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
|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
|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
|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
|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
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
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
|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
|
7/10。杰米的浪漫有欺骗性,恋爱对象依据控制与需要,他可以从海军欢庆会上勾搭、住饭店假装没手没脚来赖账/赖住弗兰茜,却无法忍受琐屑的结婚生子埋没才情,夜总会两人一起演唱杰米加速吹奏使她离开,医院里拒绝看孩子走到白墙后的分手命中注定,弗兰茜关上电梯外面街道下着雨打断了结局团圆的机会。 @2017-06-08 00:26:36 |
|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
|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
|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
|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
|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
|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
|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
|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
|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
|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
|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
|
I guess we go to "New York, New York" to enjoy the good parts, and spend just a moment regretting the absence of a whole. |
|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
|
曾经那么喜爱过的人、事、电影、歌曲,才发现我连标记一下都不曾。
无疑,这是马丁西科塞斯最被低估的片子。而即使我没去过纽约,这也的确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写给一个城市的情书。即使、最后,男女主人公并木有在一起,但是在纽约雨夜的天幕下、在明里利的歌声里,她永远爱着罗伯特德里罗,就像人们爱着那个城市一样。。 |
|
85/100 感觉本片是给《愤怒的公牛》铺路来的,第一场戏尼特罗约炮里展现的意志力即便是我们都知道这是戏剧也相当令人惊异。一场求爱戏、一场求婚戏、一场生娃戏,每一场都那么与众不同…也完整勾勒出男主角的人物轮廓。我特别喜欢结局,但如果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能稍微再强一点点,也许会更喜欢。 |
|
彼此吸引在一次次争执中感情一点点退色最后只能笑着别离的成人爱情故事,有才华的人在一起是无法容忍对方的,看过的最赞的音乐电影,staging和场设美轮美奂,尤其是happy ending的表现太有感染力了(老罗这脸也太色气了,迷人之极,萨克斯也吹得如此好 ,怎叫人不迷恋? |
|
爵士爱好者的盛宴。罗伯特戏精无疑了哈哈哈,这么帅的男生搭讪我,我会毫不犹豫给号码的!所以啊,爱一个人有好多种表达方式,霸道的倔强的,亦或是委婉的,都是another saying of love。PS,太喜欢这种求婚啦! |
|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
|
爱乐之城或许从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不过可惜作为音乐电影其音乐部分却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事实上还是最无趣的部分),德尼罗真是个迷人而讨厌的反派主角。 |
|
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包括剧情走向和节奏都有点怪怪的。整体不难看,结尾不是happy ending,但这么处理更让人回味。罗老师的表演真的厉害啊,每次看到他都感觉分分钟要失控,而且,真心帅啊。 |
|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70年代的电影,情节没有夸张的起伏,且毫无做作之处,但是也有非常感人的地方,比如德尼罗看到女友写的诗后突然让她穿上衣服,然后在冰天雪地向她求婚,比如带着一车的鲜花向怀孕的老婆道歉,还有最后蓦然分手后下着雨的街头的定格镜头,都能够触动观众的心。 |
|
没想到是一部冗长的音乐电影,尤其后半个小时完全是丽莎明奈利的个人秀,仿佛拍成了一部人物传记。在这大乐队时代的背景之下,这段充满人生波澜与无奈的情感故事,并未让人觉得有趣,当然影片中的爵士音乐很动听~ |
|
9/10,对那个年代的告白,与马丁合作的德尼罗惯有的神经质人物性格,最后的戏中戏,填补了暂时看不到小丑和爱尔兰人的空缺。 |
|
one of the nic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waking up knowing somebody loves you. |
|
1.电影混杂着马丁对四五十年代大乐队演奏和歌舞片怀恋与嘲讽的两种情绪。孰料时过境迁后怀旧感最终成了电影最大的看点。2.女主丽莎·明奈利是文森特·明奈利和朱迪·加兰的女儿,本片也正像女主本人一样传承着她父母的血脉:文森特·明奈利影响了马丁的拍摄技巧,尤其是弃用主镜头的调度方式;朱迪·加兰的人生则是女主坎坷经历的原型。3.丽莎在拍摄期间跟马丁关系暧昧,当时马丁新婚不久的第二任妻子朱丽叶·卡麦隆正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影片上映当年,朱丽叶与马丁离婚。两年后,马丁与伊莎贝拉·罗西里尼开始了第三段婚姻,他成了罗西里尼与英格丽·褒曼的女婿。4.《爱乐之城》的确可视作本片的翻拍,连片名都在地理上意味深长地遥相呼应。不过德尼罗的角色性情差到让人几乎无法忍受,无法像高司令一样为这段恋情的终结赢得观众的唏嘘同情。 |
|
斯科塞斯早年作品,我感觉那段时间他还挺迷茫的,要么就是缺乏主导权,拍完女性主义题材的alice之后,又尝试了歌舞片题材。——老实说这种题材不适合他,很简单的比较,丽莎明奈利在五年前的《歌厅》,相比本作就好很多。德尼罗演这种神经兮兮暴躁易怒的天才真是手到擒来。看完163版本,不想再看第二遍。结尾还不错,几个特写镜头和移焦还有点味道,剧情和歌舞就算了(斯科塞斯后来应该再也没有拍过歌舞片了吧?) |
|
斯科塞斯拍摄的这部“复古”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歌舞电影,实质上是致敬更是一种反叛,它是新时代的号角,虽然吹响的还是过去的歌谣,德尼罗饰演的小号手可能是难以让观众共情的一个讨厌鬼,但斯科塞斯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他要创作这样的一个角色来和七十年代告别,观众们看似经过精心排练的场景实际上是斯科塞斯向卡萨维茨学习的即兴创作的成果,而电影后段的大场面的歌舞片段又很像是明奈利的手法,此时正在经历婚姻变故的斯科塞斯想要讲述的也是曾经的激情如何转瞬即逝,爱人如何变为陌生人的故事,在事业与爱情之中如果出现婚姻,我们如何平衡?成功难道就是孤独的附属品吗?他们在此时还能否回到过去呢?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也发现了摄影机移动和音乐的的关系,摄影机能在音符的指挥下运动,而正如他所说,没有《纽约纽约》就不会有《愤怒的公牛》 |
|
从鞋开场,从鞋结尾。这部在斯科塞斯所有作品里私以为是风格最特别,最突出最亮眼的。浪漫洒脱,鲜活可爱到极致的两个人物,谈个恋爱都不循规蹈矩。摄影、布景有部分好莱坞音乐剧的影子,很不斯科塞斯,但骨子里又很斯科塞斯。太奇妙了!好几个镜头真的是惊为天人!最爱镜子里Liza的大眼睛看到身后远处的De Niro,漂亮极了! |
|
天啊!对马丁这部片子的爱已经可以超越《愤怒的公牛》了。爵士音乐人故事的题材,最精彩在于各种细微的心理的展现,把隐秘的心理纠结翻来覆去地呈现。引起我好多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
|
i wanna wake up in a city that doesn't sleep, to find i'm king of the hill, head of the list, cream of the crop at the top of the heap. |
|
喜欢老马镜头下各个年代的纽约,这部歌舞片就借助了配乐和舞蹈等展现其文化魅力。剧情中规中矩,爱情戏喜剧色彩比较浓,与其说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注重于展现女性力量,以及女主的个人传记。男主的人物形象也被塑造得也很有意思,德尼罗的演技绝妙之处便在于,他把这个角色从开头的草率和幼稚,到结尾沉稳冷静的成长历程直接展现给观众,把角色演活了,各种造型也很帅。片中的歌舞场面,无论是小酒馆还是大舞台,都相当华丽而不过艳,摄影上也很棒。 |
|
4.5 绝对被低估,拉拉蓝型故事源头吧!拉拉蓝重梦想这部更重这种无奈的爱情关系,人物也更鲜明。彼此吸引到折磨,际遇交错,劳燕分飞,现实没有HE,很多时候真的无法重新开始。德罗尼演技颜值没得说,liza和妈妈一样,长相奇特不算漂亮但是唱起来演起来舞台银幕魅力都爆炸的。#戏中戏 |
|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
|
我真的太愛Liza Minnelli了~~~結尾空鏡加一星~
|
|
Gorgeous costume, set design and cinematography. One more star for the good old New York. Be good to deserve him/her. Will I give him a chance? Do people change? I do not know. |
|
三星半。相比较拉拉蓝,我更愿意看到也更欣赏演艺圈的恋爱故事正是这样的怅然若失,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离情别绪。酷爱爵士的马丁在这部里有点自由发挥,节奏失常,比如德尼罗和明奈利都非常出色,但德尼罗的角色设定和表演有些过火和失控,而明奈利的演唱表演段落过多,超出了呼应和铺垫情节而显得失衡 |
|
Love in one career is doomed. p.s. hell with all the narcissistic comments on douban. |
|
最惊喜的是这部电影居然非常的女权,结局完全是我期望的那样。Liza的歌声好美,还有德尼罗真的好会演混蛋,我i了。(此片应该是德尼罗颜值巅峰吧)
意外非常合我胃口的一部歌舞片,比lalaland好,个人观点,lalaland我甚至看不下去😷 |
|
黄金搭档拍音乐片好像找不到感觉 |
|
swing大乐队启蒙,一部电影效果好过当年爵士乐赏析半年的课...德尼罗竟然是为拍这电影专门学的萨克斯风!新手要学多久才能即兴才能solo啊!女主长相有点像IT CROWD里的Jen,其他都好就是有点难看... |
|
好看!开头15分钟就是无赖纠缠mm教学片。cd2第22分钟的那个餐厅好炫~ |
|
Scorsese accouche ici une chimère riche en couleur en conjuguant les Musicals inspirés de Minneli/Donen et le drame intimiste fondé sur une relation de couple tumultueuse influencé par Cassavetes. L'incompatibilité ou l'incompréhension mutuelle des 2 protagonistes dans leurs aspirations professionnelles et la vie privée témoigne aussi ce mélange de registres, raté selon certains et réussi selon d'autres. Un sujet clivant ne nous empêchera pas d'admirer sa séquence d'intro extraordinaire, ses quelques plans géniaux et shows musicaux majestueusement filmés. 3.5 |
|
总觉得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是马丁斯科塞斯本人,
Liza唱得也太好了,
年轻时候德老板的颜值真的很能打啊,
还有,乐团里有个人长得好像赛金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