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 Sokea mies (2021)

    最近更新: 2025-03-09 1080P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讲述一个坐轮椅的盲人,他是一位电影影迷,家中收藏了丰富的DVD影碟。同时,他一直心爱着一个女孩,但是两人从未见面,只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有一天,他得知女孩病重,担心见不到她最后一面,于是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而惊心动魄的旅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5 蓝光
      偶然と想像
      2021
      剧情片
      日本

      偶然与想象

      偶然と想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往后将是滨口独步影坛的黄金十年。和洪尚秀之类比较并无必要,因为滨口俨然自成一方风景,他的故事不可能让人失望,因为他不设置悬念,更不试图展示什么以说服观众,他只是通过一座体验之桥,邀请你进到他的世界里来;在这里,故事性的“偶然”不再是主角,因为我们享有的是电影的“偶然”。手册五虎将中最难接洽的两级,侯麦的设计和里维特的即兴扮演,在他手上加之黑泽清式日常的仪式化,达成珍贵的和解。本作看似行云流水的几场相遇中,便藏着影史隐秘的交锋:故事二是侯麦式色诱的变体,故事三是里维特演员观的举一反三,而故事一则是《夜以继日》和《这时对那时错》的分台重演;可一切又在滨口的表演调度和剧作层次上被统筹归总。在这个创造力奄奄一息的年代看到滨口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身上似乎映照着许多前人的名字,又似乎只是电影本身。
      • 滨口龙介果然比洪尚秀还侯麦,借“巧合”这个命题,对人际情感做出了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但同时又不失温情
      • 名字点出三个小故事的奇妙共振之处,每个故事都有creepy coincidence,亦有发生想象的多层情境,不确定性游弋于两词之间,我们观看生活的崩塌,然后观看生活的重组,像轨道的岔口和红绿灯的组合。暂不比侯麦,滨口(仅限)这部对比洪常秀,有很多有意思之处,人物的交谈是相似的,洪常秀更不注重前置的剧本,滨口则注重剧本的规划,两种世界性的写作,皆描画生命的多重状态,又因日本、韩国国民性的区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巧和风格。我个人的最佳导演或评委会大奖。
      • 4.5 滨口已经不满足于展现magic moment,而是在人物对话的碰撞和错位中创造magic的观感,日式生活流的场景却发展出不可预知的剧情走向和层次,介乎于侯麦的哲思与洪的反讽之间,轻巧又耐人寻味。
      • 【柏林 2021】喜欢《夜以继日》的观众应该会很喜欢这部,三个短片互为交织,滨口龙介再次将女性心理状态拿捏得恰到好处,同时配合其高超的调度技巧,将影像的穿透力用到极致,大师气象已成。
      • 门与侵入仍是一切的出发点,本质依旧是非常规外来物质对既有时空平衡的打破,进而引起以人物关系场力为支撑的宇宙失衡,并随之重组诞生的新情感甚至新生命。三个短篇皆由侵入-失衡-新生的结构组成,结局或决绝,或犹豫,或共情,一副美妙的光谱,从当下的偶然中发出,在记忆的想象中变奏。拍下身后的街道,目送离去的情人,唤作恋人的情愫,都是无法割舍的怅然若失,都是夜以继日的思念泡沫。滨口龙介在近乎偏执的有限场域里,爆发出了依然残酷的伤逝,与依然滚烫的热情。
      •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大奖。9分。滨口龙介真香!剧作实在精妙,《魔法》可能稍弱而且更洪常秀一些,不过《开着的门》真是神了,完全是从不可能的角度展开了神来之笔。《再来一次》虽说不免让人想到[花样年华],不过这一段是全片视听上最出色的(倒影以及电梯的精彩调度)。制片规模控制得当,精致又轻巧,当然舞台感还是有点过强……
      • 想了很久,人类生活,生存之平行状态,奇观时刻,冥思时间,这些要全归为“一日”的波澜,那么人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coincidence n imagination 中波澜不惊吧,当溢于影像边缘的甚至已经不止这些,滨口这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电影世界,长评二刷再补8。
      • 捂著臉,再鬆手;關上門,再打開;走上行路,再換下行———這是一個關於反覆的電影。直到最後故事才亮出了正身,「臉」不正是魔法本身嗎?它是對抗孤獨宇宙最重要的武器,它不可再生,不可反覆,每一刻的存在都值得為它譜曲,正如林夕所問:如何不後悔?
      • 熠熠发光的Screwball Comedy,性感美丽的男人女人!在凡俗的景观中等待某个超脱于现实的魔力时刻。EP1是时间的冻结(变焦镜头),EP2是声音的穿透(空间开合),EP3是场所的轮回(回忆排演)。用最省力的分镜,完成最自由的调度,如身未动心已远,令人捧腹的桥段里饱含深情的告白与深刻的哲思。
      • 滨口还是一个很擅长“拿来”的导演,因此很多技巧和效果会令人感到熟悉甚至有些生涩——因为还在实验过程中,他人痕迹犹在,情境却已不同。洪常秀、侯麦、里维特、黑泽清……这部里的许多人物正面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奥利维拉/尤金·格林也是相通的。夸太多滨口如何“电影”,这部其实远更“文学”了,激情与想象的接飞盘游戏,时间压缩连接的方式,换场景如换幕……不过坦白说,滨口能让我过电,但还是嫌他像魔术师没感情,只有门的女主角在五年后憔悴损,跳到了演绎之外。(最后一段两个演员感觉掉了)
      • 对《夜以继日》毫无感觉的我,这回终于 get 到了滨口龙介。全靠对白推动,但是文本非常非常出色,100%按照剧本拍摄毫无即兴成分,却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轻盈灵动,表演又是那么自然流畅。每个故事都很「小」,就像村上所写的「是人生中稍微繞點路的插曲。即使沒有發生那種事,我的人生想必也和此時此刻沒太大差別」的故事。而在这三个小小故事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描绘异常细腻丰富,洞察力惊人,驾驭节奏行云流水,真是厉害。是那种看起来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花多少钱好像很容易就能拍出来,但事实上你就是拍不出来的作品。映后看导演访谈,滨口龙介看起来就像个宅男,说话语调平得就像个 AI,简直無法想像他怎么能写出如此女性视角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吧,真让人生气!!!(其实是嫉妒)
      • 本屆電影節最高,新世代的日系侯麥~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高超的笑點設置,(說笑點設置感覺有點辱沒了編劇)最好笑輕鬆的第二段用一個最灰暗沈重的現實底色的結局來平衡,第三段的橋上告白又淚崩,導演說一段長鏡頭的對話,需要演員用一週的時間排演。教授最後對性癮主婦的遵遵教導真是沁人心脾啊
      • 滨口龙介怎么可以把故事拍得那么轻盈,把情感的秘密琢磨地那么透彻。如果说《夜以继日》看似狗血的故事让一部分人忽略了滨口的魅力,那么这三段故事,非常讨巧地把他的编剧能力以及导演能力给提了出来。#4.5
      • #hkiff45# 当开篇第一个故事古川琴音和玄理在车上聊到“光是和他说话就感受到情欲”就确定了整部电影的感觉。我太喜欢第一个故事了,特别侯麦式的偶然与想象(滨口也说自己是特意想效仿下侯麦)也很喜欢那个双重结尾。越来越觉得滨口选女演员比选男演员的时候品味高出太多。第二个故事也不错。总之不过瘾,没看够。
      • hkiff45|第一部濱口龍介,太會寫故事了!流於生活化的神神叨叨笑L死我,就把第三段中「你是真正的女同性戀嗎?」那句台詞單拎出來,自然到想問導演是不是研究女通訊錄和直女情路糾葛的十級學者。看到不少拿來和洪式小品比的,第一個故事推鏡是很洪尚秀沒錯,但這部也就比洪尚秀好看個一百倍金敏喜吧⋯
      • 每一段都精彩却又能融为整体,其文本深度和层次与片名紧扣,每段“想象”呈现又都完全不同,看后第二天仍在回味。
      • 可以不说,可以不要,可以不是你,也可以不是我。
      • 发现了三章都有"名字"引发的"偶然". 果然女性的感情特别细絮. #1的不满足. #2的瘾与不敌诱惑. #3的女性之间的共情与真挚. 各章都有两个演员的长对话长镜头, 就如导演的采访中提到确实很有互动感,观影就如一个不出声的旁观者. 另外这剧有台词的演员颜值衣品双高啊~
      • 这部是本届柏林个人非常喜欢的,拿了二等奖也好开心!三个故事里,每一个都戳到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就像第一个故事里Gumi眼睛里闪着光,微笑着说,“像魔法一样”。
    • 豆瓣 8.7 IMDB 7.8 第1集
      오아시스
      2002
      剧情片
      韩国

      绿洲

      오아시스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那個,可能是我敏感,熱評第一的「連殘疾人都有人愛我還不如殘疾人的」言論也太刺耳了吧,無心無情無同理心。minimize harm什麼時候才可以成為common sense.
      • 房子后面的不是麻雀而是科鸣鸟,我的祖先不是将军而是叛国贼,如果这些都能搞懂,你便知道我不是强奸犯而是她的英雄,她不是智障女而是我的公主。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起舞,在绿洲里欢歌。若我给你变出消失黑影的魔法,或许你就不会害怕。可你为何要害怕黑影,我怕的是把撒谎当成熟,视相爱为耻辱的世俗。
      • 从两个单一的弱势群体的纯洁爱情来映射现实世界的残酷。女主人公的家人甚至都从不去关爱她,唯一真正关爱她的男主人公却在正常人眼里成了肮脏的强奸犯。原来真正丑恶的是这个世俗社会。
      • 砍树枝的行为深深震撼了我,很难说是爱情,人类渴望摆脱孤独的需求强烈到超出身体的残疾智力的缺陷
      • 他们是世人眼中的怪,却在互相的慰藉中活的逍遥自在。他是她身边高声歌唱的将军,她是他怀里美丽起舞的公主。他为她去砍社会恶意的枝,她为他盛放温柔的想象。可叹绿洲只能活在彼此两人的世界里,人性的荒漠最终把它覆盖。扮丑成这样,文素利的演技让人膜拜。
      • 生命中哪里有绿洲,只有沙漠和沙漠间的空隙而已。李沧东太残忍了。
      • 看完这个感觉四肢健全而不能去爱上某个人简直是犯罪了
      • 觉得电影里喜欢抓无辜的极端男女来爱情里报到。不是疯子就是绝症,不是犯人就是残疾。
      • 怎么可以这样细腻,就像那些映在墙上的光斑里飞出的蝴蝶,李沧东真是悲天悯人地关照着世间万物。
      • 很喜欢绿洲。一,她看到的鸽子会拍打着翅膀融入镜中反射的光,而破碎的光分散在墙壁上又成飞舞蝴蝶;二,光线增强,他们二人可以伴着印度歌曲舞蹈,光线暗淡,二人相互拥吻,即使身边小象;三,男主角真他妈像张艺谋。
      • 李沧东总是这样残忍又诗意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倾注到平时最被忽视的那些人身上。没错,他是一个对不公、对社会灰暗面态度明确,毫不吝惜批评的导演,但同时他又保留了对人与人之间感情最纯真的信赖,并在电影中达到一种美妙的平衡。就像那道墙上的光忽隐忽现,一段感情在别人眼里或许是疯癫,但对于其中的人来说却像世界都被点燃。因为那或许是渣滓人生中全部的亮色。一切都有价格和定义的世界,感情更加弥足珍贵;而这种感情,大概是无法用语言、或者说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深受感动,看完哭到不行
      • 极端的美丽爱情,女主突然从轮椅上站起来跳舞的一段简直美翻了,女人一生最美的时刻始终是在最爱的人眼中。。
      • 文素丽应该在想象中作为正常人健康一次,可李沧东让她正常了四次。这种重复不是加强,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 “绿色”三部曲终篇,获威尼斯最佳导演&马斯楚安尼奖。以边缘人士与残疾人爱情的纯美反衬正常人的扭曲与偏见。延续了手持长镜的冷冽写实主义风格,4次幻想场景特别动人。文素丽的表演难度极高。| 即使不能与你跳起印度舞蹈,即使被当作疯子,也要为你砍去投下阴影的树枝,让蝴蝶与鸽子飞舞。(9.0/10)
      • 李沧东是坏人……
      • 最近看了几部李沧东的电影,这一部给我很多期待,但最终是我很难喜欢的片子。生命的绿洲,蝴蝶的光斑,飞舞的白鸽,残缺的爱情,命运的讽刺,确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表演以及细节的处理都无法抵消三十分钟左右那场强奸未遂给我带来不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作为女性体会到的并不安全的生存环境,这种男性视角下的爱情和感动,连道德感有些薄弱的我都只能感到担忧,下班走在街上的女人,上一个强奸未遂的女人,我眼里满是这些无辜的人,已经无暇去顾及你们自顾自的,脆弱而灿烂的爱情了。
      • 薛景求,文素利。炸酱面,豆子饭。(字幕翻译是东北人吗?薛景求长的像张艺谋)
      • 忠都是蹲过监狱的边缘人,同时也有疾病在身(可能是多动症或者脑部缺陷),所以他看到恭洙的那一刻就像看到了自己。这是两个边缘人抱团取暖的故事,时而残酷如恐怖片:被亲人利用,被现实璀璨,被社会抛弃;时而浪漫如童话:蝴蝶、小象、恭洙的三段遐想非常浪漫,最感动的是高速公路跳舞和结尾锯树。
      • 薛景求、文素利的精彩出演。最卑微的人生开出最美的花。爱情最单纯、纯正的一面,感人至深。
      • 李沧东的高妙在于他特别懂男人。李沧东的问题在于他并不懂女人。
    • 豆瓣 7.7 IMDB 6.9 正片
      ちょっと思い出しただけ
      2021
      爱情片
      日本

      稍微想起一些

      ちょっと思い出しただけ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5/10。驾驶我的车,在你的剧场里谈花束般的恋爱,我们走在街上在最大密度的蓝色夜空下跳舞,爱情是什么,可能是偶然与想象,可能是唱歌的鸟儿,虽然不是只有爱能让我生存,但我希望我们能夜以继日走下去。
      • 喜欢这部的点在于,对比花束,它更好地营造了情侣,或者说互相吸引的人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融洽的氛围,而不是用书、电影、音乐这种更为外在的可能会变为标签的东西去表现合拍。当然这也可能是得益于两位映画スター的演绎hhhh
      •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介意,吃奶油蛋糕的时候,池松壮亮自己吃掉了那颗草莓。
      • 片名真好,真的就是稍微想起一些。一些散落在记忆中的,偶尔会想起来的关于过去的碎片。有一些、没一些,嗯,稍微想起一些。
      • 看到最后就觉得,果然爱情还是需要一些奇妙的支点,因为能拨动人心弦的瞬间绝对普通但并不常见。
      • 最后一个镜头麻了。看到最后所有发生的事情你都想起一点,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电影后劲好大。
      • 老实讲把池松壮亮换成女的拍les片可能会好看一点,伊藤沙莉跟男的就不搭啊
      • 时间是反的,情感是正的,电影正是这样努力恢复我们的梦。
      • 和自怜、小资情调溢出的《花束》比起来,像是一扎深夜居酒屋的冰啤,微苦却真实。在这里,恋爱激情的消退乃至落幕,或都无需多么庄重的理由, 它更像是给尘埃落定后的自我重审,找回在情感中的自我心灵史而非实际经验,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因此我们才能从舞蹈生涯中断的男主,和落伍于时代的女主身上,体察到一种深陷往事粘连的落寞和无力感,与新冠大流行撕开的人际裂缝相衬托,构成了个体愈渐原子化的缩影(以永濑正敏串起的贾木许宇宙)。庆幸的是,关于爱的微小证据和标注,并不会被埋没于时间的进程,而是充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水族馆,出租车,剧场……对这些流动空间敏锐的注视,也是影片日影味最足,也最让人倍感亲切和动容的地方。
      • 賈木許說 拍成這樣請不要這樣cue我(誤) 並不覺得是另一種花束般的戀愛 大家都是分手情侶的故事罷了 前面一直都讓我覺得很悶 直到最後一段 尤其是兩人初次見面在巷子(?)裏跳舞那段 我才覺得使上勁了 而已經是最後十分鐘 有點浪費池松壯亮
      • 想起一个细节,女主刷车的时候不自觉甩起得胳膊,原来是之前两个人之间默契地律动。一点点追忆往昔,几年而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动,一个人从眼神黯淡到曾经充满希望,这种感觉是某天我站在阳台上,想起了你,想吃一块蛋糕,因为今天是你的生辰。未来的每一个今天,总是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你。
      • 倒叙版《花束般的恋爱》《地球之夜》。欧容的《5X2》也是这样的结构,倒放徒增了一些伤感。像白开水一样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是草蛇灰线,但是过几天后你总是会想起来,这两年好多日本爱情电影都是这样,余味不在当天。【幻月字幕组】
      • 剧本无新意,片段叠片段,小聪明倒叙,量身订造一部拼图电影,而拼图电影一般拼不出真挚感情,我不是说电影里的情侣感情,而是一部好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真挚感情;叙事无重点,那就要看细节,但每段回溯都有太多人造细节太刻意;为什么日本的爱情电影总喜欢带观众到水族馆?因为浪漫。为什么浪漫?因为电影里的水族馆总是没人的。在两个人的蓝色里谈恋爱,必须浪漫;永濑正敏这个角色有何意义?我猜想只是因为他演过《神秘列车》,而导演太喜爱贾木许就找他出演这部电影,纯属私人致敬;池松壮亮还要演多久这种角色,又还能演多久;不喜欢这类爱情电影的原因还在于导演几乎不刻画人物的缺点,他们自由自在,活在城市,不讲原生家庭压力,穷却有很不错的住处,真理想;我又自言自语:你干嘛?爱情电影而已嘛,谁说爱情电影就一定要准确表达生活爱情?
      • 一直到了最终,才感受到,我们无法成为大人,留在身体里记忆里和灵魂里的,全是脆弱和稚嫩
      • 失恋的人去电影院看爱情电影,就像在里面烧炭自杀。
      • 倒是觉得两位演员完全没有任何化学反应
      • 全片都没有很失控 唯独最后太阳照常升起崩溃大哭 爱情 一场重感冒
      • 不直接提年份而隐晦地用星期暗示比较高级
      • 年度爱情日影。松居大悟比今泉力哉更能撩拨我的心弦,因为他更明白爱情是日常的奇迹。电影和音乐固然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但爱人不是用它们来指认彼此的存在的,因此喜欢《稍微》的观众会推开《花束》,只因为后者给出的是一个太符合预期的模板。《稍微》选择了倒叙的形式,选择了生日这一天,却抹去了造作的仪式,抹去了人物的自觉,生硬的记忆碎片随着叙事的倒转流动起来,直到观众也稍微想起一些爱与痛的瞬间。啊,真的看到了一批日本中生代导演在各自以相当“原创”的方式去拍爱情这件事。
      • 倒序结构揭示的是感情的生发、酝酿、升腾、式微和消亡,以自相遇起的每年生日为横断面(7月26日钟面是凝结时间的记录器,两次钟面之间是地球之夜降临的日子,是等待未来的延宕空白期),“稍微想起一些”共处点滴——悄然渗入各自日常,重逢之前的两线分述间细节对应(发夹、挂在墙上的裙子、猫、不自觉拉升,是前任留给你的隐秘基因和陈年刀);也是被如何被湮没的回想(流动感与车厢穿行于城市的运动感一致),倒回呈现将情感的重任逐渐剥离;愈接近结尾愈发轻盈——甚至再次感叹每个开端如此美好,而每次结束却又这般沉重,我们如何在情感的困缚中葆有自己,如何常怀自如姿态去面对彼此,如何在感情中保持实现自我追求与满足对方期待的平衡。 出租车司机虽来源于《地球之夜》,但体现吉姆·贾木许精髓的是永濑正敏,《神秘列车》之疏离感的翻版。
    • 豆瓣 7.7 IMDB 7.8 正片
      Past Lives
      2023
      爱情片
      美国

      过往人生

      Past Liv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符合预期的A24小布尔乔亚电影,前三分之二都挺无聊,但最终确实成功抵达了某些具体的隐痛。我看 Hae Sung 并不是个具体的人,而是象征故土的引诱:在移民的历程里,故土犹如童年的爱人在寂寞时给予陪伴、反复召唤你的回归、描绘与他可以随时重建某种更亲密关系的可能、暗示你们的联系才是更本真更深刻的;因此,移民在一生中要周期性与故土诀别,并每次都为诀别所伤。观看途中我一直在想四年级时全家移民加拿大的小学挚友,我们用msn和邮件又保持联系了四五年,直到有一天她再也没有回复,许是再未打开过那个邮箱。后来我三番五次试图Google她,至今未果,可能她也像Nora般换了我不知道的名字。今年是我们失联的第十三年,有时我还会梦到在纽约街头与她偶遇。我自己也是那个“离开的人”了,但生命中依旧有人比我更早离开。
      • 男子二十年后远渡重洋给childhood sweetheart带来一点小小的双开门震撼
      • 文化层面上很有趣的一点是,美国老公觉得韩裔美国人妻子和韩国男人更贴近,韩国发小觉得儿时喜欢的女孩移民后和美国老公更贴近,但其实三类人之间有一层纱,不能永远理解彼此,但最感动的是即便有一层纱,但爱还是爱,并且会祝福所爱之人。另外一个就是大概人人都会有的发小,小时候喜欢的那个12岁的彼此已经不在了,但爱是真的。
      • 大部分的东亚人都喜欢做“不戳破这层关系”,“不踏出第一步”的那个人,影片到最后其实都没有一个closure。看着女主一边往回走一边哭的情景,从隐忍到放声大哭,那种不舍,不甘,遗憾,大概只有东亚人才能感同身受。
      • 感觉男主更多是女主东亚identity的symbol,女主移民两次,不可能抛下一切回到故土,都为了绿卡提早结婚了诶,但本源文化又一直在那里,真遇到也会舒适。男主真的好东亚啊,咱东亚人地铁上手可以精确到0.001毫米不碰到一起,临行可以深情对望108分钟,初恋可以记着20多年,苦笑着说加班不给钱,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我精神很强大,东亚人有点苦
      • 想想自己都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永远怀念的人,也真是有点遗憾啊
      • 这真的是一部温柔电影,感谢这被善待的前半生,它存在过。连带着你没有来过的20年,我拥有如此多,我不再恐惧未来,这是我的财富。
      • 电影前半部分会让人觉得有些俗套,直到女主12年前和男主恢复联系,却深知二人都不会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生活时,在分手的视频里说了那句,“我移民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坐上回首尔的航班。”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又过了十二年,她既没有像12岁的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没有实现24岁时许下的拿普利策奖的壮志,她嫁了个美国作家,甚至为了绿卡提前结婚。 命运终究让我们成为了极普通的人,在多年后意识到这一点后,会不会为曾经没有在一起过而可惜呢?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爱你就是爱那个会奋不顾身离开的你,那个雄心壮志的你。错过的岁月并不可追,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所以24年后和你重逢在异国,会忍不住和你畅想一下我们前世的缘分和纠缠。 拍的很真挚,太共情那份固执和坚决,看到流泪。
      • 新一代移民创作者的态度是,我眷恋过去,但我绝不回头。久别重逢不是爱情的开始,而是要刻意避开所有文化碰撞,才能维护的脆弱美好回忆。同时新一代创作者们不再执着于国别认同,不再以故国作为坐标原点,而更加确定和深入探索自己这一群体的存在。现在(丈夫)并非不可替代的选择,过去(青梅竹马)也不是难以承受的永恒割舍,惋惜难过,也只不过是一场哭而已。
      • 错过才美丽 不然就要变成82年的金智英了
      • 看见我过去九年的人生,把仅收藏给自己看的世界构建在最脆弱的关系上,在无数个瞬间里让他成为精神世界的全部。我爱你,我来见你,告别今生的有缘无份,好让我们来世重逢不再是送别。我也好想以这样的方式和你道别,我也想你。
      • 男主最后在上uber之前,问女主,既然我们的past life让我们现在无法有结果,那你觉得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们的next life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呢?女主顿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唉,男主说,我也不知道,那就再见吧,我眼泪顿时刷地就下来了。
      • 我的最美黄男在哪里?我的绿卡老公又在哪里?
      • 比起海城,我感觉Arthur为了听懂Nora的梦而去学韩语这一点更打动我…
      • 一则精致细腻的小品。奇怪的是,最打动我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移民问题。女主在青梅竹马和丈夫的谈话中反复遇到这个问题:如今的生活是自己当初舍弃一切梦想追求的生活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自己也不去追求那些伟大的目标了?在酒吧里,Hae Sung跟Nora说,你离开韩国是对的,韩国太小了,装不下你的梦想;那一瞬间我似乎想替Nora回答:美国太大了,我的梦想在这里好像什么也不算。
      • 老公要坐一邊看倆人聊騷還要買單,好慘
      • 当纽约风光片看的,没想到等uber那里开始爆哭。这哪里是讲爱情的遗憾,完全不是。而是,12岁时你以为你会得诺贝尔奖,24岁时你以为会得普利策奖,但36岁时,不过是住在东村的小公寓里过普通生活,却有人专程前来提醒你儿时的闪闪发光,这不值得哭吗。以及海城长大后胸肌好大呀。
      • 如果不是影片最后一刻,她送走了HaeSung然后独自走回家门口,步伐逐渐凌乱,身影越发孤独,直到最后抑制不住,趴在等在楼下的老公肩膀上说“I'm sorry”并大哭,如果不是这一幕,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恐怕都已经被她的自洽和坚定基本说服。 但这可能就是故事想说的,理智无法回应所有的遗憾,人总有其理智无法控制的情感需求。你无法回避它,但也无需回应它。 If you leave something behind, you gain something too.
      • 手持全球含金量前五的护照,居然在热恋期不听候儿时女神的纽约召唤,反倒飞到上海去学中文,这样的青梅竹马残了也就残了…
      • 还蛮信手拈来的。感觉最大的文化冲击事件竟然是身强体健、精神强大的韩国人的男子气概已经威慑到美国文艺白男了。
    • 豆瓣 7.6 IMDB 7.1 正片
      Roter Himmel
      2023
      剧情片
      德国

      红色天空

      Roter Himm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餐桌上平地惊雷的OMG时刻开始,此前亚历山大佩恩式的人物关系推演如同一场骗局,男主的傲慢、骚动、失落、羞愤在此后龙卷风般的情节变速中变得无足轻重,而我们也如被狠狠扼住喉咙,直到风暴彻底平息。原来电影是关于每一个迷惘的人,用巨大的代价唤醒他们对自身的执念,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世界,一片大海、一场大火,一段同性之爱、一首诀别之诗。
      • 看到真正喜欢的电影,就突然不会写评论了,写了删、删了写。 镜头游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色彩明艳,大量幽默点缀其中,富有才华的反转,人物身份骤然转变……给予影像一种跳跃的节律,像黑夜里蹿动的火苗。 场景漂亮极了,但镜头不过多留恋;饭桌上的交谈无丝毫废话;有流动奔放的情欲,也有关于爱的哲学修辞;是庞贝古城的爱情遗迹,也是文学里的阿斯拉少年。叙事效率极高,它的极简会挑战我们写影评的能力,写太多字的话,就会像男主的那篇小说,被女主批评一句很烂。 面子有一把火,隐喻现实世界延烧的危机,里子也有一把火,在自负、令人讨厌的男主心里,燃烧着嫉妒的烈火。在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当女主说,“你是否看到周遭发生了什么?你只在沉浸你自己的世界里。”她给予我一记卡佛小说式的拷问,太有力量了。
      • 突然意识到Petzold是这么当代、心态这么年轻
      • 生命脆弱而明亮,佩措尔德的笔触如此轻柔隽永:那是spray you gay的情话,是in my mind的旋律;是窥向恋人的窗台,是红色天空的余烬;是散落海边的书页,是面向大海的剪影;是庞贝城中十指相扣,分也分不开的两个人。他们无惧烈火或岩浆,携手见证最浪漫的爱与消亡,正如海涅的诗一样:奴隶说,”我叫默罕默德,也门是我的的故乡,我的部族是那些阿斯拉,一旦相爱,注定消亡。”
      • 是有一些诗意的片段和流畅的转场,但是普信男的成长故事看得好不耐烦,最后的自我反思还要靠几个他人的生命去完成。(俺真的can’t care less what white man has to do. Just leave our queers alone
      • 《不虚此行》进阶版,把创作主题处理得毫不自溺、颓丧,而是将所有不堪、脆弱暴露在阳光下。 佩措尔德抓人物状态很准。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沤在创作无能的状态里。急于写就,却又无能为力,但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开座位,以为离开就是认输。他拒绝去海边,他无视眼前的缪斯,他堵住耳朵把做爱声像噪音一样隔绝在外,他对山火无动于衷,却忘了很多时候,放下笔,创作才真正开始。 创作其实就是那三张照片,一张背影,一张大海,一张正脸。创作就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留心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然后再绕到正面,精准捕捉。 影片结尾,这一过程终于在主角身上显影。他躲在树后静静看着女神,看见了她的自在,她的自由。那是自他说出“第一眼就爱上她”后第一次真正的看见她。 结尾定格在缪斯的正脸,那是落幕的一镜,也是创作诞生的一刻。
      • 如果看作是佩措尔德扩写海涅诗歌—“坠入爱河者奔向湮灭”,表面上是相拥于火海的Felix和Devid,浪漫主义在灾难前幻灭为灰烬;实际上是爱上Nadja的Leon,她的自得与逐渐被大家知晓的渊博,让Leon的不安和羞愧灼灼燃烧(想来爱是佩措尔德在这里最不关心的东西)。年轻作家膨大ego被痛击的背后是内化的山火——无法控制的作者焦虑,它可以是设想与才华不相匹配的烦躁,也可以就是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观众不会单纯讨厌这个角色,它用来寄存导演观众的感同身受。结局有点意料之中,就猜到Leon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新书。
      • 从舒适与从容的度假电影模式中切出,迎来一次变奏,一场情感的震动。本届柏林最佳,亦是本年度第三好的剧作。佩措尔德的才华真是藏都藏不住,他也终于在创作上迎来了自己的阶段性转变(何尝不是另一种进阶呢),比如融入了日常轻喜剧的处理方法,包括用诗文来创造互文性,加强文本的厚度,惊讶于他不再如前作Undine里那样执着于对传说的提取,而是将神话-寓言作为潜义范畴延伸至更加落地的现实性叙述之中。虽然没有了Undine中鱼缸破裂那种年代名场面,但Afire在整体性上却更加浑然天成了。摄影机的微微移动,视点镜头便促成一场游戏。所有先前主人公的“不可见”其后都成为了可见的真实,自我的世界也土崩瓦解。男主的状态非常准确到位。但片尾的重逢相较于佩措尔德其他前作的收束力度显然是略弱的。@Berlinale73
      • @FilmLinc 一开始觉得这男主是我们i人耻辱,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太多影子在这个douchebag(佩措尔德映后语)身上,那些善妒、不安、才华缺失、自我迷惑、推卸责任,甚至逃避开车(I know)等不良品质,都让我持续投射反思,加上空腹cold brew的反应开始不适和焦虑。Q&A一位阿姨问佩导,故事的结局所有人都改变了,只有男主似乎还是那个douchebag没怎么变,佩导笑着迟疑了一下说,也许人类是需要这种douchebag的,他的改变在于他能写出好的作品了,这对于所有人来说也就够了,而我甚至没有这层改变,只能咬着指甲走出影院。
      • 冷饮售货员怎么会懂文学,海滨救生员怎么会懂爱情。铺垫了那么长的故事只为了一个吻,直到天空发出红光,海水变得幽蓝,直到他们不因窒息而死,却在烈火里凝固成了庞贝的化石。自己才是一片狼藉的焖牛肉,隔壁交合喘息里的噪音。爱情让我们失去理智,嫉妒让我们失去自由,最好的文字,要在烈火中淬炼。
      • 庞贝灰烬中拥抱躯体的故事潜入现代社会所折射的隐喻功能,在尾声处被剥离开来,于是不得不回溯到最初这个文本是如何包裹起来的——从开场车窗上浮动的树影配合轻盈如梦的“in my mind”,仿佛暗示观者这是一场关乎mind的旅程,须由焦灼、嫉妒、犹疑、蒙昧浇筑而成;人物结构在稳定-不稳定之间切换,重心的偏颇与确定随着外部环境而变,很明显山火既是心火的外化,亦是全然改变剧情走向的标识,还是见证恋人无惧死亡的千年传说(拥抱的姿势想起《第一头牛》)。 依旧携有佩措尔德独有的神秘气韵,透过窗框的凝视和后背的特写,爱欲落脚何处,文字如何抵达心房,红色天空中飘来的灰烬如雪花洒下,当现实落成文字,记忆开始产生模糊,他终于抬头看看远方和大海,他经历并写下的一切将成为另一个寓言。
      • 男主是个焦虑的人,眼神不定,心神不宁,不专注。对唯一的女性只看表面,看不到内在,也注意不到其他两个人的磁场,这部电影反对这种态度。森林大火愈烧愈近就像一种隐喻:只专注自身,却忽视了最明显的火光。
      • 可能我跟佩措尔德真的八字不合,这个躁郁作家通过烧死同性恋(literally)来获得创作灵感的寓言故事让我完全无法共鸣。不过作为元素三部曲之二,人心的焦灼和山火的失控互为表里,确实把火的象征性诠释到了极致。
      • 3.5 相比之下,我更鍾情於undine,因為更一氣呵成。這部的感情線產生的太莫名其妙,但是對德國直男癌患者(抱歉,我更願意稱呼為macho man)的刻畫很到位。自以為是的loser作者,連連退稿,一事無成,加上這臃腫的身材,平均水平都達不到的長相,以及那幅什麼事都要扯上工作的嘴臉,真的是太真實了。真可惜,這世界上,無論是多發達的國家,都會有這種垃圾的存在。有趣的是,這樣的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會因為「生與死」的話題,就會讓他們改變對人情世故的認知。電影是理想化的,哪怕天空被火焰籠罩,世界彷彿馬上要毀滅,他們依舊以為自我認知能夠改變世界,甚至能阻止火焰的蔓延。我很欣賞導演對於女性角色的處理,其實可以更戲謔一點(因為這樣才解氣)。至於同性元素的攝入,怎麼說呢,很「柏林學派」。哈哈。
      • 代表火的男主,不能下水,时刻焦虑,充满了愤怒、对朋友和任何事物都不屈尊不关心,还充满了不自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让人厌恶的自恋,这种人如火一般灼人。最后那场山火烧过来,带走了伙伴~,却推动了男主成长,更讨厌了~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 # 1900th标记 4+ 与Undine相比:精灵主体被安置在了主角之外的双子爱人之上,传说的应验从广为人知的命中注定的诅咒变为救赎他者的喃喃咒语,内向隐匿的精神苦难是多么细微,佩措尔德却告诉我们它依旧值得关注与救赎;在本片扮演与柏林的城市气质相同角色的是文学与诗歌,而爱之纠葛在本片则变为更喜剧化的人物关系。 还是更喜欢关于城市的更具神秘气质的Undine
      • 电影前大半把一个自大又脆弱、嫉妒心强、疯狂在意他人评价的讨厌男主角刻画得挺好的,拍/写的也都很有细节。本来可以四星的,不料结尾竟然是靠大火烧同志和出版商得绝症来帮助他成长(还把他们变成写作素材),实在不太喜欢这个处理方式。
      • 明亮又脆弱,真实又虚幻,一场巨大山火,一次命运反转。这故事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此前的一切都是假的,那几个人物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那个夏天的沙滩以及相拥着的死亡,这都像是一场心理治疗,最终让年轻的作家学会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琐碎与凡俗,那些被认为是打扰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和需要描述的内容。他此前的焦虑来自于想要成功、被人承认,所写的也不是真正想要写的,反而女人离开了文学研究去卖冰淇淋,朋友不太在意摄影而每天游泳,却抵达了艺术真正的核心。那作家的焦躁、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像极了每个渴望被认可、却每天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才华与运气的年轻人。这电影简洁、流动,但有什么败笔吗?或许作家对女人说出的那一句“我早就爱上你了”让一切突然变得庸俗了一点点。
      • 前面我都挺喜欢的,结尾实在是瞎,放弃了轻盈讽刺,又没有搞出沉重深刻来。全世界死个七七八八就为成全男主,就,太自我中心太搞笑了吧。p.s.我觉得男主这种人难以成为一个好作家,他太自我中心,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太不敏感也太缺乏知觉了。
      • 非常不一样的佩措尔德电影,游戏感的小品。
    • 豆瓣 7.9 IMDB 7.3 枯叶
      Kuolleet lehdet
      2023
      喜剧片
      芬兰

      枯叶

      Kuolleet lehd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IFF23|这个世界真的没救了,但在此之前,请让我为你朗读一则关于某男子吃人的新闻。
      • 80多分钟的电影在戛纳简直是人见人爱,本片更是可爱无比,阿基简简单单讲了一个总是在错过的爱情故事,一部工人阶级谱写的恋曲,与此同时,男女主角又是爱得如此高贵,生活在当今战争时代的他们却有着上个世纪的自尊得体,机械而摇摇欲坠的工作并没有抽空他们的灵魂。
      • 除却背景里收音机播报着俄乌战争的进展,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简直永恒如二十年前一样,幽默地讲述着同样一群可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工作、生活与爱。我不知道是时间在作者面前凝滞了,还是世界的进展未曾真正激起作者内在的涟漪。但总之,电影节是需要这样精致的电影甜点,足够小(片长短),足够轻松(好笑),足够怀旧(一成不变)。于我而言,也足够boring。
      • 4.5 考里斯马基真的太稳了,稳到就是永远好看,永远拿不上金棕榈
      • 上班,被炒,再上班,再被炒;遇见,失联,再遇见,在一起。工人阶级的极简浪漫主义,叶子掉了爱情也就来了。很少有导演能够像阿基·考里斯马基这样一左到底,连片中领养的狗都要起名“卓别林”~
      • 徬彿看了一部上個世紀的電影,它依然相信著人們熟悉的色彩、音色和純真。戰火在燃燒、生活在倒塌,但是愛令人克服了內心的陰影與環境的陰影,粘連起突如其來的裂縫,讓兩片落葉可以在秋風裡結伴翩然。懷舊的事物有什麼不好呢,有很多美好我們過去都懂,只是漸漸在遺忘。
      • 我永远被造化弄人又眷顾的时刻感动。(ps导演走红毯前下车先抽了根烟,然后扛起官方摄影机拍了30秒哈哈哈哈太喜欢了
      • 想起MLA的一句歌词“收音机说北韩已射出导弹 地球另一边被炸烂 所有事都不够虚幻 因现实未到最烂 要到绝望才望见希望在人间”
      • 这个世界要是没有阿基该怎么办呀!收音机传来远方的战讯,我却只想和你陷入爱情。不要手机电脑,在咖啡店见面、在电影院见面,散步聊天,老派的约会,然后不小心忘掉电话号码。墙上挂着24年的日历,耳边听着22年的新闻,进电影院看一部19年的电影,散场时墙上却是戈达尔和布列松的海报——在冬令时的茫茫黑夜里,爱是一场大型的时空错乱。
      • 舒适,但不满足。有些本末倒置了,本应是一部具有音乐性的电影,现在更像是一段具有电影感的音乐。一心一意讲笑话的阿基太过甜腻。
      • 好像世界很小,只能遇到一个不如猪的人;好像世界很大,得紧紧抓住这个人。虽然主打一个纯爱,上来就是:“你会死的。”这是戒断反应下写的吧哈哈
      • 《火柴厂女工》之后,考里斯马基罕有地直白地表达愤怒,却又大道至简地将其包裹在一个如此令人牵肠挂肚的爱情故事里,一如既往给出了真挚的结局。看似是自我重复,但这些错位的怀旧感,生活在数字时代里的“原始人”,他们相遇又错过在城市的现代景观中,显然在言说了无产者一成不变的困境——作者性反过来写入了文本中。战争作为噪音宣告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惧,却只得在幽默中化解。爱女主的wink,爱小狗,男主好像DannyD啊我整个春心荡漾!
      • 这烂俗到网大都不敢写的爱情故事,考里斯马基硬是把人物拍得如此可爱,动人,不愧功力深厚。《枯叶》像是《摩登时代》的变奏,承接其现代社会人的异化母题,孤独做底,喜剧做表。但不同于卓别林的Physical Comedy,阿基用近似one liner的形式冷冷地传达出台词,凭借无比精准的节奏,一句一翻,基本每句台词都做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私以为值得一座导演奖。
      • 这年头,还在以这种方式拍电影的,唯基导一人。世界一级珍惜导演。
      • 全世界都在失业,全世界都在唱老歌,全世界都在下坠,用不起电脑,吃过期食品,连电费支出都成问题。即便心已经降到冰点,我们依然要活着,等待爱的奇迹。
      • 狗可爱,抱住狗。鬼才信男人能戒酒。2024.2.2
      • 幽默一部分来自社会和角色之间的冲突(剧本)和一些莫名其妙但情理之中的巧合(表演)。另一部分来自他对自己的梳理,包括卓别林、小津安二郎、维斯康蒂、布列松等,还以《丧尸未逝》响应了后辈贾木许。 在本届戛纳,本片是具备人文主义光辉的极少数。阿基仿佛没变,老套路,主角的生活似乎停滞在上个世纪。但是,比起大部分导演假装事情没有发生,阿基总能做到与时俱进,把时代的噪音装进音响,却又不会让它们进入故事主线。 好作品好在哪里呢?从不直接给予答案,只需看它把光打在什么地方,你就明白了他的答案。时长不节制的导演,应该学一学阿基是如何在80分钟里完成表达的。
      • 7.5。當然不可能只是直白可愛的愛情故事:戰爭的陰雲讓每一個人都無處躲藏;家徒四壁的復古美學是底層生活條件從未改善導致與社會發展脫節的標誌;致敬卓別林的結尾延續了後者的一貫做法——既知現實的悲劇無法避免後,無可奈何地在一段關係處於最夢幻的時刻終結記錄進程。考里斯馬基在三十年後嘗試復現《火柴廠女工》的全套方法論,聚焦時下新的「異化」形態與高壓氛圍之下為數不多的光亮。當這一切依舊奏效時,不知是時代癥結在他的電影裡終究是背景板,還是世間的問題從來沒變過。
      • 几乎完全复制的阿基配方,把任何一部前作的短评拿来似乎都挺适配——清冷色调,高光和阴影的对比,饱和度舒适的配色,夜色温柔中的散步,对坐无言的两人构图,底层群像的扫描,严苛生存环境中互相取暖的微光,一些迷影的小趣味(与贾木许“相逢”,两位私心最佳的配乐品味导演)。 依旧是极简处理的台词,让沟通更趋零度化,而广播传出的信息成为个人与广大世界的最大通道,智能手机时代的边缘人,在枯叶飘零之前寻到了同路者;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我们需要永远丧气永远暖心的阿基,就像我们今日还在看布列松戈达尔卓别林,仍觉得在影院门口苦等是一种浪漫,无用的不是我们,而是过于荒诞的现实。
      • 她能扛起二十个杯子但扛不起一个醉汉,他能戒掉千杯烈酒但戒不掉她。俄乌战火不如羞涩的囊中紧张,遍地丧尸不如弄丢的号码重要,硕士吃人不如他醒不过来可怕。以为他会不一样,竟然还不如一头猪。嘴上说他可以走路了,结果还是当他的拐杖。约一次会就相信两人快要结婚,这缘分却得换三双鞋才能找到她。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