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经过这里的人都抱着一种看客的角度,少有外面来的人会留在这里。今年是凉山被解放的第七十个年头,凉山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处于被看,短短几十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du品、ai滋、贫困、封建习俗,每个人都习惯着标签化看着这里,但少有人真正关心背后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彝族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就是彝族人,我接受着这个时代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潮,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冲突是十分深刻的,可能这是当下每一个彝族小青年的挣扎吧。但就像我说的,全民汉化,文化的主体:人,都不了解文化了,这个文化正在慢慢消逝,然而没人关心,外面的人甚至包括很多本族人。这可能是一个身处在大大森罗世界里一个小小的少数民族人的悲哀吧。最后致敬每一个留下来了,感谢导演让更多看到这只影片吧 |
|
感谢这个日本人,感谢祖国感谢党,BBC你们有种也报导一下大凉山呗 |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
没想到观众如此之少。故事虽然有点简单,但是清澈的眼神令人动容,喜欢开始火车小哥和哈维教练的片段。 |
|
有点复杂的观感。是非常好的脱贫宣传片,意识形态意味实在有些浓了,但却多少也在这种宣传中看到了某种来自被拍摄者的真诚。导演的视角多少是有些居高临下的,但这不是他的问题,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外来者视角来看这一切,这种差异反而正是影片背后立意所需要的。不过,我的复杂感还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的立场,而是想到了我大学时期暑假去贫困地区支教的时光,不敢说完全感同身受他们的生活,但至少也是不陌生了。关于这类影片的背后,除了感谢感动,其实还有很多更深层的原因,是需要所有人思考的。多的不说了,最后建议看的时候关弹幕,不然会被无语到。 |
|
首先感慨大凉山村民真真朴素善良,其次国家对大凉山区的补助真的很大,不仅架设天梯,还把大批民众转移到山下,让他们住上了政府补贴的平房。脱贫的关键是教育,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政府给小孩造了学校、给予了村民工作机会,而不是一味发补助金,这才是发展与走出大山的硬道理。 |
|
来来去去的支教老师,因为都留不久,很容易给当地孩子产生被抛弃感。唉 |
|
总理说6亿人月收入1000元 这句话似乎离我很远 但是看了这部片子 你会知道 离他们有多近 他们的生活还没有月收入1000 |
|
很棒 想看到什么取决于你选择做怎样的人 纪录片是最取决于拍摄者心性的类型 因为它会伪装自己的参与 所以非常依赖作者面对对象的态度。一个关心且想要帮助对象的作者会拍出和一个对对象毫不关心,只想着如何利用对象的人完全不同的作品 |
|
哇,原来网上那个悬崖村就是大凉山的,以后回国玩的话希望有机会带发财去看一看,最好还能给孩子们讲一讲法语啥的。我看这个真的很感慨,国内的底层人民相比西方的底层来说真的非常淳朴温厚,而且都普遍很重视教育。在国外,一般底层都会觉得自己是各种社会因素的受害者,所以一般会更愤怒。也许我有点以偏概全了,纯粹是个人的直观感受。 |
|
本质是游记,但贵在真诚,而且充满亲和力。结尾挺好,算是导演替观众面对大凉山百姓脱贫的美好祝愿吧。 |
|
很感动,对大凉山多了一些了解,也去除了我脑海中对这个地方的刻板印象。
教育才是真正爬出大山的天梯。
结尾女孩儿们一起弹奏一起唱的《知足》是听过的最好听的一个版本。
|
|
徐亮这个人不错 |
|
问说到日本人会想到什么时心里一紧,怕孩子们会说大屠杀… 结果说日本人干净,讲礼貌.. 心想肯定是提前说好的吧,毕竟南京是哪里都不知道。皇马竟然有项目,还有西班牙人在教足球,这个还蛮惊喜有爱。那个激动的哭了,愧叹当年没有好好支教,一心想要回来给凉山拍纪录片的老师给你点赞,还有给这个在南京的日本人四星鼓励。什么时候扶贫能不只修楼,更要搞好支教老师的待遇,铺上网络电信业务,让孩子们至少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世界.. |
|
很多人说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但农村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底色。看纪录片前,在地图上把四川大凉山地区所有的县和镇都搜了一遍,其中很多村在地图上只有一个名字,没有一条公路,一个店铺。昔日的悬崖村如今已有铁道进去,村民们也搬到了山下的安置房,皇马俱乐赞助的跑道,支教老师的努力,让我看到了这些地方的希望和未来。最后,感谢党,感谢国家,在这些地方撒下了光明。 |
|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1,这部记录中国最原始最贫穷地区之一的导演来自日本,他在火车上和彝族小伙坦言自己是个日本人,小伙子说“日本人坏得很”,导演笑着说“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他们像认识好多年的朋友一般在慢火车上说说笑笑。2,导演问那群踢足球的孩子梦想是什么,那些男孩子说了很多很多,都是为父母为学校为家乡的,他们很纯粹、知恩图报。3,采访的那个家庭,那位父亲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说话非常有水平,他很真诚地告诉大家大凉山真的很需要城市的年轻人去支教,但他也明白这些支教的人不可以待太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4,去那里支教的老师真的了不起,就算只待一个学期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5,片尾孩子们一起弹唱的歌是五月天的《知足》。 |
|
疫情时期制作的纪录片,疫情对于偏僻的大凉山几乎不受影响。本片既有综艺般的轻松搞笑风格,也有多角度高清摄录的天然实景,还有远赴村庄入户采访的人文探访,侧面影射脱贫攻坚的伟大战果;但因为导演恐高不能上悬崖村素材,含憾扣一星! |
|
改善居住环境,政府出钱给买房给装修给接水电,并没有好的教育带给大凉山的影响大。哪怕住在修缮一新的家里,思想和信息与外界脱轨的话,也很难走出大山。就像那位摄影师说的,最基本的洗脸刷牙习惯都能成为他们融入外界社会的一道坎。对于大凉山人来说,实际技能教育,比如外出打工的专业技能、如何签订合同、工作期间出现纠纷如何维权等等,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文化教育。对于迫切需要赚钱养家的人来说,这种偏向于职业培训的教育无疑更实际,也更有吸引力。当一个人急需解决生存问题时,你跟他说读完大学就能改变命运,他是沉不下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初中不读完就出去打工的原因。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现在就需要赚钱。 |
|
竹内亮还是挺好的,还有他们好淳朴
那个老外说在中国没钱根本踢不了球的时候我都笑了,弹幕一片都是真实俩字 |
|
我愿意去支教,我试过的,虽然我自认为教小学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还是去不了,是有条件的。 |
|
有条目了。 |
|
拍得中规中矩,很喜欢的一点就是没有夹杂私心和煽情,只是把她们的生活展现给观众。 |
|
淡淡的感动,孩子们真不容易,这部片比起《武汉,好久不见》一小时破千万的传播速度,看的人真的少了太多…… |
|
在油管上面看到的,简单清澈,令人动容,好几次感动得想要流眼泪。感谢竹内亮导演。 |
|
竹内亮导演这样一种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被纪录者的生活的能力多令人羡慕啊;结尾处女孩子们和导演坐在山上弹着琴的一幕令我想起《双城的创伤》,离索之下能留存的记忆,在音乐中、在镜头中、在生命的相遇中诞生出一种美丽的升华;希望有一天能去大凉山看看 |
|
越来越喜欢竹内亮了 |
|
7.5/10,没上到山顶挺可惜的。 |
|
“我不是中日友好的桥梁”,哈哈哈挺好的嘛,就是没有那种世俗的愿望。
想拍什么拍什么,随心所欲,自然而然。
“从外国人眼中找大美中华”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原生态的中国就是最好的。
竹内亮也知道。 |
|
很用心的纪录片,我居然是在油管上看的。喜欢结尾的那个镜头。 |
|
我一直是国家转移支付政策的坚定拥趸。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向好不仅依赖着广大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后者更为前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劳力和人才输出。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进入全球经济的统一协作网究竟是好是坏,也许每个角度都有道理,但在消亡和改变之间,还是选择改变比较好吧。 |
|
看我的口型,跟着我复述一遍:中国已经消灭了贫困。吃中国饭的日本导演,不用品了。 |
|
好好看! |
|
竹内这两年厚积薄发,从《好久不见,武汉》开始每隔半年就有一部质量不错的纪录长片问世。大概因为是系列纪录短片出身,他的风格是没有很明确的主题,注重每个受采者的独立性。其实纪录片到底应不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和故事线来组织影像素材是一个很大以及见仁见智的话题了。 |
|
悬崖村名不虚传……;一个西班牙教练和一个日本导演在大凉山用中文交流——“足球在中国,如果你没钱的话踢不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在意,便是一种“进步” |
|
导演定居中国之后,各类项目多了,拍得没以前深入了,最好还是2010年给NHK拍的《长江天地大纪行》,我老家那一段金沙江就有半小时左右。 |
|
CGTN可以买来播给全世界看的水平 |
|
中国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 |
|
之前看的时候只打了三星,人到凉山之后才更切身得感受到这里的的贫穷。真的不仅仅是偏远的问题。 |
|
我居然在直播吧看了这个纪录片。人投胎这事吧,太不公平,有人锦衣玉食,有人生在大凉山。 |
|
民风淳朴,贵在真实。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401881?bsource=doubanh5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的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彝族使用彝语。坨坨肉看起来好肥呀,大肥肉块。脱贫的关键是教育。 |
|
老铁粉了 |
|
拍得比较简单,但是捕捉到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心灵。 |
|
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舍友那天说,当夜晚她举着火把点燃那堆火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可以做那个点亮别人的人。 |
|
为什么这么好的纪录片,是一位日本导演拍的? |
|
被孩子们感动哭了 |
|
拍得不错,在南京的日本人导演和当过当地支教老师的摄影师在大凉山的见闻。并不侧重自然风光而人文气息很重,主要围绕“脱贫”。印象比较深的是用开头的钢梯、足球脱贫那块儿还有最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学习,梦想是什么”(这句话本来可以算烂掉牙但是我觉得放在这地方还是蛮催泪的)
片末,大家席地而坐,演奏着“怎么去拥有一道彩虹,怎么去拥有一夏天的风……”后又伴随着阵阵充满希望的笑声,我真的有点鼻子酸酸的。 |
|
足球在中国你没钱踢不了 |
|
竹内亮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文纪录片导演。走近大凉山真的太棒了,而且用的是近,不是进,大凉山真的不是这一集可以承载的,导演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切片。有时候就像导演说的,你有梦想,你一定要说出来。除了激励自己以外,也会让可以帮助到你的人听到!加油大家! |
|
没想到还有个皇马的援助项目 |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说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都在被汉化,但是我们汉族人不是也在和世界上的其他外国民族交流吗?我们利用美利坚民族的发明,开着德意志民族设计出来的汽车;用着大和民族开发的游戏机玩他们研发出来的游戏;用大韩民族的烹饪手法自己试着做一碗韩式冷面....向别人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并不和丢掉自己相悖,相反只会让自己更加便利、更加舒适,但与此同时只要不要忘记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推广出去分享给其他人,实现“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感觉这个提法多少年前就有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