市本身早已经死气沉沉。 |
|
我的妈呀!!!这个大哥居然是《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这书我买了五六年都有的,还没看,这个纪录片太好看了!没有堆砌史料,非常的引人入胜,牧师们消失于教堂的墙壁中...太有画面感了... |
|
终于好好的扫了一下盲,大致了解了些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基础历史。伊斯坦布尔真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名城。 |
|
大城市的历史实际上也能很好的反映历史的变迁! |
|
蒙特菲奥利是一个扮演历史学家的演员,以一个千年古城作为剧场,朗诵他的独白。 |
|
20201003,非常好的纪录片,8分;20230813,2nd view,B站,非常好,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真是无与伦比。20230819,通过三个名称,讲述了2000多年的历史,直到现代,值得一看。土耳其,地处欧亚之间、天主教、伊斯兰教之间,东西方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上神权与皇权在人世间的投射,9分 |
|
不可名状的美 |
|
叙事还是挺提纲挈领,又挖掘到两个景点,就是部分搭配的画面非常莫名。例如,讲述拉丁人到来时反反复复出现的烤肉😂 禁卫军结束时搭配的是现代消防队。换成一些动画或者资料图片什么的也好啊。 |
|
有人2022.7也去伊斯坦布尔吗? |
|
不用担心了,索菲亚大教堂已经重新作为清真寺开放了,凯末尔:不听老人言,你们土耳其后生仔以后有的是苦日子过。你们说,未来,会不会真的有东正教重新掌控君士坦丁堡的一天,那些神话中消失的神职人员,会不会从墙壁中浮现? |
|
每集开头都是“我以历史学家和游客的双重身份来到这里”(所以我讲的不太专业且很八卦);还是用了些已被最新的帝国研究驳倒的观点;每次拍圣索菲亚都是刺客信条的鸟瞰视角。 |
|
伊斯坦堡仍在下雨。再見。 |
|
鸟瞰镜头+bgm效果出色,东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心向往之的城。历史细节较多。不禁要问,BBC有多少纪录片解说是犹太人? |
|
讲得可太好了,可惜三集就完了。从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而圣索菲亚从大教堂到清真寺到博物馆到今天又变成清真寺,历史在前进的途中时常也会倒退,看看现在的埃尔多安干的好事,实在令人唏嘘。 |
|
梦中的hagia sofia……a church,a mosque,a museum……as if suspended by a golden chain |
|
比起耶路撒冷的纪录片,我更喜欢这部啊~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 |
|
基本地铁上平板看完的
不太深 |
|
千年帝都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散发着雄性气质的伟大城市,它的每块砖石,都承载着帝国的基因,代表着权力与信仰,谁拥有了这座城市,就可以横跨东方与西方,获得统治世界的合法性。这座城市从它被建造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世界之都。几乎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伊斯坦布尔那样,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甚至,一座也没有。 |
|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是一座拥有三个名字,跨越欧亚大陆,有着绝佳地缘优势的城市。它曾经是1000年基督教世界的中心,500年伊斯兰教的圣地。希腊人、罗马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在这座城市建立丰功伟业。它于黑海一侧傲然挺立,守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与世界风云际会。传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900年教堂,500年清真寺,80年博物馆。身处伊斯坦布尔中心,就像这个城市的心脏,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持续有力地跳动着。它是世界建筑史和宗教史的奇迹,它美丽动人而又威严肃穆。近代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兼具民族与世界的胸怀,坚持世俗主义,打破宗教壁垒,带领土耳其建立共和面向世界。
“也许黑海会淹没博斯普鲁斯,共和国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拜占庭,当它沉溺于污秽、谎言和不义时就早已失去了它的无限价值。”——凯末尔 |
|
Narrator is too passionate to be normal |
|
又是他老讲的 |
|
去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快速看完了,只能说在埃尔多安时代下的土耳其,你想看哪怕一点东罗的影子怕也是徒劳.jpg |
|
原来不仅仅是在亚欧大陆的重要连接点上,还是宗教的交汇处,难怪建筑和风土民情有着很强烈的冲击感。 |
|
在《今日头条》的放映厅栏目里发现的,BBC拍摄的三集历史文化纪录片,用影视手段普及历史知识,很不错的方式。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各讲一集,一天看一集,跟着历史学家游这一圣城。我近三十年走了六十多国家与地区,中东地区的耶律撒冷、大马士革、死海等都去过了,就是伊斯坦布尔还一直没找到机会去,看这个片子补上吧!希望疫情稳定后还可以继续旅游,一定要首先去那里! |
|
主持人屁股很歪,照本宣科。 |
|
质量完爆一般纪录片 |
|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城市全景空境好美! |
|
【早餐纪录片】 |
|
伊斯坦布尔历史入门普及,在城市中的遗迹和建筑里游走和讲解,基督教罗马帝国的崛起、挣扎和覆灭,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的发家、膨胀和灭亡。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航拍镜头出镜次数奇高。啊我应该在阅读《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前读这个的,先掌握一个历史的基本脉络。 |
|
补2013 |
|
奥斯曼帝国的有一段叙述略显混乱,其他都还不错,看了很想去土耳其旅游了 |
|
前两集还蛮有意思,加上历史学家自己的分析 |
|
主要讲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拜占庭-伊斯坦堡-伊斯坦布尔(第三集简略介绍了奥斯曼帝国) |
|
Simon Montefiore是《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他主持得也特别棒,但是这座城市自身历史的信息量实在太大,感觉花三小时看完可能记住的内容不过是一小时带点花边。看完很想去土耳其,因为亲自去过再回来了解印象会更深刻。从西罗马向东,有种历史不能不连着看才能真的了解清楚的使命感。 |
|
又过了一遍早期拜占庭简史和奥斯曼土耳其简史,讲得也并不系统。解说词和画面配得相当诡异奇特,讲后宫为什么要配城里的现代女性市民的画面?讲苏莱曼和许蕾姆就配一对现代年轻人结婚拍照的画面,太扯了。Montefiore讲话的时候那个s发得还挺s-fronting |
|
因為喜歡這座城市,於2017年至2018年間去了三次,它的歷史和血淚,它交錯的文明和奢華,它的地理險要、自然景觀和文化,讓人著迷。一直認為伊斯坦布爾、威尼斯、布拉格,都是極其美輪美奐的城市,而沒有哪座城市如伊斯坦布爾這般混合了如此的不同文明、宗教的洗禮與交融,這使得它更神秘。喜歡聽宣禮塔傳出的聲音,雖然並不知曉內容,但因它,內心的寧靜和祥和感會突然而至。 |
|
3.5. |
|
一千年前土耳其人初到此地,问希腊人是要去哪里,希腊人回答:eis ten poli,意为“去城里”,土耳其人说:OKOK,原来这地儿叫Istanb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